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矢志不渝扎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热土——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代玉启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
作者 代玉启 朱惠羽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8,161,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工作”到“科学”、从“科学”到“专业”、从“专业”到“学科建设”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下独立二级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表现出偏静态分析轻动态理解、偏...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工作”到“科学”、从“科学”到“专业”、从“专业”到“学科建设”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下独立二级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表现出偏静态分析轻动态理解、偏(微观)理论阐释轻(宏观)现实关怀、偏(内部)教育轻(外部)社会等缺憾。思想政治教育是工作形态、思想形态、学术形态的统一体,它发轫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勃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与科学化进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于宏观(关注现实社会)和微观(关注理论体系)都有欠妥之处,应当聚焦思想政治教育中观层面的研究,打通抽象综合性理论同具体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通途,为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架设一条理论“实用化”的桥梁,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具“动感”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问题考辨——论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何以可能
2
作者 严松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马克思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建构理论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论”问题,即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基础”的“第一哲学”,还是一种具有特定建构基础的哲学理论。马克思政治哲学证成与建构必须有其“基础”,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考... 马克思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建构理论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论”问题,即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基础”的“第一哲学”,还是一种具有特定建构基础的哲学理论。马克思政治哲学证成与建构必须有其“基础”,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考辨,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规范性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必然具有“超越性”价值意蕴和现实意义,具体包括批判性与建构性两个层面:批判性既体现在资本主义现存政治秩序的正义理论的否定层面,也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正义关怀层面;建构性体现在对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的规范性引领与事实性描述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超越性 建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转向——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哲学审视
3
作者 姚明明 常嘉洋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133,159,共8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实践范式和认知逻辑,给人的主体性这一哲学核心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思将人的主体性从自然关系的盲目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性中解放出来,其科技观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转向提供重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实践范式和认知逻辑,给人的主体性这一哲学核心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思将人的主体性从自然关系的盲目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性中解放出来,其科技观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转向提供重要论域。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人的主体性从占有到诠释、从先验到情境、从独断到共生三大转向,而转向过程中伴随的价值诠释权的技术僭越、虚实情境的本真性丧失、人机共生的主体性冲击等深层次困境已不容忽视,亟须通过以“价值主导体系—情境本真维护—人机合智规范”为核心的确证路径,实现人的主体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真正解放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型劳动力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的影响——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瑞洋 段治文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3-36,共4页
知识型劳动力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和向高质量阶段迈进提供了重要动能。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知识型劳动力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的理论模型,并选取2007-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 知识型劳动力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和向高质量阶段迈进提供了重要动能。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知识型劳动力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的理论模型,并选取2007-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知识型劳动力能显著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人工智能应用在二者关系中发挥显著调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型劳动力 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 人工智能应用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批判及其思想飞跃
5
作者 佘梅溪 刘同舫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2,197,共9页
