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波市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钱燕珍 张建勋 +2 位作者 胡亚旦 何彩芬 罗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1-54,F003,共5页
通过对宁波市水资源有关参数的计算 ,了解宁波水资源状况。根据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经济发展规划对水资源的需求 ,分析了宁波市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更好地促进水资源向可利用水资源的转化 ,利用和开发好水资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水资源 气候变化 年降水量 年平衡气温 宁波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下垫面对宁波市区夏季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赵伍杰 丁烨毅 +1 位作者 黄鹤楼 吴敏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5期736-739,共4页
利用夏季宁波市不同城市典型下垫面的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时气温资料,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下垫面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代表城市建筑特征的新河路平均气温最高,各站夜间气温较接近,日较差总体差异不大;不同城市下垫面之间的气... 利用夏季宁波市不同城市典型下垫面的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时气温资料,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下垫面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代表城市建筑特征的新河路平均气温最高,各站夜间气温较接近,日较差总体差异不大;不同城市下垫面之间的气温日变化总体趋势一致,但白天新河路的高温特点明显;各站平均气温的日变化速率变化趋势差异不大;各种典型天气条件下,不同下垫面气温变化速率总体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城市下垫面 气温 变率 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农业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丁烨毅 黄鹤楼 《浙江农业科学》 2010年第3期632-634,共3页
对1959-2008年宁波市平均气温、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宁波气候趋向变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气温升高明显;21世纪终霜日提前,初霜日推迟,无霜期呈延长趋势;90年代后期起,稳定≥10℃的活动积温也逐年增加... 对1959-2008年宁波市平均气温、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宁波气候趋向变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气温升高明显;21世纪终霜日提前,初霜日推迟,无霜期呈延长趋势;90年代后期起,稳定≥10℃的活动积温也逐年增加。这些变化必将影响到农业生产,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进而影响产量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 热量资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层次灰色方法的宁波森林公园康养潜力评价
4
作者 诸葛丰林 李正泉 +1 位作者 吕劲文 王健捷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197-203,共7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结合灰色理论构建了宁波森林公园康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四大森林公园的康养潜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宁波四大国家级森林公园康养潜力均较大,其开发价值均较高,其中奉化溪口森林公园具有相对最高的康养潜力... 基于层次分析法结合灰色理论构建了宁波森林公园康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四大森林公园的康养潜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宁波四大国家级森林公园康养潜力均较大,其开发价值均较高,其中奉化溪口森林公园具有相对最高的康养潜力评分,值得重点发展康养事业。认为森林公园康养潜力多层次灰色评价法中所需的样例数少,对于层次分析法中出现的信息不完备以及信息不确切等问题可加以有效解决,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康养潜力 多层次灰色方法 森林公园 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舟山港南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及EC细网格模式评估
5
作者 诸葛丰林 吕劲文 +2 位作者 申华羽 王黉 王健捷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43,共12页
