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形态与腰椎曲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兰俊 陈其昕 +1 位作者 翟晓军 陈之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7-159,162,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变化以及腰椎曲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2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33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5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MRI片输入电脑,在MRI正中失状面的T2WI图像上观察...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变化以及腰椎曲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2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33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5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MRI片输入电脑,在MRI正中失状面的T2WI图像上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和后高,椎间隙的角度以及腰椎曲度。结果:(1) 椎间隙高度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 (2)椎间隙角度以及腰椎曲度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 (3)椎间隙的角度和腰椎曲度呈正相关, (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以及腰椎曲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腰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 退变 形态 腰椎曲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时椎体的形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之青 陈其昕 +1 位作者 李方财 楼才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398-401,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体形态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1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27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1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X线片及MRI片输入计算机,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的前高、后高及矢状...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体形态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1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27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1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X线片及MRI片输入计算机,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的前高、后高及矢状径,并计算椎体矩形指数及相对高度和矢状径,在MRI上观察退变椎间盘相邻椎体骨髓信号改变。结果:(1)对照组L4、L5椎体矩形指数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L4、L5椎体矩形指数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L4、L5椎体相对前高和后高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而相对矢状径逐渐增加,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4)椎体骨髓的MRI信号改变区域主要位于外周终板的下方,重度退变组的信号改变率大于轻度退变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椎体倾向扁平化,其扁平化程度与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椎体结构 形态学 影像学检查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对骨肉瘤患者PBMCs来源γδT细胞抗骨肉瘤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朝旭 唐际存 +1 位作者 孙凌凌 叶招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肉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来源γδT细胞杀伤骨肉瘤作用的影响。方法使用唑来膦酸联合IL-2体外扩增原发性、复发性和转移性骨肉瘤患者PBMCs来源γδT细胞,LDH法检测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γδT细...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肉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来源γδT细胞杀伤骨肉瘤作用的影响。方法使用唑来膦酸联合IL-2体外扩增原发性、复发性和转移性骨肉瘤患者PBMCs来源γδT细胞,LDH法检测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γδT细胞分泌IFN-γ情况,并应用不同的抗体确定γδT细胞识别、杀伤骨肉瘤细胞的途径。建立裸鼠HOS骨肉瘤移植瘤模型,尾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唑来膦酸、γδT细胞及唑来膦酸联合γδT细胞,观察并比较不同方法对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骨肉瘤患者PBMCs体外经过唑来膦酸联合IL-2刺激可高度选择性扩增γδT细胞,并且扩增后的γδT细胞具有杀伤骨肉瘤细胞的能力。