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基功能化介孔氧化硅材料的合成及其CO_2吸附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郝仕油 肖强 +2 位作者 钟依均 朱伟东 杨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3-148,共6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氨基功能化介孔氧化硅材料的合成及其对CO2吸附性能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氨基功能化MCM-41、MCM-48、SBA-15和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合成氨基功能化介孔氧化硅的研究情况。同时本文对嫁接法和直接合成法在介孔氧...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氨基功能化介孔氧化硅材料的合成及其对CO2吸附性能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氨基功能化MCM-41、MCM-48、SBA-15和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合成氨基功能化介孔氧化硅的研究情况。同时本文对嫁接法和直接合成法在介孔氧化硅表面功能化中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在研究展望部分,提出了氨基功能化介孔氧化硅在CO2吸附方面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氧化硅 表面改性 CO2吸附 氨基功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C-115加氢脱氯制HFC-125 Pd/C催化剂制备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郑肖 聂彦平 +3 位作者 肖强 张富民 钟依均 朱伟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51-154,共4页
以商品化活性炭为载体、贵金属Pd为活性组分,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Pd/C催化剂。在常压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中,以CFC-115加氢脱氯生产臭氧消耗物质(ODS)替代品HFC-125为目标反应,评价了催化剂的性能。详细考察了载体预处理硝酸浓度、载体... 以商品化活性炭为载体、贵金属Pd为活性组分,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Pd/C催化剂。在常压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中,以CFC-115加氢脱氯生产臭氧消耗物质(ODS)替代品HFC-125为目标反应,评价了催化剂的性能。详细考察了载体预处理硝酸浓度、载体粒径、Pd源前驱体及溶剂等制备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在研究的范围内,采用粉末活性炭为载体,Pd(NO3)2为Pd源,甲醇为溶剂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C-115 HFC-125 加氢脱氯 PD/C催化剂 ODS替代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2O_5/CeO_2催化剂固相反应的Raman光谱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伍燕妮 郭明 +1 位作者 陈芳 罗孟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417-2421,共5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V2O5负载量(分别为5%和15%)的V2O5/CeO2催化剂.利用不同激发波长(514和325nm)的Raman光谱,结合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DRS)和N2物理吸附技术,考察了V2O5/CeO2催化剂中V2O5和载体CeO2之间的固相反应...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V2O5负载量(分别为5%和15%)的V2O5/CeO2催化剂.利用不同激发波长(514和325nm)的Raman光谱,结合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DRS)和N2物理吸附技术,考察了V2O5/CeO2催化剂中V2O5和载体CeO2之间的固相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在300℃焙烧时,V2O5与CeO2反应生成CeVO4,升高温度有利于固相反应的发生.样品对325nm光的吸收明显大于对514nm光的吸收,因此325nm激发波长的Raman光谱对催化剂的表层信息更为敏感.当焙烧温度较低时,由于受到表层CeVO4的阻碍,未反应的V2O5残留在载体CeO2孔道或粒子堆积孔道内部,因此514nm激发波长下能观察到V2O5的Raman峰,而表面灵敏的325nm激发波长下观察不到此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MAN光谱 V2O5/CeO2 CeVO4 相变 吸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功能化SBA-15的直接合成及其对CO2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郝仕油 肖强 +2 位作者 钟依均 朱伟东 杨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82-988,共7页
