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0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成ORC系统的高效氢液化流程设计研究
1
作者 李秋英 花亦怀 +5 位作者 程昊 张涵玮 刘文睿 白昊川 王凯 邱利民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51-3658,共8页
针对常规氢液化流程存在的高能耗和压缩机组高温余热未利用的问题,基于液氮预冷的Claude氢液化系统提出一种耦合有机朗肯循环的高效流程,利用Aspen Hysys进行稳态模拟并开展能量分析和[火用]分析。结果表明,该流程可以实现5t/d的液氢产... 针对常规氢液化流程存在的高能耗和压缩机组高温余热未利用的问题,基于液氮预冷的Claude氢液化系统提出一种耦合有机朗肯循环的高效流程,利用Aspen Hysys进行稳态模拟并开展能量分析和[火用]分析。结果表明,该流程可以实现5t/d的液氢产率,相比无ORC的常规系统,净功耗从1803.97 kW显著降低至1701.39 kW,比能耗为8.17 kWh/kg,[火用]效率为4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 催化 有机朗肯循环 比能耗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求工程中复杂曲面测量规划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单东日 柯映林 刘云峰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2,共4页
数据采集是反求建模的第一环节 ,测量数据的好坏决定了反求CAD模型的品质和精度。针对目前应用广泛的三坐标测量机 ,提出了产品反求建模过程中复杂曲面测量规划的基本规则 ,并对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 ,为最终构造出精度高、品质好的 CAD... 数据采集是反求建模的第一环节 ,测量数据的好坏决定了反求CAD模型的品质和精度。针对目前应用广泛的三坐标测量机 ,提出了产品反求建模过程中复杂曲面测量规划的基本规则 ,并对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 ,为最终构造出精度高、品质好的 CAD模型奠定了基础。这些规则在汽车、飞机零部件的测量造型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坐标测量机 反求工程 曲面造型 三维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态法的乙二醇-水固相物低温热导率实验研究
3
作者 张彦昭 艾立强 +3 位作者 吴胜宝 颜滢莉 沈惬 孙大明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为获取乙二醇-水的固体热导率,研制了一种基于一维圆柱稳态导热假设的实验装置。在81—164 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10%—99%浓度样品的乙二醇-水溶液冻结固相物热导率特性,并给出拟合公式。结果表明:热导率随乙二醇浓度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 为获取乙二醇-水的固体热导率,研制了一种基于一维圆柱稳态导热假设的实验装置。在81—164 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10%—99%浓度样品的乙二醇-水溶液冻结固相物热导率特性,并给出拟合公式。结果表明:热导率随乙二醇浓度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浓度10%—40%之间热导率快速下降,浓度超过80%时显著回升;低浓度(10%—30%)和高浓度(90%—99%)下热导率与温度呈负相关,中等浓度(40%—80%)下则呈正相关。实验发现装置漏热与冰层冻结速率的径向差异可能影响热导率分布均匀性。研究为乙二醇-水固体低温导热特性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导率 乙二醇-水固相物 稳态法 热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万吨级天然气液化工艺的设计模型验证与参数优化
4
作者 蒲黎明 李莹珂 +3 位作者 熊英杰 汤林 王凯 邱利民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169,共8页
昆仑能源湖北黄冈液化天然气工厂是中国唯一的百万吨级天然气液化工厂,经过10年的平稳运行,证明我国自主开发的百万吨级天然气液化工艺技术和国产化装备可靠性较高。中国已实现百万吨级液化天然气工厂的自主建设和运营,但在工艺优化和... 昆仑能源湖北黄冈液化天然气工厂是中国唯一的百万吨级天然气液化工厂,经过10年的平稳运行,证明我国自主开发的百万吨级天然气液化工艺技术和国产化装备可靠性较高。中国已实现百万吨级液化天然气工厂的自主建设和运营,但在工艺优化和降低能耗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为此,以昆仑能源湖北黄冈液化天然气工厂为例,重点对该工厂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介绍和模拟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工厂实际运行数据对多级单组分制冷天然气液化工艺(Multistage Single Component refrigeration natural gas liquefaction process,MSC)的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并采用热力学分析方法对MSC工艺的换热系统进行了优化;(2)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际运行数据吻合度高,单位能耗数据相差2.40%,证实计算模型可信度高;(3)基于热力学分析,优化了对数平均温差,换热过程的总?损降低了15.67%,单位能耗为每千克LNG 0.318 k W·h,比验证计算模型下降2.15%。结论认为,研究成果可指导该工厂下一步的节能降耗,同时为开发单线规模800×10^(4) t/a的超大型天然气液化成套技术提供理论支撑,实践经验对指导中国超大型天然气液化工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液化 LNG MSC 模型验证 热力学分析 [火用]损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温制冷机的小型氢液化方案对比
