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0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亲潮及其延伸体海域冬春季节海洋热浪特征及驱动机制统计分析
1
作者 周宁 刘聪 +2 位作者 盛景 李培良 顾艳镇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5,共14页
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海温变率高,高强度海洋热浪事件频发,但目前针对该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夏季,对于寒冷季节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和模式再分析结果,系统分析了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冬春季节海洋热浪的分布特征及潜在的影响... 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海温变率高,高强度海洋热浪事件频发,但目前针对该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夏季,对于寒冷季节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和模式再分析结果,系统分析了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冬春季节海洋热浪的分布特征及潜在的影响因素。该区域在1992至2021年期间的平均强度、平均频率、持续时间和累计强度这4个海洋热浪指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增长趋势分别为0.39℃/(10 a)、0.38次/(10 a)、3.05 d/(10 a)和8.09(℃·d)/(10 a),该上升趋势与累积反气旋涡涡动能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2021年春季亲潮及其延伸体区域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强的海洋热浪事件,混合层热收支分析结果表明,这一事件主要是由异常涡旋项导致的水平平流异常引起的,从黑潮延伸体脱落的反气旋涡将暖水带向北方或局地反气旋涡增强导致热浪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浪 亲潮延伸体 黑潮延伸体 中尺度涡 混合层热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作用下金塘海底隧道海域海洋泥沙特性研究
2
作者 张晓月 高洋洋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5-599,共15页
台风作为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常引发沿岸风暴潮增水、极端台风浪并加剧海床冲淤演变,对沿海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威胁。利用ERA5再分析风场和Holland模型风场叠加宫崎正卫移行风场重构台风风场模型,并基于海洋数值模式FVCOM,建立了潮流... 台风作为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常引发沿岸风暴潮增水、极端台风浪并加剧海床冲淤演变,对沿海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威胁。利用ERA5再分析风场和Holland模型风场叠加宫崎正卫移行风场重构台风风场模型,并基于海洋数值模式FVCOM,建立了潮流-波浪-泥沙三维耦合数值模型。以台风“烟花”为例,研究金塘海底隧道工程附近海洋对台风的响应。结果表明,台风中心北部沿岸的增水值较大,台风中心以南离岸较远地区出现减水现象。台风半径影响范围内有效波高显著增加,舟山群岛对台风浪具有一定的阻隔效应。台风增强了近岸地区波流耦合底部切应力,海底泥沙再悬浮作用增强,悬沙浓度急剧增大,同时强风作用增强了近岸海流作用,改变泥沙输运格局。台风“烟花”期间,舟山群岛附近的泥沙主要沿群岛东西两侧向南输送,金塘水道处输沙量最大。以提前登陆型台风“利奇马”、登陆舟山型台风“烟花”以及转向型台风“灿都”为例,分析不同路径台风对工程海域的影响,结果显示,登陆舟山型台风对工程海域的台风浪和风暴潮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路径台风作用下工程海域的冲淤分布特征相似,但登陆舟山型台风和转向型台风引起的淤积高度较大,而提前登陆型台风则引起较强的冲刷作用。研究成果揭示了极端事件对金塘海底隧道海域水动力和泥沙输运的影响机制,对金塘海底隧道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塘海底隧道 舟山群岛 台风浪 风暴潮 泥沙输运 海床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冯翠翠 叶观琼 +2 位作者 曾江宁 林颖 朱静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4-591,共8页
自海洋生态文明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沿海省市已开展了全方位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工作。本文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社区、经济、管治、文化、资源和生态6个子系统共34个指标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 自海洋生态文明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沿海省市已开展了全方位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工作。本文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社区、经济、管治、文化、资源和生态6个子系统共34个指标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得到2010—2016年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浙江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较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存在地区及系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后续应继续加强生态恢复和资源保护,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浙江省 绩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高斯-牛顿优化算法的频率域海洋可控源电磁二维反演
