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教学 |
黄寅
|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2
|
“文学性”讨论的三个误区 |
吴炫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3
|
贴近与超越--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精神品格 |
范家进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4
|
论语音接触的对应借用、相似借用、音值借用和结构借用 |
戴黎刚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24 |
0 |
|
5
|
理论如何反思?——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引出的思考 |
汤拥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1
|
|
6
|
关于古汉语“使动”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
王月婷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1
|
|
7
|
论苏轼的“中国式独立品格” |
吴炫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9
|
|
8
|
《经典释文》同条又音原因分析 |
王月婷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9
|
气韵生动:在邓以蛰与宗白华之间 |
汤拥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10
|
受变与自变的融合--一种特殊的历史层次 |
戴黎刚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1
|
意识流叙事和内心独白的运用——《广岛之恋》的精神分析学解读(一) |
曹海峰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12
|
再析若干南片闽东话的变韵? |
戴黎刚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3
|
由性到情:《妻妾成群》的欲望发抒 |
王丽梅
|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4
|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论李安四部西片中的主体意识 |
王音洁
|
《文化艺术研究》
|
2009 |
3
|
|
15
|
藏传艺术珍宝“唐卡”的价值 |
林日葵
|
《船山学刊》
|
2006 |
3
|
|
16
|
文化产业语境中的批评困境 |
丁莉丽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7
|
中国创新观念对现代文艺创新的制约 |
吴炫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8
|
北片闽东话变韵的判定与描写 |
戴黎刚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9
|
理论如何旅行 |
汤拥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20
|
百年尘埃中的女性影像——《雷雨》与《金锁记》中的女性分析 |
王音洁
|
《文化艺术研究》
|
200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