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转向——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哲学审视
1
作者 姚明明 常嘉洋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133,159,共8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实践范式和认知逻辑,给人的主体性这一哲学核心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思将人的主体性从自然关系的盲目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性中解放出来,其科技观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转向提供重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实践范式和认知逻辑,给人的主体性这一哲学核心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思将人的主体性从自然关系的盲目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性中解放出来,其科技观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转向提供重要论域。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人的主体性从占有到诠释、从先验到情境、从独断到共生三大转向,而转向过程中伴随的价值诠释权的技术僭越、虚实情境的本真性丧失、人机共生的主体性冲击等深层次困境已不容忽视,亟须通过以“价值主导体系—情境本真维护—人机合智规范”为核心的确证路径,实现人的主体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真正解放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被掌握的群众”到“有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理论武装思想的主体性意蕴
2
作者 张彦 李佳忆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6,46,共6页
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核心任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被掌握的群众”和在《神圣家族》中提出“有实践力量的人”是其关于理论武装主体性问题的两个相似且重要的论断,两个文本中包含了理论武装... 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核心任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被掌握的群众”和在《神圣家族》中提出“有实践力量的人”是其关于理论武装主体性问题的两个相似且重要的论断,两个文本中包含了理论武装的现实基础、理论要求及目标指向等丰富内涵。从“被掌握的群众”到“有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理论武装思想的主体性得以强化,具体表现为从“群众”到“有实践力量的人”的主体确证与实践转向,以及从“说服”到“使用”的主体能动性跃迁。马克思理论武装思想的主体性意蕴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理论武装具有重要意义:以眷注“人民园地”作为理论武装的首要目标,实现“物质力量”到“实践力量”的转化,融通“内化-外化”过程,不断培育和增强主体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武装 理论掌握群众 有实践力量的人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问题考辨——论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何以可能
3
作者 严松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马克思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建构理论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论”问题,即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基础”的“第一哲学”,还是一种具有特定建构基础的哲学理论。马克思政治哲学证成与建构必须有其“基础”,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考... 马克思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建构理论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论”问题,即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基础”的“第一哲学”,还是一种具有特定建构基础的哲学理论。马克思政治哲学证成与建构必须有其“基础”,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考辨,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规范性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必然具有“超越性”价值意蕴和现实意义,具体包括批判性与建构性两个层面:批判性既体现在资本主义现存政治秩序的正义理论的否定层面,也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正义关怀层面;建构性体现在对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的规范性引领与事实性描述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超越性 建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文明史变革意蕴——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坤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深刻的文明史变革意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之下,文明的本质和内核不是宗教文化等社会意识要素,而是物质生产和财富创造,由此确立了“富裕”作为文明标尺这一“经济事实”,从“匮乏”...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深刻的文明史变革意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之下,文明的本质和内核不是宗教文化等社会意识要素,而是物质生产和财富创造,由此确立了“富裕”作为文明标尺这一“经济事实”,从“匮乏”走向“富裕”是文明演进的核心线索。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开辟的文明的“近经济”阐释的理论空间中,“文明社会”史与私有制历史同期、“富裕”与“贫困”并存成了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经济悖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则把这一经济悖论推向了极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基础和制度优势之下,不仅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体现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协调,破解了文明的经济悖论,实现了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伟大变革,由此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文明形态 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批判及其思想飞跃
5
作者 佘梅溪 刘同舫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2,197,共9页
青年马克思曾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但大学时代以后马克思思想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就一直处于潜隐状态。直至1844年底,马克思为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分析了浪漫主义小说《巴黎的秘密》,再次与浪漫主义相遇。从这次相遇的情况来看,马克思同浪漫主... 青年马克思曾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但大学时代以后马克思思想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就一直处于潜隐状态。直至1844年底,马克思为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分析了浪漫主义小说《巴黎的秘密》,再次与浪漫主义相遇。从这次相遇的情况来看,马克思同浪漫主义在如何解决现有之物与应有之物的对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上出现了“精神”还是“实践”的分歧。马克思不满于浪漫主义拔高精神实现绝对同一性的路径,反对浪漫主义无视现实物质力量而停留在思辨领域的唯心史观。马克思将否定辩证法带入现实,以实践为中介超越了浪漫主义反讽。通过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马克思阐发了物质生产实践推进历史前进的思想,指明了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浪漫主义 《巴黎的秘密》 《神圣家族》 实践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占有
