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nO/CuO核壳结构纳米线光致发光性能与CuO壳层厚度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孟秀清 赵东旭 +2 位作者 吴锋民 方允樟 李京波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0-285,共6页
通过分别生长核层与壳层制备出了ZnO/CuO核壳结构的纳米线。形貌和结构分析表明,ZnO核为单晶纳米线而CuO则以多晶形式覆盖在核层表面上。光致发光(PL)研究表明,ZnO纳米线PL强度随CuO壳层厚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壳层比较薄时ZnO的PL强度增... 通过分别生长核层与壳层制备出了ZnO/CuO核壳结构的纳米线。形貌和结构分析表明,ZnO核为单晶纳米线而CuO则以多晶形式覆盖在核层表面上。光致发光(PL)研究表明,ZnO纳米线PL强度随CuO壳层厚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壳层比较薄时ZnO的PL强度增大,这主要是由于CuO壳层对ZnO核层的修饰减少了表面态,而当壳层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ZnO的PL强度不再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在核壳结构中形成了type-I型结构的原因。我们对这一现象做了详细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CuO 核壳结构纳米线 光致发光性质 type-I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ZnS核-壳量子点的双光子吸收效应(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姝妤 钟绵增 +4 位作者 孟秀清 李京波 王沅倩 肖思 何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9-255,共7页
利用飞秒激光Z-扫描与泵浦-探测技术,研究了室温下ZnO/ZnS与ZnO/ZnS/Ag核-壳胶体量子点的双光子吸收效应。研究发现:ZnO基核-壳量子点的本征双光子吸收系数比ZnO体材料增大了3个数量级;测量得到的660 nm处的ZnO/ZnS核-壳量子点双光子吸... 利用飞秒激光Z-扫描与泵浦-探测技术,研究了室温下ZnO/ZnS与ZnO/ZnS/Ag核-壳胶体量子点的双光子吸收效应。研究发现:ZnO基核-壳量子点的本征双光子吸收系数比ZnO体材料增大了3个数量级;测量得到的660 nm处的ZnO/ZnS核-壳量子点双光子吸收截面约为4.3×10-44cm4·s·photon-1,比相应的ZnS、ZnS e及CdS量子点大2个数量级;当ZnO/ZnS核-壳量子点镶嵌了银纳米点时,非线性吸收有所增强。ZnO基复合纳米结构的双光子吸收增强可归因于量子限域与局域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光子吸收 ZnO/ZnS核-壳量子点 Z-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温度对碘化亚铜薄膜光学性质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蔡嫦芳 孟秀清 +1 位作者 吴峰民 方允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1-726,共6页
以ITO导电玻璃衬底,CuSO4、KI为反应溶液,EDTA为络合剂,通过简单的电化学方法分别在40,60,80℃的电沉积温度下成功制备出高定向的γ-CuI薄膜。讨论了不同沉积温度下碘化亚铜薄膜各项性质的差异,作为比较还利用化学沉积方法在室温下合成... 以ITO导电玻璃衬底,CuSO4、KI为反应溶液,EDTA为络合剂,通过简单的电化学方法分别在40,60,80℃的电沉积温度下成功制备出高定向的γ-CuI薄膜。讨论了不同沉积温度下碘化亚铜薄膜各项性质的差异,作为比较还利用化学沉积方法在室温下合成了碘化亚铜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图(XRD)进行结构分析,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形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碘化亚铜薄膜由三角形纳米片构成,沿(111)晶相择优生长。随着电沉积温度的升高,颗粒的尺寸从2μm减小到500 nm。不同电沉积温度制备出的碘化亚铜薄膜均在拉曼光谱上呈现出一个强的LO峰和一个微弱的TO峰,峰的强度均随着电沉积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光致发光(PL)光谱的分析显示出强的近带边发射峰。CuI粉末在结构及形貌等性质上与CuI薄膜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I薄膜 温度 结构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