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返19世纪”与外国文学研究话语更新——以西方文学思潮研究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蒋承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5-142,160,共9页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学界因过于追捧20世纪西方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而疏于开垦19世纪西方文学这片肥田沃土,比如对至关重要的19世纪文学思潮,就存在着学理认知上的系统误判或误读。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与本土之文学理论及现当代文...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学界因过于追捧20世纪西方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而疏于开垦19世纪西方文学这片肥田沃土,比如对至关重要的19世纪文学思潮,就存在着学理认知上的系统误判或误读。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与本土之文学理论及现当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很有必要从人学逻辑、审美现代性和关系辨析等多重路径,对这一时期的六大文学思潮作反思性、系统性、整体性阐释,揭示其本原性特质和彼此间之内在联系以及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勾连。“重返”西方文学的19世纪,重新阐释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不惟有助于我们达成对19世纪西方文学的准确理解,而且对准确把握20世纪现代主义亦具有重大裨益,尤其是有助于更新与重构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乃至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研究之知识谱系、学术范式和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文学思潮 西方文学 外国文学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渊源与文学价值:西方颓废派文学再认识
2
作者 蒋承勇 杨希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5,共8页
颓废派抛弃了文学自然主义的科学视角与实证方法论,以波德莱尔的美学观念为遵循,主张以审美的眼光和自由的想象发掘灵魂深处的奥秘,以此拓进对人性的理解,探索重建西方精神秩序的可能。颓废派并非激进的社会行动派,而是阴郁的精神反叛者... 颓废派抛弃了文学自然主义的科学视角与实证方法论,以波德莱尔的美学观念为遵循,主张以审美的眼光和自由的想象发掘灵魂深处的奥秘,以此拓进对人性的理解,探索重建西方精神秩序的可能。颓废派并非激进的社会行动派,而是阴郁的精神反叛者,其对时代的反思与批判体现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形而上的反叛。"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一种对于被压抑的自由意志的申张始终是文学"颓废"的精神内核,颓废派根底上恰恰是"反颓废"的。颓废派将现代人不自由的生命体验与生存状态追溯到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理性法则和机械论宇宙观,并由此揭开了为布尔乔亚大众奉为圭臬的所谓"进步"信仰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本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颓废派 反自然 世俗化 内在化 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罗伯特·塔利的文学空间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方英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7,共10页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催生了文学领域的"文学空间研究"。美国学者罗伯特·塔利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力推动了文学空间研究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深耕,塔利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学术术语,建...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催生了文学领域的"文学空间研究"。美国学者罗伯特·塔利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力推动了文学空间研究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深耕,塔利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学术术语,建立了由处所意识、文学绘图、文学地理、地理批评、制图学(存在—写作—文本—批评—理论化)构成的话语体系;并就文学绘图、空间概念、乌托邦等问题开展了深刻而具独创性的理论探索;且开展了关于赫尔曼·麦尔维尔、埃德加·艾伦·坡、约翰·托尔金等人的文本批评,不仅展示了地理批评实践的可能路径,还揭示了空间理论在批评实践中的适用性、阐释力,以及文学空间研究的创新力和发展前景。更值得关注的是,他的研究深受詹姆逊等马克思主义者影响,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既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亦实现了对前人成果的发展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塔利 文学空间研究 文学绘图 地理批评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童心的东方文化之旅——安徒生童话之中国百年接受与传播考论 被引量:1
4
作者 蒋承勇 赵海虹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1-166,178,共7页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乃至现当代文学深深烙下了安徒生童话的印记。“五四”时期,安徒生童话被介绍到中国。鉴于当时中国社会变革之需要,学者主要从“童心”和“儿童本位”基点去阐释、接受和传播安徒生童话,凸显了对儿童自然个体的强调,呼...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乃至现当代文学深深烙下了安徒生童话的印记。“五四”时期,安徒生童话被介绍到中国。鉴于当时中国社会变革之需要,学者主要从“童心”和“儿童本位”基点去阐释、接受和传播安徒生童话,凸显了对儿童自然个体的强调,呼应了梁启超“少年中国”的理想。这种接受和传播不仅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也有推进作用。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此后相当长时期内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和传播出现转向:侧重于现实性、批判性角度,其本源性的“童话”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改革开放后的接受与传播回归童心和童话,并且有了更全面、更广阔的理解与阐发。安徒生童话具有丰富内涵与人性意蕴,其诗意童心在中国的文化之旅柔化了几代人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 接受与传播 童心 现实性 批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经典的生成 被引量:5
