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组学与药理毒理学研究新机遇
1
作者 楼宜嘉 陈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09-216,共8页
细胞组学是基于单细胞分析的科学,能在生命活动最小单位的活细胞水平,反映细胞在外环境调控下,与细胞动力学和组织功能相关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旨在测定单细胞的分子表型。结合数据模式分析,通过特定的模拟临床疾病细胞模型图像分析... 细胞组学是基于单细胞分析的科学,能在生命活动最小单位的活细胞水平,反映细胞在外环境调控下,与细胞动力学和组织功能相关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旨在测定单细胞的分子表型。结合数据模式分析,通过特定的模拟临床疾病细胞模型图像分析、流式细胞术等高内涵筛选,提供复杂疾病治疗相关的生物信息。通过分析正常与病理情况下基因、蛋白和分子信号通路的差异起源,经过整合与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基因、蛋白和多重代谢反应的网络系统研究,可发现假设的药物作用的靶点,并预测临床可能遇到的不良反应。利用上述概念构建的“工作模型”,与先进的测试手段和信息工具综合而成的细胞组学,可望给药理毒理学研究带来新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组学 胚胎/细胞学 干细胞 细胞 培养的 生物信息学 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楼宜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6-481,共6页
近年来涉及系统生物学的毒理学研究已日渐兴起,在整体性、动态性、网络调控性的内涵下,关注外来物质对机体的损伤评估与预测。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作用涉及机体网络系统的巨大复杂性,使得对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的理解难度也有所增加。应用计... 近年来涉及系统生物学的毒理学研究已日渐兴起,在整体性、动态性、网络调控性的内涵下,关注外来物质对机体的损伤评估与预测。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作用涉及机体网络系统的巨大复杂性,使得对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的理解难度也有所增加。应用计算与实验系统生物学,药物毒理学研究在生物组织扩大到多重尺度网络分析,并由此说明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系统毒理学依靠实验"组学"技术,在大量可变因素中能测量多重变化,通常在全基因组水平建立网络分析药物作用。组学技术由于将个体基因组状态联系到所用药物的治疗效能和毒性反应,通常在全基因组水平建立分析药物毒性的网络系统。通路与网络分析相结合,毒理效应与毒代动力学模型,和基因多态性知识,将发展为预测毒性作用的模型。基于诸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络分析,可建立初步了解分子水平的药物靶点相互作用,导致器官和各级水平不良反应表型过程的远端效应。系统生物学的集成数据设计分子及相互之间作为一个网络行为,如动力学模拟,代谢调控,鲁棒性和流量分析,确实有助于理解网络介导的毒性及药物毒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药物毒理学 生物标记物 易感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娄小娥 陈敏 杨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3-478,共6页
目的:药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化疗药物疗效欠佳、副作用大,因此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代表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得到大力发展。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具有靶向性强、疗效显著等特点,但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会对心、肝、肺等... 目的:药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化疗药物疗效欠佳、副作用大,因此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代表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得到大力发展。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具有靶向性强、疗效显著等特点,但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会对心、肝、肺等重要脏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以及引发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极大地限制其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因此,分析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临床现状,研究其作用机制及保护干预措施已成为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药/毒性 蛋白酪氨酸激酶类/拮抗剂和抑制剂 蛋白酪氨酸激酶类/副作用 心脏/药物作用 肝/药物作用 肺/药物作用 皮肤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铅暴露大鼠海马脑区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叶伟峰 田允 +5 位作者 黄继云 廖美华 陶蓉蓉 张根生 楼宜嘉 韩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2-409,共8页