4
作者 李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06-4820,共15页
稳定、高效的反演算法是开展海洋可控源电磁(CSEM)数据解释的基础.本文实现了基于改进的高斯-牛顿优化算法的频率域海洋CSEM二维反演.基于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实现可控源电磁场2.5维正演模拟,使用直接矩阵分解算法求解差分离散方程组以... 稳定、高效的反演算法是开展海洋可控源电磁(CSEM)数据解释的基础.本文实现了基于改进的高斯-牛顿优化算法的频率域海洋CSEM二维反演.基于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实现可控源电磁场2.5维正演模拟,使用直接矩阵分解算法求解差分离散方程组以实现多场源电磁响应的快速计算,并采用改进的接收点插值算法实现海底任意接收点处电磁场快速高精度计算.使用伴随法隐式求取灵敏度矩阵并基于近似二次收敛的高斯-牛顿优化算法实现反演,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灵敏度矩阵特征的正则化参数自动优化选取方法以保证反演的稳定收敛.反演算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频率域海洋CSEM二维反演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 二维反演 高斯-牛顿优化算法 正则化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大陈岛花岗岩的成因--来自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Sr-Nd-Hf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延青 丁嘉林 +3 位作者 高秦 周鹏 曾志杰 厉子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98-1812,共15页
大陈岛地处浙闽晚中生代构造岩浆带的中部,出露钾长花岗岩、基性岩脉和酸性火山岩。对大陈岛地区钾长花岗岩进行岩相学、主量和微量元素、Sr-Nd-Hf同位素及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显示大陈岛地区钾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95.9&... 大陈岛地处浙闽晚中生代构造岩浆带的中部,出露钾长花岗岩、基性岩脉和酸性火山岩。对大陈岛地区钾长花岗岩进行岩相学、主量和微量元素、Sr-Nd-Hf同位素及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显示大陈岛地区钾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95.9±1.8 Ma,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大陈岛的花岗岩主要由钾长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斜长石组成,发育典型的文象结构。花岗岩富SiO_(2)、K_(2)O,贫CaO、MgO,呈弱过铝质(A/CNK=1.0~1.1)和高分异(DI=96.0~96.9)特征,具较高的Ga/Al值(2.6~2.8),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负Eu异常明显(0.32~0.39),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岩石相对富集Rb、K、Th、U,亏损Sr、Ti、Nb、Ta,属于A型花岗岩。大陈岛钾长花岗岩I_(Sr)值为0.7092~0.7094,Nb/U和Ta/U值较低,ε_(Nd)(t)与ε_(Hf)(t)值分别为-7.07~-6.93和-11.1~-6.7,表明钾长花岗岩的源区主要为浙东南古老的富铝地壳物质且成岩过程中有新生物质的参与。结合前人的认识,认为大陈岛钾长花岗岩是在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消减过程中弧后伸展背景下,伴随深部基性岩浆上涌,地壳基底减压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并与基性岩浆发生少量的混合作用,幔源物质比例在35%左右,随后伴随较强的矿物结晶分异作用,最终在地壳浅部侵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古太平洋板块 岩石成因 大陈岛 晚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十次北极物理海洋学科学考察综述 被引量:5
6
作者 陈红霞 魏泽勋 +14 位作者 何琰 杨绍琼 龚强 钟文理 崔廷伟 崔凯彪 吕连港 俞启军 张彬彬 徐腾飞 杨廷龙 林丽娜 周鸿涛 焦晓辉 李豪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潜标长期观测、多水下滑翔机协同观测、抛弃式和走航观测等在内的物理海洋学综合考察。其中,在白令海东部进行的断面观测和水下滑翔机协同编队观测均系中国首次,拓展了中国在北极的观测范围,提高了中国调查和监测北极环境的能力。本文概述了这次考察在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主要考察成果,并总结了航次完成的亮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 物理海洋学 北冰洋 东白令海陆架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异常区土壤重金属修复目标值合理确定的方法研究:以浙江省某化工厂退役地块为例
7
作者 胡威 贾宝剑 +4 位作者 冯雯 王娜 朱蓉 张红燕 王立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46-1556,共11页
