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轮胎与生物质共热解特性及产物分布研究
1
作者 赵光杰 金建龙 +2 位作者 金亮 毛宇炜 黄群星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80,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废轮胎和生物质的共热解转化特性和协同反应机理,实现热解油组分的定向高值化利用,进行了热重分析和固定床热解试验,研究了不同废轮胎和稻壳、秸秆等不同生物质的等质量混合共热解特性,并对热解产物的组成和转化路径进行了... 为了探究不同废轮胎和生物质的共热解转化特性和协同反应机理,实现热解油组分的定向高值化利用,进行了热重分析和固定床热解试验,研究了不同废轮胎和稻壳、秸秆等不同生物质的等质量混合共热解特性,并对热解产物的组成和转化路径进行了比较分析。热重分析结果显示,共热解可有效降低热解反应所需温度,从而减少热解能耗,且小车车胎共热解时的协同作用比大车车胎更加显著。固定床实验结果显示,共热解有助于油中芳香烃向脂肪烃转化、部分含氧类物质向烃类物质转化,但也会促进CO_(2)产生,降低热解气的热值。且共热解炭中的C质量分数明显减小,S也存在从气固相向液相转化的趋势。热解过程中还发现小车轮胎和稻壳灰成分中的大量中性金属氧化物可以促进苯环的羟基化,而大车轮胎和秸秆灰成分中的大量碱性金属氧化物可以促进气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轮胎 生物质 共热解 协同效应 金属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凝胶剂和金属颗粒对JP⁃10凝胶燃料流变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徐一清 杨卫娟 +2 位作者 张帆 刘建忠 樊建人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36-846,共11页
为了研究铝粉粒径和凝胶剂浓度对含能凝胶燃料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双丙酮-D-甘露糖醇为低分子凝胶剂,改变凝胶剂浓度、铝粉粒径及添加量,制备了系列JP-10基含能凝胶燃料。采用旋转流变仪系统测试了凝胶的稳态剪切特性、触变回复性能... 为了研究铝粉粒径和凝胶剂浓度对含能凝胶燃料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双丙酮-D-甘露糖醇为低分子凝胶剂,改变凝胶剂浓度、铝粉粒径及添加量,制备了系列JP-10基含能凝胶燃料。采用旋转流变仪系统测试了凝胶的稳态剪切特性、触变回复性能和动态振荡特性等,分析了凝胶剂浓度、铝粉浓度、铝粉粒径、温度以及表面活性剂浓度对体系流变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凝胶具有显著的剪切变稀特性,当剪切速率从0.01 s^(-1)增至100 s^(-1)时,表观黏度下降约4个数量级。提高凝胶剂浓度可同步增强凝胶的剪切黏度、触变回复率及屈服应力,使模量的频率依赖性增强。添加铝粉会明显增加凝胶黏度和松弛时间,且纳米铝粉的影响较微米铝粉更明显,并随着铝粉浓度的增加而提升。此外,表面活性剂和温度对凝胶流变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温度的升高,凝胶体系的黏度、储能模量及耗能模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 含能燃料 低分子凝胶剂 流变特性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轮胎热解油气喷水急冷特性
3
作者 毛宇炜 薛志亮 +4 位作者 洪钦 付鑫 金建龙 周永刚 黄群星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3-1274,共12页
常规间接换热冷凝得到的废轮胎热解油存在闪点偏低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热解油气冷凝的喷水急冷技术。基于闭杯闪点实验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喷水急冷条件下热解油的闪点和组分,得到了废轮胎热解油... 常规间接换热冷凝得到的废轮胎热解油存在闪点偏低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热解油气冷凝的喷水急冷技术。基于闭杯闪点实验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喷水急冷条件下热解油的闪点和组分,得到了废轮胎热解油气的喷水急冷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油气喷水急冷可以快速冷凝油气,降低油气分压,从而显著降低热解油中低闪点组分的含量,提高热解油的闪点。GC-MS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喷水急冷技术降低了热解油中低碳数组分的含量,提高了高碳数组分的含量,导致热解油组分的碳数分布由低碳向高碳转变。同时,油气喷水急冷降低了热解油中脂肪烃、单环芳烃(MAHs)以及杂原子化合物的含量,提高了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高附加值产物BTEX(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和D-柠檬烯的含量有所下降。此外,油气喷水急冷还降低了热解油中含氮/含硫组分的总含量,其中含氮组分和含氮含硫组分的含量下降,而含硫组分的含量略有上升。本文为废轮胎热解油的提质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轮胎 热解油 喷水急冷 闪点 组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0 MW燃煤锅炉耦合污泥发电的工程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叶骥 陈创庭 +10 位作者 邹祥波 饶睦敏 魏帅 毛铁英 秦士伟 匡草 陈公达 胡智慧 陈天驰 姜媛 王群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1-68,共8页