唑来膦酸预处理骨肉瘤细胞后可显著增强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γδT细胞识别、杀伤唑来膦酸预处理骨肉瘤细胞主要通过TCR途径和穿孔素-纤溶酶途径,NKG2D途径和TRAIL途径发挥作用较小。体内实验表明,唑来膦酸联合γδT细胞治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强烈而持久,显著优于单独唑来膦酸治疗组和单独γδT细胞治疗组。结论唑来膦酸能够促进骨肉瘤患者PBMCs来源γδT细胞的增殖,并能够增强γδT细胞的抗骨肉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ΓΔT细胞 唑来膦酸 细胞毒活性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增强人γδT细胞杀伤骨肉瘤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朝旭 唐际存 叶招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增强骨肉瘤患者γδT细胞对骨肉瘤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唑来磷酸法扩增骨肉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分别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处理前后骨肉瘤细胞Fas的表达情况;LDH法检测骨...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增强骨肉瘤患者γδT细胞对骨肉瘤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唑来磷酸法扩增骨肉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分别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处理前后骨肉瘤细胞Fas的表达情况;LDH法检测骨肉瘤患者γδ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IFN-γ对骨肉瘤细胞Fas的表达明显提高(P<0.01),骨肉瘤患者γδ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P<0.01)。抗人FasL抗体对γδT细胞杀伤OS细胞作用影响较小(P>0.05);但能显著阻断γδT细胞杀伤IFN-γ预处理OS细胞的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FN-γ可增强骨肉瘤患者γδT细胞的抗骨肉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治疗 骨肉瘤 干扰素Γ ΓΔ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艳成 马信龙 +5 位作者 胡永成 于秀淳 张国川 叶招明 王国文 张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3-110,共8页
目的:多中心分析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9年9月国内6家临床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采用查阅病历、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的方式,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吸烟史、肿瘤组织学分型... 目的:多中心分析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9年9月国内6家临床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采用查阅病历、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的方式,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吸烟史、肿瘤组织学分型、脊柱转移节段和数目、其他转移情况、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身体状况KPS评分,以及是否手术、放疗、化疗以及靶向药物治疗等情况。以每10年为一个界限划分年龄组,并将肿瘤分成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进一步划分为腺癌、鳞癌、腺鳞癌、大细胞癌和未定分型肺癌。分析年龄、性别与肿瘤亚型的关系,脊柱转移的节段和频次、内脏转移频次、神经功能和一般状况、手术和预后评分的关系等。结果:共收集肺癌脊柱转移者811例,其中明确病理类型的541例纳入研究,男性313例,年龄58.8±29.9(32~75)岁;女性228例,年龄56.7±29.1(28~72)岁,男女间的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50~59岁和60~69岁肿瘤发病率最高,占36.04%和36.41%。组织学分型中非小细胞肺癌499例(92.24%),小细胞癌28例(5.18%);其他14例(2.59%)。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432例(79.85%),鳞癌47例(8.69%),腺鳞癌3例(0.55%),大细胞癌1例(0.18%),未定型非小细胞肺癌16例(2.96%)。腺癌在男性和女性间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和鳞癌中的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吸烟史患者172例(31.79%),无吸烟史患者369例(68.21%),吸烟组患者的鳞癌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P<0.01);肺癌和脊柱转移瘤同期发现者287例(53%);单纯脊柱转移199例,伴其他骨转移342例。脊柱转移患者中单节段156例,双节段112例,≥3节段273例。脊柱转移频次:颈椎105例(9%),胸椎287例(25%),胸腰段239例(20%),腰椎275例(24%),骶椎258例(22%)。184例伴有内脏转移,累计转移288例次,依次为肺内转移69例次,脑转移66例次,肝转移62例次,肾上腺39例次等。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A级12例,B级9例,C级31例,D级180例,E级309例。KPS评分10~49分26例,50~79分328例,80~100分187例。手术治疗217例(开放手术198例,微创手术19例),Tokuhashi评分5.96±2.02;非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324例,Tokuhashi评分5.65±1.96;手术与非手术组Tokuhash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组共计21例(9.68%)按照Tokuhashi评分≥9分有手术指征,有199例(91.71%)按照Uei评分≥3分有手术指征。结论:肺癌脊柱转移瘤以50~69岁高发,腺癌是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胸腰椎是脊柱转移的好发部位;手术指征主要参考患者的脊髓功能和身体状况,与Tokuhash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肺癌 流行病学 评分 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复合HA/ZrO_2多孔支架材料在松质骨缺损应用的实验 被引量:2
