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空云过程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观测研究
1
作者 陈怡欣 杜荣光 +9 位作者 张佃国 滕晓咪 王玥 刘磊 徐亮 王文青 谢筠 齐冰 方双喜 李卫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3-1296,共14页
气溶胶—云相互作用过程对于评估大气云和气溶胶的寿命及气候效应至关重要。目前关于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以飞机航测、卫星反演和模式模拟为主,地基直接观测由于布置难度大、实验时间长、人力物力耗费等原因开展得较少。当前... 气溶胶—云相互作用过程对于评估大气云和气溶胶的寿命及气候效应至关重要。目前关于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以飞机航测、卫星反演和模式模拟为主,地基直接观测由于布置难度大、实验时间长、人力物力耗费等原因开展得较少。当前针对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还比较低,亟需外场观测资料深入认识其过程。本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高山站点的云雾为背景,利用雾滴谱仪、地用逆流虚拟撞击器、混合凝聚核粒子计数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等仪器,研究了大明山顶(海拔1483 m)7月份多云雾期间云滴和气溶胶的特性,探讨了气溶胶对云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云对气溶胶颗粒物的清除作用。云形成初期对气溶胶颗粒物的清除率约为20%~50%。研究显示水汽过饱和度越高且颗粒物粒径越大,清除率越高,这表明粒径较大的吸湿性颗粒物容易活化为云凝结核。对比同一云雾事件中气溶胶数浓度差异较大的三个阶段,我们发现较低的气溶胶数浓度有利于形成液态水含量高的浓云,此时云团由数量相对较少而粒径大的云滴组成,而大气颗粒物数量增多会使云雾变淡,此时的云团由大量细小的云滴组成。本研究分析了8μm以上云滴的云凝结核数量分布特征,发现大云滴的云凝结核几乎都是100 nm以上的颗粒物;随着气溶胶数浓度升高,8μm以上大云滴的数量减少,且大云滴云凝结核的平均直径变大。这些结果显示气溶胶数浓度升高会促使云滴的数量增多而等效直径变小,在水汽有限的自然环境中,气溶胶数浓度越高,颗粒物的临界活化直径越大。总之,我们发现大气气溶胶的数浓度—粒径分布特性影响着云滴的数量和粒径,云的形成和发展也对气溶胶颗粒物有较强的清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外场观测 云清除作用 粒径分布 液态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氢气及其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潘凤梅 臧昆鹏 +15 位作者 温军 申小龙 魏康轩 兰文港 胡智伟 陈啸鸣 陈炳江 李珊 鲁嫣冉 陈丽涵 郭朋 林溢 陈圆圆 刘硕 徐宏辉 方双喜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将顶空平衡法与配置脉冲氦离子化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相结合,自主设计并优化建立了适用于水中溶解氢气(H_(2))浓度测定的自动化观测系统和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该观测系统对H_(2)摩尔比范围为550.2×10^(−9)—4000×10^(−9)标气的... 将顶空平衡法与配置脉冲氦离子化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相结合,自主设计并优化建立了适用于水中溶解氢气(H_(2))浓度测定的自动化观测系统和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该观测系统对H_(2)摩尔比范围为550.2×10^(−9)—4000×10^(−9)标气的线性优于0.9995(R^(2)),精密度优于0.07%,准确度优于1.09%,重复性测试结果优于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的质控要求.基于亨利定律和道尔顿分压定律,推导了更简便实用的溶解H_(2)浓度计算公式.基于该观测系统和方法,于2022年8月开展了京杭运河杭州段溶解H_(2)浓度及水-气H_(2)交换通量的观测研究.结果显示,京杭运河杭州段溶解H_(2)浓度和水-气H_(2)通量的范围分别为216.9—409.4 nmol·L^(−1)和172.1—20513.1μmol·(m^(2)·d)^(−1),是大气H_(2)净排放源,且城区比乡村河段的溶解H_(2)浓度平均高29.6 nmol·L^(−1),表明人为活动是影响淡水系统H_(2)源强和排放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H_(2) 水-气通量 顶空平衡法 气相色谱 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去除对长三角典型毛竹林土壤CO_(2)和N_(2)O通量的影响
3
作者 徐飞 贾沁琦 +2 位作者 郭娜 胡嘉豪 方双喜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0-390,共11页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森林类型,在缓解温室效应、维持碳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林地凋落物层可能是影响二氧化碳(CO_(2))和氧化亚氮(N_(2)O)在土壤与大气之间交换的重要因素。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林为对...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森林类型,在缓解温室效应、维持碳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林地凋落物层可能是影响二氧化碳(CO_(2))和氧化亚氮(N_(2)O)在土壤与大气之间交换的重要因素。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林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清除凋落物(S)和保留凋落物(SL)处理对土壤CO_(2)和N_(2)O通量的影响及调控因素。