青年马克思曾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但大学时代以后马克思思想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就一直处于潜隐状态。直至1844年底,马克思为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分析了浪漫主义小说《巴黎的秘密》,再次与浪漫主义相遇。从这次相遇的情况来看,马克思同浪漫主... 青年马克思曾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但大学时代以后马克思思想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就一直处于潜隐状态。直至1844年底,马克思为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分析了浪漫主义小说《巴黎的秘密》,再次与浪漫主义相遇。从这次相遇的情况来看,马克思同浪漫主义在如何解决现有之物与应有之物的对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上出现了“精神”还是“实践”的分歧。马克思不满于浪漫主义拔高精神实现绝对同一性的路径,反对浪漫主义无视现实物质力量而停留在思辨领域的唯心史观。马克思将否定辩证法带入现实,以实践为中介超越了浪漫主义反讽。通过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马克思阐发了物质生产实践推进历史前进的思想,指明了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浪漫主义 《巴黎的秘密》 《神圣家族》 实践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与党的建设的互动发展——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考察
6
作者 庞虎 田源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82,共13页
近代以来,“学术团体”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学术社团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进程与党的自身建设呈现良性互动的态势:一... 近代以来,“学术团体”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学术社团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进程与党的自身建设呈现良性互动的态势:一方面学术中国化与党的建设参与主体的交叉增添了党的组织建设的新活力,马克思主义学术成果融入干部教育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学术论争的积极成果丰富了党的思想建设的学理资源,优良文风学风的确立提升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新高度;另一方面党的自身建设也引领了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发展前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汇聚了主体力量、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发展动力。总结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在新时代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党的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经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学术中国化 党的建设 互动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何以成为新工厂法典——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7
作者 骆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3,167,168,共16页
在数字时代,算法正重构马克思所论“工厂法典”的本质——技术强制与制度规范的复合统治。传统工厂通过机器节奏固化劳动纪律,当代资本则驱动算法以数据为原料、算力为引擎,编织精密“数字网格”。一方面,算法继承并升级了工厂法典的核... 在数字时代,算法正重构马克思所论“工厂法典”的本质——技术强制与制度规范的复合统治。传统工厂通过机器节奏固化劳动纪律,当代资本则驱动算法以数据为原料、算力为引擎,编织精密“数字网格”。一方面,算法继承并升级了工厂法典的核心功能:以“时间网格化”取代工时切割,以数据驱动隐性规训替代显性制度,强化了劳动标准化与资本权力隐匿化。另一方面,算法以“数字宪章”形态固化了劳资关系,通过精准化剩余价值萃取和数据围栏构建,不仅突破工厂物理空间限制实现全域控制,更向劳动者主体认知深度殖民。当劳动者脉搏沦为算法生成订单的燃料,“活劳动降格为数据节点”的历史规律获得新载体,剥削逻辑在技术中立表象下延续为更系统的统治形态。算法工厂法典化体现出“技术逻辑继承—资本增殖适配—异化机制突破”的三重动因。唯有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破除算法拜物教,才能为数字时代的劳动解放开辟现实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工厂法典 数字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生逻辑
8
作者 朱泽渊 庞虎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3,共13页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地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将学术建设置于中国社会革命的逻辑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规律、社会现实、文化发展方向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剖析和解读,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同时,也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劳伦斯·克拉德对马克思人类学思想的解读与建构
9
作者 陈希 刘勇 李文爽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劳伦斯·克拉德编辑出版了晚年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为深入理解马克思及其思想提供了新视角。克拉德通过比较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观与历史观上的思想差异,剖析了两人对辩证法的不同理解与运用。同时,克拉德指出马克思的人类学思... 劳伦斯·克拉德编辑出版了晚年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为深入理解马克思及其思想提供了新视角。克拉德通过比较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观与历史观上的思想差异,剖析了两人对辩证法的不同理解与运用。同时,克拉德指出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经历了从哲学人类学到经验人类学的转向,密切了马克思与人类学之间的联系。面对传统人类学亲理论而远实践、重抽象而薄辩证的状态,克拉德强调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的统一性,并试图以此为基点,以人对自然的关系与社会内部关系为两翼,建构一门完整的人的科学,即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克拉德 马克思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英飞 段治文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5,共8页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是展开现代化发展实践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式”与“现代化”两个关联语词构成,就“中国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防止过度强调中国式现代...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是展开现代化发展实践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式”与“现代化”两个关联语词构成,就“中国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防止过度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意义,又要防止因对普遍性的急迫追求而脱离中国实践。就“现代化”而言,其强调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或因循守旧,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在人的发展中实现“中国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现代化”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中国式”与“现代化”的有机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党的二十大 人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被掌握的群众”到“有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理论武装思想的主体性意蕴
11
作者 张彦 李佳忆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6,46,共6页