浙江某化工厂退役地块土壤砷检出明显异常(较多数据超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第一类用地土壤砷评价筛选值20 mg·kg^(-1)),但其与该地块历史上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人为砷污染的相关性较... 浙江某化工厂退役地块土壤砷检出明显异常(较多数据超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第一类用地土壤砷评价筛选值20 mg·kg^(-1)),但其与该地块历史上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人为砷污染的相关性较低,与自然地质高背景导致的局部土壤砷异常的相关性更高,需要系统开展地质地球化学背景调查后合理确定修复目标值。本文基于区域地质背景特征,系统开展背景调查与采样监测,识别出区域地层形成后的热液活动为土壤砷异常主导因素。运用数据统计方法,在剔除异常值后,选取95%置信区间〔即几何平均值(X g)乘除几何标准差(S),X_(g)/S_(2)~X_(g)S^(2)〕上限值(83.63 mg·kg^(-1))代表背景值。经分析验证,用该统计背景值作为修复目标值合理可行,且较常规方法可较大程度地减少需修复土壤方量(本地块达6.5万m^(3))。本文形成的背景调查和背景值确定方法适用于高背景异常区土壤调查和治理工作,可有效避免过度调查和过度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背景值 修复目标值 土壤砷 热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生物组织病理图像分析在海洋监测中的发展潜力及案例分析
8
作者 邸雅楠 赵若轩 徐建洲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4,共11页
生物组织病理指标可用于评价海洋生物健康,但在应用中存在效率低、成本高、主观性强等缺陷。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生物组织病理分析,可以发挥其高通量的图像分析优势,突破其在海洋生物健康评价和监测中的应用限制。该文通过对海洋生物组... 生物组织病理指标可用于评价海洋生物健康,但在应用中存在效率低、成本高、主观性强等缺陷。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生物组织病理分析,可以发挥其高通量的图像分析优势,突破其在海洋生物健康评价和监测中的应用限制。该文通过对海洋生物组织健康评价指标、人工智能技术的图像分析应用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组织病理图像处理的文献调研,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动物组织病理图像分析思路,并以海洋贻贝作为模式生物进行技术开发。经过对贻贝鳃组织病理影像数据的训练、验证和预测等过程,确定Res-UNet深度学习模型可对贻贝在典型环境污染物胁迫下的病理损伤进行高效、准确定量,构建了一种能够自动化、高通量和弱主观性地分析海洋贻贝组织病理影像的工作流程,为海洋生物健康评价、海洋监测提供新思路与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神经网络 病理图像处理 生物健康评价 海洋模式生物 海洋贻贝 组织病理定量 鳃丝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背景涡度对台风康森引起的近惯性波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郑晓婷 曹安州 +1 位作者 吕咸青 宋金宝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近惯性波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内波,它在海洋中的传播和耗散受到背景涡度的影响。基于混合坐标海洋模型(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HYCO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海洋背景正、负涡度对台风康森在南海引起的近惯性波的不同影响。结果表... 近惯性波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内波,它在海洋中的传播和耗散受到背景涡度的影响。基于混合坐标海洋模型(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HYCO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海洋背景正、负涡度对台风康森在南海引起的近惯性波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负涡度能捕捉并促进近惯性能量向海洋深层的传播,可传播到1200 m以深;而正涡度则阻碍近惯性能量的下传,使其主要集中在海洋上层500 m以内。负涡度区域能维持较强的近惯性能量10 d以上,而正涡度区域内的近惯性能量维持时间在1周左右。负涡度区域内的近惯性波由第二和第三模态主导,而正涡度区域内的近惯性波由第一和第二模态主导,导致海洋内部(500~1000 m)负涡度区域内的近惯性波剪切比正涡度区域内的近惯性波剪切强1~2个量级。波射线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近惯性波在负涡度区域边缘发生反射,进而被负涡度区域捕获;而正涡度区域内的近惯性波有加速远离源地的趋势。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海洋背景负涡度能增强近惯性能量的垂向传播,而正涡度则促进了近惯性能量的水平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背景涡度 近惯性波 混合坐标海洋模型再分析数据 波射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的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
10
作者 党凌峰 吴招才 +1 位作者 董崇志 张家岭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0,共10页
