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冯建勇 厉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2,共12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领域,无论是在学科构筑、学术前沿方面,还是在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和重大理论问题上,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对中国边疆学学科构筑、马克思主义国家与边疆理论、"从边疆观中国"研究范式、中国历...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领域,无论是在学科构筑、学术前沿方面,还是在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和重大理论问题上,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对中国边疆学学科构筑、马克思主义国家与边疆理论、"从边疆观中国"研究范式、中国历史疆域理论、朝贡制度等五个重大问题做了专题式的学术梳理与评述,进而提出,尽管4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工作者为推动边疆研究做了很多工作,但这种尝试目前仍然处于一种初始阶段,构建中国边疆学仍应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这需要我们一方面细致梳理中国边疆研究学术思想史,从历史当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视角认知新时期乃至未来边疆省区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着重展望中国边疆学研究如何回应"变化中的边疆",深入阐释重塑边疆的重要变量,回答"变化中的边疆"所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边疆学 历史疆域理论 从边疆观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叙事中的边疆认知与边疆实践——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开发运动的多重图景 被引量:10
2
作者 冯建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7-97,共11页
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和社会话语体系中的边疆开发运动,以"建立国家生命线""实现边疆现代化"为目标,具体过程中则以推进边疆"内地化"为旨趣,执着地探讨边疆移民与边疆垦殖的可行性,并在具体的边疆开发运动中... 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和社会话语体系中的边疆开发运动,以"建立国家生命线""实现边疆现代化"为目标,具体过程中则以推进边疆"内地化"为旨趣,执着地探讨边疆移民与边疆垦殖的可行性,并在具体的边疆开发运动中予以践行。然而,就边疆移垦这一举措来说,似乎与边疆现代化的初衷背道而驰。这种带有传统农耕社会典型形态的垦殖,与异质的、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生态不太可能处于同一地理景观之下。尽管边疆开发收效甚微,但它引发了国人对于边疆地位问题的思考:一方面,一些内地精英在具体的边疆政治实践过程中,开始检讨以往"利用边疆"之观念,进而提出了"改善边疆""服务边疆"的目标,并且在实践中予以推展;另一方面,抗战以来边疆作为"国家生命线"的地位得以彰显,由此也激发了边疆本土精英的自豪感,越来越多的边疆本土研究者开始以本地区为中心,重新审视边疆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开发 国民政府 边疆现代化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历史的传承与超越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志辉 毕敬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3-178,共6页
2013年,我国提出了新时期的外交战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从海陆两个方向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赢。这一战略的提出无疑具有历史的考量。在近现代西方大国崛起过程中,陆权论... 2013年,我国提出了新时期的外交战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从海陆两个方向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赢。这一战略的提出无疑具有历史的考量。在近现代西方大国崛起过程中,陆权论和海权论作为地缘政治的工具曾引起西方大国的长期争论,至今仍是霸权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一带一路"的和平发展战略显然不同于西方国家关于陆海权的强权政治思维。古代中国虽然以内陆文明为主,但作为一个海陆双构的国家,中国同样具有悠久的海洋文明传统和海洋意识。"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和道路的传承与发展,也超越了西方国家关于陆海权的地缘政治传统思维,创新了国际关系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地缘政治 陆权 海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域外汉籍数字化探析——以越南汉喃文献为中心 被引量:3
4
作者 魏超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1,共6页
越南汉喃文献是域外汉籍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学术研究价值。文章以越南汉喃文献数字化为中心,探讨特色数据库的组织架构、设计理念、构建途径等问题,揭示汉喃文献保护和资源共享途径,转变研究视野和思路,促进学术发展。
关键词 域外汉籍 汉喃文献 传承 利用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姓不可为后:法制沿革史视域下的陈淳立嗣观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毅婷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8-148,171,共12页
朱子并不赞同异姓为后,但未专门讨论。以气脉相关、"诚"为基础,陈淳论证异姓不可为后的哲学依据。在其逻辑中,异姓后与祖先气脉不相关,无法构成一组合格的祭祀者与祭祀对象,"诚"难以发生作用,二者无法产生交感。其... 朱子并不赞同异姓为后,但未专门讨论。以气脉相关、"诚"为基础,陈淳论证异姓不可为后的哲学依据。在其逻辑中,异姓后与祖先气脉不相关,无法构成一组合格的祭祀者与祭祀对象,"诚"难以发生作用,二者无法产生交感。其特别强调外孙不可为后,并指出国家允准收养三岁以下异姓弃儿,并非允许以之为嗣。传统宗法沦丧、灾荒、战乱与人情等,令南宋政府、官员均相对包容异姓为后,即使朱子亦不例外。陈淳逆流而上,突显了作为儒者的责任感。其立嗣观贴合法制变革趋向,与明清法律相关变革一致。将陈淳立嗣观置于古代法制沿革史中,陈淳独立于朱子后学的独特价值得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异姓为后 立嫡子违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