5
作者 史超越 宛传聪 +2 位作者 朱少龙 邱利民 王凯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共7页
通过构建小型氢液化系统热力学稳态模型并使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制冷机排布方式、数量以及氢气压力、换热温差和正仲氢转化对液化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冷机串联排布较并联排布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两台制冷机串联时液化率可达3.... 通过构建小型氢液化系统热力学稳态模型并使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制冷机排布方式、数量以及氢气压力、换热温差和正仲氢转化对液化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冷机串联排布较并联排布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两台制冷机串联时液化率可达3.70 kg/d,而并联时液化率仅为1.53 kg/d。氢气压力是影响液化性能的关键参数,当压力从0.1 MPa增至1.0 MPa时,单台制冷机的液化率增长140.5%。降低换热温差可有效改善系统性能,当温差从1 K降至0.5 K时,单机液化率提升6.6%,但需权衡换热器成本。考虑正仲氢转化后,系统液化率下降约1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液化 低温制冷机 小型液化系统 热力学模型制冷机排布 正仲氢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流氦流场可视化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胡应璇 李国良 +4 位作者 黄雯琳 张俊佩 童欣 邱利民 包士然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3-862,共10页
流场可视化是非接触式、全局高精度的新兴测量技术,测得的精细超流氦流场与传热信息能够为超导大科学装置的冷却系统设计提供数据和关联式支撑.超流氦具有量子特性,示踪物与量子涡旋的相互作用程度显著影响流场可视化测量的准确性.基于... 流场可视化是非接触式、全局高精度的新兴测量技术,测得的精细超流氦流场与传热信息能够为超导大科学装置的冷却系统设计提供数据和关联式支撑.超流氦具有量子特性,示踪物与量子涡旋的相互作用程度显著影响流场可视化测量的准确性.基于不同示踪物,深入讨论电子气泡法、微粒示踪法和分子示踪法3种主要的流场可视化方法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依据实验目的选择示踪物、搭建合适的光路和进行数据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流氦 流场可视化技术 超导冷却 低温测量 量子涡旋 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产最小化的液氮温区多层绝热变密度优化分析及实验研究
7
作者 俞佳豪 王浩任 +3 位作者 王博 高云飞 徐旭 甘智华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6,共10页
面向低温清洁燃料长储对高性能多层绝热的需求,构建了描述层间传热特性的层与层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多层绝热变密度优化的熵产最小化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显示,90层等密度布置的多层绝热靠近低温侧的前14层占据了总熵产的85%... 面向低温清洁燃料长储对高性能多层绝热的需求,构建了描述层间传热特性的层与层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多层绝热变密度优化的熵产最小化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显示,90层等密度布置的多层绝热靠近低温侧的前14层占据了总熵产的85%,为变密度优化提供了明确的优化层数范围。对前14层开展分段变密度优化结果显示,当多层绝热的前8层的层密度为13.7层/cm,后6层的层密度为16.8层/cm,剩余76层的层密度为21.5层/cm时,通过多层绝热的漏热从0.79 W/m2降低至0.52 W/m2,绝热性能实现了34.2%的提升。针对优化后的变密度多层绝热,开展了液氮温区实验测试,测试结果与理论优化偏差为11.86%,验证了熵产最小化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绝热 清洁能源 熵产最小化 变密度优化液氮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柔性传感器的管内LNG电容层析深度神经网络成像
8
作者 田泽南 高鑫鑫 张小斌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3-1310,共8页
聚焦低温两相流的电容层析成像(ECT)相分布反演系统,对基于柔性电路板的柔性传感器与传统贴片传感器的采样稳定性进行对比.训练适用于LNG-饱和甲烷蒸汽两相流相分布测量场景的深度神经网络(DNNLNG).就此算法开展数值模拟实验,将成像结... 聚焦低温两相流的电容层析成像(ECT)相分布反演系统,对基于柔性电路板的柔性传感器与传统贴片传感器的采样稳定性进行对比.训练适用于LNG-饱和甲烷蒸汽两相流相分布测量场景的深度神经网络(DNNLNG).就此算法开展数值模拟实验,将成像结果与传统算法结果对比,以评估算法性能.进行替代工质实验,比较2个传感器方案,选择成像效果更好的柔性传感器与DNN-LNG组合,开展常温实验.利用聚丙烯-空气替代LNG-饱和甲烷蒸汽两相流,检验柔性传感器与DNN-LNG算法在实际复杂流型成像应用中的性能,以此为基础进行液氮成像.结果表明,柔性传感器能有效提升ECT系统相分布采样稳定性与反演精度,且其标准化的设计制造流程以及稳定的高安装精度能为ECT传感器的规模化制造提供解决方案.DNN-LNG成像网络能够极大消除伪影和畸变,并能获得清晰准确的成像结果.柔性传感器与DNN-LNG成像方法的组合在LNG两相流成像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层析成像 柔性电路板 神经网络 低温学 液化天然气(L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氢潜液泵泵池内漏热及两相流动特性数值模拟
