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脉注射液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璇 李正 +3 位作者 华声瑜 侯梦梦 王毅 康立源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1-255,共5页
目的考察生脉注射液(人参、麦冬、五味子)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检测仪检测大鼠射血分数,并同时测定大鼠血液... 目的考察生脉注射液(人参、麦冬、五味子)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检测仪检测大鼠射血分数,并同时测定大鼠血液中表征细胞活性、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等的一系列生化指标。结果结果显示生脉注射液组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射血分数,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K-MB、TNNT2、TNNI3水平上升,降低MDA水平,提高SOD活力,并且抑制TNF-α、IL-1β、IL-6、IL-8等多种炎症因子表达。结论生脉注射液通过多方向药理作用机制,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心肌缺血 再灌注 射血分数 多向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_1和M_3歧化反应的理论研究-II.BCl_3的催化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徐文媛 陈赟 +2 位作者 何忠义 李凤仪 洪三国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78,共4页
将工业废料一甲基三氯硅烷通过歧化反应转化为用途广且用量大的有机硅单体(二甲基二氯硅烷)是一种较好方法.笔者曾经对该反应的机理做过前期研究.本文用DFT方法对BCl3催化的该歧化反应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出了各物质的几何构型参数;对过... 将工业废料一甲基三氯硅烷通过歧化反应转化为用途广且用量大的有机硅单体(二甲基二氯硅烷)是一种较好方法.笔者曾经对该反应的机理做过前期研究.本文用DFT方法对BCl3催化的该歧化反应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出了各物质的几何构型参数;对过渡态作了振动分析,并得出了反应的IRC途径曲线.这一切能较好解释BCl3的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3 二甲基二氯硅烷 DFT 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普生-聚-(3-羟丙基)-天冬氨酸-氨基乙酸复合物的合成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楼伟建 汤谷平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5-341,共7页
实验以萘普生为模型药物 ,用不同摩尔比的聚氨基酸材料聚 (3 羟丙基 ) 天冬氨酸 氨基乙酸 (PH PAA)为载体 ,用共价键形式合成了萘普生 聚 (3 羟丙基 ) 天冬氨酸 氨基乙酸 (NP PHPAA) ,用IR、DSC、X Ray等方法对材料作了表征 ,表... 实验以萘普生为模型药物 ,用不同摩尔比的聚氨基酸材料聚 (3 羟丙基 ) 天冬氨酸 氨基乙酸 (PH PAA)为载体 ,用共价键形式合成了萘普生 聚 (3 羟丙基 ) 天冬氨酸 氨基乙酸 (NP PHPAA) ,用IR、DSC、X Ray等方法对材料作了表征 ,表明药物已键合于材料。用碱水解法对键合药物进行水解 ,用HPLC法对药物结合率作了测定 ,结果表明萘普生在 9∶1、8∶2、7∶3的PHPAA材料中的结合率分别为 18.2 %、2 0 .4%、17.9% (n =3)。用 pH7.4的磷酸缓冲溶液对键合药物进行了体外释放研究 ,药物的释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3-羟丙基)-天冬氨酸-氨基乙酸 萘普生 体外释放 合成 控释药物 聚氨基酸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4,8-二取代-8,9-二氢吡嗪[2,3-g]喹唑啉-7(6H)-酮化合物合成及抗肿瘤细胞增殖构效关系研究
4
作者 叶子奇 丁文波 +3 位作者 陈哲 章砚东 俞永平 楼宜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6,共8页
目的:评价新型4,8-二取代-8,9-二氢吡嗪[2,3-g]喹唑啉-7(6H)-酮系列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获得高效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用于后续药物研发。方法:固相合成17个设计作用于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结... 目的:评价新型4,8-二取代-8,9-二氢吡嗪[2,3-g]喹唑啉-7(6H)-酮系列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获得高效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用于后续药物研发。方法:固相合成17个设计作用于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结构为4,8-二取代-8,9-二氢吡嗪[2,3-g]喹唑啉-7(6H)-酮的新型系列化合物。