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场作用下氨氢旋流预混燃烧NO_(x)排放特性研究
1
作者 邓凯 刘镇宇 +5 位作者 蔡路茵 陈建林 梁志荣 何艾迪 叶识恒 林文涛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0-419,共10页
针对声场作用下氨氢旋流预混火焰NO_(x)生成特性,基于OH-PLIF图像测试技术,对声频率为180 Hz和压力振幅为200 Pa的火焰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得到火焰结构及表面密度分布,探讨了不同当量比和掺氢比下燃烧和声场脉动耦合作用对... 针对声场作用下氨氢旋流预混火焰NO_(x)生成特性,基于OH-PLIF图像测试技术,对声频率为180 Hz和压力振幅为200 Pa的火焰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得到火焰结构及表面密度分布,探讨了不同当量比和掺氢比下燃烧和声场脉动耦合作用对NO_(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声场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氨氢旋流预混火焰NO_(x)的生成,其减排效果受到当量比Φ和掺氢比Z_(f)的影响;声场对燃烧流场的影响主要作用于火焰周围的空气,形成周期性脉动流,因此声场对低当量比(Φ≤0.8)、以空气动量主导的燃烧场下产生的NO_(x)有较好的减排作用,对高当量比(Φ>0.8)、以燃料化学反应主导的燃烧场下产生的NO_(x)影响较小;声场作用下贫燃火焰表面密度增大,平均OH强度降低,这是因为声场强化了火焰燃烧强度,加快了燃烧速率以及与周围流场的传热传质;当掺氢比较低(0.20≤Z_(f)<0.30)时,声场作用使火焰面积缩小,NO_(x)减排幅度相对较高;当掺氢比较高(0.30≤Z_(f)≤0.35)时,对火焰面积的压缩效应减弱,NO_(x)减排幅度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燃烧 氨氢旋流预混火焰 NO_(x) 当量比 掺氢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气环境问题系统治理的构思
2
作者 刘润 邵敏 +11 位作者 陆克定 李启华 吴清茹 严刚 柴发合 王书肖 苏杭 陈楚楚 张士汉 贺克斌 刘文清 张远航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74,共11页
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势头良好,以细颗粒物(PM_(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不断减少为标志的大气污染防治成效突出;然而大气污染防治的结构性、根源性压力依然存在,如PM_(2.5)二次成分占比上升、O_(3)浓度维持高位振荡态... 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势头良好,以细颗粒物(PM_(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不断减少为标志的大气污染防治成效突出;然而大气污染防治的结构性、根源性压力依然存在,如PM_(2.5)二次成分占比上升、O_(3)浓度维持高位振荡态势,表明我国大气环境治理仍面临严峻挑战,亟需统筹应对多目标协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等压力。本文剖析了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的基本形势,辨识出大气环境系统治理的理论创新不足、释放碳污治理协同增效潜力成为亟需、大气环境多尺度一体化治理策略有待构建等面临的突出挑战;进一步阐释了区域‒全球大气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跨圈层多污染物、多介质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等大气环境问题的内在关联,提炼出由大气氧化性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大气环境系统治理的创新技术链构成的大气环境问题系统治理关键体系。建议开展国家大气环境系统治理的顶层设计、启动大气环境系统治理的科技创新项目、构建大气环境系统治理的管理机制、部署大气环境系统治理的行动计划,以科学推动我国大气环境问题系统治理,逐步增强大气环境人群健康与生态风险管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系统治理 大气氧化性 气候变化 跨圈层、多介质过程 国际环境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金属表面预处理策略:进展与展望
3
作者 卢功勋 袁华栋 +7 位作者 罗剑敏 王垚 刘育京 石鹏 邹世辉 周光敏 陶新永 佴建威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7-964,共18页
