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象学与人智学:一个曲折的思想关联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俊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149,F0002,共9页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同时代人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logy)在学院内不受重视甚至名声不佳,但是在社会实践领域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施泰纳宣称人智学是一种合理化的神秘主义,试图通过自我意识的强化达...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同时代人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logy)在学院内不受重视甚至名声不佳,但是在社会实践领域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施泰纳宣称人智学是一种合理化的神秘主义,试图通过自我意识的强化达到感觉之外的精神世界。人智学是现象学产生的宏大思想背景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历史关联。本文将关注胡塞尔与施泰纳,特别是胡塞尔的学生、同时又是施泰纳忠实信徒的格尔达·瓦尔特(Gerda Walter)对于神秘论现象学和精神直觉的描述,以及施泰纳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切近之处,来揭示现象学与人智学之间奇特曲折的思想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人智学 施泰纳 神秘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现象学的基本观念与方法——胡塞尔与芬克的教育思想概述 被引量:4
2
作者 倪梁康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共10页
建立一门现象学的教育学或教育现象学的任务主要是由芬克承担的。二战后他发表多部论著并开设多次讲座,专题讨论教育形而上学、教育哲学和教育学的范畴学说。原则上可以说,芬克从胡塞尔那里接受了对人的自身关系的基本思考,即在科学观... 建立一门现象学的教育学或教育现象学的任务主要是由芬克承担的。二战后他发表多部论著并开设多次讲座,专题讨论教育形而上学、教育哲学和教育学的范畴学说。原则上可以说,芬克从胡塞尔那里接受了对人的自身关系的基本思考,即在科学观念的发展、变化的向度上思考人的培养与教育问题;而从海德格尔那里,他接受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即在对技术座架的形成与变化问题的向度上思考人的培养与教育问题。芬克对教育的理解因而最终建立在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上。除此之外,他还倡导一种作为生活思义的教育现象学的方法,强调它既是回忆性的,同时也是创造性的。但由于在那个时代人类精神和使命处于最不确定的状态,芬克本人并未提供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教育现象学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的教育学 生活思义 人与自身的关系 人与世界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性与他异性的紊乱--精神分裂症社会感知障碍的神经现象学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慧艳 陈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98,158,共10页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表现出稳定的社会认知障碍。现象学精神病理学使用自我与他人同一性和他异性的紊乱来描绘精神分裂症上述障碍。神经现象学的介入有助于澄清交互主体性层面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干扰与社会...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表现出稳定的社会认知障碍。现象学精神病理学使用自我与他人同一性和他异性的紊乱来描绘精神分裂症上述障碍。神经现象学的介入有助于澄清交互主体性层面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干扰与社会缺陷之间的关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多感觉整合上存在脑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腹前运动皮层的多感觉表征受损。这种异常会影响连贯、原真的身体体验,从而产生自我干扰。扣带回皮层和腹侧前运动皮层之间的异常功能连接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交互异常,破坏了自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不对称性,加剧了同一性与他异性的紊乱,表现出超反思、自我感减弱与激进的他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同一性 他异性 神经现象学 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实之辨:论胡塞尔向实然状态的还原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文良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100,197,共14页
数学、物理学以及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交融突出反映在虚实、真假的区别问题上。数学中实数与虚数,物理学中实像与虚像、可感对象与超感对象间的区分,表现出数学和物理学中的虚实之辨,但这些区分在认识论现象学层面上仍不彻底而有其局限。... 数学、物理学以及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交融突出反映在虚实、真假的区别问题上。数学中实数与虚数,物理学中实像与虚像、可感对象与超感对象间的区分,表现出数学和物理学中的虚实之辨,但这些区分在认识论现象学层面上仍不彻底而有其局限。“是否可被怀疑”可作为认识论上区分虚实真假的严格且可靠标准,胡塞尔向实然状态的还原正是需要在这一标准下、在认识论批判语境中得到恰当理解和评价。迪特·洛玛对该还原之确切意涵的界定是正确的,但他关于“这一还原既(原则上)可行且又必要”的主张却不能成立。在虚实之辨的问题域下、在认识论批判和奠基的语境中,胡塞尔最终放弃向实然状态还原而代之以超越论还原的思想动因也将清晰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然 体验材料 还原 普遍怀疑 现象学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加工、认知可渗透性与读心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巍 胡烨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3-162,共10页
预测问题一直以来既是读心活动的试金石,也是读心研究的难题之一。在常识心理学框架下心智理论和心智化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行为表现的预测。伴随心理学、心灵哲学与神经科学领域内预测加工理论的兴起,在预测加工... 预测问题一直以来既是读心活动的试金石,也是读心研究的难题之一。在常识心理学框架下心智理论和心智化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行为表现的预测。伴随心理学、心灵哲学与神经科学领域内预测加工理论的兴起,在预测加工视角下考察读心的预测问题是一种有益尝试。脑的活动遵循自由能原理,将主动地推理其周围环境中未来事件的发生。通过诉诸感知-行动回路,脑实现预测误差最小化,并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惊讶,从而得以适应环境,维持自身。知觉的认知可渗透性还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影响预测。上述观点均同样适用于解释社会互动中的读心预测。当前来自共情与动作意图理解的神经科学研究为上述解释提供了自然化方案,进一步佐证了读心预测加工假说的自洽性与融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心 预测加工 自由能原理 认知可渗透性 镜像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见他心:从胡塞尔、梅洛-庞蒂到社会神经科学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巍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32,177,共9页
直接社会感知是一种新近在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内部兴起的理论,旨在挑战笛卡尔主义引发的他心问题。即,他心是一种不可观察的颅内现象。直接社会感知认为,我们感知他人的心理状态与感知世界上物质对象的心理状态具有相同的即时性和直接... 直接社会感知是一种新近在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内部兴起的理论,旨在挑战笛卡尔主义引发的他心问题。即,他心是一种不可观察的颅内现象。直接社会感知认为,我们感知他人的心理状态与感知世界上物质对象的心理状态具有相同的即时性和直接性。因此,主体对于他心的知识可以是一类知觉知识的形态。这种观念与胡塞尔传统的同感现象学存在着密切关联,并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分析中得到继续深化。上述现象学洞见与当前社会神经科学领域内关于镜像神经元、预测加工等神经机制之间形成了丰富的互惠约束,有助于澄清直接社会感知在应对他心问题上的得与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问题 直接社会感知 同感 共现 镜像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