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熟石灰配合PC/FDN的淤泥质渣土高强碳化造粒方法研究
1
作者 曹志刚 庄峻淇 +2 位作者 申昆鹏 胡宏 万东兴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6-734,共9页
为解决废弃淤泥质渣土处理难题并实现多样化利用,提出了一种利用废弃淤泥质渣土制作高强度颗粒的方法。利用熟石灰掺聚羧酸(PC)减水剂或萘系(FDN)减水剂对淤泥质渣土进行改性,制成粒径12 mm颗粒并在恒温恒湿条件下碳化养护。研究发现,... 为解决废弃淤泥质渣土处理难题并实现多样化利用,提出了一种利用废弃淤泥质渣土制作高强度颗粒的方法。利用熟石灰掺聚羧酸(PC)减水剂或萘系(FDN)减水剂对淤泥质渣土进行改性,制成粒径12 mm颗粒并在恒温恒湿条件下碳化养护。研究发现,仅掺入熟石灰时颗粒破碎强度为3.0 MPa,而掺PC和FDN时破碎强度最高分别可达8.0和4.2 MPa。PC组颗粒碳化率仅为70%~80%,FDN组颗粒则达90%以上。PC组颗粒密度较高,可抑制碳化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未碳化氢氧化钙与活性氧化物生成凝胶,胶结填充孔隙,提升PC组颗粒破碎强度。PC组颗粒破碎强度较高但碳化率较低,适用于填筑路堤基层;FDN组颗粒破碎强度较低但碳化率较高,可用于代替混凝土中部分砂石骨料。该技术为处治淤泥质渣土与固碳减碳提供了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质渣土 渣土改性 碳化造粒 人造颗粒 减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状态和槽深对预切槽辅助滚刀破岩影响的近场动力学研究
2
作者 周建 沈君逸 +2 位作者 廖星川 刘福深 尚肖楠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00,共12页
首先,利用线弹性近场动力学本构模型(linear peridynamic solids,LPS)对预切槽辅助滚刀破岩问题进行了模拟,并将数值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其次,设置了σ_(x)=5 MPa、σ_(z)=20 MPa和σ_(x)=20 MPa、σ_(z)=5 MPa这2种应力状态,0、9... 首先,利用线弹性近场动力学本构模型(linear peridynamic solids,LPS)对预切槽辅助滚刀破岩问题进行了模拟,并将数值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其次,设置了σ_(x)=5 MPa、σ_(z)=20 MPa和σ_(x)=20 MPa、σ_(z)=5 MPa这2种应力状态,0、9、18和30 mm这4种预切槽深度,总计8种工况;最后,研究了应力状态和预切槽深度对岩石破坏形态和破岩效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滚刀峰值贯入力随槽深的变化规律和岩石破坏形态与试验结果相符,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在不同的槽深下,岩石存在2种破坏形态;当槽深为3 mm时,2个滚刀之间形成岩石破碎区;当槽深大于3 mm时,2个滚刀之间形成完整的岩块;当大主应力沿z方向时,会产生中央贯通裂纹;而当大主应力沿x方向时,则不会生成中央贯通裂纹;随着槽深增大,岩石损伤集中在预切槽附近区域,破岩效率也随之增高;当槽深≥18 mm时,峰值贯入力和比能较小,且两者受应力状态影响也较小。为实现不同应力条件下破岩性能的优化平衡、延长滚刀的使用寿命并降低施工成本,建议预切槽深度不小于18 mm;当预切槽深度无法达到该要求时,可在水平方向为大主应力方向时适当增加预切槽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切槽 三维滚刀破岩 近场动力学 应力状态 预切槽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渗作用下工程废泥加固效率试验研究
3
作者 陶燕丽 于泽一 +3 位作者 朱剑锋 龚晓南 周建 李凯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8,共8页
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产生了大量的工程废泥,亟需进行适当处理,而传统的处理方式脱水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电渗法由于在软基处理和污泥加固方面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国内外专家针对快速脱水、降低初始含水率等方面... 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产生了大量的工程废泥,亟需进行适当处理,而传统的处理方式脱水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电渗法由于在软基处理和污泥加固方面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国内外专家针对快速脱水、降低初始含水率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但对电渗效率的认识存在不足。文章基于杭州某工程废泥,分别采用金属电极和惰性电极,在不同电源电压下开展试验研究,从总能耗、有效能耗和电极损耗3个方面对电渗加固效率进行探讨,根据试验结果和电渗理论模型对有效能耗系数与有效电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能耗和有效能耗随电压增大而增大,且电压越大,总能耗和有效能耗的增加幅度也越大;总电渗效率和有效电渗效率随电源电压增大而降低;电极材料类型对总电渗效率影响较小,对有效电渗效率的影响通过有效电压间接实现,这是因为阳极板存在不同程度的损耗,降低了有效电渗效率;有效能耗系数与有效电压之间近似线性相关;低电压阻碍电渗效果的发挥,高电压不利于电渗效率的发展,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电渗效果和效率选取适当电源电压值。基于试验结果可以有效减少电渗能耗,为电渗技术在实际工程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渗法 电压 铁电极 碳电极 电渗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开挖共同作用下地连墙受力变形机制模型试验研究