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核心任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被掌握的群众”和在《神圣家族》中提出“有实践力量的人”是其关于理论武装主体性问题的两个相似且重要的论断,两个文本中包含了理论武装... 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核心任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被掌握的群众”和在《神圣家族》中提出“有实践力量的人”是其关于理论武装主体性问题的两个相似且重要的论断,两个文本中包含了理论武装的现实基础、理论要求及目标指向等丰富内涵。从“被掌握的群众”到“有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理论武装思想的主体性得以强化,具体表现为从“群众”到“有实践力量的人”的主体确证与实践转向,以及从“说服”到“使用”的主体能动性跃迁。马克思理论武装思想的主体性意蕴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理论武装具有重要意义:以眷注“人民园地”作为理论武装的首要目标,实现“物质力量”到“实践力量”的转化,融通“内化-外化”过程,不断培育和增强主体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武装 理论掌握群众 有实践力量的人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文明史变革意蕴——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坤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深刻的文明史变革意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之下,文明的本质和内核不是宗教文化等社会意识要素,而是物质生产和财富创造,由此确立了“富裕”作为文明标尺这一“经济事实”,从“匮乏”...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深刻的文明史变革意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之下,文明的本质和内核不是宗教文化等社会意识要素,而是物质生产和财富创造,由此确立了“富裕”作为文明标尺这一“经济事实”,从“匮乏”走向“富裕”是文明演进的核心线索。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开辟的文明的“近经济”阐释的理论空间中,“文明社会”史与私有制历史同期、“富裕”与“贫困”并存成了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经济悖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则把这一经济悖论推向了极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基础和制度优势之下,不仅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体现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协调,破解了文明的经济悖论,实现了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伟大变革,由此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文明形态 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初心使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路——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考察
13
作者 段治文 刘宏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就是持之以恒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初心使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探索的内在指引,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就是持之以恒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初心使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探索的内在指引,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有机结合的精神内涵。就理论逻辑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内蕴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中,不仅表征出人民至上、民族本位及理论创新的价值意蕴与思想特质,并通过基于中国共产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革命话语”得以科学阐释。初心使命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活动的根本遵循,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进路,并成为通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初心使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占有
14
作者 张乾 刘同舫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7,160,共9页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改造自身与自然的力量,以确证和占有为切入点有利于以动态发展的视角更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述。人类感觉力量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史共同构成马克思视野中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改造自身与自然的力量,以确证和占有为切入点有利于以动态发展的视角更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述。人类感觉力量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史共同构成马克思视野中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史,而以人类为主体的确证和以个体为主体的占有不是同一历史环节。个体在占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阶段,能够以感觉需要的满足实现自我享受,可以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完整性发展自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对象,也生成了具有全面深刻感觉的人类,却无法满足劳动者个体的丰富感觉需要,甚至使自身逐渐丧失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力量”的“类”确证和“个体”占有处于错位状态,只有通过扬弃私有财产和变革生产关系,人类总体和个体才能在更高的历史阶段实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占有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力量 感性对象性活动 确证 占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哲学在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建构中的地位——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冉力文 刘同舫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3,159,共9页
黑格尔哲学在马克思对哲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构筑起作为异化劳动的扬弃和人的本质的复归的哲学共产主义。哲学共产主义虽然使用了“本质与异化”的费尔巴哈式的话语,但不应看作是... 黑格尔哲学在马克思对哲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构筑起作为异化劳动的扬弃和人的本质的复归的哲学共产主义。哲学共产主义虽然使用了“本质与异化”的费尔巴哈式的话语,但不应看作是受费尔巴哈哲学影响的产物。马克思辩证吸收黑格尔哲学关于“对象性关系”的强调及其合理内核,并将其作为哲学共产主义建构的内驱动力,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中人与自然的“直接统一”。在哲学共产主义的具体建构中,马克思展现出“对象性关系”中自我生成的运动过程和不断发展的“中介”思维,搭建起哲学共产主义的历史性地基。“对象性关系”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之间联系的理论枢纽,也是马克思哲学共产主义理论走向科学的重要理论地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共产主义 黑格尔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费尔巴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象劳动: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16