目的:观察慢性铅暴露后子代大鼠海马脑区铅含量变化,采用自噬/溶酶体途径关联蛋白标记物探讨慢性铅暴露对海马脑区自噬/溶酶体途径关联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慢性铅暴露子代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分组为对照组、低剂量铅暴露组(... 目的:观察慢性铅暴露后子代大鼠海马脑区铅含量变化,采用自噬/溶酶体途径关联蛋白标记物探讨慢性铅暴露对海马脑区自噬/溶酶体途径关联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慢性铅暴露子代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分组为对照组、低剂量铅暴露组(0.5 g/L)和高剂量铅暴露组(2.0 g/L)。断乳期仔鼠分笼饲养,仔鼠饮用低、高含量的醋酸铅饮用水直至60天成熟期。分别取血样与海马脑组织样本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铅含量测定,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慢性铅暴露后海马脑区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LC3、LAMP2及cathepsin B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铅含量显著升高(P<0.01)。同时,低剂量与高剂量铅暴露模型组大鼠海马脑铅含量显著升高,分别为(1.26±0.31)μg/g(低剂量组)与(1.83±0.18)μg/g(高剂量组)vs对照组(0.52±0.13)μg/g。此外,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高剂量铅暴露组大鼠海马脑区的早期自噬标志物Beclin 1及LC3-Ⅱ/LC3-I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慢性铅暴露高剂量组较正常对照组的自噬相关蛋白cathepsin B在海马锥体神经元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结论:慢性铅暴露诱导大鼠海马脑区发生自噬/溶酶体途径关联信号蛋白表达变化,可能与海马脑区铅含量的增加存在内在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细胞学 铅中毒/代谢 职业暴露 铅暴露 海马 自噬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2中缺口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应跃斌 孙红颖 +3 位作者 丁丁 李丹曦 薛乔 陈枢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510,共6页
目的:探索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2(SEC2)断裂的因素。方法:将纯化的肠毒素在不同条件下处理,观察环境因素对其断裂程度的影响。结果:重组SEC2断裂的位置可能位于其分子93位半胱氨酸与110位半胱氨酸之间。重组SEC2在37℃下、24 ... 目的:探索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2(SEC2)断裂的因素。方法:将纯化的肠毒素在不同条件下处理,观察环境因素对其断裂程度的影响。结果:重组SEC2断裂的位置可能位于其分子93位半胱氨酸与110位半胱氨酸之间。重组SEC2在37℃下、24 h内会完全产生断裂,在碱性条件下则加速其断裂的形成;H2O2会导致重组SEC2产生非特异性降解。当溶液中有β-巯基乙醇(2%)、苯甲基磺酰胺(5-10 mmol/L)、咪唑(1 mol/L)或大肠杆菌粗提物时,重组SEC2的断裂可被有效抑制。结论:肠毒素C2容易在特定位点发生断裂,可能与蛋白质本身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毒素类 葡萄球菌 金黄色 超抗原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生物降解 温度 氢离子浓度 蛋白酶抑制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与促再生药物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楼宜嘉 李璐 吴博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3-358,共6页
具有体外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药样小分子,在再生医学领域可望有以下潜在用途:利用其固有的促组织再生作用,到达靶组织后促进成体干细胞定向分化;通过体外诱导,获得足够量的均一前体细胞用于细胞移植治疗用;细胞移植的同时给药,促进被... 具有体外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药样小分子,在再生医学领域可望有以下潜在用途:利用其固有的促组织再生作用,到达靶组织后促进成体干细胞定向分化;通过体外诱导,获得足够量的均一前体细胞用于细胞移植治疗用;细胞移植的同时给药,促进被移植的前体细胞在体内进一步定向分化,达到提高疗效,降低致瘤性的目的。近年来,由于诱导多能干(induced pluripotentstem,iPS)细胞的问世,同样具有多能性的人类胚胎干(embryonic stem,ES)细胞研究可为iPS的命运提供借鉴,因而再次受到高度关注。人类ES细胞定向分化体系在药物筛选应用中有独到之处,可在药物研发早期获得人类细胞易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资料。研究促再生的药样小分子可通过体外初级筛选和次级筛选,进一步在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再生医学微环境学将推动细胞移植和促再生药研究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细胞分化 药物评价 临床前 定向分化 促再生药 细胞移植 微环境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氮对肝脏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1修饰激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史强 楼宜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7-300,共4页
