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言类比推理的神经机制:来自ERP研究的证据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鸣 徐知媛 +3 位作者 刘涛 杜锋磊 李永欣 陈飞燕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1-719,共9页
实验通过"A:B::C:D"范式,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语言类比推理的神经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图式生成阶段诱发出N400和P300成分,反映了类比源域的词对概念通达和词对关系抽取的加工过程;类比映射阶段诱发出N400和晚期负成分... 实验通过"A:B::C:D"范式,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语言类比推理的神经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图式生成阶段诱发出N400和P300成分,反映了类比源域的词对概念通达和词对关系抽取的加工过程;类比映射阶段诱发出N400和晚期负成分LNC,反映了类比目标域前项词汇概念意义的激活,以及将已获取的图式关系类比映射于目标域,并进行推理的加工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类比推理的神经机制复杂,牵涉到一系列认知加工步骤;LNC成分与类比映射阶段的加工关系密切,其波幅和头皮分布的广泛性情况与类比映射关系的复杂程度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类比推理 图式生成 类比映射 ERP LN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回指加工的ERP研究述评 被引量:8
2
作者 赵鸣 刘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5-363,共9页
语言回指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从先前某个已表达的单位或意义中得出自身释义的过程或结果,对回指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认知科学的焦点问题之一。相关的ERP实验研究表明回指语言理解过程更为符合语言平行加工模型,其不同的理解加工阶段中会... 语言回指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从先前某个已表达的单位或意义中得出自身释义的过程或结果,对回指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认知科学的焦点问题之一。相关的ERP实验研究表明回指语言理解过程更为符合语言平行加工模型,其不同的理解加工阶段中会受到句法、语义、语用、先行词词频、照应语不同形式等因素的作用和限制。未来研究应对Nref效应、回指加工各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零形式照应语以及汉语回指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指 照应语 先行词 E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心理视野下的汉语语法研究——读《汉语的认知心理研究》
3
作者 应学凤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66-66,共1页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认识的加深,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分化的学科重新组合,就产生了新的学科。这种重新组合产生的新学科的研究就是跨学科研究。语言学研究也是如此,交叉学科不断涌现,比如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还有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结...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认识的加深,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分化的学科重新组合,就产生了新的学科。这种重新组合产生的新学科的研究就是跨学科研究。语言学研究也是如此,交叉学科不断涌现,比如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还有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结合产生的认知语言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认知科学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和策略被广泛用于解释诸多语言现象,包括语言的生成、理解和储存等。由于有较强的解释力,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在国内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法研究 认知心理 心理研究 跨学科研究 语言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 认知科学 心理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语言形式研究的历史演进——从逻辑技术的视角看
4
作者 胡龙彪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2期44-48,共5页
自然语言的形式研究对于刻画其语法和语义至关重要。形式研究的观念来自古代和中世纪逻辑学。基于一阶谓词逻辑的形式语法的建构开始了真正的形式研究。蒙太格语法是形式语法的代表,从蒙太格语法发展而来的DRT则是当代主要的动态语义学,... 自然语言的形式研究对于刻画其语法和语义至关重要。形式研究的观念来自古代和中世纪逻辑学。基于一阶谓词逻辑的形式语法的建构开始了真正的形式研究。蒙太格语法是形式语法的代表,从蒙太格语法发展而来的DRT则是当代主要的动态语义学,而SDRT又使这一理论向前迈进了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语言 形式研究 历史演进 形式语法 动态语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动作观察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7
5
作者 陈文莉 夏扬 +5 位作者 杨玺 叶芊 季相通 陈巍 袁逖飞 单春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揭示手动作观察训练对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1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训练,要求患者观察操作物体的手动作视频(第1、3周),或者是观察不同物体的静态图片视频(第2周)。观察手动作视频或静态物体的... 目的:揭示手动作观察训练对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1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训练,要求患者观察操作物体的手动作视频(第1、3周),或者是观察不同物体的静态图片视频(第2周)。观察手动作视频或静态物体的同时对所观察物体进行复述。每次训练时间为30min,6次/周。每周训练前后进行60张国际标准图片命名检查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的失语商评定。结果:3周的训练对患者的国际标准图片命名、WAB失语商均有显著改善作用(P<0.05)。然而,手动作的观察与静态物体图片的观察相比,命名正确率和失语商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手动作观察较静态图片观察训练更能改善该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该效应的机制以及此方法是否有助于其他类型失语症患者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失语症 手动作观察 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问题解决中的认知表征、行为惯例和动态能力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建安 张钢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62-874,共13页