5
作者 蒋承勇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1,共7页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演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人的道德观念迷失催生了具有社会批判性的现实主义文学;自然科学思维的浸润催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精神;对人性理解的深化与拓展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对人的灵魂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演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人的道德观念迷失催生了具有社会批判性的现实主义文学;自然科学思维的浸润催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精神;对人性理解的深化与拓展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对人的灵魂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社会批判性、真实性及深度人性抒写,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本质性特征,也是这种文学文本"经典性"的要素呈现。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以真实而深度的社会观察与人性剖析,展示了上帝缺位、金钱主宰的社会中人的心灵的千姿百态,描写了金钱激发出来的人性之"恶"的破坏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向当时乃至今天的人们发出了警告:物欲诱发的贪婪,将把人送入地狱——"自己成为自己的地狱"。他们的创作也普遍成了至今依然拥有深刻警世意义的"文学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文学经典 社会批判性 真实性 人性抒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反与复归自然的“拱形结构”:“世纪末”文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马翔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70,共9页
“世纪末”主要由两种审美风格构成,一种是以“逆反自然”为价值取向的颓废主义,它崇尚人工美而贬低自然美,表现萎缩的生命力和矫揉造作的人性;另一种是以“复归自然”为价值取向的原始主义,它崇尚自然美而贬低人工,表现蓬勃的生命强力... “世纪末”主要由两种审美风格构成,一种是以“逆反自然”为价值取向的颓废主义,它崇尚人工美而贬低自然美,表现萎缩的生命力和矫揉造作的人性;另一种是以“复归自然”为价值取向的原始主义,它崇尚自然美而贬低人工,表现蓬勃的生命强力和未经修饰的原始意识和内心情绪。两种审美风格看似完全对立,实则共同扮演现代文明批判者的角色。逆反自然和复归自然构成了“世纪末”文学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统一于“意志”,围绕“意志”形成“世纪末”思想的拱形结构,发散出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诸多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末 文学 自然 颓废主义 原始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揭开“唯美”的面纱——西方唯美主义中国传播之反思 被引量:1
7
作者 蒋承勇 马翔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58,共11页
百余年来,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尚欠深入,其内涵与外延迄今依然混淆不清。对唯美主义的定义应注意其与美学的内在联系:感性的自觉。从西方唯美主义作品中可以直观地把握"感性认识"的诸种形态,并且由于自... 百余年来,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尚欠深入,其内涵与外延迄今依然混淆不清。对唯美主义的定义应注意其与美学的内在联系:感性的自觉。从西方唯美主义作品中可以直观地把握"感性认识"的诸种形态,并且由于自然科学与工商文明的影响,作品表现"感性认识"的媒介从自然物转向人造物。通过对感性认识诸形态的描写,唯美主义传达的是个性化的"情调"。19世纪唯美主义思潮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在西方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艺术家怀着对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震惊与好奇的矛盾心态,自觉探索与表现感性认识可能性的文艺思潮。从其现实表征来看,19世纪唯美主义思潮有四个层次:唯美主义诗学理论;唯美主义创作流派;唯美主义艺术作品;工艺美术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文艺思潮 感性认识 颓废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论与文学浪漫主义
8
作者 曾繁亭 蒋承勇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3-200,共8页
18与19世纪之交,随着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始从“机器”转向“生命”,旧时代渗透着“力”的“力学”“机械论”被灌注着生机与生气的“生物学”“有机论”取代了中心地位。生命作为不断生长生成的有机体并非机械或机器,这意味着现代生命科... 18与19世纪之交,随着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始从“机器”转向“生命”,旧时代渗透着“力”的“力学”“机械论”被灌注着生机与生气的“生物学”“有机论”取代了中心地位。生命作为不断生长生成的有机体并非机械或机器,这意味着现代生命科学虽要遵循数理逻辑,却更要以“实验”的观念与方法来纠正唯理主义逻辑推演之偏颇。现代生命科学的实验品格为包含浪漫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契机。关乎生命—生成的生物有机论隐喻,将文学创作的过程描述为婴儿的孕育与降生,文本在结构与功能上均被视为与生命相若的有机体,而从事此种文本创造的诗人或作家则类如创造了世界的上帝,且其作为天才的标志性能力乃是想象。“有机论诗学”的出现,常被视为浪漫主义形成的标志;西方现代文学的大门正是在浸淫着生物有机论思想的浪漫主义大潮中得以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生物学 有机论 机械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夫卡《论寓言》及其先驱