4
作者 迟民良 梁禄钜 +2 位作者 徐长节 杨开放 丁智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5,共11页
为揭示基坑降水与开挖共同作用下地连墙受力变形机制,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模拟基坑干砂开挖与降水开挖过程,采集了地连墙两侧水土压力、坑外地表沉降、地连墙弯矩及侧移等数据。通过对比不同工况条件下地连墙受力变形的变化特点及内在联... 为揭示基坑降水与开挖共同作用下地连墙受力变形机制,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模拟基坑干砂开挖与降水开挖过程,采集了地连墙两侧水土压力、坑外地表沉降、地连墙弯矩及侧移等数据。通过对比不同工况条件下地连墙受力变形的变化特点及内在联系,分析了基坑降水开挖对地连墙受力变形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基坑降水与基坑开挖均会改变地连墙两侧侧向土压力分布形式,与干砂开挖相比,降水开挖共同作用时侧向土压力变化更为显著,墙前被动土压力更小,墙后侧向土压力峰值位置则有所下移,地连墙由此产生更大的弯矩值,并诱发更显著的地连墙侧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基坑开挖 模型试验 地连墙侧移 孔隙水压力 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盾构隧道开挖诱发的地层沉降模型研究
5
作者 史盛 朱建才 +1 位作者 祝凤金 徐日庆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8-1120,共13页
双线盾构隧道开挖将导致地层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受到扰动,诱发隧道顶部的地层产生沉降,对地表建筑和隧道附近的地下管线等工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建立双线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模型,本文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分析了双线隧道盾构... 双线盾构隧道开挖将导致地层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受到扰动,诱发隧道顶部的地层产生沉降,对地表建筑和隧道附近的地下管线等工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建立双线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模型,本文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分析了双线隧道盾构掘进过程中诱发的地表及地下不同深度处的地层沉降规律,发现后行线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受先行线的开挖影响较大,后行线诱发的沉降曲线最大值大于先行线,且偏离隧道轴线,偏向先行线一侧;然后基于随机介质理论,通过引入波的传播模型描述隧道上部地层的沉降机理,根据Fourier变换推导了均质地层中单个隧道开挖诱发的地层沉降模型,基于双线隧道诱发的地层沉降特性定义了双线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扰动影响因子,建立了双线隧道的地层沉降模型;最后采用实际工程监测数据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发现当先行线对后行线的影响较大时,地层总沉降曲线表现为单峰“V”型,而且最大沉降值偏向先行线一侧,当距隧道顶部较远时,先行线开挖对后行线的影响减小,总的沉降曲线表现为双峰值“W”型。本文提出的模型参数较少而且易于确定,不但能够对双线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预测,也能对隧道顶部不同深度处的地层沉降传播规律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盾构隧道 沉降模型 地表沉降 地下沉降 开挖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反应的软土电渗界面电阻试验研究
6
作者 胡浩 甘淇匀 +3 位作者 周建 马郁春 蒋熠诚 朱则铭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共9页