活性氮导致肝脏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1(MGST1)修饰激活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其半胱氨酸(Cys49)可感受亲电子剂等而被修饰,担任"感受器"角色,行使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以过氧亚硝酸盐和S-亚硝基谷胱甘肽为代表的活性氮,可引... 活性氮导致肝脏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1(MGST1)修饰激活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其半胱氨酸(Cys49)可感受亲电子剂等而被修饰,担任"感受器"角色,行使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以过氧亚硝酸盐和S-亚硝基谷胱甘肽为代表的活性氮,可引起MGST1的酪氨酸(Tyr92)和Cys49发生若干种修饰,包括硝基化、S-亚硝酰化、谷胱甘肽化、巯基氧化等,均可介导酶激活,其中Tyr92的硝基化修饰可望揭示MGST1的"第二个感受器",与机体对硝基化应激的保护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体 谷胱甘肽转移酶 过氧亚硝酸盐 S-亚硝基谷胱甘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肝脏内组成型雄烷受体基因表达剪切突变体的研究
8
作者 孙红颖 陈静 +1 位作者 姜凯 陈枢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研究组成型雄烷受体(CAR)在小鼠肝脏内是否存在剪切突变体。方法:以小鼠的肝脏为原料提取核酸,采用逆转录的方法获得小鼠的组成型雄烷受体的cDNA序列,并将其构建到T载体中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实验发现CAR在小鼠肝脏内有不同的剪切... 目的:研究组成型雄烷受体(CAR)在小鼠肝脏内是否存在剪切突变体。方法:以小鼠的肝脏为原料提取核酸,采用逆转录的方法获得小鼠的组成型雄烷受体的cDNA序列,并将其构建到T载体中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实验发现CAR在小鼠肝脏内有不同的剪切体存在。结论:剪切体的不同主要集中在受体结合部位,估计这种不同与不同外源性物质对受体的调节功能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 受体 胞质和核 基因表达 组成型雄烷受体 剪切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凝胶的基因组DNA固定法研究
9
作者 潘映秋 张伟 陈枢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3,共8页
目的:通过对人基因组DNA固定化的研究,探讨特异性高的单点共价固定方法,实现对人基因组DNA的反复利用。方法:选取Mirzabekov等发明的DNA-水凝胶共聚化学法作为基因组DNA固定方法,使用甲基丙烯酰胺凝胶作为固相支持载体,以(CH2)6-NH2氨... 目的:通过对人基因组DNA固定化的研究,探讨特异性高的单点共价固定方法,实现对人基因组DNA的反复利用。方法:选取Mirzabekov等发明的DNA-水凝胶共聚化学法作为基因组DNA固定方法,使用甲基丙烯酰胺凝胶作为固相支持载体,以(CH2)6-NH2氨基末端修饰的PCR产物及甲酸随机断裂修饰的pGEM-T-HLA-G质粒为模板,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其固定效率,并通过PCR法检测该固定方法的热稳定性。将该法初步应用于人类基因组DNA的固定和反复利用,对基因组DNA扩增的片段进行测序,排除突变可能。结果:使用甲基丙烯酰胺凝胶作为固相支持载体,实现了对质粒DNA以及人基因组DNA的固定和反复使用,该方法可以经受16轮的PCR扩增(每轮36个循环)。测序结果证实基因组DNA的扩增片段未发生突变。结论:甲基丙烯酰胺凝胶法固定DNA的热稳定性好,特异性高,可用于全基因组测序及SNP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分析 基因组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扩增 水凝胶 电泳 聚丙烯酰氨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在ES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蓓 周立民 +2 位作者 赵青威 张幸国 朱丹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6-372,共7页
目的:探索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4,mGluR4)在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悬滴培养法,体外诱导ES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分别以维甲酸(retinoic a... 目的:探索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4,mGluR4)在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悬滴培养法,体外诱导ES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分别以维甲酸(retinoic acid,RA)和溶剂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利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鉴定ES细胞衍生心肌细胞团中心肌特异性蛋白α-actinin/Troponin-T和mGluR4共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法,考察ES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mGluR4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观察了小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mGluR4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ES细胞及其分化来的早期心肌细胞团均表达mGluR4,随着心肌细胞逐渐成熟,mGluR4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贴壁分化11 d的细胞团中mGluR4与心肌特异性蛋白Troponin-T共表达细胞比率仅为(3.00±1.00)%。