6
作者 张乾 刘同舫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7,160,共9页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改造自身与自然的力量,以确证和占有为切入点有利于以动态发展的视角更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述。人类感觉力量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史共同构成马克思视野中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改造自身与自然的力量,以确证和占有为切入点有利于以动态发展的视角更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述。人类感觉力量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史共同构成马克思视野中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史,而以人类为主体的确证和以个体为主体的占有不是同一历史环节。个体在占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阶段,能够以感觉需要的满足实现自我享受,可以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完整性发展自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对象,也生成了具有全面深刻感觉的人类,却无法满足劳动者个体的丰富感觉需要,甚至使自身逐渐丧失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力量”的“类”确证和“个体”占有处于错位状态,只有通过扬弃私有财产和变革生产关系,人类总体和个体才能在更高的历史阶段实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占有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力量 感性对象性活动 确证 占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主义与抽象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兼论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希特的内在联系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绍梁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从马克思哲学与理性主义的内在联系揭示抽象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对于阐扬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当代性具有独特的价值。理性主义是指一种受理性支配的思维方法和社会原则,肇始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笛卡尔的“我思”哲学,其与抽象劳动的联... 从马克思哲学与理性主义的内在联系揭示抽象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对于阐扬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当代性具有独特的价值。理性主义是指一种受理性支配的思维方法和社会原则,肇始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笛卡尔的“我思”哲学,其与抽象劳动的联系最终显示在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原则中。抽象劳动是商品、货币、资本的“价值实体”,也是支配、控制生产过程,进而建构现代社会的“主体”。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意识活动与资本价值运动的存在论批判反映了这种联系。从思想史追溯,“绝对主体”的内在运行机制最早体现在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中。资本价值不仅“设定”自我,而且通过“设定”以自身为根据的“非我”来实现自我的运动。在此意义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劳动、生产过程、社会关系愈发表现为抽象劳动预先设定的对象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主义 抽象劳动 自我意识 知识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一个澄清
8
作者 马灿林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48,共8页
伍德从法权概念出发,对马克思的正义观进行了独特解读,将其阐释为一种“色拉叙马霍斯式正义”。基于此,伍德提出,马克思并未从正义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反而认为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正义的。然而,伍德的根本错谬并非在于将正义视为一个... 伍德从法权概念出发,对马克思的正义观进行了独特解读,将其阐释为一种“色拉叙马霍斯式正义”。基于此,伍德提出,马克思并未从正义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反而认为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正义的。然而,伍德的根本错谬并非在于将正义视为一个法权概念而非道德概念,而是在于他承认了正义的历史性特征,但却从单一的决定论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从而忽视了意识形态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在马克思看来,由于经济结构内部多种生产方式的并存状况,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正义观念必然也是复数的,而非单数的。从这样的多元正义观出发,可以澄清马克思为什么在正义问题上存在“既……又……”这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述,并尝试从正面阐述马克思的正义理论究竟是什么。柯亨提出马克思的剥削指控背后的道德依据是劳动所有权,其实质是将一种小资产者的正义观强加于马克思。相比之下,马克思提倡的无产阶级正义观强调的是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以及在产品分配问题上某种程度的共同所有权。必须指出的是,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体系中,基于正义的道德批判同样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点从根本上是由意识形态斗争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生产方式 道德批判 意识形态 色拉叙马霍斯式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释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
9
作者 刘同舫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204,共10页
马克思在论述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时明确指出,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然而,关于“批判”本质的本体论根基、理论指向以及在现实运用中的表现形式,学界还尚未达成共识。在特定的叙述语境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存在”为辩... 马克思在论述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时明确指出,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然而,关于“批判”本质的本体论根基、理论指向以及在现实运用中的表现形式,学界还尚未达成共识。在特定的叙述语境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存在”为辩证法的“批判”功能发挥本质性作用奠定根基,使得辩证法的批判性在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根基上获证自身的本质地位;马克思在深入社会历史总体以揭示资本主义生成逻辑的过程中,呈现了辩证法“批判”本质的理论指向在于历史总体的批判性思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运用中,马克思揭露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本质对立,并在审视人与人之间差异性统一关系中形成了应然批判的现实运用方式。只有回到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与实践语境中,才能获得对辩证法“批判”本质的充分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辩证法 “批判”本质 批判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如何适应营商环境优化的要求
10
作者 高小平 陈宝胜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3,214,共13页