针对电渗加固软土地基能耗高、黏土-电极界面电势损失大的问题,从电化学反应角度出发,研究电极反应对界面电阻的影响。利用自行研制的一维电渗固结装置,开展电极材料和通电模式两大关键因素的室内试验,研究电动土工合成材料(EKG)、铁、... 针对电渗加固软土地基能耗高、黏土-电极界面电势损失大的问题,从电化学反应角度出发,研究电极反应对界面电阻的影响。利用自行研制的一维电渗固结装置,开展电极材料和通电模式两大关键因素的室内试验,研究电动土工合成材料(EKG)、铁、铝和铜4种不同电极在持续通电条件下的黏土-电极界面电阻变化趋势,并研究间歇通电、反转通电两种优化通电策略的电化学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电极反应改变了界面电化学特性,通过影响界面电阻进而影响电渗排水速率;界面电阻增长迅速是导致电渗高能耗的原因之一,阳极界面电阻受电极反应影响明显,长期通电情况下,电动土工合成材料电极阳极界面电阻较小,而在浓差电阻和表面膜阻的共同影响下,金属电极阳极界面电阻较大;采用优化通电模式有利于缓解界面极化现象,抑制界面电阻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渗法 界面电阻 电极反应 试验研究 地基处理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T模式下刚性挡墙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离散元模拟及理论研究
7
作者 姚嘉楠 徐长节 +5 位作者 迟民良 王艳萍 习跃来 王伟锋 冯国辉 孙佳政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0-652,共13页
针对刚性挡墙绕基底转动与平动耦合(rotation around the base and translation coupling,简称RBT)模式下砂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分布问题,选取转动中心位置参数n=0.5、1.0、5.0共3组转动中心对其进行离散元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BT模式... 针对刚性挡墙绕基底转动与平动耦合(rotation around the base and translation coupling,简称RBT)模式下砂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分布问题,选取转动中心位置参数n=0.5、1.0、5.0共3组转动中心对其进行离散元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BT模式下主动土压力兼具绕基底转动(rotation around base,简称RB)模式下凹型分布和平动(translational,简称T)模式直线分布的特点。在破坏过程中,墙土摩擦角往往先于内摩擦角达到极限值,墙后滑裂面为一曲面,且土体滑裂面处有明显的主应力偏转现象。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根据中间对称圆弧拱得到了层间等效内摩擦角与n的函数关系式,利用水平层分析法,建立了曲边梯形微分单元的受力平衡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得到了RBT模式非极限主动土压力数值解。参数分析表明,墙体位移、内摩擦角及转动中心位置参数n对主动土压力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与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的对比,验证了所提理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刚性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T模式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离散元法 土拱效应 层间等效内摩擦角 水平层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势梯度与电极间距变化的滨海软土电渗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谢新宇 郑凌逶 +2 位作者 谢康和 臧俊超 许纯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8-114,121,共8页
电势梯度和电极间距是电渗处理中的常见控制因素。为研究电势梯度和电极间距对滨海软土电渗效率的影响,进行等电极间距变电势梯度和等电势梯度变电极间距两种工况下的电渗模型试验。获取电渗过程中的排水量、通电电流和能耗系数等试验结... 电势梯度和电极间距是电渗处理中的常见控制因素。为研究电势梯度和电极间距对滨海软土电渗效率的影响,进行等电极间距变电势梯度和等电势梯度变电极间距两种工况下的电渗模型试验。获取电渗过程中的排水量、通电电流和能耗系数等试验结果,进一步研究能耗系数与电势梯度、电极间距的关系。在Helmholtz-Smoluchowski(H-S)电渗流方程的基础上,引入界面电阻和起始电势梯度概念进行电渗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在等电极间距工况下,考虑起始电势梯度的电渗流方程能够较切实地反映电渗能耗系数随电势梯度变化的非线性趋势,宁海滩涂淤泥存在起始电势梯度和相应的经济电势梯度;在等电势梯度工况下,界面电阻和起始电势梯度不影响能耗系数的线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渗法 电势梯度 电极间距 起始电势梯度 能耗系数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变量耦合作用对非饱和岩土波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胡亚元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8-217,共10页
