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2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教育硕士“一点二线三面”培养模式——以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文教育硕士培养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先亮 陈玉兰 蔡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51,共5页
认为构建教育硕士"一点二线三面"的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目前教育硕士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点,即以在校期间知识与能力的有限发展为未来教学的无限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个关键点;二线,即以理论框架建构与多层次教材建设... 认为构建教育硕士"一点二线三面"的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目前教育硕士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点,即以在校期间知识与能力的有限发展为未来教学的无限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个关键点;二线,即以理论框架建构与多层次教材建设作为教学发展双主线;三面,即以互动对话、适度自教、教育实践作为具体教学过程的三大操作立面。这一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文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硕士 一点二线三面 培养模式 浙江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文学和语言之间筑路前行--高玉教授访谈录
2
作者 高玉 孙伟民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1,F0002,共10页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研究孙伟民:高老师,您于1997年至2000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师从黄曼君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时,正式开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相关文章如《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转型》《语言运动与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学的理论...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研究孙伟民:高老师,您于1997年至2000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师从黄曼君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时,正式开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相关文章如《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转型》《语言运动与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学的理论与现实》《比较视角的五四白话文学运动语言学再认识》等发表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最终形成博士学位论文《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话文学运动 语言变革 五四新文学 高校文科学报 黄曼君 博士学位 《新华文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会通与现代汉语“文学”概念的形成
3
作者 高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在中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之下不可能有“文学”概念,中国古代没有把诗、词、小说、戏曲等统一起来的概念。现代“文学”是从西方通过日译的中介而进入中国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知识体系分类的产物。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即西方“lit... 在中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之下不可能有“文学”概念,中国古代没有把诗、词、小说、戏曲等统一起来的概念。现代“文学”是从西方通过日译的中介而进入中国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知识体系分类的产物。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即西方“literature”从输入中国到内涵相对固定并广泛地流通从而成为现代汉语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词语的输入;与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的“文章”观合流从而形成能够包容并言说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的近代概念;以新文学作为实践经验依据并吸收古代文学和文论因素从而建立的现代“文学”概念。西方“文学”概念在中国的接受实际上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中国人对文学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改变中国人的观念并建立现代“文学”概念,另一方面它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又深受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从而变得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概念 文科 中西会通 文字与文章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世情小说梦境插图的图像隐喻与文学功能
4
作者 曾礼军 刘宇颂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9,共16页
梦境插图与明清世情小说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梦境插图集中在世情小说当中,而且图像表达也呈现出独特的“世情化”特征。梦境插图以世情小说文本为依据进行构图和绘刻,表现婚恋情感、人生命运和善恶道德等世情内涵。梦境插图又具有图像... 梦境插图与明清世情小说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梦境插图集中在世情小说当中,而且图像表达也呈现出独特的“世情化”特征。梦境插图以世情小说文本为依据进行构图和绘刻,表现婚恋情感、人生命运和善恶道德等世情内涵。梦境插图又具有图像阐释的能动性,聚焦于世情人物和世情场景的绘刻和再创作,通过“梦里”与“梦外”的双重图像形态来再现、深化和拓展小说中的世情主题。梦境插图作为世情小说的副文本,还对小说文本的阅读和传播具有突出的辅助作用,进一步凸显和强化了世情叙事和世情主题。梦境插图的这种“世情化”现象的形成,是梦文化意识的民族累积、梦境图像绘制的繁荣与明清尚情文化思潮合力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世情小说 梦境插图 图像隐喻 文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呈现方式的考察