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毛竹林土壤为CO_(2)的源,夏季排放最强;S处理的毛竹林土壤由夏秋季的N_(2)O排放源转变为冬春季的N_(2)O吸收汇;而SL处理的土壤则始终表现为N_(2)O的排放源。凋落物显著影响毛竹林地土壤CO_(2)和N_(2)O通量。S处理下的CO_(2)年均排放通量(779.27 mg·m^(-2)·h^(-1))高于SL处理(520.07 mg·m^(-2)·h^(-1)),凋落物对土壤CO_(2)通量的平均抑制贡献率为33.26%;相反,S处理下的N_(2)O年均排放通量(2.95μg·m^(-2)·h^(-1))则低于SL处理(16.42μg·m^(-2)·h^(-1))。土壤温度是决定竹林土壤CO_(2)通量的重要因素,其次为土壤有机碳;清除凋落物处理下的土壤温度是影响N_(2)O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保留凋落物处理下全氮则是改变N_(2)O通量的关键因子。总体而言,毛竹林地以竹叶为主的凋落物层会抑制土壤CO_(2)的排放,促进N_(2)O的排放。该研究为深入理解竹林土壤地气交换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建议在评估林地温室气体收支时考虑凋落物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CO_(2) N_(2)O 通量 凋落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硒化物储能机理及其在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魏文品 梁初 +3 位作者 孙现众 王凯 张熊 马衍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50,共9页
锂离子电容器(lithium-ion capacitors,LICs)是一种兼具锂离子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器优点的新型功率型储能器件。然而,电池型负极的缓慢电化学动力学性能限制LICs的应用。金属硒化物因其良好的导电性、快速的反应动力学和高理论比容量等优... 锂离子电容器(lithium-ion capacitors,LICs)是一种兼具锂离子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器优点的新型功率型储能器件。然而,电池型负极的缓慢电化学动力学性能限制LICs的应用。金属硒化物因其良好的导电性、快速的反应动力学和高理论比容量等优点备受关注。本文对金属硒化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质进行系统介绍,并重点讨论插层机制、转化机制和合金化机制的三种储能机制。最后,分析结构调控、碳材料协同和双金属硒化物构筑等改性方案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介绍由以上三种改性方法制备的结构稳定和高离子/电子传输能力的金属硒化物材料在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负极材料 金属硒化物 材料结构 储能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疫情期间杭州市CO_(2)浓度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啸鸣 刘硕 +11 位作者 臧昆鹏 林溢 陈圆圆 胡智伟 温军 兰文港 潘凤梅 鲁嫣冉 陈丽涵 李珊 郭朋 方双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63-3572,共10页
以长三角地区典型城市监测站(杭州)为研究对象,对2020年9月~2022年12月的大气CO_(2)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疫情前后对比.结果表明,受新冠疫情影响,杭州城区2021年CO_(2)年平均浓度明显降低,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12.7×10^(-6)(2.8%),并... 以长三角地区典型城市监测站(杭州)为研究对象,对2020年9月~2022年12月的大气CO_(2)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疫情前后对比.结果表明,受新冠疫情影响,杭州城区2021年CO_(2)年平均浓度明显降低,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12.7×10^(-6)(2.8%),并且在2022年实现“零增长”.疫情后的游客等人为活动减少是导致杭州城区夏秋季(5~10月)CO_(2)浓度大幅降低的关键因素.与疫情前相比,疫情后工作日和周末CO_(2)浓度没有明显差异,并且在工作日出行高峰时段CO_(2)浓度没有出现明显上升,这表明疫情后,人为活动和交通排放对杭州大气CO_(2)浓度的贡献大幅降低.72h后向轨迹的聚类分析显示,杭州城区CO_(2)浓度不仅受到本地人为排放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的污染气团传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新冠疫情 城市监测站 趋势变化 潜在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测定京杭运河中溶解甲烷 被引量:1
6
作者 温军 臧昆鹏 +15 位作者 潘凤梅 申小龙 魏康轩 兰文港 胡智伟 陈啸鸣 陈炳江 李珊 鲁嫣冉 陈丽涵 郭朋 方双喜 林溢 陈圆圆 刘硕 徐宏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7-1514,共8页
