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2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叶兴乾教授作为负责人的果蔬加工专业分中心得到农业部认定
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果蔬加工 农业部 分中心 生物系统工程 负责人 食品科学 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探索 被引量:9
2
作者 应义斌 赵文波 +3 位作者 何勇 苗香雯 王俊 汪懋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26,共4页
系统论述了国际农业工程学科向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科方向拓展的趋势和在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生物系统工程二级学科的必要性 ,描述了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定义、主要研究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和预期就业前景。认为设立生物系统工程二级... 系统论述了国际农业工程学科向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科方向拓展的趋势和在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生物系统工程二级学科的必要性 ,描述了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定义、主要研究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和预期就业前景。认为设立生物系统工程二级学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符合国际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前沿方向 ,将有利于拓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空间 ,加强工程技术和生命科学知识的交叉渗透 ,促进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向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 定义 培养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系统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被引量:6
3
作者 应义斌 赵文波 +3 位作者 何勇 王俊 王剑平 郭亚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83-187,共5页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追踪国际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 ,提出了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发挥个性特长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改造原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基础上 ,于 2 0 0 2年率先在全国设立了生物系统工...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追踪国际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 ,提出了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发挥个性特长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改造原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基础上 ,于 2 0 0 2年率先在全国设立了生物系统工程本科专业 ,确定了生物系统工程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并对新专业进行了实施完全学分制和全程导师制、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探索 ,从而建立了生物系统工程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为既具有生物科学知识背景又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生物系统工程师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系统工程 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农业工程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系统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探索 被引量:4
4
作者 沈明卫 郝飞麟 +1 位作者 何勇 冯雷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6-178,共3页
根据生物系统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国内外该学科领域的迅速发展,对创新性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①对原有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加强实验内容的设计综合性和研究探索性,采用灵活的实验形式;②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聘... 根据生物系统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国内外该学科领域的迅速发展,对创新性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①对原有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加强实验内容的设计综合性和研究探索性,采用灵活的实验形式;②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技术人员担任实验教学指导教师;③开展与学科和科研实验室共享的尝试和实践,在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和运行方面形成了一些制度和规范,以保障创新性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创新性 生物系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系统工程新专业的创建与实践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素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生物系统工程专业是在改造原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基础上,通过拓宽农业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在国内率先设立的新专业.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专业改造的背景与基础、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新专业创建的手段与机制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生物系统工程 专业 建立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系统工程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6