营商环境对市场主体兴衰、生产要素聚散、发展动力强弱、科学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本质上是将政府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形态,将制度化行政管理创新纳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体系,... 营商环境对市场主体兴衰、生产要素聚散、发展动力强弱、科学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本质上是将政府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形态,将制度化行政管理创新纳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体系,保证国家政治和行政系统稳定,与营商环境间存在内在关联性与辩证互动关系。行政管理制度创新需要适应营商环境建设的要求,以系统集成为理念、公共管理为面向、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方向,不断挖掘制度潜力和政策资源,通过技术赋能增强制度韧性、提升治理效能、促进流程再造,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的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管理制度创新 营商环境 系统集成 公共管理 “放管服”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论》哲学意蕴的再探讨——以三对关系为中心的理论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桑建泉 沈文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4,160,共10页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之作。哲学性质维度,《实践论》科学阐释了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同时包含着重要的辩证法思想,是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哲学内容维度,通过《实践论》可以概...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之作。哲学性质维度,《实践论》科学阐释了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同时包含着重要的辩证法思想,是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哲学内容维度,通过《实践论》可以概括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总公式,其中“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活动的首要环节,“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必由之路,最终实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而阐明认识活动的本质规定。哲学形态维度,《实践论》既承继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路,也蕴含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因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在三对关系的能动把握中全面体悟《实践论》的哲学意蕴,持续增强推进“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自觉,有助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察学习理论的“大思政课”形态优化分析
12
作者 陈金慧 代玉启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2,共5页
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大思政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载体,更是扎根课程空间、生活空间与泛在空间等多元环境,与个体及社会环境形成深度互动的复杂开放系统。从观察学习视角分析如何善用与优化“大思政课”,旨在以知识内... 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大思政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载体,更是扎根课程空间、生活空间与泛在空间等多元环境,与个体及社会环境形成深度互动的复杂开放系统。从观察学习视角分析如何善用与优化“大思政课”,旨在以知识内化、经验感知为桥梁,促进思政课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双向交互。“大思政课”以内容、经验和情境为形态优化介质,在课程学习上,聚焦教学设计交互化、课程结构通盘化、课堂资源统整化;在生活学习上,以示范式学习促学生参与、以观察式学习增教育实效、以体验式学习助经验转化;在泛在学习上,打造全员化学习图景、建构全景化学习布局、创设全域化学习空间,助推思政课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形态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历史概念的理论阐释与当代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文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8-78,共11页
马克思是一位“具有杰出历史感的哲学家”,历史概念占据着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位置。思辨哲学家和古典经济学家较早地展开了对历史的反思与考察,前者驻足“精神世界”找寻世界的理性而深陷神秘主义的窠臼,后者聚焦于“个人利益”寻求牟利... 马克思是一位“具有杰出历史感的哲学家”,历史概念占据着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位置。思辨哲学家和古典经济学家较早地展开了对历史的反思与考察,前者驻足“精神世界”找寻世界的理性而深陷神秘主义的窠臼,后者聚焦于“个人利益”寻求牟利之方并塑造了天然合理的社会形态。马克思精准地剖析了他们的形而上学思维范式及其永恒论、辩护论的意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统合“历史”和“现实”的生成性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将研究视域从神学问题转向世俗问题,研究领域从逻辑思辨转向现实生活,历史发展的策略从理性和解转向革命实践。同时,马克思立足于现实个人及其感性对象性活动,深刻阐释了历史的发生学根据、本体论基础和主体性问题,在时间和空间、自然与社会、乡村和城市、过往和未来之间勾勒了历史的全景并呈现了历史的张力,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得以成型,“历史之谜”也得到了妥善回应。在世界局势大变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大历史观”以把握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契机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以践履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抱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 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批判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自然观的辩证性及其当代发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旭平 张丹丹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9-235,共7页
马克思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的,他的自然观融合并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中的自然思想。自然观虽然不是马克思的理论重点,但他的主要理论中都贯穿了这一解释维度。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马克... 马克思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的,他的自然观融合并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中的自然思想。自然观虽然不是马克思的理论重点,但他的主要理论中都贯穿了这一解释维度。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核心,这种关系置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研究的总体结构之中,因而它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抽象争论,为解决现代社会自然生态危机提供了合理可行的认识路径。马克思辩证自然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就是“生命共同体”思想,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态内涵,又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观 辩证法 生态危机 生命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形态话语逻辑的解析、批判与超越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宝胜 李学敏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3-111,共9页