将顶空平衡法和气相色谱仪相结合,通过自主设计和优化测试实现了技术升级,建立了可自动化进样并同步测定水中溶解CH_(4)和CO_(2)浓度的新型气相色谱系统及方法.结果表明,本系统线性范围宽且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更高,运行成本更低.该系统... 将顶空平衡法和气相色谱仪相结合,通过自主设计和优化测试实现了技术升级,建立了可自动化进样并同步测定水中溶解CH_(4)和CO_(2)浓度的新型气相色谱系统及方法.结果表明,本系统线性范围宽且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更高,运行成本更低.该系统对CH_(4)的测定精密度优于0.16%,准确度优于0.02%,满足水中溶解CH_(4)浓度监测需求.基于本方法,于2022年8月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体中溶解CH_(4)开展了试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夏季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体中溶解CH_(4)浓度平均值为(642.4±423.3)nmol/L,饱和度平均值为(22310±14701)%,水-气界面CH_(4)扩散通量平均值为(548.57±603.70)μmol/(m^(2)·d),是大气CH_(4)的净源.根据该河段的面积,可估算观测期内CH_(4)的日均排放量约为1710mol,相当于大约38.31m^(3)天然气或约82.94kg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平衡 气相色谱 京杭大运河 甲烷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基正极材料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的挑战及性能提升策略
7
作者 秦豆豆 丁俊阳 +6 位作者 梁初 刘倩 冯立纲 罗扬 胡广志 罗俊 刘熙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28,共9页
锌离子电池(ZIBs)由于其安全性、可持续性、成本效益和高能量密度而越来越受欢迎,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LIBs)的替代品。目前对锌离子电池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锰基正极材料在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带来了挑战,特别是金属溶解和材料... 锌离子电池(ZIBs)由于其安全性、可持续性、成本效益和高能量密度而越来越受欢迎,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LIBs)的替代品。目前对锌离子电池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锰基正极材料在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带来了挑战,特别是金属溶解和材料不稳定性等问题。这些挑战导致电池循环稳定性较差,阻碍了锌离子电池发展的进程。本文概述了锌离子存储机制,阐明了锰基正极材料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改善其性能的优化策略。最后,讨论了锰基正极材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锌离子电池 锰基化合物 阴极材料 存储机制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通道气相色谱法监测大气中CH_(4)、CO、CO_(2)、N_(2)O和SF_(6) 被引量:9
8
作者 洪海祥 臧昆鹏 +7 位作者 陈圆圆 林溢 李嘉鑫 卿雪梅 邱珊珊 熊浩宇 蒋凯 方双喜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63-771,共9页
我国正处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时期,准确认识我国温室气体浓度时空格局以及变化对于评估“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成效非常重要。当前我国近地面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主要依赖进口的光学监测主机,单台仪器成本高且监测要素有限。... 我国正处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时期,准确认识我国温室气体浓度时空格局以及变化对于评估“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成效非常重要。当前我国近地面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主要依赖进口的光学监测主机,单台仪器成本高且监测要素有限。为此,该研究基于传统的气相色谱法,自主设计了一套三通道气相色谱分析系统,在单台仪器上实现了5种主要长寿命温室气体(CH_(4)、CO、CO_(2)、N_(2)O和SF_(6))的高精度监测。对该系统的精密度、线性响应情况和准确度进行的针对性测试实验表明系统检测性能满足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WMO/GAW)质控标准。针对环境浓度的CH_(4)、CO、CO_(2)、N_(2)O和SF_(6)的连续分析精密度分别达0.08%、1.90%、0.05%、0.08%、0.66%。准确度测试中,5种气体(CH_(4)、CO、CO_(2)、N_(2)O和SF_(6))使用回归方程计算所得值与标称摩尔分数间的偏差分别达0.15×10-9、0.20×10-9、0.37×10-6、0.35×10-9、0.02×10-12(摩尔分数),CH_(4)、CO、CO_(2)、N_(2)O和SF_(6)仪器响应值与标称摩尔分数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均为0.9999,线性拟合残差和准确度基本达到WMO/GAW拓展质控目标。该系统对杭州城区大气温室气体在线连续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5~7月期间大气CH_(4)、CO、CO_(2)和N_(2)O呈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综合测试和试运行结果表明,该研发系统具备良好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和稳定性,与目前国内广泛进口的仪器相比,具有技术自主可控、运行成本更低、自动化水平更高等优势,能满足多种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研究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温室气体 在线监测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