9
作者 赵山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0,176,共8页
卡夫卡短篇名作《论寓言》既是其文本“寓言性”的展示,也是其写作过程的“寓言性展示”,以及内在于文学世界的“文学—现实”之不确定二元关系这一“寓言式结构”的说明,可视作“元寓言”“最后的寓言”或“关于寓言的寓言”。在这一... 卡夫卡短篇名作《论寓言》既是其文本“寓言性”的展示,也是其写作过程的“寓言性展示”,以及内在于文学世界的“文学—现实”之不确定二元关系这一“寓言式结构”的说明,可视作“元寓言”“最后的寓言”或“关于寓言的寓言”。在这一寓言提供的视野中,寓言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转化、彼此依存;文学对现实进行解释与转化以及文学批评对文学文本进行解释与转化之生生不息驱动力,皆来自于这一寓言结构。从比较文学渊源学及语文学角度来看,卡夫卡这一作品及其所包含洞见的“先驱”,可被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庄子与古代希腊的欧里庇得斯,由此,内在于古今文学关系之“古—今结构”的寓言性可得到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论寓言》 庄子 欧里庇得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评家与作家的“恩怨”及其启示 被引量:5
10
作者 蒋承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0-154,138,160,共7页
萌芽时期的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被反对派贬称为“自然派”,而正是这个“自然派”,后来成了俄国文坛上现实主义文学潮流的别称。期间,年轻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评论、批评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并留下了世界文学史上批评家与作... 萌芽时期的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被反对派贬称为“自然派”,而正是这个“自然派”,后来成了俄国文坛上现实主义文学潮流的别称。期间,年轻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评论、批评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并留下了世界文学史上批评家与作家互动促进的一段佳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家 作家 现实主义文学 恩怨 世界文学史 19世纪 萌芽时期 文学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混与区隔:自然主义中国百年传播回眸 被引量:5
11
作者 蒋承勇 曾繁亭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6-144,178,共10页
自然主义在中国有密度、有力度的有效传播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钟声展开的。在沧海桑田的一百多年间,自然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起起伏伏,充满曲折与坎坷。其间既有中国作家借此改进中国文学的短暂热切,也有中国文人基于意识形态对... 自然主义在中国有密度、有力度的有效传播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钟声展开的。在沧海桑田的一百多年间,自然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起起伏伏,充满曲折与坎坷。其间既有中国作家借此改进中国文学的短暂热切,也有中国文人基于意识形态对其污名化的长期讨伐,更有薪火相传的中国学人对这一西方文学思潮的持续探究。相对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这两种五四前后被普遍认同的西方思潮,自然主义在传入之初便处于常被排斥的边缘地位。究其内里,除了本土文化"文以载道"之传统观念与"救亡图存"之危机意识的交互影响,源自苏俄的政治操弄当属根本因由:自然主义在1949年之后受到的持续否定,与之前按苏俄口径为文的左翼文人对自然主义的讨伐一脉相承,两者有着完全相同的意识形态话语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主义 左拉 现实主义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主义中国传播70年考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蒋承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7-117,159,共12页
五四前后,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传入我国。建国后本土现实主义文学传承五四新文学之写实传统,也受三四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响,毛泽东延安时期之文艺思想作为现实主义"变体"之一,其基本观念延续到了五六十年代以降;&qu... 五四前后,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传入我国。建国后本土现实主义文学传承五四新文学之写实传统,也受三四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响,毛泽东延安时期之文艺思想作为现实主义"变体"之一,其基本观念延续到了五六十年代以降;"文革"时期对现实主义的接受与传播出现变异,其概念趋于扭曲,七十年代末开始"回归",但八十年代受西方现代派冲击后被认为"过时",九十年代"新现实主义"则在融合现代派元素基础上有了拓展。纵观70年来现实主义在我国接受与传播的曲折道路,它总体上得以广泛传播,但未被"独尊",真正高水平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尚不充分,19世纪现实主义的真实观念、审美价值及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之关系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与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变体 接受与传播 审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莉妹妹》与“颠倒”的美国梦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奇 蒋承勇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61,共9页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传统题材,所以,美国作家的创作大都会涉及此命题。面对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年轻的德莱塞也以自己的耳闻目见为素材,在《嘉莉妹妹》中书写了自己所理解的美国梦。