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中锑的双阳极电化学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 被引量:8
1
作者 侯逸众 申屠超 +2 位作者 范云场 朱岩 陈梅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11,115,共4页
采用双阳极电化学氢化物发生与原子荧光在线联用测定土壤中的锑含量,其中氢化物发生通过以纯铅为阴极,2根钛丝作阳极的双阳极电解池实现。对电解池工作条件及原子荧光参数进行了优化,最佳工作条件为以0.5mol.L-1硫酸作电解液,流速2.0mL.... 采用双阳极电化学氢化物发生与原子荧光在线联用测定土壤中的锑含量,其中氢化物发生通过以纯铅为阴极,2根钛丝作阳极的双阳极电解池实现。对电解池工作条件及原子荧光参数进行了优化,最佳工作条件为以0.5mol.L-1硫酸作电解液,流速2.0mL.min-1,阴极电解电流密度0.5A.cm-2。同时以去离子水为进样载流,流速设定为1.5mL.min-1,六通阀进样100μL得到方法检出限为0.91μg.L-1(S/N=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8%(50μg.L-1,n=11);线性范围为1~300μ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阳极电化学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膜色谱法及其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婷 周玖瑶 徐贝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5期983-985,共3页
细胞膜色谱法是研究药物与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新型亲和色谱技术,将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在色谱柱内进行动态模拟。随着CMC法研究的深入,为天然植物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中药复方的定性定量分析等方面提供了实验依据,为研究药物与受... 细胞膜色谱法是研究药物与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新型亲和色谱技术,将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在色谱柱内进行动态模拟。随着CMC法研究的深入,为天然植物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中药复方的定性定量分析等方面提供了实验依据,为研究药物与受体作用及创新药物的高通量筛选提供了细胞水平筛选平台。文章简要综述近年来细胞膜色谱法及其在药理学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膜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有效成分 细胞膜 受体 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基IrO_2+Ta_2O_5阳极在H_2SO_4溶液中的电解时效行为 被引量:22
3
作者 胡吉明 孟惠民 +1 位作者 张鉴清 曹楚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20,共7页
研究了450℃制备所得Ti/70%IrO2-30%Ta2O5(摩尔分数)高寿命阳极在H2SO4溶液电解过程中电极的物理、化学及电化学性能的时效行为.结果发现,整个电解过程可分为“活化”、“稳定”及“失效”三个阶段.在“活化”及“稳定”区内主要发生电... 研究了450℃制备所得Ti/70%IrO2-30%Ta2O5(摩尔分数)高寿命阳极在H2SO4溶液电解过程中电极的物理、化学及电化学性能的时效行为.结果发现,整个电解过程可分为“活化”、“稳定”及“失效”三个阶段.在“活化”及“稳定”区内主要发生电极表面活性氧化物的溶解,涂层中IrO2金红石相的(110)、(101)晶面择优取向随电解时间延长而减弱,而(002)晶面择优增强.但是在“失效区”内,各晶面的择优程度却不随电解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表明在“失效区”内氧化物的损失机制发生了变化.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表明,电极的析氧电化学反应电阻随电解时间的延长发生缓慢而连续的上升,而整个电极的物理阻抗在“失效区”内却发生突升现象.X射线衍射分析(XRD)表明,随电解时间的延长TiO2金红石相的衍射强度增大,达“失效区”时衍射强度发生突升.根据实验现象特别是“失效区”内阳极的时效行为提出高寿命Ti基氧化物涂层阳极的失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机理 钛阳极 二氧化铱 五氧化二钽 硫酸溶液 电催化材料 电解 时效行为 H2SO4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基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与甲烷二氧化碳重整耦合反应 被引量:10
4
作者 莫流业 蒋晓原 +3 位作者 康雪 陈娟娟 毛建新 郑小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37-742,共6页