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能够同时获得地磁三分量和磁力梯度数据,与传统的拖曳式总场磁力仪相比具有降低船磁干扰和抵抗地磁日变影响等优点,也存在灵敏度误差、零点偏移误差、正交性误差和位置误差等校准处理的难点。在实际航次中用... 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能够同时获得地磁三分量和磁力梯度数据,与传统的拖曳式总场磁力仪相比具有降低船磁干扰和抵抗地磁日变影响等优点,也存在灵敏度误差、零点偏移误差、正交性误差和位置误差等校准处理的难点。在实际航次中用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实测得到一条剖面数据,经校准后与G880磁力仪重复线测量的地磁总场数据进行外符合精度评价,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根据三分量磁力梯度数据计算得到其张量不变量以及磁边界走向图,并结合欧拉反褶积计算,对测线上的磁源体进行了有效识别和解释。结果显示拖曳式海洋三分量磁力梯度仪能够有效获得地磁总场、分量及梯度等多参量信息,可为海洋地磁场测量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三分量 标量校准 磁力梯度张量 磁边界走向图 欧拉反褶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浅水深漂浮式风机系泊系统失效影响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雅丽 高洋洋 王立忠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基于FAST-OrcaFlex风机时域一体化计算模型,开展中浅水深15 MW半潜漂浮式风机系泊系统连续失效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正常发电和停机工况下系泊系统失效过程对漂浮式风机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深h=50 m,有效波高Hs=8.30... 基于FAST-OrcaFlex风机时域一体化计算模型,开展中浅水深15 MW半潜漂浮式风机系泊系统连续失效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正常发电和停机工况下系泊系统失效过程对漂浮式风机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深h=50 m,有效波高Hs=8.30 m,谱峰周期Tp=12.05 s,湍流风平均风速为16 m/s时,当与风浪同向单根锚链在导缆孔处破断时,同向剩余两根锚链在导缆孔处张力会显著增大,风机基础不会发生较大偏移;当多根锚链在导缆孔处连续破断时,半潜式基础纵荡和横荡平均漂移距离最大可达152.64和6.72 m,导致剩余锚链悬空段减小,导缆孔张力降低;海流的作用显著增大系泊系统破断后漂浮式风机的漂移距离;极端停机工况下,半潜式基础纵荡和横荡平均漂移距离最大可达452.46和2.13 m。此外,动态海缆在漂浮式风机产生较大偏移后,弯曲曲率会超过其限值,极易发生破断失效,导致风机停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式风机 系泊系统破断 一体化分析 运动响应 系泊张力 动态海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尖小翼对偏航下的水平轴潮流能水轮机性能影响研究
12
作者 张大海 柳棣 +3 位作者 刘小栋 黄鑫 司玉林 钱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5,共10页
针对叶尖小翼在偏航工况下对水平轴潮流能水轮机性能影响不明确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 CFD)方法建立了水平轴潮流能水轮机数值模型,并通过水槽实验进行了模型验证。此后,在0°~30°的... 针对叶尖小翼在偏航工况下对水平轴潮流能水轮机性能影响不明确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 CFD)方法建立了水平轴潮流能水轮机数值模型,并通过水槽实验进行了模型验证。此后,在0°~30°的来流偏角范围内,对比分析了有、无叶尖小翼的潮流能水轮机的水动力学性能和尾流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偏航角较小时(不超过12°),带叶尖小翼的水轮机获能系数(C_(P))反而呈上升的趋势;但随着偏航角的持续增大,C_(P)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在此过程中,机组受到推力系数(C_(T))的变化趋势与C_(P)一致。综合来看,叶尖小翼的设计有助于水轮机在偏航工况下保持其性能,避免了扫略面积的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能水轮机 叶尖小翼 偏航 计算流体力学 水槽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波与水囊潜堤相互作用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刘畅 刘维杰 +1 位作者 金袭 赵西增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4,共13页
水囊潜堤是一种兼具结构安全及经济环境效益的代表性柔性防波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开展极端波浪与水囊潜堤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试验,分析水囊潜堤在聚焦波作用下的消浪特性,并构建波浪与水囊潜堤相互作用的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基于验... 水囊潜堤是一种兼具结构安全及经济环境效益的代表性柔性防波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开展极端波浪与水囊潜堤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试验,分析水囊潜堤在聚焦波作用下的消浪特性,并构建波浪与水囊潜堤相互作用的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基于验证后的数值模型探究聚焦波作用下水囊充盈度和潜堤位置对潜堤消浪效果的影响规律,分析上述因素对水囊潜堤消浪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构建的流固耦合模型可准确地模拟聚焦波与水囊潜堤的相互作用过程;相比刚性潜堤,水囊潜堤与波浪相互作用更为剧烈,具有更好的消浪性能;水囊充盈度的改变可通过同时改变潜堤的反射和耗散作用影响其消浪效果,其中耗散作用主要通过改变结构运动产生的涡量而产生,聚焦波作用下水囊潜堤的最佳充盈度为96%;潜堤布放位置在聚焦振幅较大时对消浪效果影响较大,潜堤位置离聚焦位置越近,结构运动产生的涡量及波面涡量耗散越大,消浪效果越好。相关结果可以为柔性水囊潜堤在实际极端海况下的应用提供一定借鉴,对于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保护海洋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囊潜堤 CIP方法 聚焦波 流固耦合 消浪性能 防波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管件结构点云配准的激光SLAM算法
14