近10 a,国内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燃煤耦合污泥发电技术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然而大部分研究和应用均在机组70%负荷以上开展,鲜见燃煤耦合污泥发电在碳减排效果方面的相关研究。为掌握燃煤耦合污泥发电技术在机组中低负荷... 近10 a,国内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燃煤耦合污泥发电技术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然而大部分研究和应用均在机组70%负荷以上开展,鲜见燃煤耦合污泥发电在碳减排效果方面的相关研究。为掌握燃煤耦合污泥发电技术在机组中低负荷工况下对锅炉的全方位影响规律,在某700 MW四角切圆粉煤锅炉上开展了50%负荷下燃煤耦合生活污泥发电现场工程试验,系统研究了燃煤耦合污泥发电对锅炉热效率、污染物排放、二噁英排放、副产物重金属含量、CO_(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额定负荷下,与不掺烧污泥相比,掺烧3%的污泥使锅炉热效率下降了0.52%,掺烧6%的污泥使锅炉热效率下降1.03%;随污泥掺比上升,炉渣含碳量相应升高,直接导致物理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增加;掺烧污泥对燃煤电厂锅炉粉尘、SO_(2)、NO_(x)等常规污染物排放无明显影响,电厂机组环保设施的处理能力可完全保证掺烧污泥时常规污染物符合超低排放标准;掺烧污泥比例越大,烟气净化装置对二噁英的脱除率相应升高,所有工况的二噁英毒性当量均低于DB 31/1291—2021《燃煤耦合污泥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0.01 ng/m^(3);粉煤灰中的Cr、Cu、Zn,炉渣中的Cr、As、Ba、Ni、Zn,脱硫石膏中Cu对污泥掺烧比例相对敏感,考虑副产物用于土壤改良的情况下,掺烧污泥工况的电厂副产物重金属含量仍符合相关农业标准;通过理论计算,掺烧3%污泥约多排放0.15%的CO_(2),掺烧6%污泥约多排放0.3%的CO_(2),耦合污泥发电技术的应用需在污泥类型、污泥前处理、掺烧负荷、燃烧调整等多方面进行优化,方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耦合发电 锅炉热效率 二噁英 CO_(2)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示踪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燃烧残碳量预测
5
作者 马张珂 程乐鸣 +2 位作者 李立垚 张维国 郭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65,共7页
锅炉燃烧残碳量是反映锅炉燃烧效率的重要指标,预测其数值对锅炉运行调整及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依据试验测量的煤颗粒在炉内的运动路径及停留时间开展炉膛出口含碳量预测计算,探究停留时间、炉膛温度、煤种、过量空气系数对煤颗粒残碳量... 锅炉燃烧残碳量是反映锅炉燃烧效率的重要指标,预测其数值对锅炉运行调整及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依据试验测量的煤颗粒在炉内的运动路径及停留时间开展炉膛出口含碳量预测计算,探究停留时间、炉膛温度、煤种、过量空气系数对煤颗粒残碳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停留时间越长的煤颗粒残碳量越低;床温从800℃升高到900℃,残碳量降低约40%~50%;过量空气系数从1.05增大到1.3,残碳量降低10%~30%;煤种的特性是影响残碳量的关键因素,煤的挥发分含量、固定碳含量、反应活性决定了煤的燃尽。通过与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方法计算含碳量对比以及实炉试验数据验证,证明煤颗粒残碳量基于运动轨迹方法预测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碳量 运动轨迹 循环流化床 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加热活化过硫酸盐修复全氟辛酸污染土壤 被引量:2
6
作者 邬刘涛 詹明秀 +4 位作者 付建英 焦文涛 单永平 张晨琛 徐旭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7-1266,共10页
为了有效去除污染土壤中的全氟辛酸(PFOA),通过电阻加热(ERH)活化过硫酸盐(PS)的方法,研究3种土壤(壤土、砂土和黏土)在ERH-PS耦合修复过程中的升温规律和PFOA的去除效果.以黏土为代表土壤,探究氧化剂添加量、土壤初始pH和共存氯离子对... 为了有效去除污染土壤中的全氟辛酸(PFOA),通过电阻加热(ERH)活化过硫酸盐(PS)的方法,研究3种土壤(壤土、砂土和黏土)在ERH-PS耦合修复过程中的升温规律和PFOA的去除效果.以黏土为代表土壤,探究氧化剂添加量、土壤初始pH和共存氯离子对土壤中PFOA去除的影响以及PFOA的降解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电压强度为3 V/cm时,3种土壤由25℃升至100℃的时间均不超过30 min.每千克土壤添加50 g PS、加热温度为100℃,降解6 h后,3种土壤的PFOA降解效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90.9%)>壤土(72.7%)>砂土(48.8%). PS的添加量是保证土壤中PFOA有效降解的重要条件,土壤的酸性环境有利于促进PFOA的降解,碱性条件和共存氯离子均会抑制PFOA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中间产物的检测分析,进而推断PFOA可能的降解机理为PS活化生成的SO_(4)^(·-)和·OH促使的PFOA逐级降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PFOA) 土壤修复 电阻加热(ERH) 过硫酸盐 降解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再燃过程中NO还原及再生成机理
7
作者 陈静怡 杨卫娟 +3 位作者 史鹏聖 朱晓宇 何勇 王智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2024年第6期3070-3077,共8页
以氨再燃技术为应用背景,采用Chemkin软件选取Zhang机理在PFR反应器模型中进行NO/O_(2)/H_(2)O/N_(2)气氛下氨再燃的动力学模拟,考察了温度(1173~1573K)、氧浓度(0~4%)、再燃比(1%~30%)对再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氨... 以氨再燃技术为应用背景,采用Chemkin软件选取Zhang机理在PFR反应器模型中进行NO/O_(2)/H_(2)O/N_(2)气氛下氨再燃的动力学模拟,考察了温度(1173~1573K)、氧浓度(0~4%)、再燃比(1%~30%)对再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氨再燃脱硝效果显著,脱硝率可达97%以上,在1350~1469K温度窗口内能实现80%以上的脱硝率.并从反应路径角度对氨再燃过程中存在的NO还原区、平衡区、NO再生成区进行了分析.当氧浓度高于1.5%时,会出现NO再生成区,且氧浓度越高NO反弹越大最终NO浓度越高.而再燃比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脱硝率和未反应氨,在(10%±3%)范围内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燃 氮氧化物 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