用TPR、XRD和活性评价等手段研究了Co/SiO2 、Co/γ -Al2 O3和Co/α -Al2 O3催化剂上金属 -载体相互作用以及Co/α-Al2 O3催化剂上钴负载量对甲烷部分氧化与甲烷二氧化碳重整耦合反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Co/γ -Al2 O3和Co/SiO2... 用TPR、XRD和活性评价等手段研究了Co/SiO2 、Co/γ -Al2 O3和Co/α -Al2 O3催化剂上金属 -载体相互作用以及Co/α-Al2 O3催化剂上钴负载量对甲烷部分氧化与甲烷二氧化碳重整耦合反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Co/γ -Al2 O3和Co/SiO2 催化剂活性很差的原因主要是金属 -载体的相互作用太强或太弱 ,只有金属 -载体相互作用适中的Co/α -Al2 O3催化剂才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在Co/α -Al2 O3催化剂中钴的负载量对催化性能有很大影响 ,当负载量低时催化剂易发生Co0 →CoAl2 O4 相转变而失活 ,而负载量太高时催化剂容易积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基催化剂 甲烷部分氧化 二氧化碳重整 合成气 耦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水解DNS比色法快速测定甘薯淀粉含量的标准方法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陆国权 李秀玲 丁守仁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8,共4页
以经典费林试剂滴定法为标准法 ,对 6mol L盐酸水解 ,3,5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 (简称DNS比色法 )快速测定甘薯淀粉含量标准化方法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准确度和精密度 ,提出了消除胡萝卜素和花青素色素干扰的方法。
关键词 甘薯 盐酸水解-DNS比色法 淀粉含量 测定 标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晶相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国华 徐铸德 王大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2-428,共7页
在水解-沉淀法制备纳米TiO2粉体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沉淀剂获得了晶相不同的纳米TiO2粉体;使用混合沉淀剂,通过控制沉淀剂的比例,制备了晶相组成(金红石与锐钛矿比例)不同的纳米TiO2多晶粉体;采用相同的粉体制备工艺,不同的后续处理工艺... 在水解-沉淀法制备纳米TiO2粉体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沉淀剂获得了晶相不同的纳米TiO2粉体;使用混合沉淀剂,通过控制沉淀剂的比例,制备了晶相组成(金红石与锐钛矿比例)不同的纳米TiO2多晶粉体;采用相同的粉体制备工艺,不同的后续处理工艺,探讨了锐钛矿向金红石转变的相变温度.经分析研究后认为,水解-沉淀法制备的纳米TiO2粉体中的锐钛矿向金红石转变的温度为500~800℃,完全转变的温度在800℃以上;纳米TiO2多晶粉体的晶相组成不仅与沉淀剂的种类、混合沉淀剂中沉淀剂的比例和粉体的煅烧温度有关,而且与粉体的后续处理工艺和粉体表面界面相的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 晶相控制 相变温度 物相组成 沉淀剂 光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化壳聚糖/DNA自组装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和体外Hela细胞转染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魏晓红 梁文权 潘远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993-1996,共4页
通过有机合成和高分子聚合等方法将亲水性的聚乙二醇接枝到壳聚糖的氨基侧链上 ,得到了改性的壳聚糖 -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 ,应用现代波谱等技术对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进行了表征 .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质粒 p EGFP-N1为 DNA模型 ,在溶液... 通过有机合成和高分子聚合等方法将亲水性的聚乙二醇接枝到壳聚糖的氨基侧链上 ,得到了改性的壳聚糖 -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 ,应用现代波谱等技术对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进行了表征 .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质粒 p EGFP-N1为 DNA模型 ,在溶液中通过自动 (静电 )吸附得到 PEG化的壳聚糖 /DNA自组装复合物 .初步研究了该自组装复合物对 Hela细胞的体外转染效率 .结果表明 ,活化的聚乙二醇被成功地接枝到壳聚糖上 ,使不溶于水的壳聚糖改性为水溶性的 PEG化的壳聚糖 . PEG化壳聚糖 /DNA自组装复合物在Hela细胞体外转染率达到 81 % .因此 ,PEG化的壳聚糖有可能成为基因转染的非病毒载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化壳聚糖 DNA 自组装 复合物 制备 表征 体外传染 HELA细胞 聚乙二醇 病毒载体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α-、β-熊果苷及烟酰胺 被引量:31
8
作者 程鹏 陈梅兰 朱岩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9-92,共4页
