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耦合协调研究——以浙江省建德市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徐皓 陈健 +3 位作者 王剑武 周天焕 蒋建潮 黄垌茗 《浙江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63-73,共11页
为深入理解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间的耦合关系,为当地政府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浙江省建德市为研究对象,计算其2010、2015、2020年的GEP,并构建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土地利... 为深入理解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间的耦合关系,为当地政府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浙江省建德市为研究对象,计算其2010、2015、2020年的GEP,并构建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强度与GEP的关联并分析其机理。结果表明,2010—2020年,建德市的土地利用强度逐年增加,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要体现在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上;GEP增加192.93亿元,增幅为36.73%;土地利用强度与GEP处于良好耦合协调向优质耦合协调过渡阶段,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2020年耦合协调度达到0.7240,整体向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强度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耦合协调度 建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特征及其与群落组成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通 郑枭 +4 位作者 庞春梅 丁山 宋思婧 余树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0-792,共13页
林木种子是森林更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数量多少与组成会对群落动态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深刻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变化,利用种子收集器对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进行了一年定位监测,分析了... 林木种子是森林更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数量多少与组成会对群落动态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深刻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变化,利用种子收集器对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进行了一年定位监测,分析了种子雨物种组成、季节动态、空间动态、种子性状以及种子雨与群落树种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密度为921.33粒m^(-2) a^(-1),一年中每月都能收集到一定数量种子,月平均种子雨密度为76.78粒/m^(2),种子雨密度最大高峰是在10月份,达到263.78粒/m^(2),种子雨散布具有很大的空间变异,群落种子雨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2)一年中共收集到30个物种的种子,单粒种子平均重量为0.065 g,其中小叶青冈重量最大为0.405 g,最小的为柳杉重量为0.003 g,不同散布方式和不同果实类型的物种种子重量差异显著,在散布方式中重力散布的种子重量最大,在果实类型中坚果的种子重量最大。(3)植物群落物种对种子雨组成,特别是优势种的物种丰富度有很大贡献,种子不同的散布方式会影响种子雨与母树组成的相似性,风力散布的相似系数的最高值(R_(max))和距种子雨收集器的距离(d)均最大(风力散布:R_(max)=0.212,d=8 m;动物散布:R_(max)=0.143,d=6 m;重力散布:R_(max)=0.100,d=7 m),种子雨密度与周围母树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物种种类丰富,种子雨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变异,符合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时空动态的典型特征,通过风力散布的种子在远距离传播上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目山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种子雨 密度 季节动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实验研究城市公园土壤潜在N_(2)O排放对铅添加的响应机制
3
作者 刘伟 赵雯淑 +5 位作者 沈玉叶 蒋文婷 田琳琳 王燕 王敬 蔡延江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657-5670,共14页
以亚热带典型城市公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PbCl2溶液(设置5个处理:Pb添加量分别为CK:不添加Pb的对照,Pb_(30):30mg/kgsoil,Pb_(60):60mg/kgsoil,Pb_(120):120mg/kgsoil,Pb_(240):240mg/kgsoil)后进行28d的室内培养... 以亚热带典型城市公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PbCl2溶液(设置5个处理:Pb添加量分别为CK:不添加Pb的对照,Pb_(30):30mg/kgsoil,Pb_(60):60mg/kgsoil,Pb_(120):120mg/kgsoil,Pb_(240):240mg/kgsoil)后进行28d的室内培养实验,以模拟研究城市公园土壤潜在N_(2)O排放对不同Pb添加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Pb添加后28d内Pb_(30)~Pb_(240)处理的公园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均显著高于CK,各处理土壤N_(2)O排放量均随外源Pb添加量和土壤Pb含量增加而呈线性增加;Pb添加14d后,城市公园土壤亚硝酸盐还原酶和N_(2)O还原酶的活性随土壤Pb含量增加分别显著增加和降低,共同导致土壤潜在N_(2)O排放速率随之显著增加;Pb添加14~28d内,土壤pH值随土壤Pb含量升高而显著降低,土壤pH值下降及Pb含量增加的综合作用对N_(2)O还原酶活性的抑制效应显著增强;上述过程的共同作用导致培养期内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随Pb含量升高而显著增加.本研究表明含Pb污染物在城市公园土壤的累积会增加潜在N_(2)O排放风险,未来应重视含Pb污染物对城市公园土壤氮循环及其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城市公园管理和土壤N_(2)O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添加 城市公园土壤 氧化亚氮(N_(2)O) pH值 反硝化功能基因 N_(2)O还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苕溪河岸带景观格局对水体氮素浓度的影响
4
作者 陈学兵 王烁 +5 位作者 刘富平 马小雪 田琳琳 陈健 李彦 蔡延江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5-1938,共14页
基于2019~2022年太湖流域上游南苕溪流域的实测数据,分别利用冗余分析(RDA)和非参数变点分析(nCPA)确定流域氮(N)素浓度与不同尺度河岸带景观格局指数的关系和影响水体硝态氮(NO_(3)^(-)-N)浓度变化的关键景观阈值区间(景观格局指数阈... 基于2019~2022年太湖流域上游南苕溪流域的实测数据,分别利用冗余分析(RDA)和非参数变点分析(nCPA)确定流域氮(N)素浓度与不同尺度河岸带景观格局指数的关系和影响水体硝态氮(NO_(3)^(-)-N)浓度变化的关键景观阈值区间(景观格局指数阈值).结果显示:南苕溪流域总氮(TN)浓度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NO_(3)^(-)-N是主要N污染物赋存形态.湿季水体TN、溶解性总氮(DTN)、NO_(3)^(-)-N和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均显著高于干季,而铵态氮(NH_(4)^(+)-N)浓度则相反;上游河段N素浓度低于下游河段.400和200m河岸带缓冲区内景观格局指数分别对湿季和干季水体N素浓度解释度最高(89.49%和90.97%).在确定降低流域水体NO_(3)^(-)-N污染风险的关键景观格局指数阈值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在400m河岸带缓冲区内调控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及香农多样性指数(SDHI)分别低于0.25%、1.75%和0.77;在200m河岸带缓冲区内调控耕地面积占比和边缘密度(ED)分别应低于0.5%和39m/hm^(2),且林地面积占比应高于9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NO_(3)^(-)-N) 河岸缓冲带 景观组成 景观配置 景观格局指数阈值 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