5
作者 罗炅 高玉海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了解《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的呈现,是了解其在海外传播和接受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文学史集的编纂理念和评介话语,探究《西游记》在海外接受态度的变化;结合国内外研究,反思文学史集编者对小说作者及其思想艺术的评价... 了解《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的呈现,是了解其在海外传播和接受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文学史集的编纂理念和评介话语,探究《西游记》在海外接受态度的变化;结合国内外研究,反思文学史集编者对小说作者及其思想艺术的评价;分析叙述特征和赞助机构的变革及原因。研究发现,《西游记》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再到被淡化的地位变迁;关注内容从情节介绍转向研究论述;编纂方式由独著转向合著;资金来源由官方扶持到商业运营。本研究再现了《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历史,揭示了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传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文学史集 西游记 海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研究的语文学路径——以李冬木的翻译和研究为中心
6
作者 蒋永国 姚洁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0-83,共14页
鲁迅研究很长时间以来远离了中西传统中“求真”和“科学理性”的语文学路径。旅日学者李冬木对鲁迅研究著述的翻译,培育了其语文学素养,进而导引了其研究。他立足语言文献的语文学鲁迅研究路径,跨语际还原了文本真实,更为全面客观地敞... 鲁迅研究很长时间以来远离了中西传统中“求真”和“科学理性”的语文学路径。旅日学者李冬木对鲁迅研究著述的翻译,培育了其语文学素养,进而导引了其研究。他立足语言文献的语文学鲁迅研究路径,跨语际还原了文本真实,更为全面客观地敞开从周树人到鲁迅的精神图谱,把鲁迅研究的语文学路径推向历史新阶段。但他有泛化明治语境关键作用的趋势,某种程度地疏离了“鲁迅文本”的第一历史现场,对“鲁迅”诞生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缺乏综合考量。李冬木的重要贡献和不足指示了鲁迅研究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李冬木 语文学 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院批评”与“作家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两种路向及其问题 被引量:12
7
作者 高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4-129,共6页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路向”或者说“模式”,即“学院批评”和“作家批评”,两种批评各有其缺陷,表现为:“学院批评”过分地依赖理论从而导致批评与创作实际脱节;“作家批评”则欠缺理论从而导致批评的现象化而缺...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路向”或者说“模式”,即“学院批评”和“作家批评”,两种批评各有其缺陷,表现为:“学院批评”过分地依赖理论从而导致批评与创作实际脱节;“作家批评”则欠缺理论从而导致批评的现象化而缺乏深度。这两种缺陷正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批评 作家批评 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浙江现代儿童文学作家群体的生成及其历史贡献 被引量:5
8
作者 郑欢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0-194,175,共6页
中国儿童文学的孕育、诞生直至初步繁荣,与浙江儿童文学所作的贡献密切相关。本文从浙江现代儿童文学作家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切入,揭示这个群体的生成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学意义,探讨作家群体的儿童文学取向与浙江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由... 中国儿童文学的孕育、诞生直至初步繁荣,与浙江儿童文学所作的贡献密切相关。本文从浙江现代儿童文学作家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切入,揭示这个群体的生成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学意义,探讨作家群体的儿童文学取向与浙江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总结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典型”意义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儿童文学 作家群体 地域根源 历史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对两浙文化传统的承传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嘉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191-196,共6页
本文探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浙江新文学群体的传统文化渊源 ,认为积淀深厚的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两浙文化传统对中国新文学“浙军”施加深层影响 ,遂有后者新文学意识的尽速自觉 ,并为其后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作出广泛建... 本文探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浙江新文学群体的传统文化渊源 ,认为积淀深厚的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两浙文化传统对中国新文学“浙军”施加深层影响 ,遂有后者新文学意识的尽速自觉 ,并为其后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作出广泛建树。主要表现在 :( 1)自宋、明开启的两浙启蒙文化思潮成为新文学“浙军”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这在五四启蒙话题中有显在表征 ;( 2 )两浙文人的文体革新意识对新文学“浙军”产生潜在影响 ,使其在创建新文学诸种文体中见出效应 ;( 3 )两浙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体革新意识 地域文化 浙江作家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文学:《新青年》中浙江作家群凸现的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嘉良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1,共6页