建立了美白类化妆品中熊果苷的两种光学异构体α-熊果苷和β-熊果苷及烟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用氯化钠水溶液-氯仿(2∶1,v/v)进行萃取。固定相为依利特ODS-BP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10∶90,v/v),柱温... 建立了美白类化妆品中熊果苷的两种光学异构体α-熊果苷和β-熊果苷及烟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用氯化钠水溶液-氯仿(2∶1,v/v)进行萃取。固定相为依利特ODS-BP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10∶90,v/v),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20nm,流速为0.5mL/min,进样量为20μL。在上述条件下α-熊果苷、β-熊果苷和烟酰胺的质量浓度依次在0.07~50,0.06~50,0.05~50mg/L时与色谱峰面积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对标准偏差(n=7)分别为1.65%、1.73%和1.33%。将该方法用于化妆品的检测,回收率为91.7%~109.6%。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化妆品美白成分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α-熊果苷 β-熊果苷 烟酰胺 化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结合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马国正 谭非 +3 位作者 蒋勇军 郑柯文 郭明 俞庆森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3-127,共5页
采用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研究了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作用.荧光法测得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形成一种类型的复合物,结合常数为1.7×105L·mol-1,有1.05个平均结合位点;微量热法测得该药物-蛋白结合过程... 采用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研究了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作用.荧光法测得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形成一种类型的复合物,结合常数为1.7×105L·mol-1,有1.05个平均结合位点;微量热法测得该药物-蛋白结合过程中焓变为1.03kJ·mol-1,熵变为101.28J·K-1·mol-1,反应为熵驱动.用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了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模式.计算表明,甲磺酸培氟沙星可结合在人血清白蛋白的两个药物结合位点,疏水作用即熵效应在药物与蛋白的结合中起重要作用,预测的结合自由能和实验值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培氟沙星 人血清白蛋白 分子模建 结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PU集群加速计算蛋白质分子场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繁 王章野 +2 位作者 姚建 吴韬 彭群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2-419,共8页
针对生物化学计算中采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蛋白质分子场所带来的巨大计算量的问题,搭建起一个GPU集群系统,用来加速计算基于量子化学的蛋白质分子场.该系统采用消息传递并行编程环境(MPI)连接集群各结点,以开放多线程OpenMP编程标准作为... 针对生物化学计算中采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蛋白质分子场所带来的巨大计算量的问题,搭建起一个GPU集群系统,用来加速计算基于量子化学的蛋白质分子场.该系统采用消息传递并行编程环境(MPI)连接集群各结点,以开放多线程OpenMP编程标准作为多核CPU编程环境,以CUDA语言作为GPU编程环境,提出并实现了集群系统结点中GPU和多核CPU协同计算的并行加速架构优化设计.在保持较高计算精度的前提下,结合MPI,OpenMP和CUDA混合编程模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计算性能,并对不同体系和规模的蛋白质分子场模拟进行了计算分析.与相应的CPU集群、GPU单机和CPU单机计算方法对比,该GPU集群大幅度地提高了高分辨率复杂蛋白质分子场模拟的计算效率,比CPU集群的平均计算加速比提高了7.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U集群 蛋白质分子场模拟 并行加速架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及其对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琰春 蔡玉荣 +3 位作者 刘丽 刘玉侃 张铭 章燕珍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35-1340,共6页