以王建安和张钢(2008)开发的三人TTT纸牌游戏(原游戏)及其变式(变式游戏)为实验任务,研究了集体问解决中认知表征和行为惯例对提高动态能力的作用。共有240名被试,分成80个三人小组,参加了前后两场各20盘游戏。80个小组按照是否被告知... 以王建安和张钢(2008)开发的三人TTT纸牌游戏(原游戏)及其变式(变式游戏)为实验任务,研究了集体问解决中认知表征和行为惯例对提高动态能力的作用。共有240名被试,分成80个三人小组,参加了前后两场各20盘游戏。80个小组按照是否被告知游戏的问题表征(即有无认知表征),以及是玩原游戏还是玩变式游戏,均分成4个区组来玩第一场游戏。在第二场游戏中,4个区组都玩变式游戏。以玩每盘游戏的平均步时和在问题表征中走过的路径为指标测量惯例,以玩第一场原游戏习得的能力向玩第二场变式游戏的迁移率来衡量动态能力。结果发现:一方面,适当的认知表征有助于提高集体问题解决的动态能力;另一方面,没有适当认知表征支持的行为惯例反而会阻碍动态能力的发展。概括地说,动态能力的决定因素是认知表征而不是行为惯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能力 认知表征 行为惯例 集体问题解决 三人TTT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研究视域下的中美轮胎贸易纠纷 被引量:9
7
作者 吴鹏 黄澄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39-45,共7页
话语互动是贸易纠纷的重要构成部分,对贸易纠纷话语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把握纠纷的实质与应对策略。初步论证了贸易纠纷话语的内涵、特征与研究思路,并以此为基础对中美轮胎贸易纠纷中中美双方的话语互动进行了宏观和微观两个... 话语互动是贸易纠纷的重要构成部分,对贸易纠纷话语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把握纠纷的实质与应对策略。初步论证了贸易纠纷话语的内涵、特征与研究思路,并以此为基础对中美轮胎贸易纠纷中中美双方的话语互动进行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考察。就话语的宏观使用过程而言,中方在话语主体布局、话语渠道占有和话语主题设置上均有一定不足;从微观话语策略操控的角度来看,中方在挑选潜在论据、迎合听众需求和选择表达手段三个方面尚有很大提升空间。正视话语在贸易纠纷中的关键性作用、重视话语互动的方法与原则是中国应对贸易纠纷的一项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研究 贸易纠纷话语 中美轮胎贸易纠纷 策略性操控 话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其言非其意”:反语认知的心理机制 被引量:9
8
作者 黄彬瑶 王小潞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18-2126,共9页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学术界围绕反语的认知过程以及影响反语认知的因素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语认知更加符合语言的平行加工模型——约束-满足模型;其加工过程受到反语类型、语调、语境以及认知...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学术界围绕反语的认知过程以及影响反语认知的因素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语认知更加符合语言的平行加工模型——约束-满足模型;其加工过程受到反语类型、语调、语境以及认知个体差异等因素的作用和限制。未来研究应更加深入地讨论反语区别于其他形式非字面语言的认知特殊性,进一步明晰影响反语认知的各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将不同实验范式结合使用并且重视汉语反语的认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语 加工模型 语境 认知个体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教学与语言体验 被引量:8
9
作者 王诗客 王尚文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4-38,共5页
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当然是必要的,但还不够,还必须体验"符释"与主体以及生活世界相联系的情感内涵,应当把语言"体验"提高到与"理解和运用"同样重要的位置。语言体验,是语言主体对语言本身情感或情绪色彩的感知、感受、... 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当然是必要的,但还不够,还必须体验"符释"与主体以及生活世界相联系的情感内涵,应当把语言"体验"提高到与"理解和运用"同样重要的位置。语言体验,是语言主体对语言本身情感或情绪色彩的感知、感受、感悟,"体验"是"理解与运用"的基础。比起"理解","体验"更能将语词的意蕴复原到我们的感觉层面上。从"体验"语言的生命感开始,把握语言,融入语言,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言体验 理解 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思辩到实验:哲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昌乐 黄华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0,共9页
尽管哲学与科学的研究目标不同,但随着科学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科学实验方法也已经引入到了哲学研究之中。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着重介绍目前哲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包括保留思辨性质的思想实验、引入计算技术的仿真试验、以及采用测量仪... 尽管哲学与科学的研究目标不同,但随着科学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科学实验方法也已经引入到了哲学研究之中。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着重介绍目前哲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包括保留思辨性质的思想实验、引入计算技术的仿真试验、以及采用测量仪器的真实实验。从本文介绍的具体内容不难发现,哲学上的实验方法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并在哲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替代的价值。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系统介绍,能够比较全面地阐述哲学实验方法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意义,从而引起国内哲学界对这一新的研究方法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方法 哲学实验 思想实验建模仿真 实验脑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求解与隐喻认知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慈华 黄华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9-115,159,共8页