作者 朱江 游泽炀 +2 位作者 宋伟 朱世强 郑涛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管道巡检机器人执行天然气管道内部任务的重要前提是具备定位建图能力。主流激光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技术在管道环境中面临两大问题:显著特征点数量不足和点云难以配准。这些问题导致SLAM算法定位精度降低,稳定性差。为了解决该问... 管道巡检机器人执行天然气管道内部任务的重要前提是具备定位建图能力。主流激光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技术在管道环境中面临两大问题:显著特征点数量不足和点云难以配准。这些问题导致SLAM算法定位精度降低,稳定性差。为了解决该问题,在FAST-LIO2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管件结构点云配准的激光SLAM算法。首先,针对特征点数量不足的问题,通过融合管件形状的几何先验,优化了特征提取算法。其次,针对管道中点云的几何特征配准退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管件结构信息的配准优化方法,提取出管件的结构信息并根据管件类型进行配准。最后,通过实验结果证明所提算法较FAST-LIO2算法在管道环境下具有更好的定位精度和鲁棒性,定位精度(均方根误差)提升了30%,为管道机器人定位建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SLAM 管件 退化环境 点云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风速下涌浪和大气稳定度对海气湍动能通量的影响
15
作者 谭超 宋金宝 刘长龙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6,共12页
海气湍动能通量刻画了海气之间湍动能的交换过程,同时包含着大气湍流相干结构的重要信息。基于广东茂名附近海上观测塔2012年2月15日至5月8日的实测大气湍流数据以及同步波浪测量数据,研究并对比了低风速情况下不同海浪条件和大气稳定... 海气湍动能通量刻画了海气之间湍动能的交换过程,同时包含着大气湍流相干结构的重要信息。基于广东茂名附近海上观测塔2012年2月15日至5月8日的实测大气湍流数据以及同步波浪测量数据,研究并对比了低风速情况下不同海浪条件和大气稳定度对海气界面湍动能通量的影响规律,采用谱分析和概率统计方法定量地展示了这些影响的显著性和幅度特征。结果表明,涌浪情况下,湍动能通量协谱和Ogive曲线上会出现相应受影响区域,涌浪能够导致湍动能通量的减小。通过对通量归一化和正、负贡献量的提取发现:在相同风速下,湍动能通量的通量负贡献量与正贡献量比值的绝对值随波龄增大而增大,归一化通量值随波龄增大而减小;涌浪对湍动能通量的减小作用有随波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此外,湍动能通量在涌浪情况下出现负值概率更大,平均概率为29%左右,而风浪情况则为12%左右。结果还表明,大气稳定度对湍动能通量有明显的影响。在相同风速下,湍动能通量在不稳定层结的情况,依次大于中性和稳定情况;不同层结下的差异主要取决于通量正贡献量的差异,负贡献量则差异较小。这些结果表明低风速下涌浪和大气稳定度对于湍动能通量的影响不可忽略,对于深入理解大气边界层结构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动能通量 大气边界层 湍流 涌浪 大气稳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宫形透空式防波堤的水动力性能试验研究
16
作者 何方 陈妍 潘佳鹏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为提升透空式防波堤波浪防护效果,研究提出一种具有内部迷宫透浪通道的形式,迫使波浪发生多重反射和绕射,并在该过程中诱导涡旋形成,逐级消耗波浪能量。基于波浪水槽物理模型试验对防波堤的透反射和波能耗散特性展开研究,并重点关注其... 为提升透空式防波堤波浪防护效果,研究提出一种具有内部迷宫透浪通道的形式,迫使波浪发生多重反射和绕射,并在该过程中诱导涡旋形成,逐级消耗波浪能量。基于波浪水槽物理模型试验对防波堤的透反射和波能耗散特性展开研究,并重点关注其消浪结构形式、潮位以及入射波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采用菱形柱和圆形柱,内部消浪结构采用十字形柱时的波浪防护性能更为优异,其复杂内部结构显著增强了波能耗散,具有良好的防透射与降反射特性。在试验范围内,低潮位和大波高情况下,迷宫形透空式防波堤具有更好的波浪防护性能。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该防波堤形式所受波压力的情况,并发现其所受波压力沿波浪传播方向逐级衰减,前两排消浪结构单元所受波压力峰值明显较大,且在波能耗散中的作用最为显著,在该防波堤形式的工程应用中需进行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宫形 透空式防波堤 波浪防护 波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17
作者 刘强 徐旭丹 +3 位作者 黄伟 徐晓群 寿鹿 曾江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397-7409,共13页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微塑料粒径小,易与海洋生物发生相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在其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和转移,对机体产生毒害。微塑料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因此,海洋生...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微塑料粒径小,易与海洋生物发生相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在其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和转移,对机体产生毒害。微塑料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因此,海洋生物与微塑料的相互作用以及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综述微塑料的生物附着、生物摄入、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与化学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微塑料生态效应研究应重点关注我国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生物摄入状况、微塑料的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机制研究、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效应、以及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态效应 海洋环境污染 复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杜建国 叶观琼 +3 位作者 周秋麟 陈彬 胡文佳 郑新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6923-6933,共11页
