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像组学对评估肿瘤微波/射频消融疗效预后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朱帆东 杨晨 赵振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3-696,共4页
影像组学是一种新兴影像图像的数据转化方法,为肺癌、肝癌等肿瘤消融前后异质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构建肿瘤消融后疗效、预后评估模型体系,用于实时、精准、客观地指导后期治疗、调整方案,并通过大数据校准与验证。该方法日益成熟、... 影像组学是一种新兴影像图像的数据转化方法,为肺癌、肝癌等肿瘤消融前后异质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构建肿瘤消融后疗效、预后评估模型体系,用于实时、精准、客观地指导后期治疗、调整方案,并通过大数据校准与验证。该方法日益成熟、稳定,现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影像组学特征及模型在肿瘤消融术后疗效评估与预后预测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肿瘤 微波消融 射频消融 疗效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分叶状肿瘤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韦明珠 顾雅佳 +4 位作者 肖勤 彭卫军 张胜箭 王伯胤 赵振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X线、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6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各病理亚型的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26个分叶状肿瘤中良性7个,交界性11个,恶性8个。肿瘤形...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X线、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6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各病理亚型的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26个分叶状肿瘤中良性7个,交界性11个,恶性8个。肿瘤形态、大小、位置在各病理亚型间分布无差异。X线检查显示肿块多为密度增高(22/26),良性和交界性多为类圆形,恶性多呈分叶状形态(P=0.033);交界性与恶性分叶状肿瘤边界不清晰,良性边界清晰(P=0.012)。17个肿瘤行MRI检查,T2WI上肿瘤为高信号(12/17),并能见其中更高亮的囊变裂隙区(8/12)。交界性和恶性分叶状肿瘤在T2WI上易出现低信号分隔(P=0.021),增强扫描后也显示低信号分隔(P=0.028)。结论:分叶状肿瘤的X线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MR-T2WI及增强扫描对判断分叶状肿瘤的病理亚型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叶状肿瘤 乳腺 乳腺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外病变的影像表现 被引量:12
3
作者 倪瑞军 王伯胤 +1 位作者 许顺良 阮翎翔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胰外病变的影像特点,提高对AIP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17例AIP患者的CT和/或MR资料,分析总结胰周假包膜形成,血管受累,胆道扩张,腹膜后纤维化及远处器官侵犯等胰外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7例AIP中1...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胰外病变的影像特点,提高对AIP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17例AIP患者的CT和/或MR资料,分析总结胰周假包膜形成,血管受累,胆道扩张,腹膜后纤维化及远处器官侵犯等胰外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7例AIP中10例伴胰周假包膜形成,假包膜的部位、形态呈多样性;5例伴脾动脉和/或脾静脉受累;5例伴胆管扩张,其中1例伴节段性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2例伴肾侵犯,1例伴肠系膜侵犯,肾内和肠系膜病变均呈结节状较高软组织密度,质地均匀,进行性均匀强化;1例伴腹膜后纤维化,纤维组织质地均匀度、强化特点与肾内及肠系膜病变相同。结论:胰周假包膜对AIP诊断有肯定意义,其它胰外病变亦具有一定特征性。掌握AIP胰外病变的影像特征有利于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疾病 胰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非刚性运动校正在肝肿瘤动态增强MRI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赵丽 赵振华 +3 位作者 章俞 杨建峰 卢增新 王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20-824,829,共6页
目的探讨3D非刚性运动校正在肝肿瘤动态增强MRI(DCE-MRI)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及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37例,分为原发性肝癌组(27例)与结直肠癌肝转... 目的探讨3D非刚性运动校正在肝肿瘤动态增强MRI(DCE-MRI)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及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37例,分为原发性肝癌组(27例)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组(1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数据行3D非刚性运动校正,并使用肝脏双血供双室血流动力学Extended Tofts模型计算各组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_e)、血浆容积分数(V_p)、肝动脉供血比例(HPI)等定量参数,同时测量病灶面积值,比较各组间运动校正前后腹主动脉和门静脉时间-浓度曲线、病灶面积差异。运用ROC曲线比较各定量参数诊断效能。结果 3D非刚性运动校正后,门静脉时间-浓度曲线具有更好的平滑性。运动校正前后原发性肝癌组K^(trans)值均大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校正后原发性肝癌组V_p值大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校正前K^(trans)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阈值为0.18/min,灵敏度为81%;运动校正后K^(trans)的AUC为0.85,阈值为0.20/min,灵敏度为87%。V_p的AUC为0.80,阈值为0.16/min,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89%。结论 3D非刚性运动校正在肝肿瘤DCE-MRI定量灌注中具有一定价值,可提高HCC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肿瘤 多原发性 肿瘤转移 结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性贫血合并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1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魏建国 孙爱静 +1 位作者 陶健 黎敏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0-351,共2页
患者女性,51岁,因肋骨骨折后2周于2013年7月19日来我院复查.患者无胸痛气急,无咯血、咳痰,无声音嘶哑,无吞咽困难,无恶心、呕吐,无四肢乏力,无畏寒、发热等不适.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正常,胸廓双侧对称,语颤双侧对称,叩诊音清,两肺呼吸音... 患者女性,51岁,因肋骨骨折后2周于2013年7月19日来我院复查.患者无胸痛气急,无咯血、咳痰,无声音嘶哑,无吞咽困难,无恶心、呕吐,无四肢乏力,无畏寒、发热等不适.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正常,胸廓双侧对称,语颤双侧对称,叩诊音清,两肺呼吸音清晰,心脏浊音界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血常规:红细胞计数3.5 ×1012个/L,白细胞计数5.3×109个/L,血小板计数153×109个/L,血红蛋白92 g/L;贫血全套:叶酸19.71 nmol/L,血清铁蛋白755.15 ng/ml,促红细胞生长素18.7 mU/ml;骨髓常规示:增生性骨髓像,红系增生明显,粒红比例倒置,内外铁不减少;酸溶血试验阴性,抗人球蛋白试验(间接法)阳性,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法)阴性;骨髓活组织检查示:造血组织增生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造血 溶血性贫血 纵隔 髓外造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静脉留置针在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董金芳 孙雪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3052-3053,共2页
目的探讨深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在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为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提供最佳穿刺工具及方法。方法将采用静脉留置针行CT增强扫描的50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60例)和对照组(246例)。试验组患者使用深静... 目的探讨深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在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为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提供最佳穿刺工具及方法。方法将采用静脉留置针行CT增强扫描的50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60例)和对照组(246例)。试验组患者使用深静脉留置针,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增强成功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造影剂外渗率(0.08%与1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增强成功率(98.08%与94.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一次穿刺成功率(95.00%与96.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时配合使用高压注射器,在危重病患者中深静脉留置针明显优于普通静脉留置针,可降低造影剂外渗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保证增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CT增强扫描 深静脉留置针 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罕见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一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赵丽 黎敏华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2期230-230,共1页
病历资料:女,63岁。因上腹隐痛伴乏力、纳差十余天入院。查体: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关键词 脾肿瘤 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