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生命政治的马克思主义解析
1
作者 施冠男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2-237,共6页
生命政治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围绕生命政治的学理逻辑、思想史和现实的生命政治论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由于研究视角、立场观点和阐释方式的差异,目前学界关于生命政治的研究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路向。本文... 生命政治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围绕生命政治的学理逻辑、思想史和现实的生命政治论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由于研究视角、立场观点和阐释方式的差异,目前学界关于生命政治的研究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路向。本文展开对当代生命政治研究的反思,以及如何以马克思的分析方法为指导进行生命政治研究,这是完善当前生命政治研究的必然要求,更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政治研究体系的题中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政治 马克思主义 话语体系 研究路径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构建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子玉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1期26-31,共6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这一学术流派旨在探寻解决现代生态危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环境的破坏,探寻解决现代生态危机的方法和理论,并提出了建立生态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这一学术流派旨在探寻解决现代生态危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环境的破坏,探寻解决现代生态危机的方法和理论,并提出了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对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了理论构想,并提出了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实现途径 自然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配正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3
作者 杨自由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129,160,共10页
分配正义有两种不同的意指:一种关涉正义性质的一般指认,认为正义仅指或主要指分配领域的公正,分配正义即正义;一种关涉正义理论的特殊应用,分配正义指某种正义理论对分配关系或事务的基本观点。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 分配正义有两种不同的意指:一种关涉正义性质的一般指认,认为正义仅指或主要指分配领域的公正,分配正义即正义;一种关涉正义理论的特殊应用,分配正义指某种正义理论对分配关系或事务的基本观点。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即分配关系),马克思正义思想以生产为核心,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正义理论,因此不能在性质指认的意义上把马克思正义思想称为分配正义。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正义思想将正义理解为单纯的分配正义,忽视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并撇开具体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进程,对分配正义进行静止抽象的逻辑演绎,这种正义传统具有很大的思想局限。马克思正义思想在两个方面实现了对分配正义的超越:一是超越分配正义的道德理论局限,将正义证成为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二是超越分配正义静止的抽象性,将正义从空泛的抽象中解放出来,落实为具体的真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正义 分配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学历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调查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7
4
作者 杨延圣 邢乐勤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154,160,共7页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度和接受度两个维度,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高学历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并从主动结合高学历群体的"优势需要"、辩证看待高学历群体的"价值分化"和引导树立...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度和接受度两个维度,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高学历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并从主动结合高学历群体的"优势需要"、辩证看待高学历群体的"价值分化"和引导树立高学历群体的"价值权威"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高学历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学历群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认同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多重制度逻辑分析——基于浙江G大学的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蓝汉林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0,共6页
本文运用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视角,以浙江G大学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进行深入剖析。文章在探讨多重制度逻辑视角的基础上,以G大学战略发展目标的制定及新校区建设为例,分析了政府意志对于高校转型发展的作用过程;以... 本文运用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视角,以浙江G大学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进行深入剖析。文章在探讨多重制度逻辑视角的基础上,以G大学战略发展目标的制定及新校区建设为例,分析了政府意志对于高校转型发展的作用过程;以招生规模及应用性科研活动的开展为例,分析了社会需求对高校转型发展的作用过程;以高校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探讨了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对学校转型发展的保障机制。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在政府、市场及高校自身多重制度逻辑的共同作用下推进的,三种制度逻辑力量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中形成了有机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转型发展 多重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为何从政治批判转向社会批判
