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茅盾传统”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范式意义 |
王嘉良
|
《浙江学刊》
CSSCI
|
2001 |
7
|
|
2
|
当代人文学者文人化倾向之批判 |
宣炳善
|
《学术界》
|
2002 |
4
|
|
3
|
涌动着的意义——论什克洛夫斯基文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 |
刘彦顺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4
|
探索一代小资产阶级命运的人物世界——简论茅盾小说的“时代女性”形象系列 |
王嘉良
|
《学术研究》
|
1987 |
1
|
|
5
|
中西文化交流与现代汉语体系的形成 |
高玉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6
|
论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
陈兰村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7
|
一代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造型——论茅盾小说的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 |
王嘉良
|
《浙江学刊》
|
1986 |
0 |
|
8
|
简论儿童文学创作的读者意识 |
黄云生
|
《探索(浙江)》
|
1988 |
0 |
|
9
|
谁是儿童文学的主宰 |
楼飞甫
|
《探索(浙江)》
|
1988 |
0 |
|
10
|
《红楼梦》与《史记》:实录精神与托愤精神的二重变奏 |
梅新林
俞樟华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
1997 |
4
|
|
11
|
延安时期的集体创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写作方式的诞生 |
袁盛勇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7
|
|
12
|
“双性同体”与创造力问题──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理论批评 |
姜云飞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2
|
|
13
|
“双向隔膜”的发现和“双向批判”的开展──鲁迅乡土小说研究 |
范家进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5
|
|
14
|
《史记》与古代姓氏 |
俞樟华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4
|
|
15
|
论审美的人生价值 |
杜卫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3
|
|
16
|
戴复古及其作品考辨三题 |
张继定
|
《浙江学刊》
CSSCI
|
1994 |
4
|
|
17
|
历史比较语言学分期辨 |
聂志平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18
|
蔡元培美学选择和美育实践的传统生成性 |
程镇海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9
|
谈提高学生语感的素质 |
王尚文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
|
|
20
|
唐宋八大家与《史记》 |
俞樟华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
1996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