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型微细管道内氢气空气预混燃烧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永生 周俊虎 +2 位作者 杨卫娟 刘茂省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128-131,共4页
该文对在内径为2mm的T型石英管内的氢气和空气的预混燃烧实验研究进行了描述,给出了燃烧的火焰温度、流量和燃烧效率的关系。发现T型管道结构有利于燃烧的稳定。在适当的氢气/空气当量比下,混合气流速从0.57m/s到18.4m/s部可以在管道中... 该文对在内径为2mm的T型石英管内的氢气和空气的预混燃烧实验研究进行了描述,给出了燃烧的火焰温度、流量和燃烧效率的关系。发现T型管道结构有利于燃烧的稳定。在适当的氢气/空气当量比下,混合气流速从0.57m/s到18.4m/s部可以在管道中维持长时间稳定燃烧。由于散热的影响,氢气或空气流量小时容易发生熄火。燃烧中最高温度发生在空气稍微过量的条件下,过量空气系数大约在1.25-1.67左右。在氢气流量为183×10-4Nm3/h时,燃烧效率在当量比为1附近存在峰值,最高燃烧效率接近100%。管道散热比例很高,在氢气流量为183×10-4Nm3/h、完全燃烧时只考虑水平管道部分外壁的散热,就得到散热损失占反应放热的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动力工程 微燃烧 稳定燃烧 燃烧效率 热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晕放电单环VOC降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吴祖良 高翔 +2 位作者 骆仲泱 吴祖成 岑可法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40-44,共5页
利用高压直流电晕分解O2和H2O簇射出强氧化性自由基(O、OH°、HO2等)来降解单环的挥发性有机物。选取了甲苯和苯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分别对电晕放电特性以及放电电压、反应物浓度、湿度和停留时间的变化对降解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 利用高压直流电晕分解O2和H2O簇射出强氧化性自由基(O、OH°、HO2等)来降解单环的挥发性有机物。选取了甲苯和苯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分别对电晕放电特性以及放电电压、反应物浓度、湿度和停留时间的变化对降解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对苯和甲苯的降解机理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发现:电极通气中的氧气含湿量对放电的V-I特性有影响,通过调节流量和湿度能够产生比较稳定的流光电晕。放电电压、反应物浓度、湿度和停留时间对甲苯和苯的降解都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的工况下,甲苯的降解率可以达到80%,而苯的降解率也在7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用自由基簇射技术脱除VOC是可行的也是与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晕放电 自由基 甲苯 降解 直流电晕放电 挥发性有机物 大气污染物 烟气净化 非平衡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煤种高温燃烧时NOx和SO_2生成影响因素的实验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正华 周昊 +3 位作者 翁安心 池作和 蒋啸 岑可法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4,共4页
在一维沉降炉上进行了在煤粉高温燃烧时NOx和SO2 生成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系统考察了煤粉高温燃烧时NOx和SO2 生成的影响因素。试验表明 ,SO2 和NOx生成与炉内温度 ,煤粉细度 ,给粉量 ,煤种 ,二次风温 ,一、二次风比值及过量空气系数... 在一维沉降炉上进行了在煤粉高温燃烧时NOx和SO2 生成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系统考察了煤粉高温燃烧时NOx和SO2 生成的影响因素。试验表明 ,SO2 和NOx生成与炉内温度 ,煤粉细度 ,给粉量 ,煤种 ,二次风温 ,一、二次风比值及过量空气系数等有密切关系。通过SO2 和NOx生成规律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 SO2 NO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快速热裂解试验研究及分析 被引量:41
4
作者 廖艳芬 王树荣 +4 位作者 骆仲泱 谭洪 余春江 周劲松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82-587,601,共7页
纤维素快速热裂解试验在石英管反应器内进行,试验发现辐射源低于400℃时纤维素由于受热不足导致不完全反应;400~450℃时以炭化为主;450℃后由于受热增强,生成生物油的反应加强,并在600℃左右得到78%的最高产率;气相挥发份的二次反应使... 纤维素快速热裂解试验在石英管反应器内进行,试验发现辐射源低于400℃时纤维素由于受热不足导致不完全反应;400~450℃时以炭化为主;450℃后由于受热增强,生成生物油的反应加强,并在600℃左右得到78%的最高产率;气相挥发份的二次反应使生物油产量明显降低而轻质气体产量大大提高.二次反应主要以二次裂化为主,而环化重整生成焦炭的概率很小,这可以从二次焦炭生成相当之少来说明.随着氮气流量的增加,二次裂化反应受到部分抑制,生物油产量增大,不可凝气体产量降低,但其影响程度远不如温度剧烈.纤维素热解生成的气体主要为CO、CO2、CH4、C2H4以及少量的H2,各成分变化趋势与整体气体变化规律一致.通过GC-MS检测,生物油主要成分为一些含甲基、乙基、甲氧基、羟基等官能团的酮、苯酚及醛、醇类化合物.其中左旋葡聚糖质量分数在600℃左右达到生物油的72%,并随温度升高或氮气流量降低而降低,相应乙醛、甲醇等小分子组分含量则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快速热裂解 热裂解机理 生物油 左旋葡聚糖 石英管反应器 甲基 乙基 甲氧基 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热裂解过程动力学的试验分析研究 被引量:49
5
作者 廖艳芬 王树荣 +3 位作者 骆仲泱 周劲松 余春江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2-176,189,共6页