6
作者 姜海波 徐娜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71,共6页
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是黑格尔的法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黑格尔把问题的解决诉诸理性神学的国家。通过指证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性的... 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是黑格尔的法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黑格尔把问题的解决诉诸理性神学的国家。通过指证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性的二律背反以及对其结合方式的神秘同一性的批判,马克思指明了在黑格尔法哲学中所存在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分离的两个维度,即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分离以及世俗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通过对这两个维度的批判,马克思重构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指明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同时把所有分离和矛盾的根源导回到市民社会自身,转化为在社会批判的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实现了从政治批判向社会批判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二律背反 黑格尔法哲学 政治批判 社会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休谟正义观的批判与超越 被引量:2
7
作者 金丹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5-190,共6页
从西方政治哲学思想史的演进过程来看,正义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追求公平与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休谟的正义观是基于人性是自私的这一抽象预设而展开的,旨在对市民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所存有的矛盾进行化解和补救... 从西方政治哲学思想史的演进过程来看,正义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追求公平与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休谟的正义观是基于人性是自私的这一抽象预设而展开的,旨在对市民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所存有的矛盾进行化解和补救。而马克思则是代替抽象的人性,将人视为具体的、历史的产物,其正义的产生是建立在现实历史基础之上的。休谟与马克思对正义的思考采取了两条不同的理论进路,前者企图确立能够保护私有财产的资本主义路径,而后者则是采取消灭物质匮乏对人的支配,寻求共产主义出路,努力实现人的自我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休谟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双高”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分类评价:现实诉求、实施框架与行动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 刘晓宁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1,共9页
分类评价已成为我国“双高计划”建设提质增效、增值赋能形成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依据。基于国家“双高计划”整体评价范式统一、指标异化的省思以及高职教育多元化发展现实、多层次服务面向诉求,如何使双高院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成为... 分类评价已成为我国“双高计划”建设提质增效、增值赋能形成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依据。基于国家“双高计划”整体评价范式统一、指标异化的省思以及高职教育多元化发展现实、多层次服务面向诉求,如何使双高院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成为高职教育需要直面的时代之问、社会之问。分类评价作为能够充分尊重办学规律、引领内涵发展的科学方法,为第二期“双高计划”理性建设提供新思路。对此,以比较优势为前提、以增量思维为导向、以动态诊断为抓手,架构分类评价的价值理念,并分层次、分赛道、分面向系统观察分类评价相关指标,形成覆盖“入口—过程—出口”的闭环式、全域化、柔性化行动机制,促进“双高计划”实现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计划 新双高 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 分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育人模式创新的基本经验、现实问题与优化策略——基于首期“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应中 刘晓宁 刘铭心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8-32,共5页
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技能型社会、建设教育强国等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育人模式创新的现实紧迫性。首期“双高计划”推进过程中,各建设单位基于价值、技能、认知三维逻辑,重塑育人目标、形塑育人合力、健全育人体系、精... 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技能型社会、建设教育强国等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育人模式创新的现实紧迫性。首期“双高计划”推进过程中,各建设单位基于价值、技能、认知三维逻辑,重塑育人目标、形塑育人合力、健全育人体系、精细育人标准、跃升育人能级。但在育人路径实施、育人质量评价、育人模块衔接、育人主体协同等方面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成效的整体达成。基于此,在第二期“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各建设单位应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育人路径;推进评价改革,聚力育人目标;深化“五育”融合,提高育人质量;压实企业责任,强化协同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计划” 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政治整合:私营企业主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内在机制——以浙江省D市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玉华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27,共6页
选择性政治整合是私营企业主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内在机制。为了论证这一研究假设,论文以浙江省D市为例,对地方政府选择性政治整合的概念与机制、历程与特点展开了历时态考察,并对其价值与限度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最后指出应从选择性政... 选择性政治整合是私营企业主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内在机制。为了论证这一研究假设,论文以浙江省D市为例,对地方政府选择性政治整合的概念与机制、历程与特点展开了历时态考察,并对其价值与限度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最后指出应从选择性政治整合转向均衡性政治整合,给社会各阶层创造相对均等的政治权利,进一步完善协同治理的制度建设,全面提升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均衡和政治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政治整合 私营企业主阶层 有序政治参与 内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官僚主义的成因及其启示——兼评当代托派官僚理论