作者 陈素珊 赵文波 +1 位作者 何勇 应义斌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284,共2页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工程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追踪国际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在改造原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基础上,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生物系统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04年...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工程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追踪国际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在改造原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基础上,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生物系统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04年开始正式招收研究生。为此,系统阐述了新设立的生物系统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着重从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等方面,论述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资队伍建设 生物系统工程 农业工程类专业 农业工程技术 社会经济发展 2002年 2004年 人才培养 学科发展 食品科学 本科专业 工程专业 智力引进 人才引进 多种形式 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北美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谈我国设立生物系统工程二级学科的必要性
7
作者 应义斌 王剑平 赵文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226-232,共7页
本文系统分析了北美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过程,阐述了在我国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生物系统工程二级学科的必要性,描述了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定义和人才培养目标,认为尽快将农业工程学科从基于应用的工程类学科改造成一个基于生物科学,并... 本文系统分析了北美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过程,阐述了在我国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生物系统工程二级学科的必要性,描述了生物系统工程学科的定义和人才培养目标,认为尽快将农业工程学科从基于应用的工程类学科改造成一个基于生物科学,并服务于整个生物系统领域应用的工程类学科,是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应 该加快向农业与生物系统学科转变的步伐,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 学科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技与教育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召开 被引量:2
8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4-154,171,共2页
关键词 农业工程 国际会议 2002年 生物系统工程 科技 教育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24
9
作者 蒋益虹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5-246,共2页
论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体制、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综合性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教学管理体制 实习基地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性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中的问题思考 被引量:39
10
作者 沈明卫 涂澄海 +1 位作者 何勇 郭亚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8年第7期133-135,共3页
浙江大学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经过9期的实施,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认为对培养高年级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科研素养、方法和科研动手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该文针对浙江大学SRTP项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从教学模式、... 浙江大学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经过9期的实施,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认为对培养高年级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科研素养、方法和科研动手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该文针对浙江大学SRTP项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从教学模式、导师作用、实验室管理和开放、观念等角度做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素质教育、观念培养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问题和对策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食品科学中的最新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关荣发 钱博 +1 位作者 叶兴乾 郝云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0-273,共4页
文章介绍了纳米技术的概念、特性,并对其在食品科学中的最新研究与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纳米技术 食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工业中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润润 张颀宜 +3 位作者 楼倚洋 陈秀琴 冯劲松 丁甜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1-567,共17页
生物被膜是细菌在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具有三维结构的微生物群落及极强胁迫耐受性的特殊生态。在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易引起消毒逃逸及细菌污染,进而造成毒素积累或食品变质,威胁消费者健康安全。在食品工业中... 生物被膜是细菌在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具有三维结构的微生物群落及极强胁迫耐受性的特殊生态。在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易引起消毒逃逸及细菌污染,进而造成毒素积累或食品变质,威胁消费者健康安全。在食品工业中,预防、抑制和清除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是保证食品微生物安全的关键。因此,迫切需要找到高效阻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并有效清除生物被膜的方法和策略。本文综述了食品工业中生物被膜污染的现状及其胁迫耐受机制,并有针对性地讨论了食品加工领域中生物被膜阻控技术,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由生物被膜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为研发高效绿色的生物被膜清除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生物被膜 食品工业 胁迫耐受性 清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高校农业工程专业研究生能力培养探索实践
13
作者 李晓丽 黄镇雄 +2 位作者 叶大鹏 何青海 何勇 《农业工程》 2025年第2期145-149,共5页