探讨《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从文学性视角切入至关重要。《新青年》中以周氏兄弟领衔的浙江作家群体阵容壮观,在各个文学领域都有开拓者之功,这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展示《新青年》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开拓、创造意义。
关键词 《新青年》 浙江作家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儿童文学知识生产的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翔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42,159,160,共13页
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得益于其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国儿童文学含纳的知识主要体现在“中国”、“儿童”与“文学”上。三者的知识意涵及权力关系衍生了新的文学框架。从发生学的机理看,现代概念向现代知识的转换开启了中国儿童文学学科... 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得益于其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国儿童文学含纳的知识主要体现在“中国”、“儿童”与“文学”上。三者的知识意涵及权力关系衍生了新的文学框架。从发生学的机理看,现代概念向现代知识的转换开启了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化的自主道路。对儿童文学元概念的界定是确立知识范畴、依据和方法的重要途径,这要求突破描述性概念的知识单面化,向着结构与系统的知识场域跃升。学科界分与跨学科构成了知识生产的完整序列,学科界分是跨学科的理论前提,跨学科又促发了新一轮关于学科界分的思考。中国儿童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界分要遵循“一体化”与“主体性”辩证的逻辑,在文学史建制的基础上推动百年新文学知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文学 知识生产 知识社会学 学科界分 跨学科互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领新潮:浙江作家群领衔新文学流派的意义
12
作者 王嘉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13-217,共5页
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在相当程度上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新潮流,他们在新文学建设上往往有开拓者之功。其中的重大贡献之一,是开新文学风气之先,并以作家群体的庞大及其多种成分构成使其有可能在多种文学流派形成中参与其间并取得领衔地位。
关键词 浙江 新文学作家群 新文学流派 多元化 文学创作 现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视阈中的浪漫文学诉求--论“浙江潮”与中国新文学浪漫主义思潮
13
作者 王嘉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6-80,共5页
"浙江潮"引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体现在多种思潮领域,引领浪漫主义思潮即是其一。这取决于浙江新文学作家对文学新潮的敏锐感知与把握,也根因于特定地域文化风尚对浪漫主义的精神呼应。其引领浪漫文学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各个时... "浙江潮"引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体现在多种思潮领域,引领浪漫主义思潮即是其一。这取决于浙江新文学作家对文学新潮的敏锐感知与把握,也根因于特定地域文化风尚对浪漫主义的精神呼应。其引领浪漫文学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各个时期都有显著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潮” 浪漫文学 引领思潮 表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阮元“文”论在晚清民国的回响——兼论近代文学观念的建立
14
作者 普慧 周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70,208,共14页
清代中期阮元及其门人对“文”观念进行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分梳,反省古文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以使文学摆脱“文以载道”的束缚,这促使了文学独立,并出现了文学史观的雏形。阮元及其门人关于“文笔”的考辨不仅在当时引发了对“... 清代中期阮元及其门人对“文”观念进行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分梳,反省古文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以使文学摆脱“文以载道”的束缚,这促使了文学独立,并出现了文学史观的雏形。阮元及其门人关于“文笔”的考辨不仅在当时引发了对“文”观念的论争,而且影响了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等人的文学观。他们对阮元及其后学的观点进行选择性吸收和转化,甚至有批评阮元之处。同时,关于“文”的论争也引起其他近代学者对文学观念的关注和探析,为民国学者进行文学史撰写提供了材料资源和观点支撑,促成了清末民初“纯文学”观念的萌发,进而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写作和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论 阮元 纯文学 章太炎 刘师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逻辑进路
15
作者 吴翔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73,共10页
中国儿童文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现代知识论的转向,这种转向突破了儿童“不可知”和儿童文学“不可能”的学理偏误。中国儿童文学是基于人学知识论框架而重造的新文学知识,它不是个体知识或地方知识,而是为中国人确立国家文化认同的... 中国儿童文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现代知识论的转向,这种转向突破了儿童“不可知”和儿童文学“不可能”的学理偏误。中国儿童文学是基于人学知识论框架而重造的新文学知识,它不是个体知识或地方知识,而是为中国人确立国家文化认同的现代知识,构筑了人与知识互动共生的结构关系。学科建制是推动文学转换为知识的推手,文学的分科衍生了“文”与“道”的分野,“人”成为“文”的本原,这为中国儿童文学知识学科化提供了理论前提。由于缺乏大学教育体制的支撑,中国儿童文学知识生产整体迟缓,急需在新文学知识体系中确立身份。内外资源的动态互动驱动了“儿童”与“文学”的知识生产,立足于民族性、现代性和人民性的立场,中国儿童文学知识体系没有归入复古或西化的窠臼中,而是标识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文学 自主知识体系 知识论重构 知识生产 逻辑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路径视域下湖南儿童文学的知识生产