利用气象观测站小时和分钟数据,结合港口调度中心和海事局提供的封航资料,挑选2013—2022年南大风过程,探讨港区南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归纳天气分型,计算阵风系数,最后评估EC细网格10 m风产品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10年间南大风过程总计71... 利用气象观测站小时和分钟数据,结合港口调度中心和海事局提供的封航资料,挑选2013—2022年南大风过程,探讨港区南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归纳天气分型,计算阵风系数,最后评估EC细网格10 m风产品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10年间南大风过程总计71次,天气形势主要有低压入海型(26次)、高压后部型(26次)和热带气旋型(19次)。宁波舟山港南大风阵风系数为1.61,略大于浙江沿海冷空气大风系数1.5,而小于强对流大风系数1.8。南大风过程中偏南风和东南风较多,西南风较少。从时间分布看,7月、8月最易出现南大风,4月、5月次之,傍晚—上半夜最易出现南大风,而早晨—上午出现较少。从空间分布看,高频站点多出现在舟山片区,而宁波片区极少,可见宁波区域地理位置存在避风特性,有利于在南大风过程中开展生产作业。EC细网格对南大风过程的最大风速预报总体偏小,其中热带气旋型12 h预报的平均误差为-3.5 m/s,均方根误差为4.9 m/s,风速预报误差最小,预报稳定性最好,预报水平总体优于低压入海型和高压后部型;分区预报中,宁波片区的预报效果略优于舟山片区;无论是分区域或是分型,EC细网格的预报水平从72 h起明显下降。EC细网格对东南风向的预报效果最优,且宁波片区的预报效果略优于舟山片区,对低压入海型和高压后部型的风向预报稳定性优于热带低压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舟山港 南大风 站点时空分布 天气分型 EC细网格预报评估 阵风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近海冬季大风风速推算和ASCAT风速订正方法探讨 被引量:15
6
作者 姚日升 涂小萍 +2 位作者 蒋璐璐 丁烨毅 王武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1-627,共7页
利用2010—2014年12月至次年2月浙江省自动气象站测风资料和ASCAT散射计反演的风场资料,通过模糊聚类空间分型,选取有代表性的站点建立浙江近海冷空气大风的风速推算公式,并对ASCAT近海风场产品进行误差分析和风速订正。结果表明:冷空... 利用2010—2014年12月至次年2月浙江省自动气象站测风资料和ASCAT散射计反演的风场资料,通过模糊聚类空间分型,选取有代表性的站点建立浙江近海冷空气大风的风速推算公式,并对ASCAT近海风场产品进行误差分析和风速订正。结果表明:冷空气影响时浙江北部近海多数自动站与舟山浮标站相比有偏南风矢量差,南部近海自动站比温州浮标站有东南风矢量差,自动站风速一般小于浮标站。海拔高度与自动站和浮标站风速差值δ相关性不显著,站点离岸距离是影响δ的主要因子。冷空气影响时浙江近海ASCAT反演风速与实况相关系数的分布具有平行于海岸线且自西向东增大的特征,相关系数超过0.5的站点一般离岸30 km以上,舟山和温州12个浮标站测风与ASCAT反演风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浙江近海ASCAT风速的误差空间差异较大,经订正后的风速分布也具有平行于海岸线、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的特征,且与观测的误差绝对值一般小于2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模糊聚类 逐步回归 浮标站 ASCAT 风速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灿鸿”台风造成浙江东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周福 钱燕珍 +2 位作者 方艳莹 顾小丽 王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5-313,共9页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5年7月10—11日1509号台风灿鸿造成其西侧浙江东北部异常强暴雨事件,得到本次大暴雨过程是由于"灿鸿"强度强、范围大、直接影响时间长,长时间东北气流下,...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5年7月10—11日1509号台风灿鸿造成其西侧浙江东北部异常强暴雨事件,得到本次大暴雨过程是由于"灿鸿"强度强、范围大、直接影响时间长,长时间东北气流下,在浙东北特殊地形作用下,形成地面辐合带造成的。台风影响前期该区域处在对流不稳定状态,水汽含量丰沛,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气温低,有利于上升运动,上层水汽冷凝造成强降雨。暴雨区低层MPV1由负值转变为正值,导致垂直涡度加强,925 hPaθse的高能区的长期存在,有利于上升气流增强,水汽长时间大量输送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和维持,也有利于强降雨的形成。这些物理量的变化与雨量增大和减小有612 h的提前。呈喇叭口状的杭州湾及南面四明山、狭长东北一西南走向的象山港以及南岸的山脉等地形有迎风坡作用和地形辐合,对东北气流参与造成的降雨有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灿鸿 大暴雨 对流不稳定 东北气流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灿鸿造成浙江东北部大暴雨地形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段晶晶 钱燕珍 +2 位作者 周福 方艳莹 郭建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6-695,共10页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WRF V3.6.1对台风灿鸿(1509)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台风灿鸿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在浙江东北部产生的强降水。