锂金属负极因具有极高的比容量和最低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其应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锂枝晶在重复循环过程中引起的寿命短和安全性问题阻碍了锂金属电池的实用化。锂金属与电解质之间的复杂界面在调节锂沉积和提高电池循环稳定... 锂金属负极因具有极高的比容量和最低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其应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锂枝晶在重复循环过程中引起的寿命短和安全性问题阻碍了锂金属电池的实用化。锂金属与电解质之间的复杂界面在调节锂沉积和提高电池循环稳定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探讨,综述了当前构建保护层作为人工SEI的有效预处理策略的关键进展,着重介绍了不同物质状态的处理策略及人工界面稳定锂金属负极的作用机制。最后展望未来预处理技术与锂金属负极的应用,包含开发先进策略、探索应用前景、解析影响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当前的挑战、机遇和可能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负极 固体电解质界面相 锂枝晶 表面预处理 人工SE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塑料废弃物到能源催化剂:塑料衍生碳@CoMoO_(4)复合材料在电解水析氢反应中的应用
4
作者 杨宁 李皓男 +2 位作者 LIN Xiao GEORGIADOU Stella LIN Wen-Feng 《化工学报》 2025年第8期4081-4094,共14页
采用模板碳化和水热法将塑料矿泉水瓶转化为氮掺杂多孔碳材料(PNAC),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水热法和退火法成功制备了负载在塑料衍生氮掺杂碳上的CoMoO_(4)纳米颗粒(CoMoO_(4)@PNAC)复合材料,并用于电解水析氢催化剂。合成的CoMoO_(4)@PNA... 采用模板碳化和水热法将塑料矿泉水瓶转化为氮掺杂多孔碳材料(PNAC),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水热法和退火法成功制备了负载在塑料衍生氮掺杂碳上的CoMoO_(4)纳米颗粒(CoMoO_(4)@PNAC)复合材料,并用于电解水析氢催化剂。合成的CoMoO_(4)@PNAC复合材料在1 mol/L KOH的碱性电解液中表现出良好的析氢催化活性,仅需要162 mV的过电位就可以达到10 mA/cm2的电流密度,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PNAC提供了良好的电子转移通道,其卷曲的纳米片形状可以对CoMoO_(4)纳米颗粒附近的电解液产生扰动,加快电解液与活性位点之间的质量交换,促进气泡产物的快速脱离。DFT计算表明,与CoMoO_(4)相比,CoMoO_(4)@PNAC具有更低的ΔG_(H^(*)),DOS曲线显示,PNAC的引入填充了纯CoMoO_(4)之中的态密度间隙,重新调整了电子分布,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增加,提高了可用电子数量,释放出CoMoO_(4)的析氢催化潜力,进而使得CoMoO_(4)@PNAC具有良好的析氢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O_(4) 塑料衍生碳 制氢 电解水 电化学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高效稳定吸附CO_(2)的胺基功能化MOF-808开发及机理
5
作者 沈遥 鲁恒霞 +3 位作者 潘幸迪 叶杰旭 赵景开 张士汉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7-87,共11页
胺基功能化金属有机骨架具有孔隙率高、CO_(2)吸附容量大、抗水性好的优点,被认为是适用于燃煤烟气CO_(2)捕集的吸附材料,但其表面胺基分子在高温脱附过程易发生团聚,导致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下降。采用物理浸渍将四乙烯五胺分子(TEPA)... 胺基功能化金属有机骨架具有孔隙率高、CO_(2)吸附容量大、抗水性好的优点,被认为是适用于燃煤烟气CO_(2)捕集的吸附材料,但其表面胺基分子在高温脱附过程易发生团聚,导致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下降。采用物理浸渍将四乙烯五胺分子(TEPA)封装入MOF-808的孔道内,开发了一种胺基分子高度分散的胺基功能化吸附材料TEPA@MOF-808。TEPA@MOF-808的吸附容量相比MOF-808提高了2.15倍,吸附速率常数、吸附选择性分别提高了13%和498%,10次吸脱附循环后吸附容量仅下降10.9%,说明基于TEPA的胺基功能化策略可显著提高CO_(2)吸附性能和稳定性。热力学结果显示TEPA@MOF-808的等量吸附热仅为40 kJ/mol,小于普遍认为的化学吸附门槛,^(13)C固体核磁和原位红外表征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其以物理吸附为主的吸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CO_(2)吸附 胺基功能化金属有机骨架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