近年来,国家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对农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总结目前农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结合10余年来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提出思政教育提升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全程负责提... 近年来,国家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对农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总结目前农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结合10余年来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提出思政教育提升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全程负责提高研究生课题参与度和合作交流增加研究生专业实践量的应对策略,以期提升农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农业工程 专业认同感 能力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对喀斯特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碳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钱玉平 宿兵兵 +3 位作者 高吉星 阮粉花 李亚伟 茅林春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84,共12页
为探明喀斯特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I)、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M) 3种模式,采用Biolog-ECO微孔培养法,旨在揭示玉米大豆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 为探明喀斯特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I)、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M) 3种模式,采用Biolog-ECO微孔培养法,旨在揭示玉米大豆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多样性以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与MM及SM相比, MSI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McIntoshindex)分别显著提高了11.90%和58.40%,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wellcolordevelopment, AWCD)分别显著增加了24.50%和80.10%,羧酸类、氨基酸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平均相对吸光度分别显著提高了34.50%、63.70%和61.80%;碳源代谢指纹图谱表明,MSI模式中土壤微生物通过提高衣康酸的代谢活性进而增加了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通过提高L-苯丙氨酸、L-苏氨酸和甘氨酰-L-谷氨酸的代谢活性从而增加了氨基酸类碳源利用,通过提高吐温40、吐温80和肝糖的代谢活性从而增加了对多聚类碳源的利用;同时, MSI处理土壤SOC分别较MM和SM显著提高8.50%和72.84%, NH_4~+-N和TN含量分别较SM处理显著增加46.70%和33.30%;主成分分析表明,提取的2个主成分解释了碳源利用总变异的79.69%,种植模式对碳源代谢的综合利用能力表现为MSI>MM>SM,其中MSI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羧酸类、氨基酸类和多聚类代谢利用能力最强;冗余分析则表明,显著影响碳源代谢利用的2个环境因子分别是TN (53.50%)和SOC (30.90%),其中TN促进了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代谢利用, SOC加强了胺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综上可见,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的偏好性主要由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引起,同时又受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调控,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互作可能是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增产增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土壤微生物 碳源代谢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Biolog-E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胆汁酸生物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郑苗 常超 +4 位作者 苏琪 蔡成岗 逯与运 赵敏洁 蔡海莺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5-265,共11页
胆汁酸(bile acid,BA)作为胆汁重要的两性固醇类物质,可通过与受体、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调节糖脂代谢及稳态、肠道微生态、肠道屏障、炎症、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影响机体代谢和营养健康。本文综述主要新型功能性BA的合成通路... 胆汁酸(bile acid,BA)作为胆汁重要的两性固醇类物质,可通过与受体、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调节糖脂代谢及稳态、肠道微生态、肠道屏障、炎症、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影响机体代谢和营养健康。本文综述主要新型功能性BA的合成通路,系统总结主要功能性BA的功能活性、化学合成和生物转化研究进展。此外,归纳新型BA(异脱氧胆酸、异石胆酸、异别脱氧胆酸、异别石胆酸)功能性研究,以及新型BA生物转化酶的微生物来源、催化性质及其应用于BA合成的潜力。展望功能性BA在食品和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为新型功能性BA的合成转化及综合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 功能性 生物转化 羟基类固醇脱氢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水稻育秧机取泥装置控制系统研究
16
作者 况福明 姬傲 +4 位作者 何箐 王俊 熊玮 朱德泉 郑泉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0-304,共15页
南方丘陵山区地块小而分散,通常采用田间取泥育秧方式。机械化取泥虽可以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劳动力,提高秧苗适应性,但由于水田硬底层和泥浆表面不平,作业参数难以动态调节,导致取泥量不稳定,难以实现连续田间取泥育秧作业。本文运用M... 南方丘陵山区地块小而分散,通常采用田间取泥育秧方式。机械化取泥虽可以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劳动力,提高秧苗适应性,但由于水田硬底层和泥浆表面不平,作业参数难以动态调节,导致取泥量不稳定,难以实现连续田间取泥育秧作业。本文运用Matlab/Simulink建立取泥控制系统模型,以泥浆质量为控制目标,以取泥深度和螺旋输送器转速为被控变量,采用模糊PID控制方法设计取泥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前进速度为0.15 m/s时,取泥控制系统储泥箱中泥浆质量稳定时间为18 s,超调量为0.125%。为验证取泥控制系统作业效果,搭建了基于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倾角传感器和PLC1200控制器的取泥试验台架,以取泥装置前进速度、地面平整度为试验因素开展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泥浆质量最大标准偏差为0.46 kg,最小标准偏差为0.21 kg,储泥箱最大泥浆质量为8.8 kg,最小泥浆质量为7.1 kg,作业过程中螺旋输送器前端未出现泥浆堆积,各项作业指标均满足田间取泥育秧装备作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间取泥育秧机 模糊PID控制 螺旋输送器入泥深度监测 储泥箱质量 PLC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强光杀菌机理及其在食品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叶子晗 王文骏 +2 位作者 周建伟 吕瑞玲 刘东红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5-305,共11页
