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物全光控突触研究进展
1
作者 单海 应宏微 +4 位作者 程培红 胡令祥 王敬蕊 叶志镇 诸葛飞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9,共15页
类脑神经形态计算有望克服传统冯·诺依曼计算架构瓶颈,实现低功耗、高效信息处理,进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突触是构建神经形态系统的关键硬件,其中光电突触结合了电子学和光子学优势,具有光学感知、信息计算和存储等多种... 类脑神经形态计算有望克服传统冯·诺依曼计算架构瓶颈,实现低功耗、高效信息处理,进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突触是构建神经形态系统的关键硬件,其中光电突触结合了电子学和光子学优势,具有光学感知、信息计算和存储等多种功能。新兴的全光控光电突触,其电导非易失性增大和降低均通过光信号实现,可有效避免电信号对器件微结构的破坏,改善工作稳定性,并且赋予突触器件新的功能。氧化物易制备,与CMOS工艺兼容性好,是使用最广泛的人工突触材料。本文梳理了具有长程可塑性的氧化物全光控突触器件研究进展,分别讨论了基于光波长和光功率调控的全光控突触,主要聚焦器件结构、材料选择和光电响应机制,最后分析了当前全光控突触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形态计算 光电突触 全光控突触 长程可塑性 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孔介质模型的流体密封机理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文庆 王照彤 +4 位作者 田捍卫 莫延亮 周兆年 金志江 钱锦远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95,共10页
多孔介质模型因其准确率高,在流体密封泄漏率计算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多孔介质模型在静密封和动密封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各种多孔介质模型的建立方法及不同泄漏率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并阐明未来多孔介质模型的发展方向。... 多孔介质模型因其准确率高,在流体密封泄漏率计算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多孔介质模型在静密封和动密封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各种多孔介质模型的建立方法及不同泄漏率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并阐明未来多孔介质模型的发展方向。在静密封机理研究中,分析了基于逾渗栅格模型、统计学接触模型及毛细管束模型的多孔介质模型建立方法,并对比了Darcy方程、N-S方程和Hagen-Poiseuille方程在泄漏率计算中的应用特点;在动密封机理研究中,阐述了依据连续性方程和N-S方程建立基本模型的过程,并探讨了借助Ergun方程和Chew理论推导阻力系数的方法。Darcy方程是应用最广泛的泄漏率计算方法;N-S方程和Hagen-Poiseuille方程,因流动通道几何形状的复杂性而受到一定的限制;基于Ergun方程的方法计算泄漏率形式简洁且准确性较高,而基于Chew理论的结果适应性更广。在后续研究中多孔介质模型应聚焦于基于神经网络的泄漏率快速预测,为设计密封结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多孔介质模型 流体密封 泄漏率 阻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催化反应器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3
作者 陈少伟 陈奕 +4 位作者 牛江奇 刘天奇 黄建国 陈焕浩 范晓雷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75-3189,共15页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高效、环保的催化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焦点。作为一种高效的反应强化手段,等离子体技术在能源与环境催化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本文全面综述了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催...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高效、环保的催化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焦点。作为一种高效的反应强化手段,等离子体技术在能源与环境催化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本文全面综述了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催化反应器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其在提升催化效率与产物选择性以及反应强化方面的独特贡献。通过分析常规DBD反应器、等离子体耦合结构化催化剂、分离过程、流化床以及其他新型反应器的设计原理与应用案例,本文揭示了DBD等离子体技术在降低反应活化能、开辟新反应路径及促进复杂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现有文献中的结果表明,结构化催化剂显著增强了反应器内传质及传热作用,等离子体耦合分离实现了高效的产物分离与反应强化,而等离子体耦合流化床反应器在特定反应中展现了卓越的处理能力。本文还指出了DBD反应器在放电不均匀、催化剂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向材料科学、多尺度模拟和智能控制技术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提升反应器性能,推动绿色、可持续化学反应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非热等离子体 结构化催化剂 耦合反应器 放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SGA-Ⅱ算法优化模糊PID的纸箱联动线控制算法研究
4
作者 陈智慧 季宁 +4 位作者 李奇祯 梁玉秀 陈佳旺 蒋辉 张炜 《现代农机》 2025年第2期79-82,共4页