采用MTT法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加药96 h后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对于人肺癌细胞株A549,化合物7-13和7-14抑制效果最佳,其IC50值分别为8.10和8.12μmol/L。共有8个化合物对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K562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7-2、7-13和7-17抑制效果最佳,其IC50值分别为2.22、0.57和7.20μmol/L。而对于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化合物7-3和7-13具有抑制效果,其IC50值分别为4.20和9.71μmol/L。结论:17个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株呈现不同抑制效果,为结构修饰以提高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其中化合物7-13对所测瘤株均具增殖抑制活性,可作为潜在药物用于后续抗肿瘤药物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拮抗剂 抑制剂 抗肿瘤药 治疗应用 喹唑啉类 细胞系 肿瘤 药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帕司他的合成工艺改进 被引量:4
5
作者 盛荣 刘滔 胡永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 :合成依帕司他 ,并对合成工艺进行适当改进。方法 :以甘氨酸、二硫化碳和氯乙酸钠为原料反应制得 3-羧甲基若丹宁 ,以苯甲醛和丙醛反应制得 α-甲基肉桂酸 ,最后用浓氨水将二者进行缩合 ,得到依帕司他。结果 :利用上述合成方法 ,... 目的 :合成依帕司他 ,并对合成工艺进行适当改进。方法 :以甘氨酸、二硫化碳和氯乙酸钠为原料反应制得 3-羧甲基若丹宁 ,以苯甲醛和丙醛反应制得 α-甲基肉桂酸 ,最后用浓氨水将二者进行缩合 ,得到依帕司他。结果 :利用上述合成方法 ,成功制得目标化合物 ,总收率达 6 0 .7%。结论 :该合成工艺不仅原料易得 ,操作简单 ,而且总收率高 ,是适合工业化生产依帕司他的良好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帕司他 醛还原酶/化学合成 工艺学 制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转染H_3受体基因的HEK293细胞株的鉴定及新型非咪唑类H_3受体拮抗剂的筛选
6
作者 何萍 谭丽 +3 位作者 胡薇薇 戴海斌 胡永洲 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6-282,共7页
目的:鉴定转染大鼠组胺H3受体基因的HEK293细胞株受体表达情况,筛选具有H3受体拮抗活性的新型非咪唑类化合物。方法:利用RT-PCR和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转染细胞株组胺H3受体的表达,以阳性刺激物forskolin诱导细胞内cAMP含量升高为指标,初... 目的:鉴定转染大鼠组胺H3受体基因的HEK293细胞株受体表达情况,筛选具有H3受体拮抗活性的新型非咪唑类化合物。方法:利用RT-PCR和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转染细胞株组胺H3受体的表达,以阳性刺激物forskolin诱导细胞内cAMP含量升高为指标,初步筛选具有拮抗作用的化合物。结果:细胞鉴定结果显示,稳定转染H3受体基因的HEK293细胞株高表达大鼠H3受体。H3受体选择性激动剂(R)-α-甲基组胺可浓度依赖性抑制阳性刺激物forskolin(10μmol/L)诱导的cAMP含量升高(P<0.05),当(R)-α-甲基组胺浓度达到30 nmol/L时,抑制率接近平台值(P>0.05)。而H3受体拮抗剂噻普酰胺和新合成的非咪唑类化合物XHA23及XHA25则能够浓度依赖性阻断(R)-α-甲基组胺对forskolin诱导的cAMP含量升高的抑制作用(P<0.05),IC50分别为3.62μmol/L、0.49μmol/L、0.14μmol/L。结论:高表达H3受体的HEK293细胞株可用于有H3受体拮抗活性化合物的筛选,而非咪唑类化合物XHA23和XHA25具有一定的H3受体拮抗剂样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AMP 受体 组胺H3 组胺H3拮抗剂 咪唑类 转染 基因 基因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印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2拮抗剂筛选方法的建立及化合物初筛 被引量:4
7
作者 蔡蓓蕾 黄雪琴 +5 位作者 董晓武 方三华 卢韵碧 张纬萍 胡永洲 魏尔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8-604,共7页