通过直接法合成了氨基功能化SBA-15介孔材料。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N2吸-脱附,透射电子显微(TEM)等技术对氨基功能化材料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原料中nAPTES/(nAPTES+nTEOS)≤0.20时,APTES功能化的材料都具有典型的介孔... 通过直接法合成了氨基功能化SBA-15介孔材料。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N2吸-脱附,透射电子显微(TEM)等技术对氨基功能化材料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原料中nAPTES/(nAPTES+nTEOS)≤0.20时,APTES功能化的材料都具有典型的介孔SBA-15结构;但当nAPTES/(nAPTES+nTEOS)≥0.225时,由于氨基对SBA-15结构的副作用导致SBA-15介孔结构坍塌。在氟离子辅助合成下可以获得高含量氨基(反应原料中nAPTES/(nAPTES+nTEOS)的比值为0.25)功能化的SBA-15材料,且此材料中的介孔孔径和BET比表面积都较大。CO2吸附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原料中APTES含量提高,所合成的材料对CO2的吸附量相应增加,同时在101kPa和25℃下,通过氟离子辅助合成的材料对CO2的吸附量远远优于无氟离子辅助合成材料的。本研究还对后嫁接法和直接合成法获得氨基功能化SBA-15介孔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15 直接合成 CO2吸附 APTES 氟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循环磁性Pt/Fe_3O_4-MCNT催化剂上的肉桂醛选择性加氢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余建雁 宋绍飞 +4 位作者 叶素芳 肖强 钟依均 叶向荣 朱伟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1-276,共6页
采用多步法依次将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和Pt纳米颗粒负载到多壁碳纳米管(MCNT)上得到Pt/Fe3O4-MCNT磁性催化剂,以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SQUID)和热重-差热分析(TG-DTA)对Pt/Fe3O4-MCNT磁性催化剂的结构和... 采用多步法依次将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和Pt纳米颗粒负载到多壁碳纳米管(MCNT)上得到Pt/Fe3O4-MCNT磁性催化剂,以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SQUID)和热重-差热分析(TG-DTA)对Pt/Fe3O4-MCNT磁性催化剂的结构和磁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预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与Pt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于MCNT上,新制备以及多次使用后的Pt/Fe3O4-MCNT室温下都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研究了Pt/Fe3O4-MCNT磁性催化剂上的肉桂醛选择性加氢反应,结果显示催化剂具有良好的C=O加氢活性,肉桂醛转化率在50%左右时,肉桂醇选择性可达96%以上。尺寸均一的Pt粒子均匀的分散在催化剂上可能是催化剂具有良好的C=O加氢选择性的重要原因。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催化剂可以高效地从液相反应体系中分离,经多次循环使用后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 磁性催化剂 C=O选择性 肉桂醇 超顺磁性 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Fe3O4-MCNT磁性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徐玲 沈晓旭 +4 位作者 肖强 钟依均 叶素芳 叶向荣 朱伟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956-1960,共5页
利用多元醇法制备了单分散Fe3O4纳米粒子修饰多壁碳纳米管(MCNT)的磁性复合材料,并以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对碳纳米管磁性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通过调控Fe3O4前驱体与MCNT载体的质... 利用多元醇法制备了单分散Fe3O4纳米粒子修饰多壁碳纳米管(MCNT)的磁性复合材料,并以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对碳纳米管磁性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通过调控Fe3O4前驱体与MCNT载体的质量比,可以很好地控制沉积的磁性纳米粒子大小.以碳纳米管磁性复合材料为载体,采用多元醇法成功制备了Pd负载量为3.0%(w)的Pd/Fe3O4-MCNT磁性催化剂.磁性质测试表明碳纳米管磁性复合材料在负载Pd前后都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以肉桂醛加氢为探针反应研究了Pd/Fe3O4-MCNT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催化加氢性能,在外加磁场下催化剂能与液相反应体系高效分离,循环使用4次后,催化性能没有明显下降,显示了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磁性复合催化剂 多元醇法 肉桂醛 选择性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元素掺杂对硅酸锂材料二氧化碳吸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悦灵丽 肖强 +1 位作者 钟依均 朱伟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0-73,共4页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Fe、Mg、Ce、V金属元素掺杂的硅酸锂材料,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元素掺杂对硅酸锂材料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在热重分析仪上研究了硅酸锂材料的CO2吸收性能,考察了元素种类和元素掺杂量...