尽管针对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已开展得比较广泛 ,但其表观动力学的确定仍是一具有争论性的问题 ,从而对纤维素热裂解机理的描述也就各不相同 .本文试图通过纤维素的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对此种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并给出相应的... 尽管针对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已开展得比较广泛 ,但其表观动力学的确定仍是一具有争论性的问题 ,从而对纤维素热裂解机理的描述也就各不相同 .本文试图通过纤维素的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对此种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并给出相应的机理描述 .纤维素热裂解随温度的升高经历了五个不同的阶段 ,其中第三阶段是整个过程的主要部分 ,期间大量挥发分析出并造成明显失重 .试验发现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 ,热滞后现象的加重致使纤维素热裂解各个阶段向高温侧移动 ;同时高升温速率对炭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但有利于挥发分的生成 .通过对热裂解主反应区的热重分析 ,采用微商法求得对应的反应动力学参数 ,以 6 0 0 K作为分界点 ,低温段的活化能约在2 6 7k J/ m ol,较高温度段则体现为 174 k J/ mol左右的低活化能 .纤维素热裂解是一传热传质现象 ,与化学动力学机制相互影响、控制的过程 ,试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表观反应动力学 热裂解机理 热裂解动力学 生物质能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农林废弃物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研究 被引量:52
6
作者 王树荣 骆仲泱 +2 位作者 董良杰 方梦祥 岑可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6-249,共4页
农林废弃物是我国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高品位利用有助于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该文在流化床反应器上开展了农林废弃物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着重对升温速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快速升温能有效缩短颗粒在低... 农林废弃物是我国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高品位利用有助于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该文在流化床反应器上开展了农林废弃物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着重对升温速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快速升温能有效缩短颗粒在低温阶段的停留时间而抑制炭的生成,有助于提高生物油的产率。比较不同农林废弃物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效果表明:低灰分含量的木屑比稻秆更适合于热裂解制取生物油,而稻秆则适合于气化。同时,农林废弃物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在生物油的品质经过改性得到提升后,结合炭等副产品的利用,能实现农林废弃物的综合能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废弃物 热裂解 生物油 流化床 升温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快速热裂解试验研究 被引量:68
7
作者 谭洪 王树荣 +2 位作者 骆仲泱 余春江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0-714,共5页
在红外辐射加热反应器中对生物质的主要组分木质素进行了热裂解试验研究,分析了木质素热裂解产物的产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350~800℃,焦炭产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最后趋近质量分数稳定值约为26%;焦油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在红外辐射加热反应器中对生物质的主要组分木质素进行了热裂解试验研究,分析了木质素热裂解产物的产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350~800℃,焦炭产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最后趋近质量分数稳定值约为26%;焦油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550℃出现质量分数为27%的最大产量,温度进一步升高,部分挥发分的二次裂解使焦油产量降低而轻质气体产量大大增加;气体产物主要有H2、CO、CO2、CH4以及CnHm,其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都呈增长趋势.结合木质素热裂解焦油的色谱傅立叶红外光谱(GCFTIR)分析,发现焦油中主要是含有甲氧基、烷基、羟基等官能团的苯酚和酸、酮类化合物,甲酸和乙酸随着温度升高二次裂解加剧导致产量降低.对比纤维素热裂解试验结果可以发现,纤维素对焦油的生成贡献最大,而木质素热裂解主要是生成轻质气体和焦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快速热裂解 焦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纤维素模化物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树荣 郑赟 +3 位作者 文丽华 施正伦 骆仲泱 岑可法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5-109,共5页