目的:建立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2(CysLT2受体)拮抗剂筛选的细胞模型及方法,初筛系列合成化合物。方法:选用高表达CysLT2受体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激动剂LTD4攻击后检测细胞内钙浓度变化,作为CysLT2受体拮抗剂的筛选方法,初步筛选有拮抗剂... 目的:建立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2(CysLT2受体)拮抗剂筛选的细胞模型及方法,初筛系列合成化合物。方法:选用高表达CysLT2受体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激动剂LTD4攻击后检测细胞内钙浓度变化,作为CysLT2受体拮抗剂的筛选方法,初步筛选有拮抗剂活性的化合物。采用CysLT1/CysLT2受体非选择性拮抗剂Bay u9773和CysLT2受体选择性拮抗剂AP-100984作为参照。结果:RT-PCR鉴定表明C6细胞高表达CysLT2受体。LTD41μmol/L能显著升高C6细胞内钙,其作用约为阳性对照ATP的37.5%。CysLT2受体拮抗剂抑制LTD4诱导的C6细胞内钙升高,CysLT1受体选择性拮抗剂无抑制作用。化合物中DXW-1、2、13、23、29、30能抑制LTD4诱导的细胞内钙升高。结论:LTD4诱导的C6细胞的钙信号变化可作为CysLT2受体拮抗剂的筛选方法;化合物DXW-1、2、13、23、29、30具有CysLT2受体拮抗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遗传 受体 白三烯/遗传 半胱氨酰白三烯 CysLT2受体 受体拮抗剂 钙离子 C6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经优化的促P19鼠胚胎癌细胞神经分化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梅宇钦 梁星光 +2 位作者 楼宜嘉 俞永平 朱丹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目的:建立P19胚胎癌细胞(embryonal carcinoma cells,EC)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体外模型,用于快速初步确定小分子化合物促神经发生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变量法进行培养条件探索,考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RA)浓度、悬... 目的:建立P19胚胎癌细胞(embryonal carcinoma cells,EC)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体外模型,用于快速初步确定小分子化合物促神经发生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变量法进行培养条件探索,考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RA)浓度、悬浮天数、贴壁细胞密度和贴壁后培养液选择对分化的影响。4 d后形成的拟胚体经胰蛋白酶消化为单细胞,并建立分阶段确定评价指标,适用于不同时相评价。光镜观察细胞表型,神经元特异蛋白β-tubulinⅢ免疫荧光染色加以确认。结果:P19细胞悬浮培养4 d,加入RA(终浓度1μmol/L)。以单细胞悬液在1.2×106/ml密度贴壁培养为最佳条件。光镜观察在第8天即有神经元样细胞表型,在第16天可形成神经元样网状结构,两个评价时间点免疫荧光染色均呈β-tubulinⅢ阳性,并与光镜表型相一致。结论:P19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表型,为小分子促神经分化初级筛选提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性癌干细胞 神经再生 P19胚胎癌细胞 维甲酸 神经分化 表型筛选 体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转录与小分子促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神经元样细胞的相关性
9
作者 许敏华 吴佳莹 +3 位作者 欧丽丽 朱丹雁 俞永平 楼宜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2-248,共7页
目的:探索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转录是否涉及全反式维甲酸(RA)促胚胎干(ES)细胞早期定向分化神经元样细胞,以此构建快速评价药物对ES细胞定向分化神经元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悬滴培养法模拟体内胚胎发育状态,形成拟胚体,进而贴壁向... 目的:探索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转录是否涉及全反式维甲酸(RA)促胚胎干(ES)细胞早期定向分化神经元样细胞,以此构建快速评价药物对ES细胞定向分化神经元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悬滴培养法模拟体内胚胎发育状态,形成拟胚体,进而贴壁向神经细胞分化。利用RT-PCR法评价神经元呈特征性表达的一类细胞骨架蛋白基因微管相关蛋白(Mtap2)、神经丝(Nefm)和微管蛋白(β-tubulin)转录水平,作为RA促ES细胞定向分化神经元指标,结合光镜和免疫荧光法鉴定神经细胞的形成,由此构建快速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合成化合物库内6个小分子对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结果:RA诱导ES细胞定向分化神经元过程,Mtap2和Nefm转录水平均呈上调趋势,其中以Mtap2为甚,增加了1.27倍,并与同期细胞表型改变相一致,但β-tubulin无明显变化。6个合成小分子均使Mtap2转录受到抑制,但Nefm转录水平有不同程度上调,1号和3号化合物尤甚,分别增加了1.4和1.2倍,该上调作用与同期细胞表型改变不尽一致。结论:RA诱导ES细胞定向分化神经元早期,Mtap2和Nefm转录水平均呈上调趋势,其中Mtap2的表达与否与早期细胞表型改变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药物作用 胚胎/细胞学 微管相关蛋白质类/转录 神经元/细胞学 维甲酸/药理学 基因表达 中间丝蛋白质类 细胞 培养的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