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Fe、Mg、Ce、V金属元素掺杂的硅酸锂材料,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元素掺杂对硅酸锂材料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在热重分析仪上研究了硅酸锂材料的CO2吸收性能,考察了元素种类和元素掺杂量对CO2吸收速率、吸收量和循环使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e和Fe掺杂可明显提高材料的CO2吸收速率,而Mg和V掺杂对提高硅酸锂材料CO2吸收速率并没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元素 掺杂 硅酸锂 二氧化碳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钼钒磷杂多酸有机盐催化下苯与双氧水羟基化制苯酚的动力学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文俊 景丽 +2 位作者 张富民 钟依均 朱伟东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4-628,共5页
通过简单的酸碱中和法制备出一系列碳链长度不同的杂多酸有机盐催化剂,在苯与双氧水羟基化制苯酚的反应中比较了催化剂的性能,发现钼钒磷杂多酸三乙胺盐的活性最高。随后在该催化剂上研究了苯与双氧水羟基化制苯酚的本征动力学。结果表... 通过简单的酸碱中和法制备出一系列碳链长度不同的杂多酸有机盐催化剂,在苯与双氧水羟基化制苯酚的反应中比较了催化剂的性能,发现钼钒磷杂多酸三乙胺盐的活性最高。随后在该催化剂上研究了苯与双氧水羟基化制苯酚的本征动力学。结果表明,在消除内外扩散影响的前提下,该反应对于苯和双氧水的反应级数都为1级,反应活化能为93.3 kJ mol 1。研究工作为苯与双氧水羟基化制苯酚的过程开发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钒磷杂多酸有机盐 苯酚 羟基化 本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磨法制备纳米Li_4SiO_4材料用于高温捕集CO_2 被引量:2
9
作者 黄雪芹 肖强 +1 位作者 钟依均 朱伟东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19-1124,共6页
采用不同硅源、锂源以湿磨法结合高温焙烧制备了纳米Li_4SiO_4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合成材料的结构和表面形貌,利用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Li_4SiO_4材料高温下的CO_2吸收性能和循环... 采用不同硅源、锂源以湿磨法结合高温焙烧制备了纳米Li_4SiO_4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合成材料的结构和表面形貌,利用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Li_4SiO_4材料高温下的CO_2吸收性能和循环使用稳定性。结果表明,湿磨法制备的Li_4SiO_4材料在550℃、2.5×104Pa下,10min可达吸收平衡,平衡吸收量为27.9%(质量分数),经五次吸收-解吸后仍保持初始吸收性能,显示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将25%CO_2-25%N2-50%He混合气通过Li_4SiO_4材料床层,发现在550℃下,CO_2能被高效捕集,在相对湿度为10%的水汽存在下,Li_4SiO_4捕集CO_2的性能没有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4 SiO4 湿磨法 CO2捕集 高温 水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化温度和pH值对氨基功能化介孔氧化硅吸附CO_2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郝仕油 肖强 +2 位作者 钟依均 朱伟东 杨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4-90,共7页
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以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结构导向剂(SDA)、共结构导向剂(CSDA)和硅源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的介孔氧化硅预产物。利用乙醇和乙醇胺混合液对预产物进行萃取后获得氨基... 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以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结构导向剂(SDA)、共结构导向剂(CSDA)和硅源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的介孔氧化硅预产物。利用乙醇和乙醇胺混合液对预产物进行萃取后获得氨基功能化介孔氧化硅。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N2吸-脱附、透射电镜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结果证明通过萃取方法可较好地去除表面活性剂;N2吸附结果表明所有样品都具有介孔结构;元素分析和透射电镜结果说明反应陈化温度、pH值等合成条件对材料孔道内表面的氨基含量和材料结构有较大的影响。CO2吸附实验证明在低陈化温度、相对较低的pH值下合成的材料具有较高的CO2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吸附 介孔氧化硅 氨基功能化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自密胺基多孔聚合物的富氮微孔炭及选择性吸附CO_2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敬秀 张静 +3 位作者 邹建锋 肖强 钟依均 朱伟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69-1174,共6页
