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个地理种群野生棘胸蛙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分析
1
作者 李晗 万刚 +5 位作者 王岩峰 朱飘 郑荣泉 阳钢 朱灵红 胡晓晓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6-385,共10页
研究不同生活环境下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肠道微生物的差异,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东部(浙江)、中部(广东和江西)和西部(广西和贵州)3个地理种群的棘胸蛙进行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功能分析。测序结果显示:东部、中部和西... 研究不同生活环境下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肠道微生物的差异,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东部(浙江)、中部(广东和江西)和西部(广西和贵州)3个地理种群的棘胸蛙进行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功能分析。测序结果显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共有OTU 530个,各地区特有OTU分别为48、123、118个。西部地区棘胸蛙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3个地理种群棘胸蛙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属水平上,西部地理种群的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沙雷氏菌属(Serratia)丰度显著高于其他2个地理种群,东部地理种群的小螺菌属(Mucispirillum)丰度较其他2个地理种群高。3个地理种群棘胸蛙肠道微生物功能也存在共性,主要集中于新陈代谢中的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本研究从肠道微生物角度探究棘胸蛙的环境适应性,为其生态保护和健康养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地理种群 肠道微生物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乌小鲵肢体再生及其分子机制
2
作者 陈昊 董瑞 +3 位作者 王岩峰 谢净倍 张招旭 郑荣泉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32-1041,共10页
义乌小鲵(Hynobius yiwuensis)是中国特有的易危小鲵科动物,仅分布于浙江省的部分丘陵山地。本研究采用体式显微镜观察了义乌小鲵断肢再生的过程,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再生过程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义乌小鲵肢体具有较强的再生... 义乌小鲵(Hynobius yiwuensis)是中国特有的易危小鲵科动物,仅分布于浙江省的部分丘陵山地。本研究采用体式显微镜观察了义乌小鲵断肢再生的过程,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再生过程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义乌小鲵肢体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再生过程可分为创伤愈合、组织溶解与去分化、再生芽基形成、形态发生及再分化4个阶段。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肢体再生过程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基因,且其表达模式随肢体切除后的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通过筛选肢体再生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IL10参与细胞免疫及炎症反应,TGFβ3促进早期肌肉组织再生,而MMPs家族相关基因在组织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10个差异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证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本研究初步推测义乌小鲵可能通过Wnt/β-catenin、TGFβ、BMP等信号通路调控肢体再生过程,并促进无瘢痕组织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乌小鲵 肢体再生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密度和饵料密度对义乌小鲵同种相残率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净倍 费潇鸣 +2 位作者 楼晓波 张建春 黄建成 《江西水产科技》 2022年第2期7-9,共3页
用改变义乌小鲵养殖密度和饵料密度的方法(共3×3种处理),探究这两种因素对义乌小鲵幼体同种相残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个因素对于吞吃率以及撕咬率存在交互作用,在这9种处理中,低密度高饵料组中的生长率最高以及义乌小鲵幼体长... 用改变义乌小鲵养殖密度和饵料密度的方法(共3×3种处理),探究这两种因素对义乌小鲵幼体同种相残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个因素对于吞吃率以及撕咬率存在交互作用,在这9种处理中,低密度高饵料组中的生长率最高以及义乌小鲵幼体长势最为均匀,而高密度低饵料组的同种相残现象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乌小鲵 养殖密度 饵料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