脉冲强光作为一种新型食品非热杀菌技术,以其高效、便捷、环境友好等优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脉冲强光的穿透性强、杀菌谱广,应用广泛,同时还可以保留食品质地、风味和口感,具有十分广阔的研究前景。然而,目前脉冲强光杀菌机理缺乏系统... 脉冲强光作为一种新型食品非热杀菌技术,以其高效、便捷、环境友好等优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脉冲强光的穿透性强、杀菌谱广,应用广泛,同时还可以保留食品质地、风味和口感,具有十分广阔的研究前景。然而,目前脉冲强光杀菌机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研究方法杂乱多样,不同效应之间的协同机制还不明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总结脉冲强光杀菌机理以及近年来该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首先利用VOS viewer软件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脉冲强光杀菌的研究现状,为掌握脉冲强光杀菌技术的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线索;其次从脉冲强光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物理效应、光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3个方面出发,梳理脉冲强光对细菌多靶点、多核心、多系统的作用过程,以期揭示更深层次的脉冲强光杀菌作用机理;最后按照食品种类归纳脉冲强光杀菌的应用。未来,可通过进一步深入对脉冲强光杀菌作用机制的研究,强化与其他杀菌技术的联用,拓展食品杀菌领域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VOS viewer 脉冲强光 杀菌机理 光热效应 生物物理效应 光化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风机-纤维风管局部降温系统对奶牛躺卧区热环境的影响
18
作者 杨瑞敏 曹孟冰 +1 位作者 汪开英 王校帅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00-209,共10页
纤维风管布风(perforated air-ducting,PAD)系统已被证明是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关于该系统对热环境以及奶牛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影响尚缺乏全面系统评估。因此,该研究旨在通过现场试验,对比PAD系统与传统通风(conventional... 纤维风管布风(perforated air-ducting,PAD)系统已被证明是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关于该系统对热环境以及奶牛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影响尚缺乏全面系统评估。因此,该研究旨在通过现场试验,对比PAD系统与传统通风(conventionally ventilation,CV)系统的冷却性能以及奶牛对2种系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PAD系统所有射流在孔口中心处的速度均超过14.00 m/s,并且保持相对稳定。与CV系统相比,PAD系统降低了栏位中心区域(距离地面高度0.6 m)平均环境温度(降低2.93℃)、平均温湿度指数(降低2.27)和平均等效热指数(降低2.16℃)。通过对视频监控数据分析,奶牛更偏好PAD系统。与CV系统相比,PAD系统的占栏率显著更高(P=0.011)。试验初期,PAD系统下的奶牛表现出较低的趴卧率,随着奶牛对PAD系统的逐步适应,PAD系统下的趴卧率与CV系统下的趴卧率相比相当甚至略高。此外,与CV系统相比,PAD系统下趴卧奶牛的皮肤温度分布更均匀,平均肩胛皮肤温度更低(降低0.72℃),而前额皮肤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PAD系统下站立奶牛的平均前额皮肤温度比CV系统下站立奶牛的低0.49℃,2种系统均未能有效冷却站立奶牛肩胛区域。综上所述,PAD系统在改善局部热环境和缓解奶牛热应激方面优于CV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奶牛 热应激 传统通风系统 纤维风管布风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生物质炭投入下温室气体减排与净环境经济效益评估
19
作者 程术希 李文佑嘉 +1 位作者 何勇 蒋茜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5-753,共9页
【目的】生物质炭因其碳封存与土壤改良功能,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保产减排措施。对生物质炭的环境与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促进农田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合中国稻田系统的多源数据,构建混... 【目的】生物质炭因其碳封存与土壤改良功能,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保产减排措施。对生物质炭的环境与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促进农田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合中国稻田系统的多源数据,构建混合效应模型,结合Meta分析评估生物质炭对温室气体排放、作物产量和固碳能力的影响,并且开展亚组分析,展示了其他变量对生物质炭效应的影响。同时,基于净环境经济效益,纳入了作物产量收益、环境效益、农业成本和环境损耗,系统量化了生物质炭投入的环境经济效益。【结果】生物质炭施用可提高12.8%的作物产量与30.5%的土壤固碳速率,并提升净环境经济效益值,但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生物质炭种类和施肥管理对其效应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结论】在稻田种植中添加生物质炭不仅能通过改善土壤固碳能力间接促进温室气体减排,而且也显著提高了净环境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净环境经济效益 生物质炭 Meta分析 成本效益 农业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20
作者 蒋雪松 王剑平 +1 位作者 应义斌 李延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2-277,共6页
生物传感器特异性好、分析速度快、成本低,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文介绍了电化学、光学、压电和量热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包括致病菌、抗生素残留、生物毒素和农药残留检测,指出了目前研究中需要解决... 生物传感器特异性好、分析速度快、成本低,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文介绍了电化学、光学、压电和量热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包括致病菌、抗生素残留、生物毒素和农药残留检测,指出了目前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认为高灵敏度、集成化、微型化、多功能化等是未来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和重点方向。它在食品污染物的快速实时及特异性检测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食品安全 致病菌 抗生素 生物毒素 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