以间苯二甲醛和三聚氰胺为原料,通过Schiff碱缩合反应合成了密胺基多孔聚合物(POP),经高温炭化后得到富氮微孔炭(NMC).利用N2吸脱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表征了POP和炭化后产物NMC的结构和组成,与POP相比,NMC的官能团数量减少,比... 以间苯二甲醛和三聚氰胺为原料,通过Schiff碱缩合反应合成了密胺基多孔聚合物(POP),经高温炭化后得到富氮微孔炭(NMC).利用N2吸脱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表征了POP和炭化后产物NMC的结构和组成,与POP相比,NMC的官能团数量减少,比表面积和微孔孔容大幅增加.元素分析表明NMC含氮量高达12.5%(w).采用体积法测定了CO2、CH4和N2在NMC上的单组分吸附平衡等温线,NMC展示出良好的CO2吸附性能,298 K、100 kPa下CO2平衡吸附量可达2.34 mmol·g-1.双位Langmuir(DSL)模型和单位Langmuir(SSL)模型分别较好地描述了CO2、CH4和N2在NMC上的吸附平衡数据,在此基础上,应用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预测了双组分混合气在NMC上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NMC对CO2-N2和CO2-CH4有非常高的CO2吸附选择性,分别为144.9和1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炭 CO2吸附 LANGMUIR模型 理想吸附溶液理论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Li_2ZrO_3纳米颗粒及其高温二氧化碳吸收性能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叶凤 于兹瀛 +3 位作者 肖强 张富民 钟依均 朱伟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62-64,共3页
通过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级锆酸锂(Li2ZrO3)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Li2ZrO3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热重分析仪测试Li2ZrO3材料的高温CO2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Li2ZrO3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CO2吸收性能,... 通过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级锆酸锂(Li2ZrO3)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Li2ZrO3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热重分析仪测试Li2ZrO3材料的高温CO2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Li2ZrO3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CO2吸收性能,在CO2分压为0.05MPa、550℃、20min内吸收容量可达20%(质量分数);45min内可达吸收平衡,平衡吸收量达27%(质量分数)。经3次吸收解吸循环后其吸收性能没有明显下降,表明Li2ZrO3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2ZrO3 溶胶-凝胶法 CO2吸收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表面积α-AlF_3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于洪波 王月娟 +2 位作者 彭小波 朱琳 罗孟飞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5-909,共5页
采用炭硬模板法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的α-AlF3(HS-α-AlF3)。首先,将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浸渍到γ-Al2O3中,然后经过热处理,使得蔗糖分解为炭。其次,将含炭的γ-Al2O3固体用HF气体进行氟化。最后,再利用燃烧法除去炭硬模板。采用XRD、低温... 采用炭硬模板法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的α-AlF3(HS-α-AlF3)。首先,将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浸渍到γ-Al2O3中,然后经过热处理,使得蔗糖分解为炭。其次,将含炭的γ-Al2O3固体用HF气体进行氟化。最后,再利用燃烧法除去炭硬模板。采用XRD、低温氮吸附-脱附、NH3-TPD、SEM-EDX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炭化温度为450℃时,HF-N2混合气体积比为1:4,除碳温度为425℃时,制得的α-AlF3比表面积最大,为66 m2.g-1。此外,HS-α-AlF3催化剂对CCl2F2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也明显高于常规方法制备的低比表面积的α-AlF3,这是因为高比表面积的α-AlF3催化剂具有较大的酸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AlF3 高比表面积 炭硬模板 CCl2F2歧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丁烷在丝光沸石中的吸附和扩散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焕英 肖强 +2 位作者 许春慧 钟依均 朱伟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3,共5页
考察了硅酸粉末预先与NaOH溶液混合时间及晶化时间对所制备的丝光沸石晶粒大小的影响。选取8μm丝光沸石为研究对象,研究正丁烷在丝光沸石微孔孔道内的吸附扩散。结果表明,正丁烷在Na型丝光沸石上的吸附速率较慢,在考察的160min内没有... 考察了硅酸粉末预先与NaOH溶液混合时间及晶化时间对所制备的丝光沸石晶粒大小的影响。选取8μm丝光沸石为研究对象,研究正丁烷在丝光沸石微孔孔道内的吸附扩散。结果表明,正丁烷在Na型丝光沸石上的吸附速率较慢,在考察的160min内没有达到吸附平衡。经离子交换成氢型丝光沸石后,对正丁烷的吸附性能明显改善,2min内可以达到平衡吸附量的70%,平衡吸附量为0.70mol/kg;而再次交换为Na型丝光沸石后,其正丁烷吸附性能又恢复原状,说明丝光沸石中的Na物种是堵塞微孔孔道引起正丁烷分子在孔道内扩散受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光沸石 传质限制 吸附 扩散 正丁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