11
作者 吕佳翼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4-30,共7页
官僚主义有其客观根源,在工人运动中已初现端倪。新生苏维埃政权的两难困境--民主与专政的两难、经济后退与政治集中的矛盾,表明了纵容官僚主义的主观失误背后有着深刻的客观根源。社会主义孤立在落后一国所决定的生产力落后成为官僚主... 官僚主义有其客观根源,在工人运动中已初现端倪。新生苏维埃政权的两难困境--民主与专政的两难、经济后退与政治集中的矛盾,表明了纵容官僚主义的主观失误背后有着深刻的客观根源。社会主义孤立在落后一国所决定的生产力落后成为官僚主义的深厚土壤,使上述纵容官僚主义的措施不仅得不到及时中止,反被纳入官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揭示官僚主义之客观根源是托派官僚理论的优点,但托洛茨基由此走向历史宿命论则成了谬误。托派的根本理论缺陷决定了它不可能为社会主义国家消除官僚主义的改革提供切实的方案,但我们能从它对官僚主义成因的揭示中获得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官僚主义 托派官僚理论 托洛茨基 曼德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社会学视角下传统农学知识的传播与演变——以耕织图为例的考察
12
作者 陈婷 《古今农业》 2025年第1期96-103,34,共9页
耕织图是农耕文明与王朝政治下的文化产物,兼具了农学知识载体和劝农形式的双重功能。自南宋到清代以来的流传过程中,耕织图的实用知识传播和劝农形式价值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关联,形成了近似于此消彼长的动态关系。耕织图在“实”与... 耕织图是农耕文明与王朝政治下的文化产物,兼具了农学知识载体和劝农形式的双重功能。自南宋到清代以来的流传过程中,耕织图的实用知识传播和劝农形式价值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关联,形成了近似于此消彼长的动态关系。耕织图在“实”与“形”之间的消长,对于理解古代科学知识在传统社会中传播的特性亦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社会学 农学知识 耕织图 知识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章秀英 戴春林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1-117,共7页
依据多阶段分层方法抽取全国31所高校的6634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归分析发现,教学内容趣味性、有用性以及对教学内容重复性的厌烦,教学方式丰富性,教师素养,学生学习主体性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形成了方向不一、力度不同的影响。教... 依据多阶段分层方法抽取全国31所高校的6634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归分析发现,教学内容趣味性、有用性以及对教学内容重复性的厌烦,教学方式丰富性,教师素养,学生学习主体性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形成了方向不一、力度不同的影响。教学内容有机重复、生动有趣且有用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认识论基础,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生成保障,教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生成关键,大学生主体性学习激发是思政课获得感生成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大学生 思政课获得感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创新 被引量:9
14
作者 蓝汉林 符灏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08-109,共2页
网络时代的来临,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多元化、便捷化,但同时也面临以文字概念误解爱国主义和以西方话语消解爱国主义的误区,应重视互联网提供的机遇,进一步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 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民粹主义 网络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时间序列的政治哲学导向
15
作者 徐娜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8,共8页
依据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理论,黑格尔的政治国家作为“虚构的共同体”,其实质是绝对精神的“内在想象活动”。黑格尔之所以让想象力参与到其共同体的建构中,在于想象力能够联结“过去”的特殊意象为普遍表象,普遍表象保持为“现在”,并借... 依据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理论,黑格尔的政治国家作为“虚构的共同体”,其实质是绝对精神的“内在想象活动”。黑格尔之所以让想象力参与到其共同体的建构中,在于想象力能够联结“过去”的特殊意象为普遍表象,普遍表象保持为“现在”,并借助绝对精神的助力深化为系统化的意识形态而成为“未来”共同体普遍意志的象征。但是,共同体的这一形成过程也因绝对精神的助力终结了历史的进程,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序列的进展被绝对精神的逻辑推演过程所遮蔽。马克思要求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视域中去开启无产阶级的总体性,由此普遍的联合体才在时间序列中具有真实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力 表象 意识形态 历史性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博士教师引进的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5
16
作者 韩菲尹 何志伟 +1 位作者 浦琳琳 罗莹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8-74,共7页
教师队伍素质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引进博士教师必然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本研究选取X、Y、Z三所高职院校作为案例,进行扎根研究后发现:高职院校博士教师引进的困境主要源于博士生和人才管理者的认知偏差... 教师队伍素质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引进博士教师必然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本研究选取X、Y、Z三所高职院校作为案例,进行扎根研究后发现:高职院校博士教师引进的困境主要源于博士生和人才管理者的认知偏差,重要他人产生的正影响和负影响,引进政策的工具取向和目的取向,博士群体和高职教育社会形象的刻板化。基于以上困境,从国家、学校、个体三方面提出了突破路径:一是建立“自塑”与“他塑”结合的传播模式,提升高职教育社会形象;二是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政策,实现政策供给与博士教师需求的匹配;三是各主体参加精准式培养培训,深化对高职院校博士教师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博士教师 扎根研究 教师队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使命与责任 被引量:7
17
作者 眭依凡 张川霞 何志伟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共11页