观测资料显示台风接近浙江期间,在东北气流下,浙东北地形的摩擦辐合及抬升作用使得...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WRF V3.6.1对台风灿鸿(1509)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台风灿鸿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在浙江东北部产生的强降水。观测资料显示台风接近浙江期间,在东北气流下,浙东北地形的摩擦辐合及抬升作用使得大量的对流云团汇集在台风西北侧,对流系统活跃,是浙江东北部产生强降水的重要原因。控制试验也模拟出了在台风接近陆地时,内核区西北侧存在有组织的、切向分布的小尺度对流系统,由地形强迫产生的降雨量和地形走向一致,迎风坡降雨量增加。通过升降地形,改变土地类型和将杭州湾水体用陆地替换等敏感性试验发现:(1)地形的影响对台风降雨量的增幅最为明显。通过降低地形,台风西北侧小尺度雨带明显减弱,浙江东北地区降水也明显减少。可见地形会影响这些中小尺度系统的结构和演变,引起降水异常变化。(2)大暴雨期间,台风一直维持较强的对称性,具有典型的眼墙和暖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对流系统 地形 轴对称切向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冰雹过程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姚日升 涂小萍 +3 位作者 杜坤 丁烨毅 朱佳敏 杨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77-1689,共13页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浙江省自动气象站、宁波多普勒雷达和凉帽山岛370 m高塔边界层资料,对宁波市2012年7月7日(个例1)和2013年3月22日(个例2)两次冰雹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在不同季节和天气背景下,个例1由强热对流...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浙江省自动气象站、宁波多普勒雷达和凉帽山岛370 m高塔边界层资料,对宁波市2012年7月7日(个例1)和2013年3月22日(个例2)两次冰雹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在不同季节和天气背景下,个例1由强热对流单体所致,个例2则是具有高架雷暴特征的移动性强对流带所造成。地面流场都显示:雹暴前侧入流辐合带和后侧下沉气流辐散区相对雹暴中心位置变化不大,两次过程前部冷出流边界前沿距离降雹中心约8~10 km及其后约4 km处形成了下沉尾涡。雹暴前侧入流区边界层主要表现为气压下降、气流转向雹暴中心、风速及辐合加大等;而下沉辐散区则表现出天气要素的剧烈变化。个例1高塔处于冰雹前侧入流区,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低层先于高层,临近降雹时由于拖曳作用削弱了抽吸作用,近地层各气象要素均有短时间的反向变化。个例2高塔处于低层入流区时,风速增大也最先出现在塔层底部;雹暴过境时,冷高压出流造成高塔处边界层风向、风速剧烈变化,上下各层时间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边界层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旋追踪技术在浙江区域模式台风定位定强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余贞寿 冀春晓 +1 位作者 张红蕾 段晶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61-1473,共13页
针对搜寻海平面气压最小值位置确定热带气旋(TC)位置的方法(MSLP)应用于数值模式预报台风定位方法存在的不足,开展GFDL涡旋追踪技术(GVT)在本地化模式应用研究,采用GVT和MSLP、搜寻500 hPa最大相对涡度值(VT500)和搜寻最小位势高度值(H5... 针对搜寻海平面气压最小值位置确定热带气旋(TC)位置的方法(MSLP)应用于数值模式预报台风定位方法存在的不足,开展GFDL涡旋追踪技术(GVT)在本地化模式应用研究,采用GVT和MSLP、搜寻500 hPa最大相对涡度值(VT500)和搜寻最小位势高度值(H500)等四种方法对四类不同路径台风定位定强分析结果表明:H500、VT500、MSLP方法定位路径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锯齿”形不规则的摆动,尤其是VT500不规则摆动幅度最大,定位效果最差;GVT方法可以较好地修正“锯齿”形不规则的摆动,使得模式预报路径更接近实况,定位效果最好;在远离海岸线地区,H500、MSLP和GVT定位效果比较接近。从不同方法对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定强误差可见,VT500方法误差最大,GVT方法误差最小,MSLP、H500方法误差介于VT500和GVT之间。四种方法对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定强误差差别不大。2016—2018年业务应用评估结果表明:采用GVT技术建立的浙江台风定位定强系统对浙江区域中尺度模式和浙江快速更新同化预报系统台风预报质量有改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涡旋追踪 定位 定强 区域数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沿海ASCAT反演风速的检验和订正 被引量:11