问题求解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智能活动,旨在消除特定场景下智能主体当前所处的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隐喻认知作为一种富有想象力的理性,常常渗透在问题求解的各个环节,既会影响我们对问题所处情境的表征,也会触发我们生成各种... 问题求解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智能活动,旨在消除特定场景下智能主体当前所处的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隐喻认知作为一种富有想象力的理性,常常渗透在问题求解的各个环节,既会影响我们对问题所处情境的表征,也会触发我们生成各种具有创造性的问题求解方案,还会影响我们对问题求解方案的选择以及对问题求解的元认知。隐喻认知在问题求解中的价值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人类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和智慧,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在复杂问题求解中可能存在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求解 隐喻认知 框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与贸易纠纷--试论中外贸易纠纷的话语研究思路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鹏 邹慧民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8-173,共6页
国际贸易纠纷不仅是经济、政治、贸易和法律层面的问题,还与纠纷双方的话语使用密切相关。话语以及与话语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在贸易纠纷的产生、持续、加剧、缓和、消解等环节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中外贸易纠纷的话语研究不但可... 国际贸易纠纷不仅是经济、政治、贸易和法律层面的问题,还与纠纷双方的话语使用密切相关。话语以及与话语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在贸易纠纷的产生、持续、加剧、缓和、消解等环节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中外贸易纠纷的话语研究不但可以为中国更加自信、灵活、智慧地应对贸易纠纷提供实际的帮助,还能开拓和丰富中国当代话语研究和国际贸易研究的视角、方法和思路,为两者搭上对话的桥梁。文章从当前中外贸易纠纷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话语研究的主要特点,分析了贸易纠纷话语研究可能的对象、目标、问题、方法与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研究 贸易纠纷 话语策略 贸易保护主义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认知语境动态建构中的隐喻和转喻思维模式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红辉 周昌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9-154,共6页
从认知角度研究语境已经成为当今语境研究主流。对于认知语境的定义、构成、范畴及其应用,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认知语境的动态构建过程和机制还亟待研究。文章考察了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性并探讨了认知... 从认知角度研究语境已经成为当今语境研究主流。对于认知语境的定义、构成、范畴及其应用,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认知语境的动态构建过程和机制还亟待研究。文章考察了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性并探讨了认知语境的静态和动态的辩证关系,认为认知语境的建构即大脑相关图式和知识激活过程中对于共有的知识部分是一种转喻思维模式,对于新的图式和知识则体现了一种隐喻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境 动态构建 图式 转喻思维 隐喻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被试与失语症患者镜像书写的对比研究--镜像书写发生机制新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统权 徐以中 杨亦鸣 《语言科学》 CSSCI 2008年第1期18-25,共8页
文章以正常人为实验对象并结合失语症患者的书写情况,从神经语言学角度研究镜像书写的神经机制,发现正常人的镜像书写和脑损伤患者的表现不完全一致。诱发镜像书写的因素很多,原有假设不能充分解释镜像书写现象。文章强调对镜像书写从... 文章以正常人为实验对象并结合失语症患者的书写情况,从神经语言学角度研究镜像书写的神经机制,发现正常人的镜像书写和脑损伤患者的表现不完全一致。诱发镜像书写的因素很多,原有假设不能充分解释镜像书写现象。文章强调对镜像书写从质的角度作出分类意义重大,并针对镜像书写/书写运动发生的复杂情况,尝试提出一个新的"书写印迹的主次表征假说",以期对镜像书写的发生作出全新的统一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书写 神经机制 语言学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理解的台前认知与幕后推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华新 杨小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4-108,158,共6页
关于隐喻理解,语用层面的研究具有台前认知的偏向性,而认知层面的研究侧重非言语认知操作等幕后推理过程。隐喻研究既需要关注幕后,也不应忽视台前。隐喻的台前认知实际上就是一个关注交际中的语言单位及其激活的相关概念,并构建临时性... 关于隐喻理解,语用层面的研究具有台前认知的偏向性,而认知层面的研究侧重非言语认知操作等幕后推理过程。隐喻研究既需要关注幕后,也不应忽视台前。隐喻的台前认知实际上就是一个关注交际中的语言单位及其激活的相关概念,并构建临时性特定概念的过程。范畴推理是在台前认知基础上,运用范畴归纳和结合策略以确定未知事物特征的幕后推理机制。寻求关联性是范畴推理的指导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前认知 范畴推理 认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隐喻加工的fMRI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小潞 何代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70-94,133,共25页