同时,小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mGluR4基因和蛋白表达也呈下降趋势,直至成体小鼠心脏中不表达mGluR4蛋白。结论:ES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mGluR4有表达并呈下调趋势,与小鼠体内心脏发育过程中mGluR4表达情况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 胚胎干细胞 肌细胞 心脏/细胞学 受体 谷氨酸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双微染色体2作为肿瘤治疗新靶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多多 翁勤洁 +2 位作者 张蕾 何俏军 杨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2-236,共5页
鼠双微染色体2(mdm2)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癌基因,其编码蛋白参与细胞调控的多条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人类肿瘤中都存在着mdm2基因扩增和(或)MDM2蛋白的过度表达。MDM2主要通过与P53蛋白中Phe19,Trp23和Leu26位... 鼠双微染色体2(mdm2)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癌基因,其编码蛋白参与细胞调控的多条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人类肿瘤中都存在着mdm2基因扩增和(或)MDM2蛋白的过度表达。MDM2主要通过与P53蛋白中Phe19,Trp23和Leu26位点的结合参与MDM2-P53作用的负反馈环。P53蛋白可以促进MDM2的表达,而MDM2则可以通过与P53蛋白的结合介导其出核,减弱其转录活性,并促进其降解,发挥P53依赖性的MDM2活性作用。同时,MDM2还可以通过与P21蛋白、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成视网膜细胞瘤蛋白Rb等的结合而不依赖于P53促进肿瘤的生长。低氧环境及肿瘤抑制因子PTEN、抑癌蛋白ARF等刺激因子均可以通过对MDM2的活性调控影响MDM2的功能发挥。在此基础上,针对MDM2-P53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合物研究受到了较大关注。其中MDM2特异性拮抗剂nutlins高度模拟了P53肽段进而与P53竞争结合MDM2表面的P53口袋域,干扰MDM2-P53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了P53的稳定以及P53通路的激活。关于nutlins在肿瘤细胞周期、凋亡、新生血管形成及药物合用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作为分子工具可有效地抑制或阻断MDM2作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癌基因蛋白质c-mdm2 肿瘤抑制蛋白P53 肿瘤 nutli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赤酵母中表达HSA/IL1ra融合蛋白的产物不均一现象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戴寿沣 沈其 +1 位作者 陈静 陈枢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探索HSA/IL1ra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的产物不均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去糖基化和抑制糖基化实验验证不均一产物的由来,并考察了不同融合方式、不同克隆菌株、不同表达宿主对产物不均一现象的影响。结果:糖... 目的:探索HSA/IL1ra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的产物不均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去糖基化和抑制糖基化实验验证不均一产物的由来,并考察了不同融合方式、不同克隆菌株、不同表达宿主对产物不均一现象的影响。结果:糖基化不均一引起产物不均一现象,且在SMD1168中没有此类现象,个别毕赤酵母GS115克隆中也没有此现象。结论:HSA/IL1ra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的产物不均一现象,是由于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表达时糖基化不均一引起的,且不同融合方式、不同克隆、不同宿主对该现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受体 白细胞介素1/拮抗剂和抑制剂 融合蛋白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 产物不均一 糖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4,8-二取代-8,9-二氢吡嗪[2,3-g]喹唑啉-7(6H)-酮化合物合成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构效关系研究
13
作者 叶子奇 丁文波 +3 位作者 陈哲 章砚东 俞永平 楼宜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6,共8页