本文采用CTAB为添加剂进行球形纳米相羟基磷灰石(nHAP)的可控合成,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精密接触角测量仪对所制得的纳米颗粒的物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纳米颗粒为部... 本文采用CTAB为添加剂进行球形纳米相羟基磷灰石(nHAP)的可控合成,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精密接触角测量仪对所制得的纳米颗粒的物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纳米颗粒为部分结晶的羟基磷灰石,颗粒为均匀球形,粒径约为20nm,具有很好的亲水性。由该纳米颗粒构成的生长基质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增殖以及成骨分化,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球形 可控合成 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Ti_(0.5)Zr_(0.5)O_2催化剂对NO+CO反应的催化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丁光辉 蒋晓原 +1 位作者 王月鹃 郑小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05-811,共7页
Using Ti0.5Zr0.5O2(TZ) as carrier, the CuO/TZ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 method with Cu(NO3)2 as active component, their activi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microreactor-GC NO+CO reaction system, TPR,... Using Ti0.5Zr0.5O2(TZ) as carrier, the CuO/TZ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 method with Cu(NO3)2 as active component, their activi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microreactor-GC NO+CO reaction system, TPR, TG-DTA, XRD and NO-TP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ne crystallite of CuO on TZ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NO+CO reaction besides the highly dispersed Cu species, and crystalline ZrTiO4 enhanced the activities of catalysts. NO-TPD analysis inferred that the high temperature adsorption site was probably Cu2+ and low temperature adsorption site was Cu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一氧化氮 一氧化碳 催化作用 氧化铜 钛锆复合氧化物 负载型催化剂 空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C-绿磺隆在土壤中的可提态残留、结合残留和矿化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叶庆富 戚文元 +1 位作者 邬建敏 孙锦荷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55,共10页
本文对14 C 绿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 ( 14 C ER)、可提态残留( 14 C ER)以及矿化为14 C CO2 的规律、影响14 C BR的主要因子及其在腐殖质中的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 14 C 绿磺隆在土壤中形成的14 C ER... 本文对14 C 绿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 ( 14 C ER)、可提态残留( 14 C ER)以及矿化为14 C CO2 的规律、影响14 C BR的主要因子及其在腐殖质中的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 14 C 绿磺隆在土壤中形成的14 C ER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粘粒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14 C ER中的绿磺隆母体化合物的消减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其在 7种土壤中的半减期分别为 1 3 0~ 1 3 3 3d。pH是影响绿磺隆母体化合物降解的主要因子 ;( 2 ) 14 C 绿磺隆在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 ,并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土壤pH是14 C 绿磺隆在土壤中形成BR的主要影响因子 ;( 3 ) 14 C 绿磺隆形成的14 C BR主要分布在富啡酸和胡敏素中 ;14 C BR分布在胡敏酸中的相对百分比约为 2 % ,在14 C 绿磺隆BR的形成过程中 ,富啡酸的作用 >胡敏素 胡敏酸 ;( 4) 14 C 绿磺隆在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 ,在培养 2 0d内均随时间而快速增加 ,2 0d后变化量较小。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最大值分别占引入量的 53 5%、40 9%、3 7 8%、1 6 4%、42 5%、41 0 %和 3 1 3 % ;( 5)培养 90d内 ,14 C 绿磺隆通过三嗪杂环开环矿化为14 CO2 的量约占引入量的 4%~9% ,而土壤 1表明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可提态残留 结合残留 矿化 ^14C-绿磺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铝载体的合成及负载CuO对NO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惠娟 蒋晓原 郑小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4-589,共6页