为了研究双变量耦合效应对非饱和岩土波动特性的影响,假定固、液和气材料之间以及它们与骨架之间的力学特性均相互解耦。以Bishop平均应力和修正吸力为骨架的双应力变量,以骨架应变和饱和度为骨架的双应变变量,从小应变变形的多孔介质... 为了研究双变量耦合效应对非饱和岩土波动特性的影响,假定固、液和气材料之间以及它们与骨架之间的力学特性均相互解耦。以Bishop平均应力和修正吸力为骨架的双应力变量,以骨架应变和饱和度为骨架的双应变变量,从小应变变形的多孔介质工程力学出发建立了非饱和多孔岩土的波动控制方程。利用不同双变量建立的线弹性本构方程相互一致的性质,建立了波动方程模型参数和常规室内试验土工参数之间的换算关系。新波动方程的刚度矩阵具有对称性,因而满足弹性力学互易定律。利用新波动方程获得了非饱和岩土三个压缩波和一个剪切波的波速计算公式。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变量的耦合效应对剪切波波速无影响,对P2波和P3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饱和度较小时对P1波波速有明显影响。耦合效应越大,对P1波波速的影响越明显,但其影响程度随着饱和度的增大迅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岩土 双变量理论 耦合效应 波动方程 波速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桩土间黏滑机制的桩基沉降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新宇 龚涛 +4 位作者 许纯泰 王忠瑾 娄扬 刘开富 张日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2,共9页
基于桩基运动控制方程,对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沉降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考虑桩土间黏滞与滑动两种接触状态,建立了一种考虑侧阻软化及侧阻恢复的桩土相互作用模型;然后采用该模型及修正三折线模型分别模拟桩与桩侧土以及桩端土间的相... 基于桩基运动控制方程,对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沉降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考虑桩土间黏滞与滑动两种接触状态,建立了一种考虑侧阻软化及侧阻恢复的桩土相互作用模型;然后采用该模型及修正三折线模型分别模拟桩与桩侧土以及桩端土间的相互作用,结合有限差分法建立了考虑桩土间黏滑机制的桩基沉降分析方法;最后,基于建立的桩基受荷沉降分析方法,研究了桩基沉降的黏滑动态特性以及桩身的力学特性,并讨论了桩土相互作用模型中的参数对桩基沉降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桩顶荷载接近桩基单级加载极限值,桩基沉降表现出黏滞位移与快速滑动位移交替的动态特性;桩身力学响应表现出加载路径相关性,与单级加载相比,分级加载时桩侧摩阻力能得到更好发挥,桩基极限承载力更高;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桩基静载试验沉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滑 侧阻软化 侧阻恢复 有限差分 沉降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临空面下隧道掘进机滚刀贯入破岩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建 尚肖楠 +2 位作者 刘福深 沈君逸 廖星川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05-714,共10页
在临空面辅助隧道掘进机(tunnel boring machine,简称TBM)滚刀破岩的过程中,当滚刀在垂直临空面附近完成破岩后,垂直临空面将变为倾斜临空面。为了研究倾斜临空面对滚刀贯入破岩的影响,利用近场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三维模型,考虑了临空面... 在临空面辅助隧道掘进机(tunnel boring machine,简称TBM)滚刀破岩的过程中,当滚刀在垂直临空面附近完成破岩后,垂直临空面将变为倾斜临空面。为了研究倾斜临空面对滚刀贯入破岩的影响,利用近场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三维模型,考虑了临空面倾斜程度以及滚刀临空距离的变化,开展了一系列数值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倾斜临空面辅助TBM滚刀贯入破岩工况下,岩石存在两种破碎模式,一种为内部裂纹扩展模式,另一种为内部压碎区扩大模式。在滚刀临空距离固定为40 mm的情况下,随着临空面倾角θ余切值cotθ的增加,岩石破碎逐渐从内部裂纹扩展模式转变为内部压碎区扩大模式,滚刀的法向峰值力与破岩消耗能量也逐渐增大,而且内部压碎区扩大模式的破岩效率比内部裂纹扩展模式低。随着滚刀临空距离的增加,滚刀法向峰值力、破岩消耗能量与破岩体积逐渐增加,同时滚刀的破岩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动力学 三维TBM滚刀破岩 临空面 倾斜程度 临空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溶液饱和岩土的本构理论及在黏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亚元 袁书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4,共12页