针对纸箱联动线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生产速度控制精度不高、系统响应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NSGA-Ⅱ算法优化模糊PID的纸箱联动线控制算法。基于NSGA-Ⅱ算法对模糊PID控制器中的比例因子进行了全局寻优,提高了控制精度和系统的响应速度... 针对纸箱联动线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生产速度控制精度不高、系统响应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NSGA-Ⅱ算法优化模糊PID的纸箱联动线控制算法。基于NSGA-Ⅱ算法对模糊PID控制器中的比例因子进行了全局寻优,提高了控制精度和系统的响应速度。利用MATLAB的Simulink工具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基于NSGA-II算法优化模糊PID控制的超调量为1.46%,到达峰值时间为1.467 5 s,与模糊PID控制和常规PID控制相比超调量及到达峰值时间均大幅降低。实际纸箱联动线(联动线型号GMFG-0820)生产结果显示,应用基于NSGA-II算法优化模糊PID控制生产680 mm×280 mm(L×W)纸箱,生产速度误差在[-1,1],误差最小,有效实现了纸箱联动线生产速度的精确控制及系统响应速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箱联动线 NSGA-II算法 模糊PID控制 生产速度 系统响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桩土间黏滑机制的桩基沉降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谢新宇 龚涛 +4 位作者 许纯泰 王忠瑾 娄扬 刘开富 张日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2,共9页
基于桩基运动控制方程,对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沉降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考虑桩土间黏滞与滑动两种接触状态,建立了一种考虑侧阻软化及侧阻恢复的桩土相互作用模型;然后采用该模型及修正三折线模型分别模拟桩与桩侧土以及桩端土间的相... 基于桩基运动控制方程,对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沉降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考虑桩土间黏滞与滑动两种接触状态,建立了一种考虑侧阻软化及侧阻恢复的桩土相互作用模型;然后采用该模型及修正三折线模型分别模拟桩与桩侧土以及桩端土间的相互作用,结合有限差分法建立了考虑桩土间黏滑机制的桩基沉降分析方法;最后,基于建立的桩基受荷沉降分析方法,研究了桩基沉降的黏滑动态特性以及桩身的力学特性,并讨论了桩土相互作用模型中的参数对桩基沉降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桩顶荷载接近桩基单级加载极限值,桩基沉降表现出黏滞位移与快速滑动位移交替的动态特性;桩身力学响应表现出加载路径相关性,与单级加载相比,分级加载时桩侧摩阻力能得到更好发挥,桩基极限承载力更高;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桩基静载试验沉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滑 侧阻软化 侧阻恢复 有限差分 沉降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主蒸汽阀站中电磁先导阀的动态响应仿真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闯 臧家林 +2 位作者 张福海 金志江 钱锦远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4-900,932,共8页
针对核电主蒸汽阀站中关键部件之一——大气释放阀前置隔离阀在实际工况中常出现响应超时的问题,采用数值仿真软件Fluent中的动网格以及用户自定义函数技术,对控制其启闭过程的电磁先导阀动态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电磁先导... 针对核电主蒸汽阀站中关键部件之一——大气释放阀前置隔离阀在实际工况中常出现响应超时的问题,采用数值仿真软件Fluent中的动网格以及用户自定义函数技术,对控制其启闭过程的电磁先导阀动态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电磁先导阀中先导结构的动态响应过程以及阀杆的受力情况;然后,研究了电磁先导阀中主阀的动态响应过程以及主阀泄压时阀内的压力和速度分布情况;最后,综合两个动态过程,分析了电磁先导阀整阀的运动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电磁先导阀的运动时间为8.5 ms,其中先导结构的运动时间占比较小,85%的时间集中在电磁先导阀主阀动作过程。该研究结果可对前置隔离阀响应时间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置隔离阀 主蒸汽阀站 动网格 用户自定义函数 动态响应 电磁先导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基中多向受荷大直径单桩桩土相互作用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戴朴修 刘开富 +1 位作者 谢新宇 徐越栋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0-578,共9页