为了探求汉语隐喻大脑加工的规律,本研究采用fMRI手段,对"NP+Vbe+NP"和"NP+V+NP"句型的汉语本义句和隐喻句的加工进行对比考察。研究发现:隐喻句加工难于本义句加工;相较而言,新颖隐喻加工与常规隐喻加工在神经机... 为了探求汉语隐喻大脑加工的规律,本研究采用fMRI手段,对"NP+Vbe+NP"和"NP+V+NP"句型的汉语本义句和隐喻句的加工进行对比考察。研究发现:隐喻句加工难于本义句加工;相较而言,新颖隐喻加工与常规隐喻加工在神经机制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需要大脑两半球的协同合作,但是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同,常规隐喻加工主要涉及左脑,而新颖隐喻和假句的加工会更多地涉及右脑;传统语言区(包括左脑额中回和颞上回)的激活表明,所有的语言加工都会共享语言加工神经网络;无论是NP+V+NP句型的本义句或隐喻句加工都比对应的NP+Vbe+NP句型的本义句或隐喻句加工动用更多的神经资源。总的结果支持隐喻加工的全脑配合理论和等级凸显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隐喻 FMRI 加工脑区 隐喻生涯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辩系统的动态性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廖备水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871-2884,共14页
论辩系统是一种非单调形式体系,能够支持个体Agent的推理决策和多Agent之间的有效交互.由于个体Agent的知识、观察信息和资源的动态性以及多Agent交互过程的动态性,在各类论辩系统中,论证及其攻击关系的动态性是普遍存在的.作为一个新... 论辩系统是一种非单调形式体系,能够支持个体Agent的推理决策和多Agent之间的有效交互.由于个体Agent的知识、观察信息和资源的动态性以及多Agent交互过程的动态性,在各类论辩系统中,论证及其攻击关系的动态性是普遍存在的.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有关论辩系统动态性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远未成熟.在介绍论辩系统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明论辩系统动态性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正向动态性和逆向动态性),并讨论需要解决的开放性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简要回顾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并分析其特点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辩系统 非单调推理 Agent与多Agent系统 动态性 基于知识的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外汉语篇章教学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迎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92,共10页
我国的对外汉语篇章教学研究可分为萌芽期与发展期两个大的阶段,整体上呈现出力度不断加大,广度不断扩展,研究不断细化、深化的多元化发展态势。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法、教材编写、要素习... 我国的对外汉语篇章教学研究可分为萌芽期与发展期两个大的阶段,整体上呈现出力度不断加大,广度不断扩展,研究不断细化、深化的多元化发展态势。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法、教材编写、要素习得、学习策略、评估测试、研究回顾等八个大的主题上。同时,分析也表明,目前的研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重复研究、模式单一、手段滞后、非系统性、成果转化低效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篇章教学 研究现状存 在的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语言否定歧义说商榷——对以“不”为否定载体的汉语元语言否定的考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旻燕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100,共3页
元语言否定到底是否如Horn所言为否定的歧义?汉语元语言否定要用"不是",这似乎从跨语言的角度证实了Horn的歧义说,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通过对汉语元语言否定的考察,发现"不是"并非汉语元语言否定特有的形式标记,&q... 元语言否定到底是否如Horn所言为否定的歧义?汉语元语言否定要用"不是",这似乎从跨语言的角度证实了Horn的歧义说,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通过对汉语元语言否定的考察,发现"不是"并非汉语元语言否定特有的形式标记,"是"在此只不过是一个焦点标记。这证明Horn的元语言否定歧义论有问题,元语言否定不存在专门的形式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语言否定 歧义 焦点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国记法》的认知符号学解读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慈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1-78,2+158,共8页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写下了《西国记法》一书。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最早一部用汉文书写的记忆术论著,更在于它详细讲述一位既精通西方记忆术又熟悉汉字文化的古代西方学者是如何对汉字文本信息进行记忆术编码处理的。《西...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写下了《西国记法》一书。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最早一部用汉文书写的记忆术论著,更在于它详细讲述一位既精通西方记忆术又熟悉汉字文化的古代西方学者是如何对汉字文本信息进行记忆术编码处理的。《西国记法》中所提出的象记法虽然已经得到了认知科学的实验证实和理论解释,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关键的环节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如图像编码的认知机制。本文从认知符号学的角度,结合隐喻认知、转喻认知、理想认知模型和概念整合等基本认知机制,对《西国记法》立象篇中的图像编码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西国记法》中所说的图像编码方法均遵守基本认知原则,不存在什么特殊的认知机制。记忆术的研习者可以借助认知符号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象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国记法》 记忆术 图像编码 认知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