盐溶液中离子的化学活性会改变饱和岩土的力学性质,诱发其工程性能出现劣化甚至失效等岩土工程问题。为了研究化学活性对饱和岩土水力与变形特性的影响,基于混合物理论与热力学溶液理论,建立了盐溶液饱和岩土材料的本构理论框架。与以... 盐溶液中离子的化学活性会改变饱和岩土的力学性质,诱发其工程性能出现劣化甚至失效等岩土工程问题。为了研究化学活性对饱和岩土水力与变形特性的影响,基于混合物理论与热力学溶液理论,建立了盐溶液饱和岩土材料的本构理论框架。与以往研究不同,该理论将固相应变分解为孔隙率变化引起的骨架应变、固相材料变形引起的基质应变以及化学反应等物质交换引起的质量交换应变,用以凸显孔隙率在水-力-化学多场耦合机制中的关键作用;采用溶质的现时质量分数作为化学状态变量来反映化学活性的影响;利用自由能和耗散势分别建立弹性和塑性本构关系。根据该理论框架建立了NaCl溶液饱和黏土的固相、流相本构关系以及溶质的渗流-扩散方程,并得到了已有试验数据的验证,表明该框架可以指导盐溶液饱和岩土的本构建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物理论 盐溶液 饱和岩土材料 化学活性 本构理论 等向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明挖地下工程开发环境效应研究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亦弘 徐日庆 龚晓南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115,共5页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不断增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矛盾从基坑自身稳定问题逐渐转向基坑周边环境变形控制问题。周边环境复杂情况下的地下空间开发极易引起地表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开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系统性地研...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不断增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矛盾从基坑自身稳定问题逐渐转向基坑周边环境变形控制问题。周边环境复杂情况下的地下空间开发极易引起地表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开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系统性地研究城市各类明挖基坑开发形式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及环境效应控制技术。本文介绍和回顾了统计经验法、数值模拟法、模型试验法在明挖基坑引起的环境效应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各类研究方法及成果的优势和不足。介绍了现有环境控制技术及应用案例,总结了地下空间开发环境效应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明挖 基坑 环境效应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钻根植桩施工环境效应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佳锦 马俊杰 +2 位作者 俞建霖 龚晓南 张日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101,共9页
静钻根植桩采用先钻孔注浆后植桩的施工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预制桩施工过程引起的挤土效应问题。然而,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钻孔和注浆过程会对周围土体产生一定扰动,目前没有相关研究。文章通过一组现场试验对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的钻... 静钻根植桩采用先钻孔注浆后植桩的施工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预制桩施工过程引起的挤土效应问题。然而,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钻孔和注浆过程会对周围土体产生一定扰动,目前没有相关研究。文章通过一组现场试验对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的钻孔、注浆搅拌和植桩阶段对周围土体的扰动规律进行研究。静钻根植桩施工前在钻孔周围土体中埋设土压力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和测斜管,分别测试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周围土体中水平土压力,超静孔隙水压力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会对周围土体造成一定扰动,而施工完成后周围土体中的水平土压力、超静孔隙水压力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迅速恢复;当水平距离达到4D(D为钻孔直径)时,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基本不会对土体产生影响;试验结果可以为静钻根植桩在地铁周围等施工位移控制敏感区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钻根植桩 环境效应 水平土压力 超静孔隙水压力 土体水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基中多向受荷大直径单桩桩土相互作用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戴朴修 刘开富 +1 位作者 谢新宇 徐越栋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0-578,共9页
