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后期蒋介石对美国与中国共产党接触的怵惧和破坏——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红民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99,共9页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与中共有过一段官方层面的短暂接触。蒋介石对此十分怵惧,竭力阻止与破坏。他基于与美国打交道的经验及时局变化,先是竭力阻止,后用“拖”字诀,设置障碍。当美国与中共实现接触、有接纳中共主张的可能时,蒋介石坚决反...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与中共有过一段官方层面的短暂接触。蒋介石对此十分怵惧,竭力阻止与破坏。他基于与美国打交道的经验及时局变化,先是竭力阻止,后用“拖”字诀,设置障碍。当美国与中共实现接触、有接纳中共主张的可能时,蒋介石坚决反对。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权衡利弊,时常有所让步。在多方因素作用下,美国最后又回到了“扶蒋反共”的老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后期 蒋介石 美国 中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介石对韩国的认知
2
作者 陈红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4,共8页
韩国是与中国关系密切的邻国。蒋介石对韩国的认知随着其地位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内地时期,蒋介石同情韩国被日本殖民的悲惨命运,支持韩国独立运动,其心态兼有大国对弱小民族的怜悯与扶助;朝鲜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寻求... 韩国是与中国关系密切的邻国。蒋介石对韩国的认知随着其地位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内地时期,蒋介石同情韩国被日本殖民的悲惨命运,支持韩国独立运动,其心态兼有大国对弱小民族的怜悯与扶助;朝鲜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寻求与处境相同的韩国互相支持,一同结成东亚“反共战线”;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蒋介石将韩国作为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竞争对手与学习榜样,同列“亚洲四小龙”。蒋介石能够逐渐面对现实,不得不以平等伙伴的视角来处理与韩国的关系,尽管有时心犹不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韩国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介石1950年在台湾之“复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红民 傅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4-163,共10页
国民党政权逃离大陆前夕,蒋介石即开始积极谋划"复职"。面对李宗仁仗恃宪法避居美国的阻挠,他既有决心"复职",亦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利用民意置李于受谴责的地位,分化了桂系势力,统合了内部,规避了法律上的障碍,最终... 国民党政权逃离大陆前夕,蒋介石即开始积极谋划"复职"。面对李宗仁仗恃宪法避居美国的阻挠,他既有决心"复职",亦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利用民意置李于受谴责的地位,分化了桂系势力,统合了内部,规避了法律上的障碍,最终在国民党内"民意"的支持下,成功"复职"。而李宗仁不敢面对蒋的挑战,应对失据,失尽人心,他虽在美国积极活动,试图以美制蒋,却未能获取美国的支持,最终在这场政争中落败。蒋介石在台湾复任"总统"事件,不仅是蒋介石政治生涯中起死回生的一步,而且对当代台湾史与两岸关系也影响甚巨。通过对该事件的梳理、研究,既可以了解1950年初台湾政治的基本状况,也可以了解蒋介石在国民党内进行政治斗争时的基本立场、心路历程与政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复职” 李宗仁 美国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介石与1961年联合国“外蒙入会案” 被引量:9
4
作者 陈红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31,共9页
1961年台湾与大陆关于联合国内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争论发生重大转折,台湾在联合国的地位受到威胁。蒋介石在如何应对"外蒙入会案"的问题上与美国产生分歧,他先是要求美国协力阻止外蒙古加入联合国,态度强硬,后来迫于美国压力与... 1961年台湾与大陆关于联合国内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争论发生重大转折,台湾在联合国的地位受到威胁。蒋介石在如何应对"外蒙入会案"的问题上与美国产生分歧,他先是要求美国协力阻止外蒙古加入联合国,态度强硬,后来迫于美国压力与国际现实,又不得不作出让步而改变政策,默认外蒙古加入联合国的事实。蒋介石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他与美国交涉的过程及心理变化。在处理"外蒙入会案"的过程中,蒋介石在政务处理中的策略与技巧、蒋的独断专行事必躬亲以及将个人好恶情绪带入政务处理等惯常的行事风格亦表露无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中国代表权 “外蒙入会案”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意大利与中国关系的档案史料——以《陈公博访意报告书》(1938年)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红民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49,共9页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民国时期中国与意大利关系中文研究成果与史料刊布的简要总结;第二部分介绍三种重要的中意关系新史料: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民国时期中国与意大利关系中文研究成果与史料刊布的简要总结;第二部分介绍三种重要的中意关系新史料: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外交部档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蒋介石日记",并简要说明它们对于中意关系研究的意义;第三部分是根据陈公博访问意大利的报告书来论述抗日战争初期的中意关系。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新档案的发现已为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面拓展民国时期中意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中意关系 档案 陈公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介石对战时物价问题的认识及其因应措施 被引量:3