在热重红外联用系统中对生物质的主要组分半纤维素的模化物进行了热裂解动力学研究.在用红外压片微观结构分析方法验证木聚糖典型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重曲线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各个阶段的起始和终止温度向... 在热重红外联用系统中对生物质的主要组分半纤维素的模化物进行了热裂解动力学研究.在用红外压片微观结构分析方法验证木聚糖典型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重曲线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各个阶段的起始和终止温度向高温侧轻微移动,主反应区间加宽以及炭产量逐渐增加;计算得到的木聚糖两阶段活化能分别为118.59 kJ/mol和66.69 kJ/mol.与纤维素热解气的联机红外分析谱图相比可知,木聚糖热解析出气体过程复杂,其中CO在全过程都有析出,而CH4主要来源于一次挥发分的二次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聚糖 热裂解 动力学 热重-傅里叶红外联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火灾可燃物生物质热失重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施海云 王树荣 +3 位作者 方梦祥 余春江 骆仲泱 岑可法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2005年第1期9-14,共6页
对十种生物质的热解行为进行了热重分析 (TG)和差分热重分析 (DTG)试验研究。深入研究了气氛、样品种类、含水率对生物质热失重曲线特征的影响 ,建立了“分阶段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关键词 热失重 生物质 气氛 热解 研究 热重分析 动力学参数 特性比较 可燃物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钾催化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王树荣 廖艳芬 +2 位作者 骆仲泱 文丽华 岑可法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2-457,共6页
在差示热重分析仪上对生物质中最常见的金属元素钾的氯盐对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的催化效果进行了 研究。试验发现氯化钾的存在影响到热失重初始阶段活性纤维素的生成过程,导致了热重曲线向低温侧移动, 并且提高了焦炭的产率。结合Broido-... 在差示热重分析仪上对生物质中最常见的金属元素钾的氯盐对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的催化效果进行了 研究。试验发现氯化钾的存在影响到热失重初始阶段活性纤维素的生成过程,导致了热重曲线向低温侧移动, 并且提高了焦炭的产率。结合Broido-Shafizadeh模型,对纤维素热解过程的催化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发现纯纤维 素主失重阶段呈现出连续反应模式,分别对应于活性纤维素和挥发分的生成过程,并随反应温度的提高两者依 次成为整体失重过程的控制因素。钾盐的参与由于强烈催化了活性纤维素的生成反应,将控制反应转移到消耗 过程的一对竞争反应中,分别对应于焦炭和挥发份的生成。对比纯纤维素的失重动力学参数,氯化钾对活性纤 维素消耗过程中挥发份的生成反应和炭化反应均有强烈的催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热裂解 反应动力学 催化 氯化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分仓空气预热器热力计算的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周俊虎 杨卫娟 +3 位作者 靳彦涛 周志军 曹欣玉 岑可法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810-2813,共4页
给出了回转式三分仓空气预热器传热计算的模型和求解方法,并定义了三分仓空气预热器的传热系数和温压,屏蔽了空气预热器转子热容,给出了不涉及转子本身热参数的计算方法。该方法不仅有足够的传热计算精度,更适于三分仓空气预热器的积灰... 给出了回转式三分仓空气预热器传热计算的模型和求解方法,并定义了三分仓空气预热器的传热系数和温压,屏蔽了空气预热器转子热容,给出了不涉及转子本身热参数的计算方法。该方法不仅有足够的传热计算精度,更适于三分仓空气预热器的积灰状态在线实时监测。同时分析了转子单位时间热容Xr对三分仓空气预热器传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预热器 三分仓 再生式 热力计算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三组分热裂解行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4
12
作者 谭洪 王树荣 +1 位作者 骆仲泱 岑可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65,共5页
在热天平上对比研究了生物质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索三种主要组分的热失重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半纤维索模型化合物的木聚糖热稳定性差,在217℃-390℃发生明显分解;纤维素热裂解起始温度最高,且主要失重发生在较窄温度区域,... 在热天平上对比研究了生物质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索三种主要组分的热失重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半纤维索模型化合物的木聚糖热稳定性差,在217℃-390℃发生明显分解;纤维素热裂解起始温度最高,且主要失重发生在较窄温度区域,固体残留物仅为6.5%;木质索表现出较宽的失重温度区域,最终固体残留物高达42%。在红外辐射机理试验台上对比研究了三组分热裂解产物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三组分热裂解生物油产量随温度变化先升后降。纤维素生物油产量在峰值上最高,但纤维素生物油热稳定性差,高温时挥发分的二次分解最明显;木聚糖和木质素生物油产量较低,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三组分热裂解焦炭产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最终纤维素热裂解焦炭产量为1.5%,而木聚糖和木质素分别为22%和26%。三组分热裂解气体产物随温度升高而增长,但在气体组成分布上因三组分的结构上的差异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裂解 生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钙催化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廖艳芬 王树荣 +1 位作者 骆仲泱 岑可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2-697,共6页