9
作者 赵梓栋 王维博 +2 位作者 魏爱博 胡赟 张小斌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9,共8页
为了探究潜液式液氢泵电机发热引起的气泡对泵吸入口流动的影响,建立了液氢低温潜液泵泵池内流固耦合两相流CFD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泵装置气蚀余量(NPSHa)下泵池内三维流场、温度场及相位分布的瞬态特性,特别关注蒸发产生的气泡在泵池... 为了探究潜液式液氢泵电机发热引起的气泡对泵吸入口流动的影响,建立了液氢低温潜液泵泵池内流固耦合两相流CFD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泵装置气蚀余量(NPSHa)下泵池内三维流场、温度场及相位分布的瞬态特性,特别关注蒸发产生的气泡在泵池内的动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NPSHa下,泵池内由于电机发热,周围局部液氢会气化产生两相流,泵池内温度分布与两相分布保持稳定;部分未经泵池出口排出的气相会聚集在泵池上方,形成稳定的分界层,且不会对流到泵诱导轮吸入口,即漏热及电机发热等产生的两相流不会对液氢潜液泵的稳定运行产生影响,验证了液氢泵与泵池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但当NPSHa低于0.9 m时,泵池中过多的气相会导致泵转动部件与电机散热及润滑恶化,可能会导致潜液泵运行失稳与损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液泵 泵池 液氢 两相流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压缩复叠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
10
作者 胡佳铭 俞章城 +1 位作者 张若爽 陈琪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4,72,共7页
构建了热力学模型,研究了中间蒸发温度、环境温度和冷端温度对热电-压缩复叠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同时对比了加入回热器和二级热电装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级热电-压缩复叠制冷系统在环境温度25℃冷端温度为-60℃存在最佳中间蒸... 构建了热力学模型,研究了中间蒸发温度、环境温度和冷端温度对热电-压缩复叠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同时对比了加入回热器和二级热电装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级热电-压缩复叠制冷系统在环境温度25℃冷端温度为-60℃存在最佳中间蒸发温度-32.6℃,系统COP最优可达0.2259,与中间蒸发温度为-20℃时相比,性能提升15.9%。此外,较低的冷端温度和较低的环境温度下二级热电装置对复叠系统效率提升较大,而较高的冷端温度和较高的环境温度则使用回热器对复叠系统效率提升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制冷 蒸气压缩制冷 复叠系统 二级热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G大管径堆积绝热输送管道用于液氢转注的可行性数值研究
11
作者 陈锐莹 姜夏雪 +4 位作者 徐皓晗 陆新宇 高歌 朱少龙 王凯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5,共11页
为了评估LNG接收站卸液管道用于液氢转注的可能性,采用CFD数值方法,建立液氢管道热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管道所受动态热应力分布与管道稳态漏热。热流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管道热应力分布与分层流流型具有显著联系,热应力呈现明显的顶底... 为了评估LNG接收站卸液管道用于液氢转注的可能性,采用CFD数值方法,建立液氢管道热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管道所受动态热应力分布与管道稳态漏热。热流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管道热应力分布与分层流流型具有显著联系,热应力呈现明显的顶底差异。该型管道在分阶段预冷使用低温氢气进行初步预冷情况下,转注液氢时等效热应力能够满足液氢转注要求。稳态漏热分析结果显示该型管的堆积绝热结构外表面漏热量为16.77 W/m,尚无法到达同等尺寸合格真空绝热管漏热指标,需优化绝热结构以满足液氢转注绝热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管道预冷 热流固耦合 动态热应力 液氢转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工程技术综述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式模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共5页
C E C/ I C M C99(低温工程和国际低温材料会议)和 S C W99(空间低温工程学术会议)两个会议确定的会议主题分别为进入下世纪的低温工程和在下世纪空间探索中的低温工程。本文分节综合分析低温工程及技术的现状,... C E C/ I C M C99(低温工程和国际低温材料会议)和 S C W99(空间低温工程学术会议)两个会议确定的会议主题分别为进入下世纪的低温工程和在下世纪空间探索中的低温工程。本文分节综合分析低温工程及技术的现状, 主要包括: 最新研究概况, 扼要述及能源、航天、科研、工业及生物等的低温技术进展。分别综述大型氦液化和制冷、氢液化及应用、天然气液化和贮运、空气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工程 空间低温技术 液化与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低温工程技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式模 朱士一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7-54,共8页