为了研究多向循环受荷大直径单桩的水平变形响应及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开展多向受荷大直径单桩的1g大比尺模型试验,探讨不同竖向和水平循环荷载比下的桩侧受力及变形响应.试验结果表明,施加竖向循环荷载会增大桩身水平位移的发展速率;最... 为了研究多向循环受荷大直径单桩的水平变形响应及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开展多向受荷大直径单桩的1g大比尺模型试验,探讨不同竖向和水平循环荷载比下的桩侧受力及变形响应.试验结果表明,施加竖向循环荷载会增大桩身水平位移的发展速率;最大弯矩出现在2.0倍桩径深度处,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大,桩身弯矩表现出减小的趋势;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最大土抗力所在的位置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大逐渐从1.5倍桩径深度处向2.0倍桩径深度处移动,循环土体抗力-桩身水平变形(p-y)曲线的退化主要发生在表层土体;施加竖向循环荷载会增大桩土界面的初始刚度,但同时也会加速桩土体系的刚度退化.建议在海上风电大直径单桩的设计中,特别注意竖向循环荷载对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桩身位移及桩土相互作用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g模型试验 大直径单桩 复杂荷载 P-Y曲线 桩土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调节阀粘滞故障检测与参数辨识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向方娜 管桉琦 +2 位作者 林振浩 金志江 钱锦远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30,共8页
为了研究气动调节阀的粘滞特性问题,以CHEN粘滞模型作为阀门粘滞特性问题的基础模型,提出一种阀门粘滞故障的检测与改进的参数辨识方法。通过搭建粘滞故障试验台,模拟实际情况中发生不同程度粘滞时的阀杆运动状态,揭示阀门粘滞发生的机... 为了研究气动调节阀的粘滞特性问题,以CHEN粘滞模型作为阀门粘滞特性问题的基础模型,提出一种阀门粘滞故障的检测与改进的参数辨识方法。通过搭建粘滞故障试验台,模拟实际情况中发生不同程度粘滞时的阀杆运动状态,揭示阀门粘滞发生的机理。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振荡源进行分类,实现对粘滞故障的检测。使用基于Hammerstein模型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粘滞参数最优解,提出粘滞双参数取值范围的确定方法,实现欠补偿、无补偿和过补偿3种状态下的粘滞参数辨识。结果表明:阀门粘滞程度与阀杆所受动静摩擦力有关;在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提出的粘滞检测方法对4种振荡源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9.0268%;提出的改进的粘滞参数辨识方法对不同大小粘滞参数的辨识结果误差达到7%以内。研究成果为阀门粘滞故障的检测和参数辨识提供了理论方法,对粘滞模型的改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调节阀 粘滞特性 粘滞检测 粘滞参数辨识 随机森林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墨水稳定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绎 王美霞 +4 位作者 李刚 李德发 申乾宏 李跃 李炜颉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74,共5页
建筑陶瓷在建筑、装饰和家居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创新技术不断涌现。陶瓷喷墨打印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数字印刷技术,可以显著提升陶瓷表面装饰效果,简化装饰工艺,提升生产效率。陶瓷墨水是陶瓷喷墨打印的核心材料,其... 建筑陶瓷在建筑、装饰和家居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创新技术不断涌现。陶瓷喷墨打印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数字印刷技术,可以显著提升陶瓷表面装饰效果,简化装饰工艺,提升生产效率。陶瓷墨水是陶瓷喷墨打印的核心材料,其稳定性对喷墨打印过程和最终产品质量影响巨大。对陶瓷墨水组成,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以及提高稳定性的改进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为陶瓷墨水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陶瓷 喷墨打印 陶瓷墨水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瓷砖用高稳定性陶瓷喷墨浆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0
作者 兰俊杰 周馨 +7 位作者 李德发 李华云 谢明锋 王美霞 李跃 杨辉 吴艳芳 夏昌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水性喷墨打印技术是目前构筑瓷砖表面釉层的新型方式,所使用的水性陶瓷浆料的稳定性对其喷墨打印性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市购的陶瓷喷墨原浆为原料,采用分散法制备了系列瓷砖表面喷墨打印改性陶瓷喷墨浆料,重点考察了分散剂种类... 水性喷墨打印技术是目前构筑瓷砖表面釉层的新型方式,所使用的水性陶瓷浆料的稳定性对其喷墨打印性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市购的陶瓷喷墨原浆为原料,采用分散法制备了系列瓷砖表面喷墨打印改性陶瓷喷墨浆料,重点考察了分散剂种类、含量等因素对陶瓷喷墨浆料长期悬浮稳定性、粘度、表面张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陶瓷喷墨原浆,添加3 wt%PAAS的陶瓷喷墨浆料具有良好的粘度(52.42 mPa.s)和表面张力(68.3m N/m),满足喷墨打印使用要求。而且,PAAS改性浆料在30天静置沉降过程中未出现硬质沉淀的不良特征,表现出更高的悬浮稳定性,这归因于分散剂PAAS与原浆表面形成双层电荷,同时依靠长分子链,起到静电位阻稳定作用。研究的相关结果对于开发新型的瓷砖表面用的高稳定性陶瓷喷墨浆料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墨浆料 分散法 稳定性 粘度 表面张力 多重光散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LaNi_(x)Co_(1-x)O_(3)触点材料的制备及电接触性能研究
11