用差示热重分析仪对氯化钙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催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氯化钙对焦炭的形成具有强烈的促进效果,使热裂解最终残留物产率从5%提升到10%以上,氯化钙的存在影响到热失重初始阶段活性纤维素的生成,使热重曲线向低温侧移... 用差示热重分析仪对氯化钙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催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氯化钙对焦炭的形成具有强烈的促进效果,使热裂解最终残留物产率从5%提升到10%以上,氯化钙的存在影响到热失重初始阶段活性纤维素的生成,使热重曲线向低温侧移动,并在低温段产生了小的失重速率峰。通过热重分析发现,氯化钙催化条件下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参数被分为了三段,分别对应于活性纤维素的生成、炭化和活性纤维素转化为挥发分产物三个区间,并依次成为整体失重过程的控制步骤。结合B ro ido-Shafizadeh机理分析以及与纯纤维素热裂解动力学参数的对比,氯化钙对这三个主要反应步骤都产生了促进效果,其中以催化焦炭的生成最为明显,在促进焦炭化的过程中,降低了气体产物的生成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热裂解 反应动力学 氯化钙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锅炉变负荷引起的水冷壁渣层热应力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俊虎 杨卫娟 +3 位作者 刘建忠 周志军 曹欣玉 岑可法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678-1682,共5页
从理论上研究锅炉降负荷运行时水冷壁上灰渣自发掉落这一现象 ,分析水冷壁渣层中热应力的产生机理 ,提出热应力是由渣层成长热应力和温度梯度热应力两部分组成 .建立了水冷壁渣层热应力的计算模型 ,计算分析了锅炉大范围变负荷运行产生... 从理论上研究锅炉降负荷运行时水冷壁上灰渣自发掉落这一现象 ,分析水冷壁渣层中热应力的产生机理 ,提出热应力是由渣层成长热应力和温度梯度热应力两部分组成 .建立了水冷壁渣层热应力的计算模型 ,计算分析了锅炉大范围变负荷运行产生的渣层热应力变化大小和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水冷壁 灰渣 热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盐催化纤维素快速热裂解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廖艳芬 王树荣 +2 位作者 骆仲泱 岑可法 马晓茜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4-659,共6页
在红外辐射加热实验装置内进行了钙盐催化纤维素快速热裂解机理实验研究。实验发现以生物油产率 的降低为代价,氯化钙促进了焦炭和气体产物的生成,尤其对焦炭的生成体现出明显的催化选择性。检测产物 中金属离子分布证实钙离子的催化作... 在红外辐射加热实验装置内进行了钙盐催化纤维素快速热裂解机理实验研究。实验发现以生物油产率 的降低为代价,氯化钙促进了焦炭和气体产物的生成,尤其对焦炭的生成体现出明显的催化选择性。检测产物 中金属离子分布证实钙离子的催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物料的固相空间,结合生物油成分分析认为钙盐在催化过程 中以离子的形式进入有机化合物内部结构,经由大量的脱水过程,促进了分子碎片重整和异构化过程,从而提 高了生物油中杂环类、脱水化合物以及缩醛化合物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热裂解 钙盐 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炉内喷钙脱硫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正华 周昊 +2 位作者 池作和 蒋啸 岑可法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6-80,共5页
对燃煤电站锅炉使用炉内喷钙脱硫技术时对锅炉运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采用该技术对锅炉腐蚀、粘污结渣、受热面磨损、除尘器性能以及锅炉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 喷钙脱硫 电站 低温腐蚀 结渣 脱硫 锅炉 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表征换热器换热特性的变量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卫娟 周俊虎 +3 位作者 刘建忠 周志军 黄镇宇 岑可法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6-439,共4页
Aimming at fouling and the changes of fluid temperature and flow exist during the long use of heat-exchangers,three parameters, NTU , θ and R ,are defined to characterize the heat transfer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hea... Aimming at fouling and the changes of fluid temperature and flow exist during the long use of heat-exchangers,three parameters, NTU , θ and R ,are defined to characterize the heat transfer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heat-exchangers in view of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The studies are performed from both theory and an example of how three parameters influence heat exchange.The conclusions are derived to guide the high-efficiency operation of heat exchangers.Heat transfer decreases as NTU or θ or R decreasing.And fouling affects less the heat exchangers with bigger R than those with smaller R ,while fouling affects the heat transfer independent of 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传热特性 玷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