以TiCl4为原料合成了TiO2/!-Al2O3载体.在色谱-微反流动法反应装置上考察了CuO/15%(w,下同)TiO2/!-Al2O3系列催化剂对NO+CO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上述催化剂对NO+CO反应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其中12%CuO/15%TiO2/!-Al2O3反应活性最佳.空气和H... 以TiCl4为原料合成了TiO2/!-Al2O3载体.在色谱-微反流动法反应装置上考察了CuO/15%(w,下同)TiO2/!-Al2O3系列催化剂对NO+CO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上述催化剂对NO+CO反应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其中12%CuO/15%TiO2/!-Al2O3反应活性最佳.空气和H2预处理后,NO完全转化的温度分别为300℃和275℃.通过H2-TPR、XRD和FT-IR等技术表征,发现适量TiO2能促进CuO在钛铝载体上的分散.TPR结果显示12%CuO/15%TiO2/!-Al2O3在整个TPR过程中出现四个还原峰,α和γ还原峰分别是钛铝载体表面裸露的TiO2上高度分散的CuO和晶相CuO的还原;β和$还原峰为钛铝载体上高度分散的CuO和晶相CuO的还原.FT-IR实验表明NO和CO在经H2气氛预处理的催化剂表面上吸附较强,且生成了N2O和NO2等物种;NO+CO混合气在经空气和H2预处理的催化剂表面吸附时,出现了N2O吸收峰,峰温分别为200℃和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CuO/15%TiO2/γ-Al2O3 NO+CO反应 CO、NO和NO+CO吸附 FT-IR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合金相图实验装置的改进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涛 钱文霞 +2 位作者 汪建明 雷群芳 王国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7年第10期67-68,共2页
二元合金相图的绘制是许多高校开设的物理化学实验之一,该实验的温度很难控制,其操作不便,实验数据误差大,该文采用温度控制仪对该实验温度进行了改进。
关键词 二元合金 合金相图 温度 控制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硅胶为基质的交联壳聚糖对Ni^(2+)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邬建敏 王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76-279,共4页
以硅胶为基质的交联壳聚糖作为重金属 Ni2 +的吸附剂 ,对影响该吸附剂吸附 Ni2 +的因素及吸附剂的再生和其吸附能力的变化 ,吸附机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吸附剂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对 Ni2 + 的最高吸附量按每克壳聚糖计可达 6 5 0 m... 以硅胶为基质的交联壳聚糖作为重金属 Ni2 +的吸附剂 ,对影响该吸附剂吸附 Ni2 +的因素及吸附剂的再生和其吸附能力的变化 ,吸附机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吸附剂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对 Ni2 + 的最高吸附量按每克壳聚糖计可达 6 5 0 mg/g,且吸附平衡时间短。在柱法实验中其吸附率在 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壳聚糖 硅胶基质 镍离子 吸附 吸附剂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协同CuO/TiO_2-γ-Al_2O_3催化CH_4脱除NO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惠娟 蒋晓原 +1 位作者 林辉 郑小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93-1399,共7页
对合成的12%CuO/15%TiO2/γ-Al2O3催化剂进行了BET和XRD表征,并结合等离子体与催化协同脱除NO的反应装置,考察了单一等离子体、单一催化剂以及等离子体与催化协同脱除NO+CH4+O2的反应结果,研究了上述三种条件下NO和CH4的转化率.BET表征... 对合成的12%CuO/15%TiO2/γ-Al2O3催化剂进行了BET和XRD表征,并结合等离子体与催化协同脱除NO的反应装置,考察了单一等离子体、单一催化剂以及等离子体与催化协同脱除NO+CH4+O2的反应结果,研究了上述三种条件下NO和CH4的转化率.BET表征结果表明,15%TiO2/γ-Al2O3的孔径分布在微孔和介孔之间;XRD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有CuO晶相;反应活性数据表明,单一等离子体存在时,NO和CH4的转化率随着等离子体的输入功率增大而逐渐增加,反应体系引入体积分数为2.5%的O2气促进了NO和CH4的转化;使用单一催化剂时,NO和CH4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分别增大至30%和20%.