为了研究多向循环受荷大直径单桩的水平变形响应及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开展多向受荷大直径单桩的1g大比尺模型试验,探讨不同竖向和水平循环荷载比下的桩侧受力及变形响应.试验结果表明,施加竖向循环荷载会增大桩身水平位移的发展速率;最... 为了研究多向循环受荷大直径单桩的水平变形响应及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开展多向受荷大直径单桩的1g大比尺模型试验,探讨不同竖向和水平循环荷载比下的桩侧受力及变形响应.试验结果表明,施加竖向循环荷载会增大桩身水平位移的发展速率;最大弯矩出现在2.0倍桩径深度处,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大,桩身弯矩表现出减小的趋势;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最大土抗力所在的位置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大逐渐从1.5倍桩径深度处向2.0倍桩径深度处移动,循环土体抗力-桩身水平变形(p-y)曲线的退化主要发生在表层土体;施加竖向循环荷载会增大桩土界面的初始刚度,但同时也会加速桩土体系的刚度退化.建议在海上风电大直径单桩的设计中,特别注意竖向循环荷载对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桩身位移及桩土相互作用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g模型试验 大直径单桩 复杂荷载 P-Y曲线 桩土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矩形盾构隧道开挖引发土体沉降解析解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方奇 朱春柏 +3 位作者 甘晓露 俞建霖 龚晓南 刘念武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76,191,共6页
类矩形盾构隧道施工可能会导致明显的土体沉降,并进一步影响周围既有建筑物的安全。基于Verruijt解和积分法推导得到类矩形盾构隧道开挖作用下的土体响应解析解,并充分考虑土体等量径向收缩、类矩形隧道竖向、水平向以及旋转位移4个变... 类矩形盾构隧道施工可能会导致明显的土体沉降,并进一步影响周围既有建筑物的安全。基于Verruijt解和积分法推导得到类矩形盾构隧道开挖作用下的土体响应解析解,并充分考虑土体等量径向收缩、类矩形隧道竖向、水平向以及旋转位移4个变形分量的影响,以全面描述复杂施工或地层情况下类矩形盾构开挖引发的土体位移模式。利用实际工程实测数据验证解析解的有效性,并通过参数分析研究各个变形参数对地表土体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解析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可较好地评估类矩形盾构引发的土体沉降,类矩形隧道的水平位移和旋转位移会使地表沉降呈现非对称形态,并会使最大地表沉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矩形盾构 土体沉降 解析解 体积损失 位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成层地层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土体变形计算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纲 朱德涵 +3 位作者 王哲 齐永洁 姜海波 项鹏飞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926,共8页
为解决盾构上部多层水平覆土且开挖面内上下水平分层的复合地层条件下盾构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问题,在统一土体解析解法的基础上对其中土质条件影响参数进行修正,使其可以进行复合地层条件下的土体变形计算,并对土体移动焦点范围进行了... 为解决盾构上部多层水平覆土且开挖面内上下水平分层的复合地层条件下盾构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问题,在统一土体解析解法的基础上对其中土质条件影响参数进行修正,使其可以进行复合地层条件下的土体变形计算,并对土体移动焦点范围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将修正后的统一土体解析解法与类随机介质理论相结合,得到可以解决盾构开挖面上存在多种土层情况的计算方法,并且可适用于任意开挖面形状的盾构施工。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多组工程案例验算,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开挖面上某一土层厚度等量增加会使土体变形发生非线性变化;由于土体损失比变形传递路径对土体变形的影响更大,相同洞径比下的土体变形可能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层 盾构施工 土体变形 统一土体解析解法 类随机介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管桩循环打入过程及竖向承载特性大比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怀龙 朱碧堂 +1 位作者 罗如平 徐长节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73-3184,共12页
