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后申报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忧与思
被引量:18
- 1
-
-
作者
刘志军
-
机构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
-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66,共5页
-
基金
浙江省第一期“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阶段性成果(ZJQN2011T8-2)
-
文摘
后申报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主要面临狭义文化观的束缚、意识形态标签的羁绊、大众参与的边缘化与政府的包揽、利益博弈与政治筛选导致新的文化不平等、"名录"阶梯化带来的文化阶层化、"名录"利益化带来的文化封闭性、经费难以保障等问题。应尽快研究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评价体系;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级警告与摘牌机制;通过立法与制度建设推动参与式保护,杜绝政府包揽及文化部门与民间文化精英的垄断合谋;设立文化彩票或文体彩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可持续地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与式保护
保护评价
警告摘牌制
文化彩票
-
分类号
F832.4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区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
被引量:14
- 2
-
-
作者
孔令宏
-
机构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26-32,共7页
-
文摘
由各地区文化遗产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为此,各地区应该自觉行动起来,对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全面普查,采取多种方法科学保护,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从多种途径努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与经济要素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作为经济系统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出它促进报酬递增的潜力,消解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继、弘扬与现代化在现实中经常性出现的矛盾。
-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
经济
文化产业
-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e heritage
economy
culture industry
-
分类号
G114
[文化科学]
-
-
题名“公民社会”概念与中国现实
被引量:46
- 3
-
-
作者
高丙中
-
机构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
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0-38,共9页
-
文摘
中国政治的民主发展水平与中国社会的公民性发育程度并不必然是同步的。"公民社会"的概念在翻译上逐渐从"市民社会"为主演变为以"公民社会"为主,在对象范围上逐渐从现代都市扩展到整个国家共同体,在行动主体上逐渐从城市居民的自愿结社和现代产业分工下的非营利组织,扩大到包含农民的各种结社的所有公民组织,在与国家的关系上逐渐从强调独立乃至对立转而强调非行政与非营利属性下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社团作为组织实体是公民社会的外显方面,而公民精神则是其内在品质。公民社会已然是中国的现实,这不仅是由中国的宪法所预设的,而且是由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和广泛的公民结社很现实地代表着的。
-
关键词
公民社会
社团
公民精神
-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