同时NO转化率随O2气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CH4随O2气浓度的增加转化率逐渐增大;等离子体与催化剂协同作用NO+CH4+O2反应中,NO和CH4的转化率随O2气浓度的增加与只有催化剂存在条件下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增大了NO的低温转化率,同时CH4的转化率提高到了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和催化剂 CuO/TiO2-γ-Al2O3 一氧化氮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Sn_(0.8)Ti_(0.2)O_2催化剂的表征及对NO+CO反应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贾彦荣 蒋晓原 郑小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5-532,共8页
如何有效地消除NOx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一直是全球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用廉价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取代贵金属在环境催化领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方向;SnO2和TiO2其有独特的电子构型和化学性质,在催化脱除NO的研究中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关键词 Sn0.8Ti0.2O2 NO+CO催化反应 CO NO和NO+CO吸附 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乳化降粘剂SHVR-02的研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孟洲 龚大利 尉小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28,共3页
用荧光法测得辽河油田杜84块杜54 30井超稠油(室温粘度54.8Pa·s)乳化剂的最佳HLB值为10.8。根据这一HLB值,由主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及辅剂快速渗透剂JFC配成了超稠油乳化降粘剂SHVR 02。当油水体积比为1.0∶0.... 用荧光法测得辽河油田杜84块杜54 30井超稠油(室温粘度54.8Pa·s)乳化剂的最佳HLB值为10.8。根据这一HLB值,由主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及辅剂快速渗透剂JFC配成了超稠油乳化降粘剂SHVR 02。当油水体积比为1.0∶0.7、水相中SHVR 02浓度为1g/L时,超稠油乳状液的粘度为492mPa·s,水相浓度增大至5g/L时乳状液粘度降至268mPa·s。在油水体积比1.0∶0.7、水相SHVR 02浓度3g/L、混合温度50℃条件下,粘度在6.2~20.9Pa·s的8种辽河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粘度在53~148mPa·s之间。乳状液在40~80℃放置10h后,粘度随放置温度升高略有下降(378→248mPa·s),放置温度为90℃时乳状液发生反相,粘度升至26.1Pa·s。SHVR 02的乳化降粘效果优于3种对比乳化剂。SHVR 02形成的超稠油乳状液易破乳,与联合站现用破乳剂配伍。表6参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降粘剂 超稠油 表面活性剂 乳化降粘技术 采油化学剂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Cu-Al水滑石的合成及对NO+CO反应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惠娟 蒋晓原 +1 位作者 陈顺林 郑小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3-638,共6页
本文研究了Co-Al水滑石中加入过渡金属(M)离子后对NO+CO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Co-Al上引入Cu离子对NO+CO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以Co-Cu-Al水滑石为研究对象,考察了Co和Cu含量的变化对NO+CO反应活性的影响,发现Co-Cu-Al对NO+CO反应存在... 本文研究了Co-Al水滑石中加入过渡金属(M)离子后对NO+CO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Co-Al上引入Cu离子对NO+CO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以Co-Cu-Al水滑石为研究对象,考察了Co和Cu含量的变化对NO+CO反应活性的影响,发现Co-Cu-Al对NO+CO反应存在一个最佳Co和Cu的含量配比;当nCo∶nCu∶nAl=5∶3∶1时,其催化活性为最佳,在反应温度120℃时,NO的转化率达100%;XRD结果表明Co-Cu-Al经450℃焙烧2h后已有少量的尖晶石相形成,随焙烧温度的提高尖晶石相增多,尖晶石相的形成对催化还原NO有明显的影响;NO-TPD-MS结果表明NO吸附在Co-Cu-Al上的热脱附产物经质谱跟踪能检测到NO(m/e=30)、N2O(m/e=44)、N2(m/e=28)和O2(m/e=32)等4种脱附物种,推测低温脱附物种为吸附在弱位上的NO,而高温脱附物种为吸附在强位上的NO,400℃焙烧的Co-Cu-Al水滑石上NO的脱附峰温略低于600℃焙烧的,NO在Co-Cu-Al表面的解离是NO+CO反应的速控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Cu-Al和Co-Cu-Al水滑石 尖晶石结构 NO+CO催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