深入认识桩打入过程的桩-土作用机制对准确计算打入桩的竖向承载力十分重要。为探究砂土中开口管桩在循环打入时桩-土作用机制及打桩结束后的竖向承载特性,开展了直径为0.273 m的开口钢管桩静压循环打入过程的大比例尺(1:10)模型试验,... 深入认识桩打入过程的桩-土作用机制对准确计算打入桩的竖向承载力十分重要。为探究砂土中开口管桩在循环打入时桩-土作用机制及打桩结束后的竖向承载特性,开展了直径为0.273 m的开口钢管桩静压循环打入过程的大比例尺(1:10)模型试验,砂土的相对密实度约为40%,通过采用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简称FBG)应变传感器和薄膜压力传感器等先进监测手段,研究循环打桩过程中土塞高度、桩身应变、轴力和侧摩阻力以及桩-土界面应力变化规律。打桩结束后,进行了休止时间分别为10d和30d竖向受压静载试验。随后,将基于静力触探试验CPT的ICP-05法和UWA-05法预测桩竖向承载力与静载试验测量的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开口管桩在静压循环打入过程中土塞效应逐渐增强,贯入结束后土塞呈部分闭塞状态;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靠近桩尖的应变会出现“反点”,即由贯入最后阶段的压应变转为静止稳定阶段的拉应变,而桩尖处的应变在两个阶段均为拉应变;桩身径向应力在桩尖处最大,随着h/R(h为传感器距桩尖的高度,R为桩半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具有明显的h/R效应;休止时间为10 d和30 d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289 kN和323 kN,承载力提高约12%,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采用ICP-05法和UWA-05法预测桩尖附近的侧摩阻力被低估,而桩尖以上侧摩阻力与实测值吻合较好,ICP-05法和UWA-05法预测桩基承载力偏保守,UWA-05法更接近实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管桩 静压循环打入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 土塞效应 竖向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陷桩-梁系统的动力特性应用研究
19
作者 高柳 吕述晖 王奎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95-3104,3116,共11页
提出了缺陷桩-梁系统的理论模型。桩周土采用了三维连续介质模型,桩身则采用Rayleigh-love杆件,以考虑大直径桩的横向惯性效应。为了模拟桩身的缺陷段,采用了不同于正常桩身半径的桩段。通过结合阻抗函数递推法、虚土环法(ring soil pil... 提出了缺陷桩-梁系统的理论模型。桩周土采用了三维连续介质模型,桩身则采用Rayleigh-love杆件,以考虑大直径桩的横向惯性效应。为了模拟桩身的缺陷段,采用了不同于正常桩身半径的桩段。通过结合阻抗函数递推法、虚土环法(ring soil pile theory,简称RSPT)和修正的阻抗函数递推法(amended impedance function transfer method,简称AIFTM),得到了桩-土系统的桩顶阻抗。桩顶梁采用了Timoshenko杆件进行模拟,同时在桩-梁连接处施加瞬态激振。成功求得了桩-梁系统动力响应在频域内的解析解,并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获得了时域内的半解析解。为了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将获得的半解析解与试验数据和有限元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桩-梁系统较为适合的激振拾取点通常为桩梁连接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桩梁参数的影响。最后,通过参数分析方法探讨了在桩-梁系统上使用低应变测试的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应变测试 缺陷桩-梁系统 半解析解 TIMOSHENKO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碎石芯软黏土复合试样大三轴试验研究
20
作者 应宏伟 陈雨 +1 位作者 王阳扬 刘冠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4-114,共11页
以拟建的某水电站碎石桩地基处理为背景,研发了能提高重塑软黏土固结效率、减小试样扰动的含碎石芯软黏土复合试样的室内试验制样方法,开展了不同围压和碎石芯置换率的复合试样室内大三轴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复合试样在较小围压下表现出... 以拟建的某水电站碎石桩地基处理为背景,研发了能提高重塑软黏土固结效率、减小试样扰动的含碎石芯软黏土复合试样的室内试验制样方法,开展了不同围压和碎石芯置换率的复合试样室内大三轴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复合试样在较小围压下表现出应变硬化特性,在较高围压下则基本呈现软化特征,且碎石置换率越小,软化特征越明显,相同围压时,复合试样的初始变形模量随试样面积置换率的增大而增大;在高围压和低置换率时,软黏土碎石芯复合试样的剪切破坏面明显,在低围压和高置换率时,复合试样中部出现较明显的鼓胀现象,碎石芯最大鼓胀量总体随着围压和置换率的提高而增大.规范方法高估了复合试样(地基)的内摩擦角,面积置换率越大,规范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的差值越大.高围压下传统应力叠加法高估了软黏土振冲置换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低估了复合地基的沉降,置换率越高,相同轴向应变时与复合试样大三轴试验的偏应力误差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黏土 碎石桩复合地基 三轴试验 抗剪强度 应力叠加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