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隔代教养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志军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3,共5页
严格意义上的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隔代监护状态。无论为单亲教养还是隔代教养,留守儿童都面临某些方面的发展挑战,其中又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挑战最为突出。隔代教养下的留守儿童同时面对亲子隔离与隔代亲合的正负面影响,其发展结... 严格意义上的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隔代监护状态。无论为单亲教养还是隔代教养,留守儿童都面临某些方面的发展挑战,其中又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挑战最为突出。隔代教养下的留守儿童同时面对亲子隔离与隔代亲合的正负面影响,其发展结果是多维和多样的,除了心理韧性、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对欠缺外,也可能发展出更为独立的人格并减少心理抑郁风险。在传统家庭功能削弱、社会流动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宜充分挖掘和发挥儿童主任制度的功能,以儿童主任为枢纽,链接政府、社会及社区资源,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隔代教养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留守经历 祖辈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首批三峡移民的经济适应--兼论模糊人情化扶持及其超越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志军 孙泽建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19,共7页
基于对浙江嘉善和长兴首批三峡移民的调查,发现其经济适应上具有经济状况改善但仍存在心理落差、就业非农化但职业选择具有模仿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形成又深受基层组织在移民生产扶持中的工作方式(我们概念化为"模糊人情化扶持&... 基于对浙江嘉善和长兴首批三峡移民的调查,发现其经济适应上具有经济状况改善但仍存在心理落差、就业非农化但职业选择具有模仿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形成又深受基层组织在移民生产扶持中的工作方式(我们概念化为"模糊人情化扶持")影响,而使移民工作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要继续改进移民的经济适应状况,需转向明晰制度化支持,包括帮扶决策民主化、帮扶时间集中化、帮扶期限明确化、帮扶安排制度化、帮扶机制去人情化、帮扶方式市场化,真正实现移民的社会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移民 经济适应 模糊人情化扶持 明晰制度化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申报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忧与思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志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66,共5页
后申报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主要面临狭义文化观的束缚、意识形态标签的羁绊、大众参与的边缘化与政府的包揽、利益博弈与政治筛选导致新的文化不平等、"名录"阶梯化带来的文化阶层化、"名录"利益化带来... 后申报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主要面临狭义文化观的束缚、意识形态标签的羁绊、大众参与的边缘化与政府的包揽、利益博弈与政治筛选导致新的文化不平等、"名录"阶梯化带来的文化阶层化、"名录"利益化带来的文化封闭性、经费难以保障等问题。应尽快研究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评价体系;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级警告与摘牌机制;通过立法与制度建设推动参与式保护,杜绝政府包揽及文化部门与民间文化精英的垄断合谋;设立文化彩票或文体彩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可持续地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与式保护 保护评价 警告摘牌制 文化彩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力还是心理?--对留守经历长期影响的一项实证检验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志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86,158,159,共15页
针对留守儿童的诸多研究表明,其学业成就及心理特征等会受到消极影响,但长期来看,这种影响会否传导为职场能力及职场心理方面的负效应仍缺乏探讨。基于2385名80后外来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对童年期留守经历与成年后的务工工资、理想月薪及... 针对留守儿童的诸多研究表明,其学业成就及心理特征等会受到消极影响,但长期来看,这种影响会否传导为职场能力及职场心理方面的负效应仍缺乏探讨。基于2385名80后外来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对童年期留守经历与成年后的务工工资、理想月薪及保留工资之间的关联进行实证检验,以间接探究留守经历对于个人职场能力及职场心理的长期影响。结果显示,务工工资、理想月薪无显著差异,但有留守经历者的保留工资显著偏低。这表明,留守经历对于个人长期的职场能力发展及职场能力的自我评估无显著影响,但可能导致更为内敛、退让的职场心理。采用GHQ-12量表数据及参证变量所做的分析验证了这一结论。这启示我们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需对社会心理发展有更多积极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经历 职场能力 职场心理 保留工资 外来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文化与民主治理机制的巩固和可持续性--以温岭民主恳谈会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郎友兴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2,共8页
民主治理机制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公民文化的成熟,而公民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民主治理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官民的共识。因此,需要从习惯的形成、共识的达成等方面来推进民主的巩固、民主治理机制的可持续性。本文以温岭民主恳谈会为例加... 民主治理机制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公民文化的成熟,而公民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民主治理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官民的共识。因此,需要从习惯的形成、共识的达成等方面来推进民主的巩固、民主治理机制的可持续性。本文以温岭民主恳谈会为例加以讨论。从公民文化角度来看,民主恳谈会经历了三个阶段:公民文化的萌发阶段、公民文化生长促使转向民主治理方向阶段和"准参与式的公民文化"阶段。研究表明,温岭民主恳谈会的经验已经蕴含着公民文化的基本内容。基于温岭民主恳谈会的经验,一个基本的结论是,公民文化的形成是现代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唯有得到公民文化的支持,民主治理机制方能得到巩固并且健康持续地运行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文化 民主治理 可持续性 民主恳谈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