综述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的空间低温工程技术的最新技术进展,重点分析了超流氦,斯特林制冷机及脉管制冷机在空间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关键词 低温制冷 空间技术 超流氦 空间低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电池工程简化模型参数确定及模型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虞效益 饶大千 +1 位作者 胡长兴 徐美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0,共8页
针对现有文献中太阳电池工程简化模型的模型系数值不适用于当今光伏组件的问题,提出简单的仅需利用光伏组件出厂数据的模型系数确定方法.系数b通过拟合25℃下不同辐照度对应的开路电压数据得到,系数a和c分别取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的温度... 针对现有文献中太阳电池工程简化模型的模型系数值不适用于当今光伏组件的问题,提出简单的仅需利用光伏组件出厂数据的模型系数确定方法.系数b通过拟合25℃下不同辐照度对应的开路电压数据得到,系数a和c分别取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的温度系数.不同厂家生产的光伏组件系数b不同,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型号的光伏组件系数b可以取相同值.综合改进后的太阳电池工程简化模型、分段函数形式的太阳电池温度模型和考虑安装条件的入射光强度模型,开展光伏组件电气输出特性的动态仿真.当组件倾角小于最佳倾角时,角度变化对最大输出功率的影响很小;当倾角大于最佳倾角时,角度变化对最大输出功率的影响较大,影响程度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工程简化模型 模型参数估计 电池温度模型 辐照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区正仲氢催化转化特性测试流程的能耗和成本比较分析
15
作者 花亦怀 李秋英 +5 位作者 程昊 张涵玮 刘文睿 白昊川 王凯 邱利民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为了应对氢液化系统中氢物性和正仲氢催化剂活性的剧烈变化所引起的不同温区下正仲氢连续催化转化的特性差异,基于液氮预冷,提出了两种分别采用液氦冷却和GM制冷机冷源的分温区多级测试流程。在Aspen HYSYS中针对典型工况建立了热力学模... 为了应对氢液化系统中氢物性和正仲氢催化剂活性的剧烈变化所引起的不同温区下正仲氢连续催化转化的特性差异,基于液氮预冷,提出了两种分别采用液氦冷却和GM制冷机冷源的分温区多级测试流程。在Aspen HYSYS中针对典型工况建立了热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流量、测试时间下各流程方案的能耗和成本,并针对GM制冷机方案详细研究了换热效率、布置方式等对流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0.01 g/s的小流量等级,当测试时间大约为720 h时,两种流程的测试成本接近。此外,在能够满足对应流量测试要求的前提下,制冷机换热效率对流程性能的影响不大,而多台GM制冷机分开串联的布置方式可以有效减小系统换热器[火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仲氢转化 液氦 GM制冷机 能耗 成本 [火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电池氢气循环系统喷射器设计方法综述
16
作者 戴征舒 丁哲锐 +3 位作者 项佳欣 刘畅 张学军 张华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0-628,共9页
氢能的合理利用,是实现交通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有效路径,有助于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中,采用喷射器的氢气循环系统具有无运动部件、无需外部能耗、结构紧凑、运行可靠、无污染、成本低廉等优点。氢气... 氢能的合理利用,是实现交通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有效路径,有助于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中,采用喷射器的氢气循环系统具有无运动部件、无需外部能耗、结构紧凑、运行可靠、无污染、成本低廉等优点。氢气喷射器作为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将直接影响系统性能,然而目前高效氢气喷射器的设计方法尚不完善,本文对现有公开发表文献中氢气喷射器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内容包括渐缩单喷嘴氢气喷射器设计、渐缩多喷嘴氢气喷射器设计和缩放喷嘴氢气喷射器设计。最后对氢气喷射器设计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未来氢气喷射器设计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氢气循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喷射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7
作者 戴征舒 左元浩 +4 位作者 陈孝罗 张犁 赵根 张学军 张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2,共12页