6
作者 方勇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5-96,共12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对物价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演变过程。他对通货膨胀和物价问题的公开表述与私人记述及内部指示之间有不一致之处。在公共场合或公开讲话中,蒋介石对经济形势的看法总是比较乐观,对抑制通胀、平定物价...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对物价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演变过程。他对通货膨胀和物价问题的公开表述与私人记述及内部指示之间有不一致之处。在公共场合或公开讲话中,蒋介石对经济形势的看法总是比较乐观,对抑制通胀、平定物价显得充满信心。实际上,蒋介石对战时物价问题的严重性始终具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全面介入战时物价管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抗战前期的物价平定与抗战后期的物价管制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宏观层面而言,蒋介石对战时物价管制成败得失应负主要领导责任。由此,亦可窥见他对经济抗战所起的复杂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抗日战争 物价问题 物价管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蒋介石对国内宣传机制的操控
7
作者 周维煦 陈红民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5-216,共12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逐步建成了“现代战争宣传机器”,其对内宣传工作的目标,在于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与抗战意识,动员举国的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在整个宣传机制的运转中,作为战时最高领袖的蒋介石与代表其意志的侍从室,...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逐步建成了“现代战争宣传机器”,其对内宣传工作的目标,在于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与抗战意识,动员举国的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在整个宣传机制的运转中,作为战时最高领袖的蒋介石与代表其意志的侍从室,对党政军各机构宣传工作的决策与运作起着重要作用,使国民党控制下的国内宣传机制得以渐趋完善。蒋对国内宣传机制的操控,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用,同时,他对这一机制运转中出现的积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内宣传 蒋介石 战时体制 宣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导》周报与中共早期国民党左派、右派概念的建构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红民 胡馨仪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9-167,共9页
国民党左派、右派是中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概念,并以此来指导革命实践。《向导》周报在此概念形成与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共合作伊始,中共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共合作的实际,形成了国民党内有左派与右派... 国民党左派、右派是中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概念,并以此来指导革命实践。《向导》周报在此概念形成与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共合作伊始,中共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共合作的实际,形成了国民党内有左派与右派的基本判断,并逐渐形成完整概念。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分化日趋严重,中共适时提出“新右派”概念,完善理论,并根据形势变化,制定对国民党内“扶持左派”与“斗争右派”的策略方针。中共的国民党左派与右派概念,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对蒋介石的派别划分,是典型的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 国民党左派 国民党右派 《向导》周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转向革命”到“被革命”——对黔系军阀参与北伐的历史考察
9
作者 陈红民 潘建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3-121,共9页
北伐战争前夕,以袁祖铭为首的黔系军阀被刘湘等四川军阀打败,退驻湘黔边境。为觅求生存空间,黔军陆续与广州革命政府接洽,脱离北洋军阀,归附国民革命军。广州政府为减少北伐阻力,也积极争取黔军。黔军一度作为北伐左翼军的主力向湘西、... 北伐战争前夕,以袁祖铭为首的黔系军阀被刘湘等四川军阀打败,退驻湘黔边境。为觅求生存空间,黔军陆续与广州革命政府接洽,脱离北洋军阀,归附国民革命军。广州政府为减少北伐阻力,也积极争取黔军。黔军一度作为北伐左翼军的主力向湘西、鄂西等地进发,配合了中央军在两湖战场的作战。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革命军内部矛盾日益激化。黔军首领袁祖铭、彭汉章先后在常德、汉口被唐生智以"不革命"、"反革命"的罪名捕杀。宁汉分立后,黔军王天培第十军继续随南京方面北伐,但因徐州战役失败,王天培被蒋介石作为"替罪羔羊"杀害,所部被收编或解散。至此,一度参与北伐的黔系军阀全部被北伐军消灭。而在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大环境之下,黔系军阀从"革命"的对象转变为"革命"的参与者,最终却以"不革命"、"反革命"而被消灭的历史过程与最终命运,亦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当时"革命"、"反革命"等话语的任意性、专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系军阀 北伐 转向革命 革命 反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