作者 邵紫阳 杨芳儿 +4 位作者 王大帅 刘振武 沈涛 李跃 郑晓华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本文运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双钙钛矿型LaNi_(x)Co_(1-x)O_(3)(LNCO)纳米材料,利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相应的Ag/LNCO触点材料及元件样品。重点考察了不同Ni、Co含量对Ag/LNCO触点材料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力学性... 本文运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双钙钛矿型LaNi_(x)Co_(1-x)O_(3)(LNCO)纳米材料,利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相应的Ag/LNCO触点材料及元件样品。重点考察了不同Ni、Co含量对Ag/LNCO触点材料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电寿命服役能力的影响,对其电弧侵蚀失效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与SnO2粉体增强Ag基触点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合成的LNCO纳米颗粒粒径为20-30 nm,经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的Ag/LaNi_(0.5)Co_(0.5)O_(3)触点材料电学性能和电寿命都优于Ag/SnO_(2)触点材料,其电阻率低至2.10μΩ∙cm,电寿命性能达到51287次。表明Ag/LaNi_(0.5)Co_(0.5)O_(3)触点材料性能较佳,是一种可以取代Ag/CdO的新型触点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点材料 力学性能 电弧侵蚀 电寿命 La_(2)Ni_(1-x)Co_(x)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氢能长短周期储能特性的电氢综合能源系统容量配置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子晨 夏杨红 +3 位作者 孙勇 李德鑫 李宝聚 韦巍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I0009-I0012,共14页
为响应“双碳”目标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的实际需求,该文提出一种以风光新能源为主导的氢电耦合综合能源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以满足电热氢多元负荷需求,并实现系统多时间尺度源荷匹配。首先,建立了包含电池、短时储氢与季节... 为响应“双碳”目标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的实际需求,该文提出一种以风光新能源为主导的氢电耦合综合能源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以满足电热氢多元负荷需求,并实现系统多时间尺度源荷匹配。首先,建立了包含电池、短时储氢与季节性储氢协同的混合储能系统模型以及多时间尺度运行策略。该策略充分挖掘了电氢设备的短时协同调节潜力以及氢储的跨季能量互补能力,实现氢储的多尺度利用并提高系统运行灵活性。其次,针对基于传统典型场景方法难以描述长时间尺度储能设备跨周期运行特性的问题,提出基于时间序列聚合方法的典型场景生成方法,为容量配置模型提供兼顾短时波动与季节特性的时序连续场景,加快求解速度同时保证了求解的精确度。之后,基于典型场景以全生命周期投资成本最低为目标,考虑储能设备寿命衰减、新能源消纳率等因素,建立系统容量优化模型。最后,利用中国浙江某地实际算例验证了所提优化配置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接近100%消纳率的条件下,相较于传统的电氢协同能量管理策略,所提策略能够降低21.3%的全生命周期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 季节性氢储 场景削减 时间序列聚合 混合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一代智能视觉的光电忆阻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诸葛霞 诸葛飞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14-624,共11页
基于冯·诺依曼计算架构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oxide semiconductor,CMOS)技术的传统人工视觉系统,因其图像感知、存储和处理单元物理分离,在集成度、能耗、处理效率等方面均面临挑战。受生物视觉系统的启发,基于... 基于冯·诺依曼计算架构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oxide semiconductor,CMOS)技术的传统人工视觉系统,因其图像感知、存储和处理单元物理分离,在集成度、能耗、处理效率等方面均面临挑战。受生物视觉系统的启发,基于光电忆阻器的神经形态视觉系统可实现感/存/算共融,并具有视觉信息的并行处理功能,因此是新一代智能视觉的重要发展方向。该系统不仅能够模拟视网膜的功能,包括直接响应光信号、完成对比度增强及降噪等图像预处理工作,而且能够模拟大脑视皮层的功能,对图像进行识别、分类等,完成感知任务。对光电忆阻器件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人工视觉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首先概述了忆阻器的特征;其次综述了光电忆阻器件的研究进展,包括材料、结构、工作机理、突触功能模拟等;再次介绍了光电忆阻器在人工视觉系统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光电忆阻器研究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忆阻器 光电器件 人工视觉 神经形态系统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扰动影响的土体小应变硬化模型参数试验研究及其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白时雨 王文军 +1 位作者 谢新宇 朱德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6,共11页