高等教育对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高等教育强国因此必须率先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高等教育无论作为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还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活动,都必须在理性引领下与时俱进,这赋予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 高等教育对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高等教育强国因此必须率先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高等教育无论作为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还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活动,都必须在理性引领下与时俱进,这赋予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在对高等教育强国概念予以定性、定量解读的基础上,从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应对科技革命挑战及世界地缘政治巨变的需要三方面讨论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紧迫性。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两方面归纳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之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既要回答建设需要的理性认识与基本规律等共性问题,又要回答中国特色、服务国家战略及实践路径等个性问题,以及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与本土基础上的国际化等理论与实践问题。高等教育理论刊物作为集中发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不仅负有反映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基本职能,还必须发挥引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尤其是引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理论研究的积极作用。基于引领高等教育强国理论研究的需要,提出了包括体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顶层设计的价值取向研究、体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理论领域的重大主题研究以及体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实践需要的具体选题研究之高等教育强国理论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理论 高等教育理论刊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惯法的复兴——从“枫桥经验”到“自由人的联合”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赫夫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27,共8页
“枫桥经验”是我国基层治理的有效机制和方法,“枫桥经验”不仅擘画了未来我国基层治理的新图景,也预示着习惯法的复兴。习惯法是法律的最初形态,在制定法的强势推进下一度衰落,伴随而来的是威权法律观的兴起,威权法律观使法律异化为... “枫桥经验”是我国基层治理的有效机制和方法,“枫桥经验”不仅擘画了未来我国基层治理的新图景,也预示着习惯法的复兴。习惯法是法律的最初形态,在制定法的强势推进下一度衰落,伴随而来的是威权法律观的兴起,威权法律观使法律异化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我国也出现了习惯法的衰落现象,制定法治理的确立也衍生了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下的习惯法复兴,为治理困局提供了新的破解之道——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呼唤习惯法,民众参与习惯法的制定与完善,进而推动治理共同体实现社会治理功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理念,与马克思所倡导的“自由人的联合”理论一致,契合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桥经验” 习惯法 制定法 威权法律观 社会治理共同体 “自由人的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义确证和国际共识
19
作者 杨延圣 杨苏琦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102,共13页
人类共同价值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达成的一种共识性价值主张。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崭新价值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价值... 人类共同价值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达成的一种共识性价值主张。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崭新价值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价值指引。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两者在阶级立场、价值观念、思想内容、目标取向和宣传方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增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共识应从四个方面着力:以“一带一路”为实践载体,持续推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行动;以“三大全球倡议”为行动指南,持续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合作网络;以一系列“命运共同体”为合作平台,持续汇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强大合力;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崭新形态,持续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类共同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 价值共识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世界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佛教经学中的章疏传统
20
作者 郑兴中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5,166,共10页
中国佛教经学中的章疏传统,包括义章和义疏两类文体。两者是中古时期僧众解释佛经的两种基本模式:义章通释经典大义与核心名相;义疏则“依文释义”。两者一经一纬,共同构成中国佛教经学诠释学的两个基本维度。这一传统在隋唐时代逐渐定... 中国佛教经学中的章疏传统,包括义章和义疏两类文体。两者是中古时期僧众解释佛经的两种基本模式:义章通释经典大义与核心名相;义疏则“依文释义”。两者一经一纬,共同构成中国佛教经学诠释学的两个基本维度。这一传统在隋唐时代逐渐定型,并与“论”形成严格区分:不能将章疏归入印度佛教“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一类,也不能将之归入中国传统文体中的论著一类。这一时期,僧众以义章与义疏共同解释同一经典,如《成实论》《摄大乘论》《杂心论》等,是章疏传统的重要表现。对义章的界定,当以义疏为标准,义章是义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具体而言,义章是将义疏的解释方法,应用于事数名相、经典大义等解释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经学 义疏 义章 章疏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