政治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政治文明结构与发展水平的系统性呈现。作为政治文明核心的政治权力是理解政治文明形态的钥匙。权力来源、授权形式、权力结构和运行方式是政治权力系统的基本话语构成,以此为视角,社... 政治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政治文明结构与发展水平的系统性呈现。作为政治文明核心的政治权力是理解政治文明形态的钥匙。权力来源、授权形式、权力结构和运行方式是政治权力系统的基本话语构成,以此为视角,社会契约、选举授权、分权制衡与资本主义民主法治的“契约型”话语逻辑构成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形态基本理论叙事。理论上的契约权遮蔽事实上的资本权、周期性选举积弊、分权制衡治理低效、资本主义民主法治内生缺陷等,导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形态实践面临诸多困境。超越资本主义政治文明话语逻辑的理论叙事是建构技术权、双向授权与整合性权力相统一的话语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明形态 话语逻辑 权力系统 契约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富有:人文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维度 被引量:2
16
作者 代玉启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7,共11页
人文经济学强调通过统筹把握人文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实现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精神富有是人文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维度,发展人文经济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中华优... 人文经济学强调通过统筹把握人文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实现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精神富有是人文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维度,发展人文经济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经济思想,共同指向了个体精神富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联系在中国共产党对精神富有的百年探索中得到具象表达。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运行中的精神富有以超越物化逻辑、实现“人文回归经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面向,并在不同地区的经济实践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文经济实践模式。未来应以回归“人本身”为价值意蕴、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重要方向、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不断推动精神富有视域下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精神主动和历史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富有 人文经济 人文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化改革的特质分析——以三次重要全会为中心的考察
17
作者 徐国斌 代玉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3,156,共11页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在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质:在持续性与动态性的统一中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遵...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在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质:在持续性与动态性的统一中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在聚焦性与系统性的统一中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治理模式,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彰显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意蕴。这些特质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深化改革进程中的政治智慧和实践能力,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届三中全会 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著作对外传播的基本特征、时代使命与优化路径——基于共情传播理论视角 被引量:2
18
作者 池步云 王怡霖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32,共10页
习近平著作的对外传播是新时代中国理论在世界舞台上的集中呈现。以共情传播理论为分析视角,习近平著作的“走出去”已经在叙事逻辑、内容选取、话语方式、平台搭建方面形成一系列积极特征。与此同时,日趋激烈的国际话语权竞争、复杂多... 习近平著作的对外传播是新时代中国理论在世界舞台上的集中呈现。以共情传播理论为分析视角,习近平著作的“走出去”已经在叙事逻辑、内容选取、话语方式、平台搭建方面形成一系列积极特征。与此同时,日趋激烈的国际话语权竞争、复杂多变的传播对象、迭代升级的媒介技术也对习近平著作的对外传播提出更高要求,体系化、精准化、智媒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著作从“走出去”迈向“走进去”的优化路径包括:增加情感交汇点,夯实“命运与共”基础;依据受众特点,制定“点对点”传播方案;推进本土化战略,提升“他乡人”引流效应;以全媒体汇聚传播合力,营造“身体共在”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著作 对外传播 共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进步的阐释方式:从自然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
19
作者 陈炜枫 张彦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41,共9页
道德进步是人类繁荣的美好愿景。然而,道德进步在学理上遭遇了“道德”的主观性争执“、进步”的相对主义质疑以及“道德进步”的意识形态挑战,给其造成了阐释困难。进化伦理学将“进化”等价为“进步”,在生物学的自然事实支撑中为道... 道德进步是人类繁荣的美好愿景。然而,道德进步在学理上遭遇了“道德”的主观性争执“、进步”的相对主义质疑以及“道德进步”的意识形态挑战,给其造成了阐释困难。进化伦理学将“进化”等价为“进步”,在生物学的自然事实支撑中为道德进步打开了一条自然主义进化阐释道路,但无法摆脱来自形而上与认识论的质疑,是一种有限的阐释方式。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自然主义的风险在于“从自然科学走向神秘主义”,道德进步构成危险的“现代唯灵论”。历史唯物主义以建筑学式的类比说明了道德的客观性,以建构主义的可错道德确定了最低的进步判定标准,阐明了阶级社会中道德的根本性质,并划定了“真正人的道德”的进步目标,为道德进步奠定了达观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 价值排序 自然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政治与自由危机——关于新自由主义精神治理术的批判与反思
20
作者 付文军 付洋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2,F0003,共10页
作为一种极为隐蔽且攻心为上的治理权术,精神政治将人的精神视作新的生产力并利用数字技术作为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工具。究其实质,精神政治就是要通过“优化思想”来造就一批从心理上慑服资本及其统治的仆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 作为一种极为隐蔽且攻心为上的治理权术,精神政治将人的精神视作新的生产力并利用数字技术作为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工具。究其实质,精神政治就是要通过“优化思想”来造就一批从心理上慑服资本及其统治的仆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新自由主义关于自由的许诺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和精神压榨的噱头。以自我剥削、自我强迫为主要特点的精神治理术俨然造就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难分彼此、施害者和受害者合二为一的情形。功绩主体臆想自己的自由处境,现实的个人却在无形社会压力的裹挟下苟延残喘,精神倦怠与心理抑郁等时代症候无不控诉着主体陷入了更深层次的自由危机。面对精神政治的运作逻辑及其社会后果,唯有对资本及其逻辑的实质性批判,方能真正破除精神枷锁、实现精神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 数字技术 精神政治 自由悖论 精神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