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氨基酸生物有效性及其环境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马庆旭 朱双双 +2 位作者 泮莞坤 吴良欢 胡兆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99-1908,共10页
土壤中种类繁多的小分子和大分子有机氮,是土壤氮素的重要组成成分。大多数植物可以直接吸收氨基酸乃至多肽和蛋白质,不是完全需要经过传统理论认知的微生物分解为无机氮的过程。植物根系具有吸收、转运和代谢外源吸收的有机氮的能力。... 土壤中种类繁多的小分子和大分子有机氮,是土壤氮素的重要组成成分。大多数植物可以直接吸收氨基酸乃至多肽和蛋白质,不是完全需要经过传统理论认知的微生物分解为无机氮的过程。植物根系具有吸收、转运和代谢外源吸收的有机氮的能力。土壤微生物是植物根系有机氮的主要竞争者,不同土壤中,参与竞争的微生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环境对植物根系吸收和后续代谢有机氮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未来应着重于精准定量化分析土壤有机氮组成及含量,确定土壤有机氮对植物生长的长期效应,探索环境变化尤其是复杂环境变化对植物吸收利用有机氮的影响及其关键步骤,进一步确定土壤有机氮对植物氮营养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微生物 土壤 氨基酸 环境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可溶性有机硫的微生物分解与植物利用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姚瑞琪 钭从越 +3 位作者 王英凡 刘秀 吴良欢 马庆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7-604,共18页
硫(S)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但是近年来植物的潜在缺硫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可溶性有机硫(DOS)作为土壤硫的一种重要形态,可被微生物快速分解为硫酸盐而被植物吸收,因此,明确土壤DOS含量、组成、微生物分解机制和植物利用过... 硫(S)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但是近年来植物的潜在缺硫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可溶性有机硫(DOS)作为土壤硫的一种重要形态,可被微生物快速分解为硫酸盐而被植物吸收,因此,明确土壤DOS含量、组成、微生物分解机制和植物利用过程有利于解决潜在缺硫问题。本文综述了土壤DOS[可溶性蛋白质、含硫氨基酸蛋氨酸(Met)和半胱氨酸(Cys)]的微生物分解过程及植物吸收利用机制。可溶性蛋白质可以在数天内分解成无机硫(SO42-),而含硫氨基酸可以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被分解。微生物吸收含硫氨基酸后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可将含硫氨基酸中的碳、氮和硫分别以CO^(2)、NH^(4+)和SO_(4)^(2-)的形式释放到微生物体外,释放的无机硫会被微生物再次利用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微生物能迅速利用DOS(Met、Cys),当其被微生物同化时,其原始分子结构决定了其转化成的生物大分子,从而影响DOS与SO_(4)^(2-)之间的转化速率。Cys的硫醇基(H-S-C)易被氧化,因此微生物吸收利用Cys后SO_(4)^(2-)释放量高于Met。小麦和油菜对Met和Cys的摄取量随着其供应量的增加而增加,田间条件下小麦和油菜可吸收0.63%~2.2%的外源Cys和0.4%~2.1%的外源Met。Met和Cys在植物氮营养中的作用有限,但它们在植物硫营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约占植物硫吸收总量的10%。土壤DOS可被微生物快速分解,产生的SO_(4)^(2-)可被植物快速吸收利用。即使存在土壤微生物的激烈竞争,植物也能够吸收完整的分子态有机硫(Met和Cys),DOS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硫源,其吸收主要发生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硫 含硫氨基酸 硫分解 硫的生物利用率 植物硫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供给对不同水稻的产量构成及其淀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徐正浩 朱丽青 +4 位作者 徐林娟 沈国军 何勇 孙映宏 袁侠凡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49-1254,共6页
在人工气候室和网室条件下,测定了4个水分处理下2个籼型水稻材料中9B和金早47的株产量和淀粉品质。结果表明,中9B在水分胁迫下株产量显著降低主要原因在于有效穗数显著减少,而金早47随水分胁迫加重株产量显著降低,原因是水稻穗型变小,... 在人工气候室和网室条件下,测定了4个水分处理下2个籼型水稻材料中9B和金早47的株产量和淀粉品质。结果表明,中9B在水分胁迫下株产量显著降低主要原因在于有效穗数显著减少,而金早47随水分胁迫加重株产量显著降低,原因是水稻穗型变小,总粒数和实粒数显著减小。在水分胁迫下,2个水稻品种在产量构成中的不同表现,反映了不同水稻品种对水分胁迫的基因型差异。在人工气候室与网室条件下,随着水分供应的逐渐减少,2个材料的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逐渐升高,淀粉粘滞性谱的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和崩解值逐渐下降,消减值逐渐增加,而糊化温度和淀粉凝胶的质构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这些参数的变化,表明稻米的食味品质有所下降,但这些稻米可以用于其他用途,比如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分供给 产量 食味品质 基因型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对黄泥田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旋 金蓉 +1 位作者 吴良欢 戴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9-180,共12页
【目的】添加生化抑制剂是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结合不同施肥模式揭示其节肥增效的群体优势,寻找适合黄泥田地区水稻高产高效的施用方式。【方法】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一次... 【目的】添加生化抑制剂是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结合不同施肥模式揭示其节肥增效的群体优势,寻找适合黄泥田地区水稻高产高效的施用方式。【方法】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一次性和分次施肥)互作对黄泥田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尿素分次施用处理水稻有效茎蘖数、有效叶面积指数(LAI)、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SPAD值和籽粒产量较一次性施用处理分别显著提高0.8%、24.0%、9.3%、1.5%和14.2%。不同施肥模式下,配施生化抑制剂组合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2-氯-6-(三氯甲基)吡啶(NBPT/NPPT+CP)显著提高水稻有效茎蘖数及茎蘖成穗率,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大有效LAI,增加抽穗期SPAD值,提高水稻粒叶比,改善源库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累积与水稻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新型脲酶抑制剂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PPT)单独施用及与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配施的水稻群体质量与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相似。【结论】通过施肥技术和抑制剂配施的集成与优化,可以改善黄泥田水稻群体质量,提高光合产物转化,获得更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 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PPT) 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 黄泥田 群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硅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肖晗 孙燕 +4 位作者 周静杰 马庆旭 谢懿楠 吴良欢 胡兆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65-1872,共8页
为探明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硅同位素组成及分馏的影响,本研究以红壤、黑土和褐土作为供试土壤,以水稻品种嘉58作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水稻各器官干重、硅含量、硅同位素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硅... 为探明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硅同位素组成及分馏的影响,本研究以红壤、黑土和褐土作为供试土壤,以水稻品种嘉58作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水稻各器官干重、硅含量、硅同位素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硅同位素分馏效应均影响明显,红壤、黑土、褐土栽培的水稻硅同位素分馏系数(αPre-Dsi)分别为0. 998 8、0. 997 8、0. 997 5,其中褐土栽培的水稻体内硅同位素分馏程度最大,黑土次之,红壤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δ30Si值(整株和叶片)与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硅、游离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铝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 01),其中土壤游离氧化铁、游离氧化铝含量随着土壤风化程度的增加均呈升高趋势。由此推断,水稻硅同位素组成可能主要受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硅含量及土壤风化程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利用硅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索自然界的硅循环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类型 水稻 硅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