目的:评价新型4,8-二取代-8,9-二氢吡嗪[2,3-g]喹唑啉-7(6H)-酮系列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获得高效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用于后续药物研发。方法:固相合成17个设计作用于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结... 目的:评价新型4,8-二取代-8,9-二氢吡嗪[2,3-g]喹唑啉-7(6H)-酮系列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获得高效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用于后续药物研发。方法:固相合成17个设计作用于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结构为4,8-二取代-8,9-二氢吡嗪[2,3-g]喹唑啉-7(6H)-酮的新型系列化合物。采用MTT法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加药96 h后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对于人肺癌细胞株A549,化合物7-13和7-14抑制效果最佳,其IC50值分别为8.10和8.12μmol/L。共有8个化合物对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K562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7-2、7-13和7-17抑制效果最佳,其IC50值分别为2.22、0.57和7.20μmol/L。而对于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化合物7-3和7-13具有抑制效果,其IC50值分别为4.20和9.71μmol/L。结论:17个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株呈现不同抑制效果,为结构修饰以提高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其中化合物7-13对所测瘤株均具增殖抑制活性,可作为潜在药物用于后续抗肿瘤药物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拮抗剂 抑制剂 抗肿瘤药 治疗应用 喹唑啉类 细胞系 肿瘤 药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A/IL1ra融合蛋白的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14
作者 沈其 陈枢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纯化HSA/IL1ra融合蛋白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方法:采用亲和层析及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HSA/IL1ra融合蛋白,检测其对IL1引起的对A375 S2的杀伤保护作用。结果:获得的HSA/IL1ra融合蛋白HPLC纯度在98%以上,并且具有与天然IL1ra... 目的:纯化HSA/IL1ra融合蛋白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方法:采用亲和层析及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HSA/IL1ra融合蛋白,检测其对IL1引起的对A375 S2的杀伤保护作用。结果:获得的HSA/IL1ra融合蛋白HPLC纯度在98%以上,并且具有与天然IL1ra相似的、对IL1杀伤A375 S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获得高纯度的HSA/IL1ra融合蛋白并且具有相应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白细胞介素1/拮抗剂和抑制剂 血清白蛋白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分离和提纯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黑色素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素抗Aβ肽致大鼠原代培养神经细胞凋亡作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翔南 王欢欢 +3 位作者 王志强 吴佳莹 朱丹雁 楼宜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索淫羊藿素(icaritin,ICT)对Aβ25-35肽致大鼠原代培养神经细胞的损伤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制备d17胎龄大鼠胚胎皮层神经细胞,支持培养7d后,与ICT预孵育24h并加入Aβ25-35肽,作用72h后以细胞形态、MTT值、培养液乳酸脱氢酶(... 目的:探索淫羊藿素(icaritin,ICT)对Aβ25-35肽致大鼠原代培养神经细胞的损伤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制备d17胎龄大鼠胚胎皮层神经细胞,支持培养7d后,与ICT预孵育24h并加入Aβ25-35肽,作用72h后以细胞形态、MTT值、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作为细胞的损伤指标;并以线粒体膜电位(ΔΨm)改变作为凋亡早期指标,AO/EB染色差异作为凋亡后期指标。结果:0.1μmol·L-1ICT预孵育24h能显著改善10μmol·L-1Aβ25-35肽所致的原代培养神经细胞的损伤,MTT、LDH及形态学结果显示:ICT能提高Aβ25-35肽损伤神经细胞的存活率,JC-1染色结果显示:ICT能防止Aβ25-35肽诱导的细胞线粒体ΔΨm下降,AO/EB染色结果显示:ICT能够改善神经细胞凋亡。结论:ICT经抗凋亡机制对Aβ25-35肽损伤大鼠原代培养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该作用与ICT干预Aβ25-35肽诱导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核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药理学 细胞 培养的 神经元/药物作用 大脑皮质/病理学 淀粉样Β蛋白 细胞凋亡 线粒体/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萜类化合物对化学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马葵芬 张相宜 +6 位作者 齐罗扬 王燕 周长新 Nina Artanti Novik Nurhidayat Lince Yarni 楼宜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47-254,共8页