不过,他的见解未落入传统认知的窠臼,“颠倒”倾向明显...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传统题材,所以,美国作家的创作大都会涉及此命题。面对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年轻的德莱塞也以自己的耳闻目见为素材,在《嘉莉妹妹》中书写了自己所理解的美国梦。不过,他的见解未落入传统认知的窠臼,“颠倒”倾向明显。当然,这里的“颠倒”含义不再是通俗意义上的“倒置”“错乱”,而是蕴含了反传统的写实意味。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通过书写性别、诉求和途径三个维度的“颠倒”,试图重新厘正传统美国梦内涵中实践方面的偏差。同时,“颠倒”的举措还体现出他对“大转折的年代”里女性权益的维护,对消费时代下欲望主义的肯定和对资本垄断时期“公平道义”的倡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倒 美国梦 性别 诉求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重估”与“理论重构”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承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9-154,共6页
一、经典何以要"重估"?"经典重估"、"经典重读"、"回归经典",是近年来我国学界的强烈呼声,也是国际学界的呼声。文学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变更、审美趣味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流动的;所以,每个时代都... 一、经典何以要"重估"?"经典重估"、"经典重读"、"回归经典",是近年来我国学界的强烈呼声,也是国际学界的呼声。文学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变更、审美趣味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流动的;所以,每个时代都有重估经典的必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典系统,这几乎是一个常识。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必须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探究引发经典流动和调整的深层原因,以期准确把脉经典与时代及社会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现象 自然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 现代文学 文学文本 理论创新 文学鉴赏 理论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性之流的理性源头:唯美主义之德国古典哲学思想渊源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翔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36,共11页
德国古典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的非理性思想,对唯美主义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诗学理论建构方面,康德哲学在形式主义外壳中埋下了主情主义的种子,划定了审美与感性的势力范围;谢林对"创造性自然"的阐释为唯... 德国古典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的非理性思想,对唯美主义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诗学理论建构方面,康德哲学在形式主义外壳中埋下了主情主义的种子,划定了审美与感性的势力范围;谢林对"创造性自然"的阐释为唯美主义的"反自然"情调从浪漫主义的"自然崇拜"之母体中破壳而出打下基础,他对艺术富有宗教意义的阐释为"艺术自律"、"审美自足"等观念作了形而上的准备。在文学创作实践方面,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理念经由浪漫主义的中介生发出唯美主义文学的"感觉主体",作家通过描摹感觉印象从而高扬感性的丰富性。黑格尔在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矛盾关系中发现主奴意识的辩证法;在自我意识的对象性结构中,唯美主义文学通过不同人物展现的诸多感觉形态是同一个感觉主体的不同层次与面向,并且由于人工化的感觉导致感觉的人工化,19世纪人与物的新型关系也通过"主奴关系"得以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文学 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 费希特 谢林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外倾型到内倾型:康拉德小说文明反思的双重镜像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翔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6-141,154,160,共8页
康拉德的小说揭示了"世纪末"人与自然、文化他者直面时的精神冲突,隐含了"自我发现"的主题,展现个体在原始情境中被现代文明体系遮蔽的生命能量,呈现出原始主义倾向,其独特性表现为非理性情绪(内心的自然属性)在原... 康拉德的小说揭示了"世纪末"人与自然、文化他者直面时的精神冲突,隐含了"自我发现"的主题,展现个体在原始情境中被现代文明体系遮蔽的生命能量,呈现出原始主义倾向,其独特性表现为非理性情绪(内心的自然属性)在原始情境中的涌现,个体因自然力对自我意识的冲击而支离破碎,强烈的个体意识使其无法忍受被群体(自然)力量消解后的痛苦。原始主义是西方文明自我反思的镜像,康拉德的小说折射出西方文化个体意识传统在"世纪末"的历史形态,并借此反省原始主义本身,构成文明反思的双重镜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原始主义 世纪末 个体意识 自我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理性主义与科学思维的合流——19世纪唯美主义思潮新解
17
作者 马翔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1-208,共8页
唯美主义无法真正隔绝科学思维的强势影响,在诗学和创作的错位中,唯美主义对文学形式的认知和建构体现了非理性与科学思维的冲突与平衡,集中反映在文学与装饰艺术“装饰性”观念的互文关系上。由于非理性与科学思维的合流,当文学的视野... 唯美主义无法真正隔绝科学思维的强势影响,在诗学和创作的错位中,唯美主义对文学形式的认知和建构体现了非理性与科学思维的冲突与平衡,集中反映在文学与装饰艺术“装饰性”观念的互文关系上。由于非理性与科学思维的合流,当文学的视野被理性的科学主义影响时,重感受、重体验的美学特质却日益浮出水面,使文学以一种反作用力向非理性突进。对文学形式观念内在矛盾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唯美主义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非理性主义 唯美主义 形式 装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