天然结构性土体容易受到各类施工扰动,导致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改变,进而影响工程稳定、变形以及邻近环境。针对宁波两种典型土体,分别对原状土和轻、重扰动土以及重塑土开展了三轴试验及一维压缩试验,分析了扰动度对小应变硬化模型(HS-sma... 天然结构性土体容易受到各类施工扰动,导致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改变,进而影响工程稳定、变形以及邻近环境。针对宁波两种典型土体,分别对原状土和轻、重扰动土以及重塑土开展了三轴试验及一维压缩试验,分析了扰动度对小应变硬化模型(HS-small model,简称HSS模型)主要参数的影响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宁波某基坑工程,利用Plaxis3D分析了考虑周边土体扰动影响的坑后土体水平位移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扰动会使土体的强度及刚度参数降低。对于淤泥质黏土,轻扰动试样的参考切线模量E_(oed)^(ref)、参考割线模量E50ref及参考加卸载模量Eurref值分别降低14%、10%、2%,重扰动试样三参数分别降低43%、14%、15%,粉质黏土三参数也呈现相似降低趋势。在考虑土体扰动影响的情况下,基坑周边两个测斜孔的最大水平位移值分别增大13%、15%,更加接近实测值。研究结果可为小应变硬化模型的参数取值以及考虑扰动影响的基坑工程分析计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 扰动 小应变硬化模型(HSS模型) 刚度参数 基坑开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变形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杨以国 刘开富 谢新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7-1035,共9页
通过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的模型试验,分析有、无土工格栅及不同幅值循环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长短桩桩身应变及土工格栅应变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土工格栅的加入会改善循环荷载下复合地基的整体性能.复合地基沉降、桩身应变及土工格栅应... 通过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的模型试验,分析有、无土工格栅及不同幅值循环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长短桩桩身应变及土工格栅应变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土工格栅的加入会改善循环荷载下复合地基的整体性能.复合地基沉降、桩身应变及土工格栅应变主要发生在循环荷载作用前期.增大循环荷载幅值不仅会增大复合地基总沉降,还会加快沉降发展的速率.复合地基的沉降与循环次数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表示.土工格栅的拉膜效应将部分荷载由桩间土传递到桩上,相比于没有土工格栅的复合地基,有土工格栅的复合地基中长短桩的应变更大,且此时长桩桩帽处的土工格栅会承受更大的拉力,应变相较于桩间土处更大;循环荷载下的长桩上部应变增量较大,下部应变增量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桩 桩网复合地基 循环荷载 地基沉降 桩身应变 土工格栅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禁带半导体Ga_(2)O_(3)基日盲紫外探测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沈乐昀 张涛 +4 位作者 刘云泽 吴慧珊 王凤志 潘新花 叶志镇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26,共14页
β-Ga_(2)O_(3)是一种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对应太阳光谱的深紫外波段,可用于制备日盲紫外探测器。日盲紫外探测器抗干扰能力强、探测灵敏度高、背景噪声低,在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Ga_(2)O_(3)材料的基本... β-Ga_(2)O_(3)是一种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对应太阳光谱的深紫外波段,可用于制备日盲紫外探测器。日盲紫外探测器抗干扰能力强、探测灵敏度高、背景噪声低,在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Ga_(2)O_(3)材料的基本性质,包括不同的晶相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并总结不同结构的Ga_(2)O_(3)器件在日盲紫外探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其中,金属-半导体-金属(MSM)结构的Ga_(2)O_(3)器件最为普遍,特别是基于薄膜材料的器件已具备了商业化参数,有望实现产业化应用。基于Ga_(2)O_(3)的异质结和肖特基结日盲紫外探测器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并呈现出自供电特性。此外,薄膜晶体管结构Ga_(2)O_(3)器件结合MSM结构和晶体管结构的工作机制,可获得更大的光增益,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探测,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日盲紫外探测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镓 宽禁带氧化物 日盲紫外 光电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广西田东活性白土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明哲 高林辉 +4 位作者 李晨 李跃 樊先平 杨辉 林时锴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605-3616,共12页