11
作者 姚日升 涂小萍 +3 位作者 丁烨毅 王武军 邬方平 朱万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5-742,共8页
基于2010—2014年ASCAT反演风速、华东沿海14个浮标站和浙江沿海249个自动气象站资料,对华东沿海ASCAT反演风速进行检验和订正。研究表明:站点ASCAT风速误差不仅与离岸距离相关,而且与站点周围地形有关,误差较大的5个浮标站均位于舟山... 基于2010—2014年ASCAT反演风速、华东沿海14个浮标站和浙江沿海249个自动气象站资料,对华东沿海ASCAT反演风速进行检验和订正。研究表明:站点ASCAT风速误差不仅与离岸距离相关,而且与站点周围地形有关,误差较大的5个浮标站均位于舟山群岛附近海区,平均偏大4.79 m·s^(-1),其他海区浮标站的ASCAT反演风速平均偏差仅为0.46 m·s^(-1)。ASCAT反演风速与浮标站风速的线性回归可有效减小反演风速误差,订正后误差大幅减小,误差越大的站点订正效果越好。相距160 km内的浮标站点间风速误差呈正相关,且站点间距越小,误差正相关越明显。考虑带影响半径的反距离权重,采用邻站方程订正法和邻站误差订正法分别对华东沿海ASCAT反演风速进行订正,均能明显减小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两种方法订正效果接近,即两种方法均有较好的订正效果,可用于实际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CAT 浮标站 风速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做登陆热带气旋站点大风预报 被引量:13
12
作者 钱燕珍 孙军波 +1 位作者 余晖 陈佩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0-306,共7页
将支持向量机(SVM)回归方法应用于在登陆热带气旋影响下,每天00、06、12、18 UTC 4时次2分钟平均的站点风速预报。从2002-2007年热带气旋本身强度、站点地形情况和站点附近高低空环境场要素,设计相关因子,建立了4种预报模式,其中模式4... 将支持向量机(SVM)回归方法应用于在登陆热带气旋影响下,每天00、06、12、18 UTC 4时次2分钟平均的站点风速预报。从2002-2007年热带气旋本身强度、站点地形情况和站点附近高低空环境场要素,设计相关因子,建立了4种预报模式,其中模式4的风速拟合误差的标准差为1.591 m·s^(-1)。用2008年8个登录热带气旋做独立样本检验,预报风速与实际风速的平均绝对值误差为1.750 m·s^(-1),标准差为2.367 m·s^(-1)。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样本截取和预报因子选取后,SVM方法建模的风速预报48小时内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 登陆热带气旋 站点大风预报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数值预报释用方法做近海及登陆热带气旋强度预报 被引量:14
13
作者 钱燕珍 孙军波 +1 位作者 陈佩燕 张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0-718,共9页
这是一个对GFS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释应用的方法。将支持向量机(SVM)同归方法应用于近海和登陆热带气旋(TC)的强度预报。从其本身强度,影响范围内气象因子情况,地形因子等三个方面,设计相关因子,建立预报模式,用来预报12、24、36、48、60... 这是一个对GFS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释应用的方法。将支持向量机(SVM)同归方法应用于近海和登陆热带气旋(TC)的强度预报。从其本身强度,影响范围内气象因子情况,地形因子等三个方面,设计相关因子,建立预报模式,用来预报12、24、36、48、60和72 h的TC强度。总体上模式强度预报结果与中央气象台的预报结果相近,优于气候持续法的预报;趋势预报优势明显,可高出7~12个百分点。表明可以成为台风强度预报的另一个工具,投入业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台风 登陆台风 强度预报 支持向量机方法 数值预报释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灾害指数的估算与应用方法 被引量:48
14
作者 钱燕珍 何彩芬 +1 位作者 杨元琴 王继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18,24,共6页
根据 1949~ 1999年共 5 0年资料 ,对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所造成的灾情特点作了评估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进行定量的计算 ,按登陆和外围影响两类主要方式建立灾情指数序列 ,并在此基础上 ,客观地划分了灾情等级 ,用来表示受灾的程度... 根据 1949~ 1999年共 5 0年资料 ,对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所造成的灾情特点作了评估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进行定量的计算 ,按登陆和外围影响两类主要方式建立灾情指数序列 ,并在此基础上 ,客观地划分了灾情等级 ,用来表示受灾的程度。还采用独立于本资料源的 Suffir- Simpson热带气旋灾害指数评估方法和资料进行对比验证。最后提出了一套台风灾害预评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灾情评估 灾害指数 数理统计 热带风暴 灾情等级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AN2.0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0