目的:研究三萜类化合物对半乳糖胺(D-GalN)和四氯化碳(CCl4)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两步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评价积雪草酸(asiaticacid,AA)和β-甘草次酸(β-glycyrrhetinicacid,GA)对D-GalN和C... 目的:研究三萜类化合物对半乳糖胺(D-GalN)和四氯化碳(CCl4)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两步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评价积雪草酸(asiaticacid,AA)和β-甘草次酸(β-glycyrrhetinicacid,GA)对D-GalN和CCl4损伤原代培养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光镜评价细胞生长形态,MTT法测定细胞活性,测定细胞上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并以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中活性氧(ROS),细胞上清活性氮终产物(NOx)和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用JC-1法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结果:AA和GA均可显著抑制D-GalN所致的AST和LDH升高(P<0.05),AA尚能提高细胞存活率(P<0.05);AA和GA也能显著抑制CCl4所致的LDH释放(P<0.05)。AA和GA均显著减少两种化学损伤细胞ROS生成和NOx释放,明显改善D-GalN所致细胞线粒体ΔΨm的降低;AA尚显著抑制两种化学损伤细胞内GSH降低。结论:三萜类化合物对D-GalN和CCl4致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细胞ROS、NOx生成和GSH降低相关,对D-GalN损伤尚有改善线粒体膜电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糖胺 四氯化碳 积雪草 甘草次酸 细胞 培养的 肝/药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素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 被引量:7
17
作者 朱丹雁 张翔南 +3 位作者 杜悦 陈燕 王志强 楼宜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17-223,共7页
目的:采用淫羊藿素(icaritin,ICT)改变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体外培养微环境,论证ICT提高ES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效应。方法:采用拟胚体培养法,评价ICT对ES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诱导作用;并利用RT... 目的:采用淫羊藿素(icaritin,ICT)改变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体外培养微环境,论证ICT提高ES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效应。方法:采用拟胚体培养法,评价ICT对ES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诱导作用;并利用RT-PCR法和免疫荧光法鉴定神经细胞特异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结果:ICT在10-7mol/L浓度时,对ES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表型呈现最佳诱导效应,在分化d8+8时,分化率高达80%(P<0.001),并呈良好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分化神经表型者表达神经元特异性微管蛋白(β-tubulin Ⅲ)基因和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因,同时伴有神经前体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nestin)及β-tubulin Ⅲ和GFAP特异性蛋白阳性表达。结论:应用拟胚体培养微环境调控法,ICT可诱导小鼠ES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并与神经发育依赖性特异基因和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药理学 神经元 干细胞 细胞 培养的 细胞分化/药物作用 荧光免疫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同时检测人体尿液中β-雌二醇、双酚A、己烯雌酚和沙丁胺醇的含量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鸳鸯 施卫星 陈枢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5-241,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检测人尿样中β-雌二醇(β-E2)、双酚A(BPA)、己烯雌酚(DES)和沙丁胺醇(SAL)含量的GC/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GC/MS法,EI检测器,色谱柱为DB-5MS毛细管柱。进样前尿样分别经过cleanert PCX和cleanert PEP固相...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检测人尿样中β-雌二醇(β-E2)、双酚A(BPA)、己烯雌酚(DES)和沙丁胺醇(SAL)含量的GC/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GC/MS法,EI检测器,色谱柱为DB-5MS毛细管柱。