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工况下直凝式蓄热型铝制辐射板换热器供暖性能研究
1
作者 许成城 邵索拉 +1 位作者 魏文建 郑旭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5-1558,共14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铝制、无风机、内置蓄热材料的直接冷凝式辐射板换热器(aluminum radiant heatingpanel exchanger,AHE),可与空气源热泵系统结合进行建筑室内冬季供暖。基于蓄热型直凝式辐射板的传热机理并考虑制冷剂流动对换热性能的影... 提出了一种新型铝制、无风机、内置蓄热材料的直接冷凝式辐射板换热器(aluminum radiant heatingpanel exchanger,AHE),可与空气源热泵系统结合进行建筑室内冬季供暖。基于蓄热型直凝式辐射板的传热机理并考虑制冷剂流动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建立了适合AHE的流动换热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散热量、压降、换热器表面温度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平均偏差小于5%。针对168组运行工况下AHE的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冷凝温度和制冷剂流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换热强度,同时冷凝温度的升高有利于降低流动损失。在168组工况中,AHE制冷剂和表面温度的平均温差为9.7℃,AHE各相邻结构层最大温差在铜管和水层间,为6.3℃。最后提出了适用于AHE热性能预测的散热量特征公式,为辐射板供暖系统性能分析和优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数值模拟 蓄热材料 空气源热泵 散热特征公式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PIV技术的库区滑坡涌浪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孟珍珠 胡林生 +2 位作者 沈优 蔡崇杰 谷静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6,共7页
针对滑坡涌浪试验中内部运动场数据缺乏的问题,采用改进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搭建滑坡涌浪试验平台,选取理想黏塑性材料卡波普作为滑坡材料,通过示踪粒子荧光染色技术对滑坡体和水体两相进行区分,实现了两相内部流态的同步观测,并解析出... 针对滑坡涌浪试验中内部运动场数据缺乏的问题,采用改进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搭建滑坡涌浪试验平台,选取理想黏塑性材料卡波普作为滑坡材料,通过示踪粒子荧光染色技术对滑坡体和水体两相进行区分,实现了两相内部流态的同步观测,并解析出相应的速度场矢量图,进而基于速度场数据计算了入水滑坡体质量和平均速度的变化曲线,并分析了两相耦合过程中的动量变化过程线。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和水体两相的动量变化趋势与滑坡体入水动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为两相耦合的动量转换机理理论研究提供更加复杂、多元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涌浪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速度场 黏塑性材料 卡波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初始位置约束的多AUV覆盖路径规划方法
3
作者 张美燕 张帅 +1 位作者 蔡文郁 傅淑丹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6-1063,共8页
针对多自主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的全覆盖路径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随机初始位置约束的多AUV覆盖路径规划方法(Dividing Areas based on Robots Initial Positions CPP,DARIP-CPP)。根据多自主水下机器人... 针对多自主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的全覆盖路径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随机初始位置约束的多AUV覆盖路径规划方法(Dividing Areas based on Robots Initial Positions CPP,DARIP-CPP)。根据多自主水下机器人的随机初始位置对工作海域进行均衡区域划分,将划分所得的不重叠区域分配给多AUV进行独立覆盖路径规划,每台AUV利用生物启发神经网络(Bio-inspired Neural Network)优化各个区域的全覆盖路径。为了克服传统全覆盖路径规划中的“死区”问题,采用A^(*)路径规划算法进行“死区”逃离,沿着较短的路径快速到达未覆盖区域点。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DARIPCPP方法可有效提高多AUV全覆盖目标区域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AUV 全覆盖路径规划 随机初始位置区域划分 生物启发式神经网络 A^(*)路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球测深数据的中国海岸线周边海域数字水深模型融合
4
作者 阮晓光 占赵杰 +3 位作者 闫兆进 谈秋英 郭美静 杨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28,共13页
数字水深模型(Digital Bathymetric Models,简称“DBMs”),是近海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现有全球公开DBMs产品如GEBCO(The General Bathymetric Chart of the Oceans)、SRTM(The Shuttle Radar To... 数字水深模型(Digital Bathymetric Models,简称“DBMs”),是近海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现有全球公开DBMs产品如GEBCO(The General Bathymetric Chart of the Oceans)、SRTM(The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ETOPO(Earth Topography)等在不同海域的数据类型、数据来源和产品精度均存在差异。为利用全球测深数据和DBMs产品重建中国近海水深模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水深分区的加权融合重建框架。首先,从5个维度(整体精度、不同水深、航线剖面、地理分区、局部细节)对比分析6种常用DBMs产品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然后,顾及水深和地形特征对研究区进行分割和分区,并选取分区内最优DBMs产品,以最小误差为约束进行最优加权融合;最后,对融合结果进行实测值恢复、平滑滤波等后处理,形成中国海岸线周边近海海域15″分辨率高精度无缝水深模型。结果表明,融合结果相比SRTM30_PLUS、GEBCO_2022、SRTM15_V2.5.5和ETOPO_2022均方根误差降低了27%、14%、14%和13%,地形细节也得到保留,证明了该融合框架的可行性,可为多数据集大规模海底地形的融合重建和及时更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水深模型 多源数据融合 水深 海底地形 中国海岸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