作者 王绍梁 何云峰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120,159,160,共12页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为:异化劳动理论的人本主义阐释困境、传统剥削理论的主体性悖论以及资本逻辑与生产(劳动)逻辑的对立。这些问题指向的是,在现实与逻辑的双重维度上寻找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研...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为:异化劳动理论的人本主义阐释困境、传统剥削理论的主体性悖论以及资本逻辑与生产(劳动)逻辑的对立。这些问题指向的是,在现实与逻辑的双重维度上寻找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对此,我们首先要区分资本、资本物与资本人格化,将资本价值还原为抽象劳动,把批判对象从异化劳动深化为抽象劳动,进而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定出发,把剥削理解为抽象劳动再生产自身的中介,并以此为基础重新解读资本运动的本质及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建构过程表现出与黑格尔自我意识运动逻辑的同构性质,资本形态的循环展开正是抽象劳动以自身为起点和终点的主体化运动过程。然而,资本逻辑作为抽象劳动的衍生物并不能上升为统摄一切的绝对精神,而必须依赖人的感性劳动。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劳动 人本主义 异化劳动 资本逻辑 剥削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阶级意识的在场方式与革命逻辑
17
作者 潘鑫 包大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8-236,共9页
马克思的阶级意识是否出场始终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解读的论辩焦点。由于其有所遮蔽的出场方式,马克思的阶级意识或是被教条主义推断为经济基础的自然产物,或是被经验主义消解了其革命性。但是,阶级意识已然在马克思思想中出场并持续... 马克思的阶级意识是否出场始终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解读的论辩焦点。由于其有所遮蔽的出场方式,马克思的阶级意识或是被教条主义推断为经济基础的自然产物,或是被经验主义消解了其革命性。但是,阶级意识已然在马克思思想中出场并持续在场。马克思用政治经济学批判辨识出阶级意识的现实基础,并通过唯物史观解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而在实然和应然、批判和澄明中实现了阶级意识的多维度出场;剧场隐喻中始终在场的阶级意识是主体对历史的真正介入。马克思的阶级意识既是对各类名义的阶级意识主张的唯物史观调查,亦是破解当前无产阶级意识难题的理论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阶级意识 在场 革命逻辑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从人间升到天国”的新世界观——为李建平教授从教五十周年而作
18
作者 丁堡骏 林超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8,168,169,共16页
“从人间升到天国”的新世界观,彻底颠倒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资本论》践行这一新的世界观,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转向聚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证科学分析。从现实人的物质生产出发,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示商品拜物教、货... “从人间升到天国”的新世界观,彻底颠倒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资本论》践行这一新的世界观,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转向聚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证科学分析。从现实人的物质生产出发,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直至以“三位一体公式”揭示资本统治的拜物教图景的批判,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剥夺剥夺者”的光辉道路。西方学者作为哲学家来阅读《资本论》走上“有罪的阅读”歧途。国内学者以哲学家来阅读《资本论》,坚持《资本论》是哲学著作而不是经济学著作。与这些学者不同,当代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李建平教授,以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论》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辩证法解析。这一研究范式开辟了以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解读《资本论》,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持的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黑格尔辩证法 颠倒 李建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四重逻辑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重 包大为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2,共7页
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和全民族思想解放的重要引擎,引发了中国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多元阐释。首先是回到马克思的经典逻辑,学者们通过互文阅读、回应现实、边界勘定使马克思文艺原典在新视域、新经验的阐释中走向当代。其次是关怀人的存... 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和全民族思想解放的重要引擎,引发了中国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多元阐释。首先是回到马克思的经典逻辑,学者们通过互文阅读、回应现实、边界勘定使马克思文艺原典在新视域、新经验的阐释中走向当代。其次是关怀人的存在的文化逻辑,学者们重审大众文化、反思文化危机,在艺术和审美中寻求实现自由的解放策略。再次是走向革命的政治逻辑,学者们在探讨文艺的革命功能、治理潜能和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中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以一种更加辩证的态度回应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最后是落脚群众的人民逻辑,学者们热切地讨论文艺为何服务人民、文艺如何服务人民的关键性问题,并提倡建构时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人民文艺,不断谱写人民文艺新篇章。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找准历史出发点、紧扣实践着力点、锚定人民落脚点,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论、当代文艺实践经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化解放 文艺实践 人民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其教育引导——以浙江大学为例 被引量:44
20
作者 董世洪 胡顺顺 李明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9-154,160,共7页
大学生是国家与社会的重要战略人才资源与宝贵财富。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发展”因素与“保健”因素并重,普遍轻视职业本身声望地位因素,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就业观。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五... 大学生是国家与社会的重要战略人才资源与宝贵财富。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发展”因素与“保健”因素并重,普遍轻视职业本身声望地位因素,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就业观。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五位一体”教育功效,合力探寻大学生就业观培育路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观 大学生 价值引领 职业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