6
作者 邵荣学 全仁夫 +3 位作者 张亮 谢尚举 杨迪生 韦习成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6-51,I0006-I0008,共9页
目的评估新型梯度复合HA/Zr O2(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多孔支架材料在修复比格犬椎体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1)采用泡沫海绵体浸渍成型法、联合梯度复合及高温烧结法制备新型梯度复合HA/Zr O2多孔支架材料;(2)将18只普通级比格犬(体... 目的评估新型梯度复合HA/Zr O2(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多孔支架材料在修复比格犬椎体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1)采用泡沫海绵体浸渍成型法、联合梯度复合及高温烧结法制备新型梯度复合HA/Zr O2多孔支架材料;(2)将18只普通级比格犬(体重10~13 kg、5~8月龄、雌雄不拘)随机分成2组(A组12只、B组6只),通过手术复制椎体骨缺损模型,A组予以植入梯度复合HA/Zr O2多孔支架材料、B组植入自体髂骨;(3)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并比较新型梯度复合HA/Zr O2多孔支架材料与自体髂骨对修复比格犬椎体缺损的效果。结果 (1)新型HA/Zr O2多孔支架材料孔隙率为25 ppi(每英寸25个孔)、孔隙均匀,孔径为100~300μm。(2)术后6周、12周、24周X线影像学观察显示:A组,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新型梯度复合HA/Zr O2多孔支架材料植入术后骨痂生成逐渐增多、植入材料与宿主骨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至术后24周,人工材料与自体新生骨融为一体;B组,在术后6周显示移植骨的吸收与塑形,至术后24周移植骨与自体骨完全融合,无明显界限。(3)组织形态学显示:支架材料孔隙内骨量随着术后时间延长逐步增加,部分材料降解、被新生骨替代。(4)生物力学测试:术后24周极限抗压试验,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梯度复合HA/Zr O2多孔支架材料可诱导骨组织长入孔隙内部、促进松质骨缺损愈合,有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于松质骨缺损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二氧化锆 骨组织工程 人工椎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士 曾晗冰 +1 位作者 徐华梓 李万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10-712,共3页
目前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随着对脊髓损伤及其修复机制的深人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体内和离体的情况下都有维持损伤脊髓神经元的存活、促使轴突延伸等功能,在减轻脊髓继发性... 目前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随着对脊髓损伤及其修复机制的深人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体内和离体的情况下都有维持损伤脊髓神经元的存活、促使轴突延伸等功能,在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及促进其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脊髓损伤 治疗 脊髓继发性损伤 脊髓神经元 修复机制 轴突延伸 修复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δT细胞经唑来膦酸刺激后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蒋晖 徐强 +3 位作者 杨超 曹贞国 李朝旭 叶招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95-1197,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γδT细胞经唑来膦酸刺激后对骨肉瘤细胞株HOS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5 mL,经唑来膦酸刺激后,在含IL-2的培养液中,培养14 d。用流式细胞仪测定γδT细胞所占的比例,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 目的:探讨外周血γδT细胞经唑来膦酸刺激后对骨肉瘤细胞株HOS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5 mL,经唑来膦酸刺激后,在含IL-2的培养液中,培养14 d。用流式细胞仪测定γδT细胞所占的比例,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其对骨肉瘤细胞株HOS的体外杀伤作用,并用抗人γδTCR抗体、抗人NKG2D抗体和穿孔素/颗粒酶阻滞剂CMA分别预处理γδT细胞,观察杀伤作用的变化。另用骨肉瘤细胞株HOS注入BALB/c裸鼠皮下建立骨肉瘤裸鼠种植瘤模型。随机将裸鼠分为2组,分别为未治疗组、γδT细胞治疗组。观察裸鼠瘤体大小及称量瘤重。结果:PBMCs经唑来膦酸刺激14 d后γδT细胞阳性率达到(95±3)%。当效靶细胞比为6∶1、12∶1、25∶1、50∶1时,对HOS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26.8%、31.5%、37.8%、40.9%。用Anti-γδTCR抗体、Anti-NKG2D抗体及CMA预处理γδT细胞后,当效靶细胞比为25∶1时,对HOS的杀伤率分别为32.3%、4.7%、16.7%。体内抑瘤实验中,γδT细胞治疗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42.78%。结论:PBMCs经唑来膦酸刺激后,可获得高纯度的γδT细胞,在体内外其对骨肉瘤细胞株HOS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唑来膦酸 细胞毒活性 裸鼠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椎弓根-肋骨单元与椎弓根的CT测量 被引量:10