喷射器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机械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初投资低、维护容易、运行可靠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制冷、海水淡化、化工、燃料电池、航空航天等领域。喷射器不直接消耗机械能,可实现节能的目的,在我国“双碳”背景下备受关注。机器学习... 喷射器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机械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初投资低、维护容易、运行可靠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制冷、海水淡化、化工、燃料电池、航空航天等领域。喷射器不直接消耗机械能,可实现节能的目的,在我国“双碳”背景下备受关注。机器学习方法作为一种基于数据的自动化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喷射器内部流动特性的分析及喷射器性能的优化。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喷射器的研究中,以提升喷射器性能和系统性能。但是目前文献中的研究方向较为分散,研究现状和研究水平尚不明晰。本文对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喷射器进行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现状、总结方法,并指出未来可以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喷射器内部流动特征的研究中,为提升喷射器效率和性能提供依据和指导;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喷射器变工况性能研究中,构建喷射器从自动化设计到真实应用的通路;构建更加合适的算法,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制冷 喷射器 机器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 预测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氦温区大冷量GM制冷机仿真及参数分布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巢伟 赵钦宇 +2 位作者 李睿泽 王博 甘智华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3,共7页
为提高液氦温区GM制冷机制冷效率,加快产品迭代速度,采用Sage仿真软件对鹏力超低温生产的一台KDE420两级GM制冷机进行了整机建模,该制冷机由两台KDC6000V压缩机并联驱动,模拟结果显示该制冷机一、二级分别可获得71.6 W@50 K、2.6 W@4.2 ... 为提高液氦温区GM制冷机制冷效率,加快产品迭代速度,采用Sage仿真软件对鹏力超低温生产的一台KDE420两级GM制冷机进行了整机建模,该制冷机由两台KDC6000V压缩机并联驱动,模拟结果显示该制冷机一、二级分别可获得71.6 W@50 K、2.6 W@4.2 K制冷量,与实验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对模型中整机(火用)损失情况、膨胀机内温度和(火用)流分布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进入二级回热器的(火用)占一级膨胀腔(火用)的69.5%,二级回热器铅丸段温度梯度过高,通过优化二级回热填料可进一步提高制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氦温区 GM制冷机 SAGE (火用)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流体在不同倾角填料表面的气液逆流特性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詹高铭 植晓琴 +2 位作者 滕艺璇 周华彬 邱利民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5,共8页
采用CFD方法,建立规整填料局部逆流模型,通过分析流动形态、润湿率、持液率等参数,研究了低温氮氧在45°和60°倾角填料气体逆流对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逆流气体对常温水的润湿性有促进作用,对低温工质产生负面影响。对于... 采用CFD方法,建立规整填料局部逆流模型,通过分析流动形态、润湿率、持液率等参数,研究了低温氮氧在45°和60°倾角填料气体逆流对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逆流气体对常温水的润湿性有促进作用,对低温工质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低温流体,45°填料能提供高于86%的润湿面积,逆流气体影响下润湿率降低6.90%,而60°填料润湿率仅降低0.40%,但其润湿率仅约67%。60°填料的压降低于50 Pa/m,远低于45°填料,能有效降低压降损失,更适合用于大处理量的空分精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精馏 规整填料 气液逆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级GM制冷机数值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鑫 植晓琴 +2 位作者 韦涛 高天 邱利民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7,共8页
采用Sage软件建立了两级GM制冷机整机数值模型,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基于数值模型和?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制冷温度下压缩机、旋转阀与冷头的损失分布。结果表明,损失主要发生在压缩机和旋转阀上。冷头的损失随着制冷温度的降低而... 采用Sage软件建立了两级GM制冷机整机数值模型,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基于数值模型和?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制冷温度下压缩机、旋转阀与冷头的损失分布。结果表明,损失主要发生在压缩机和旋转阀上。冷头的损失随着制冷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在4.2 K时36%的损失发生在冷头上,其中61%的冷头损失是由于实际气体效应引起。压缩机、旋转阀和回热器的低效性以及实际气体效应主导了制冷机的损失,导致制冷机效率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制冷机 数值模拟 ?分析 液氦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