活性白土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吸附材料,由膨润土经过酸改性获得。本文采用硫酸作为改性剂,活化改性膨润土制备高吸附活性的活性白土。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活化温度A、活化时间B、酸用量C、液固比D的取值范围,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 活性白土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吸附材料,由膨润土经过酸改性获得。本文采用硫酸作为改性剂,活化改性膨润土制备高吸附活性的活性白土。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活化温度A、活化时间B、酸用量C、液固比D的取值范围,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设计优化白土制备工艺参数,以大豆油中β-胡萝卜素的吸附率为响应值,分析4种工艺参数对吸附率的影响规律,并预测了最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建立的吸附率响应曲面模型可靠,可用于活性白土吸附能力优化。活化时间和酸用量对吸附率的影响最大,在所选液固比范围内,液固比对吸附率影响不明显。预测的最佳吸附能力制备条件为:活化温度92.5℃、活化时间5.5 h、酸用量40%(质量分数)、液固比4∶1。该条件下活性白土对β-胡萝卜素的吸附率为97.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活性白土 响应曲面法 吸附 Β-胡萝卜素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材料构筑的CO_(2)分离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卉 王雨琪 +1 位作者 叶志镇 彭新生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0-179,共10页
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纳米片结构,已广泛应用于设计高气体渗透通量和选择性的分离膜中.石墨烯类、二维金属有机骨架、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碳氮化物等二维材料中构筑的纳米及纳米尺度孔道为分子输运提供了特殊的通道,它们是高渗透性和高... 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纳米片结构,已广泛应用于设计高气体渗透通量和选择性的分离膜中.石墨烯类、二维金属有机骨架、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碳氮化物等二维材料中构筑的纳米及纳米尺度孔道为分子输运提供了特殊的通道,它们是高渗透性和高选择性分子筛分的根本原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二维材料基CO_(2)分离膜的研究进展,包括材料种类、分离膜的制备方法、分离性能及分离机制,并对二维材料基CO_(2)分离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材料 气体分离 CO_(2)分离膜 分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成温度对氧化铝微球改性龙泉青瓷物理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艳芳 俞锦辉 +3 位作者 梅丽玲 梅红玲 叶晓平 李跃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8-465,共8页
氧化铝微球具有堆积密度大、体积比容量高、流动性好、烧结活性高等特点,可用于陶瓷材料的增强改性。采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差示扫描仪(TG-DSC)、X-射线衍射仪(XRD)、三点弯曲仪等测试技术研究了不同烧成温度(1250℃-1370℃)下氧化... 氧化铝微球具有堆积密度大、体积比容量高、流动性好、烧结活性高等特点,可用于陶瓷材料的增强改性。采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差示扫描仪(TG-DSC)、X-射线衍射仪(XRD)、三点弯曲仪等测试技术研究了不同烧成温度(1250℃-1370℃)下氧化铝微球改性龙泉青瓷样品的收缩率、吸水率、密度、物相组成、抗弯强度等特性,并探究了其微观结构及增强改性机制。结果表明,水热法合成的刚玉相氧化铝粉体呈微球型,粒径约250μm;随着烧成温度增加,氧化铝微球改性龙泉青瓷样品抗弯强度、收缩率与密度逐渐提升,而当烧成温度达到1370℃后,陶瓷性能呈现下降;当氧化铝微球含量为20%、烧成温度为1340℃、烧成时间为10h时所制备的样品拥有最佳的物理性能,其抗弯强度为79.16 MPa,总收缩率为10.63%,吸水率为0.064%,密度为2.38 g·cm^(-3),其主要归因于长柱状晶粒的形成及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微球 龙泉青瓷 抗弯强度 吸水率 物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次加载面摩擦模型的接触面剪切特性研究
20
作者 龚涛 刘开富 +3 位作者 谢新宇 许纯泰 娄扬 郑凌逶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28-1335,1352,共9页
为了反映土与结构接触面的应变软化特性以及剪切速率对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ABAQUS软件提供的FRIC子程序,采用显式积分算法,对能够表现接触面上应变软化的次加载面摩擦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利用该模型模拟土与结构接触面的直... 为了反映土与结构接触面的应变软化特性以及剪切速率对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ABAQUS软件提供的FRIC子程序,采用显式积分算法,对能够表现接触面上应变软化的次加载面摩擦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利用该模型模拟土与结构接触面的直剪试验,研究直剪试验过程中次加载面摩擦模型接触面上的应力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次加载面摩擦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土-结构接触面直剪试验中的应变软化和密实状态的类砂土残余切应力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下降的现象.在剪切位移的发展过程中,次加载面摩擦模型接触面上的切应力先增加后减小,接触面远离加载端一侧到另一侧的应力发挥水平先后达到最大值.该研究表明,次加载面摩擦模型可以用于土与结构接触面的应变软化特性和速率相关性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结构接触面 直剪试验 应变软化 次加载面摩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