9
作者 谢陶敢 陈其昕 +2 位作者 李方才 郦志文 方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665-668,共4页
目的:比较经胸椎椎弓根-肋骨单元(pedicle rib unit,PRU)置钉与传统经椎弓根置钉技术的相关径线,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患者脊柱T1~T10节段进行薄层CT扫描,层厚为1mm,选择有完整PRU结构的CT横断面图像进行以下指标测量:(1)PR... 目的:比较经胸椎椎弓根-肋骨单元(pedicle rib unit,PRU)置钉与传统经椎弓根置钉技术的相关径线,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患者脊柱T1~T10节段进行薄层CT扫描,层厚为1mm,选择有完整PRU结构的CT横断面图像进行以下指标测量:(1)PRU宽度(PRU-W),椎弓根宽度(PW);(2)PRU钉道长度(PRU-L),椎弓根钉道长度(PL);(3)PRU中轴与矢状面夹角(PRU-A),椎弓根中轴与矢状面夹角(PA);(4)经PRU置钉的安全角度范围(△A)。结果:PRU-W和PW均以T5最小,以T1为最大,由T1至T5逐渐减小,由T5至T10逐渐增大。PRU-L和PL以T1为最小,以T10为最大,由T1至T10逐渐增大。PRU-A和PA以T1为最大,以T10最小,由T1至T10逐渐缩小。PRU-L与PL、PRU-W与PW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RU-W、PRU-L在男女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RU置钉的安全角度范围△A为20°~30°。结论:胸椎PRU的横径、钉道长度均较同节段的椎弓根大,经PRU可置入更粗更长的螺钉,有更大的内倾角,安全置钉角度范围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弓根 椎弓根-肋骨单元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ZrO_2复合材料颗粒的体外基因毒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全仁夫 汤样华 +4 位作者 杨迪生 黄忠名 李伟 徐金渭 吴晓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5-178,共4页
目的:采用体外微核法评价HA/ZrO2复合材料颗粒的基因毒性。方法:按不同比例将羟基磷灰石与二氧化锆粉体混合在高温高压下烧结制备HA/ZrO2复合材料颗粒,纯HA和纯ZrO2颗粒作为对照。制备复合材料颗粒的悬液,分离和培养兔间充质干细胞。MT... 目的:采用体外微核法评价HA/ZrO2复合材料颗粒的基因毒性。方法:按不同比例将羟基磷灰石与二氧化锆粉体混合在高温高压下烧结制备HA/ZrO2复合材料颗粒,纯HA和纯ZrO2颗粒作为对照。制备复合材料颗粒的悬液,分离和培养兔间充质干细胞。MTT法检测复合材料颗粒悬液对兔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促进作用,体外微核试验(MNT)检测复合材料颗粒悬液对兔间充质干细胞的基因毒性。结果:MTT实验显示:纯HA和含HA的复合材料颗粒均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有一定促进作用,而纯ZrO2颗粒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没有促进作用,差异显著(P<0.05)。MNT实验显示:HA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ZrO2组与阴性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HA/ZrO2复合材料颗粒的基因毒性随着ZrO2比例和复合材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0%wtHA/70%wtZrO2在200 mg/L时具有显著基因毒性(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类 复合材料 基因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ZrO_2不同复合材料对MSCs贴壁、增殖及成骨分化影响的差异 被引量:1
11
作者 全仁夫 汤样华 +4 位作者 杨迪生 黄忠名 李伟 徐金渭 吴晓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7-784,共8页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不同生物材料表面的生长及成骨分化情况。方法:采用干铺法制备氧化锆(ZrO2)单层复合羟基磷灰石(HA)及ZrO2梯度复合HA两种复合材料,观察复合材料表面形貌特征。分离和培养兔MSCs,分别培养于HA/ZrO2单层复...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不同生物材料表面的生长及成骨分化情况。方法:采用干铺法制备氧化锆(ZrO2)单层复合羟基磷灰石(HA)及ZrO2梯度复合HA两种复合材料,观察复合材料表面形貌特征。分离和培养兔MSCs,分别培养于HA/ZrO2单层复合材料、HA/ZrO2梯度复合材料、纯HA及ZrO2材料薄片上,观察细胞贴壁、增殖情况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提取细胞总RNA并检测Ⅰ型胶原、骨钙蛋白和骨桥蛋白mRNA表达情况。结果:制备的HA/ZrO2单层复合材料具有不连续的HA表面层,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部分ZrO2基体。而HA/ZrO2梯度复合材料表面较为粗糙,呈多孔状。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经高温烧结后,两种复合材料表面的ZrO2相依旧存在,HA相转变为β-Ca3(PO4)2(β-TCP)、α-Ca3(PO4)2(α-TCP)和CaZrO3相。细胞培养显示,HA/ZrO2梯度复合材料更有利于细胞贴壁。细胞在纯HA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其它组显著升高;细胞在复合材料和纯HA上Ⅰ型胶原、骨钙蛋白和骨桥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Ⅰ型胶原表达升高更为明显。结论:HA/ZrO2梯度复合材料可促进MSCs的增殖,并可促进MSCs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羟基磷灰石类 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