15
作者 韩丰 沃伟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34,共10页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evere Weather Automatic Nowcasting,SWAN)是面向短时临近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制作等功能为一体的业务平台。SWAN2.0基于MICAPS4(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S...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evere Weather Automatic Nowcasting,SWAN)是面向短时临近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制作等功能为一体的业务平台。SWAN2.0基于MICAPS4(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System Version 4.0,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二次开发框架,采用C/S架构,服务器部署在省级,负责收集数据,运算SWAN产品;客户端部署在气象台站,实现具体的预报业务,并形成算法二次开发接口。SWAN2.0新增了三维变分风场反演、基于分雨团技术的雷达降水估测、冰雹识别等方法,实现了算法管理、产品生成、分析处理、资料检索显示、实时监控报警、预警产品制作等功能。SWAN2.0业务系统已在全国试用,在强对流天气监测、分析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 多源数据 综合监测 预报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MWF海平面气压场的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效果检验 被引量:16
16
作者 涂小萍 许映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将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应用到欧洲中心(ECMWF)海平面气压场(24~120 h)进行热带气旋(TC)中心定位定强和误差计算,并与同期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日本气象厅(JMA)和中国中央气象台(CMO)综合预报进行路径误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2 h... 将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应用到欧洲中心(ECMWF)海平面气压场(24~120 h)进行热带气旋(TC)中心定位定强和误差计算,并与同期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日本气象厅(JMA)和中国中央气象台(CMO)综合预报进行路径误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2 h以内预报以JTWC表现最好,其次是JMA的综合预报,ECMWF客观预报最差,但ECMWF对于96 h和120 h的热带气旋(TC)中期路径趋势比JTWC综合预报有更好的参考价值。ECMWF对24~120 h TC中心定强偏高15~20 hPa。分别统计08时和20时TC路径预报误差发现,24 h和48 h二者没有差异,而72~120 h 20时预报水平好于08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样条插值 热带气旋 ECMWF 海平面气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黑格比”造成浙东北滞后型暴雨成因分析及多模式预报检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俊杰 段晶晶 +2 位作者 辛欣 周炳君 王健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7-871,共15页
基于地面常规加密观测及ERA5再分析、热带气旋最佳路径、雷达卫星等资料,利用天气诊断方法探讨了2020年4号台风“黑格比”在登陆北上减弱后南侧滞留的降水云团引发浙东北暴雨成因。受对流层中层副高西脊点偏西及台风北侧高层急流出口区... 基于地面常规加密观测及ERA5再分析、热带气旋最佳路径、雷达卫星等资料,利用天气诊断方法探讨了2020年4号台风“黑格比”在登陆北上减弱后南侧滞留的降水云团引发浙东北暴雨成因。受对流层中层副高西脊点偏西及台风北侧高层急流出口区右侧辐合下沉影响,台风云系不对称结构明显,主要分布在南侧。中层冷空气从台风西侧入侵触发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小尺度云团在台风环流内逆时针移动至台风东侧并发展滞留,在浙东北引发强降水。期间冷暖气团(中层MPV1正值和低层MPV2负值)交汇区及中低层锋生大值均可指示暴雨落区,垂直螺旋度也可体现冷空气入侵后台风后倾的垂直结构演变特征;台风东侧持续的西南急流水汽输送有利于夜间浙东北对流降水的维持发展,且水汽低层辐散区对强降水落区有6 h左右的预报提前量。基于SAL定量降水检验证实:大尺度模式由于模拟对流降水演变的欠缺,无法预报出夜间滞后型暴雨增幅;中小尺度模式虽然对暴雨强度刻画相对准确,但大值雨区偏移;ECMWF 3日20:00起报场预报过程累积雨量误差小,较4日08:00起报预报结果更接近实况,但短时暴雨出现时间偏早3~6 h,不利于此类滞后型区域暴雨的预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滞后型暴雨 湿位涡 锋生 SAL定量降水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