生态连通性是空间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手段。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开展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对促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阐述了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的概念与机制,回顾了目前近海海洋连通... 生态连通性是空间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手段。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开展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对促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阐述了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的概念与机制,回顾了目前近海海洋连通性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的框架和具体方法,最后提出我国开展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的建议,以期对今后国内开展海洋生态连通性相关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连通性 生态系统完整性 生物多样性 海洋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证 被引量:1
19
作者 尹西明 魏阙 +1 位作者 陈劲 冯雪皓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4,106,共12页
本文从“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国家创新体系能级提升-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探讨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仿照自然生态规律,利用数据能量作为驱动创新体系能级提升的关键要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 本文从“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国家创新体系能级提升-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探讨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仿照自然生态规律,利用数据能量作为驱动创新体系能级提升的关键要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在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优化科技政策制定机制和提升科技治理精准施策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数字科技创新生态中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的生态学特征。基于研究发现,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用好数据要素、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等路径,推进数字科技创新和数实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数据要素 国家创新体系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海洋激光雷达最佳工作波长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群 刘崇 +6 位作者 朱小磊 周雨迪 乐成峰 白剑 贺岩 毕德仓 刘东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8-155,共8页
星载激光雷达是实现海洋垂直剖面探测的有效工具,也是目前迫切需求的海洋光学遥感手段。对星载海洋激光雷达的波长参数进行评估对保证探测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探测深度和信噪比两方面分析了星载海洋激光雷达探测全球海洋的最佳... 星载激光雷达是实现海洋垂直剖面探测的有效工具,也是目前迫切需求的海洋光学遥感手段。对星载海洋激光雷达的波长参数进行评估对保证探测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探测深度和信噪比两方面分析了星载海洋激光雷达探测全球海洋的最佳波长。利用MODIS 10个波段的水体光学特性数据,估算全球海水探测深度及相应的最优波长;并根据太阳夫琅禾费暗线特性,对信号信噪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探测深度方面,最优探测波长在488 nm波段的海洋占全球海洋面积的70%左右,并且全球95%以上的海域在488 nm波段的探测深度优于0.8倍的真光层深度;在信噪比方面,相对于488 nm波段,486.134 nm夫琅禾费暗线处采用0.1 nm带宽的滤光片可以将背景光强度降低70%,相应地回波信噪比整体提升了约5.0%。就全球海洋探测来说,使用486.134 nm作为探测波长可以提高探测深度,有效抑制太阳背景光,提高信噪比,因此,486.134 nm是星载海洋激光雷达的最佳工作波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海洋激光雷达 探测深度 太阳夫琅禾费暗线 信噪比 工作波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