16
作者 吴翔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4-203,共10页
作为区域文学的案例,湖南儿童文学的知识生产应置于地方与中国双向互动的体系中考察。从地方路径视域考察湖南儿童文学,需要确立湖南儿童文学的主体性,并以其自身的自主性确证新文学的中国性。这种主体性的确认是以湖湘文化特质的呈现... 作为区域文学的案例,湖南儿童文学的知识生产应置于地方与中国双向互动的体系中考察。从地方路径视域考察湖南儿童文学,需要确立湖南儿童文学的主体性,并以其自身的自主性确证新文学的中国性。这种主体性的确认是以湖湘文化特质的呈现为前提的,但湖湘文化个性的显现并不是这议题的全部,个性与共性、区域与整体的融通才是研究的重心。湖湘文化的现代精神是湖南儿童文学知识生产的原动力。基于人学知识观的出场,湖南儿童文学遇合了内外两种资源,显现出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文学质地。湖南儿童文学的知识生产不仅要重新发现湖南和湖湘文化,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探寻通达中国儿童文学乃至新文学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路径 湖南儿童文学 知识生产 湖湘文化 中国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石榴籽符号:构建、运用及其意蕴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建勇 黄嵩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石榴籽”符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团结话语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作为一项“再造的传统”,“石榴籽”符号回应了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其自然特性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完美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新时... “石榴籽”符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团结话语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作为一项“再造的传统”,“石榴籽”符号回应了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其自然特性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完美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新时代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实践中以“石榴籽”符号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展演,使得“石榴籽”符号深度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空间。在理论意义上,新时代“石榴籽”符号彰显了“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成为一个宏大、多元、综合性的叙事体。从实际操作层面观察,“石榴籽”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地位亦愈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籽 中华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语建立之后现代文写作用典状况
18
作者 高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8,共12页
国语建立以后,汉语写作存在着广泛的用典现象,用典仍然是汉语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胡适和钱玄同虽然反对用典,但他们的写作中有很多用典。鲁迅对用典没有表达意见,但他的作品中用典非常多,可见鲁迅是赞成用典的。毛泽东的文章其语言相... 国语建立以后,汉语写作存在着广泛的用典现象,用典仍然是汉语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胡适和钱玄同虽然反对用典,但他们的写作中有很多用典。鲁迅对用典没有表达意见,但他的作品中用典非常多,可见鲁迅是赞成用典的。毛泽东的文章其语言相对口语化,但仍然有很多用典。用典是语言规律,因为我们的语言都不是天生俱来的,而是习得而致,所以用典具有必然性。现代汉语写作不仅用古典,而且用今典和洋典,其发展趋势是今典和洋典越来越多,这也是现代文写作和古文写作的差异性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现代汉语 用典 胡适 鲁迅 毛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早期新诗对实用主义哲学的借鉴与误读
19
作者 李蓉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4,共7页
胡适的新诗设计受到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但这里面也包含了对实用主义哲学的误读。胡适提出的“具体的做法”是对现实的摹写,而杜威强调的回到现实世界却是带着主体经验的“返回”,包含着一种综合的经验。在胡适之后,废名提出的“当下... 胡适的新诗设计受到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但这里面也包含了对实用主义哲学的误读。胡适提出的“具体的做法”是对现实的摹写,而杜威强调的回到现实世界却是带着主体经验的“返回”,包含着一种综合的经验。在胡适之后,废名提出的“当下观物”无意间也应和了实用主义哲学,废名注重主体经验,不过他也因更强调审美感性、直觉而忽略了理性和现实经验的价值。相比较而言,艾略特等诗人提出的“寻找客观对应物”与实用主义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理解更为契合,它虽然没有影响到早期新诗,却影响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胡适 废名 实用主义哲学 美国现代派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文字改革的简字想象
20
作者 高玉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8,共10页
清末文字改革充斥着对切音字以及对于实施切音字之后中国语言文字图景、教育图景、国民素质图景的想象。简字作为一种辅助汉字语音识别的新工具则具有合理性。简字可以在一定层面、一定领域、一定程度上使用,一旦超出生活的领域,超出叙... 清末文字改革充斥着对切音字以及对于实施切音字之后中国语言文字图景、教育图景、国民素质图景的想象。简字作为一种辅助汉字语音识别的新工具则具有合理性。简字可以在一定层面、一定领域、一定程度上使用,一旦超出生活的领域,超出叙事的领域,进入思想逻辑的范围,简字便无能为力,简字的作用、意义和使用范围都是有限的。假如中国真的实行清末汉字改革所设计的通行简字和汉字两种文字方案,那将是真正的“颠覆性”错误。简字和汉字共存,分工协作,表面上折中,其实隐藏着祸端。清末文字改革没有语言学学理基础,不仅对汉字有很大的误解,对西文也有很大的误解,所说的西文的优点、汉语简字的优点都是想当然。清末汉字改革明显夸大了汉字的缺点,而对汉字的优越性认识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汉字 汉语 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