进样前尿样分别经过cleanert PCX和cleanert PEP固相萃取,吹干后衍生化。结果:β-E2在1-300 ng.ml^-1呈线性关系,BPA在1-200 ng.ml^-1呈线性关系,DES在2-300 ng.ml^-1呈线性关系,SAL在0.01-1.2μg.ml^-1呈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15 ng.ml^-1、0.19 ng.ml^-1、0.23 ng.ml^-1和1.0 ng.ml^-1,回收率分别为93.4%-110.5%、84.7%-104.9%、87.0%-105.4%和81.8%-96.8%。结论:本实验室合并了β-E2、BPA、DES和SAL这两类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方法,而且最低检测限与单个检测方法相当,可用于同时监控和测定β-E2、BPA、DES和SAL对人体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物 碎片质谱法/方法 色谱法 气相 雌二醇/尿 乙底酚/尿 沙丁胺醇/尿 酚类/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同时检测人体尿液中可的宁和苯乙醇酸及苯乙醛酸的含量 被引量:9
19
作者 吴鸳鸯 施卫星 陈枢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9-234,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检测人尿样中可的宁(COT)、苯乙醛酸(PA)和苯乙醇酸(MA)含量的GC/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GC/MS法,EI检测器,色谱柱为DB-5MS毛细管柱。进样前尿样先经过氯仿萃取,吹干后用MSTFA衍生化。结果:COT在0.0002-3.5μg...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检测人尿样中可的宁(COT)、苯乙醛酸(PA)和苯乙醇酸(MA)含量的GC/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GC/MS法,EI检测器,色谱柱为DB-5MS毛细管柱。进样前尿样先经过氯仿萃取,吹干后用MSTFA衍生化。结果:COT在0.0002-3.5μg.ml^-1呈线性关系,PA和MA在1.25-160μg.ml^-1呈线性关系,定量限分别为0.0002μg.ml^-1、1.25μg.ml^-1和1.25μg.ml^-1,回收率分别为89.53%-102.4%、84.88%-91.46%和83.46%-113.6%。结论:本实验室合并了尼古丁和苯乙烯这两种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方法,而且定量下限与单个检测方法相当,可用于同时监控和测定尼古丁和苯乙烯对人体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替宁/尿 苯乙基醇/尿 苯乙烯/尿 醛类/尿 碎片质谱法/方法 色谱法 气相 环境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伐他汀伍用大豆异黄酮预防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何旭东 吴洪海 楼宜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1-386,共6页
目的探讨阿伐他汀(AT)伍用大豆异黄酮(SI)调节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的药效学及相关分子机制以提供联合疗法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喂养法建立食物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其他供试组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AT 20 mg.kg-... 目的探讨阿伐他汀(AT)伍用大豆异黄酮(SI)调节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的药效学及相关分子机制以提供联合疗法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喂养法建立食物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其他供试组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AT 20 mg.kg-1,AT伍用SI(40 mg.kg-1+120 mg.kg-1,20 mg.kg-1+60 mg.kg-1,10 mg.kg-1+30mg.kg-1),每日给药一次,连续给药12周。酶法测定血清中各项脂蛋白含量;制作冰冻切片进行病理学观察;RT-PCR检测肝脏组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载脂蛋白apoA-1的mRNA表达,W estern印迹检测LDLR蛋白表达变化。结果AT伍用SI(40 mg.kg-1+120 mg.kg-1,20 mg.kg-1+60 mg.kg-1)与单用AT 20 mg.kg-1相比,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P<0.05),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P<0.05);AT伍用SI(10 mg.kg-1+30 mg.kg-1)与单用AT 20 mg.kg-1相比,对指标TC,TG及LDL-C的作用具有药效等效性,明显升高HDL-C(P<0.05);能够减少肝脏对脂蛋白颗粒的蓄积,RT-PCR实验和W estern印迹实验表明能够增强大鼠肝脏LDL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上调HDL-C代谢相关蛋白apoA-1 mRNA的表达。结论AT伍用SI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和脂蛋白代谢紊乱有预防作用,该脂质代谢紊乱调节作用机制与上调LDLR和apo-A1 mRNA表达及促进LDLR蛋白表达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伐他汀 大豆异黄酮 脂蛋白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