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典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储量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35
- 1
-
-
作者
戴巍
赵科理
高智群
刘康华
张峰
傅伟军
-
机构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臻善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浙江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528-7538,共11页
-
基金
浙江省科技计划公益技术研究项目(2015C33051)
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研究实验室开放基金
+1 种基金
浙江省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FSLAB2016006)
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FCLAB2015009)
-
文摘
以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网格布点,采集了838个森林样地样本(土壤、枯落物等),结合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相关数据,利用地统计学和Moran's I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碳储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45.22 t/hm^2,其中森林植被、土壤、枯落物和枯死木层碳密度分别为27.34、108.89、1.79、1.38 t/hm^2。克里格空间插值和局部Moran's I指数结果表明碳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呈现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递减的趋势,与浙江省地形、地势较为一致,受海拔、树龄、森林类型、台风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877.19 Tg C,森林植被、土壤、枯落物和枯死木层碳储量分别为203.88、656.20、10.84、6.27 Tg C,分别占总碳储量的23%、75%、1.3%、0.7%。在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中,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约是森林植被层的3.22倍,是整个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最主要的贡献者。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大多数森林仍处于中幼龄林阶段,碳密度水平较低,但是中幼龄林生长速度较快,加强对全省中幼龄林的健康管理,是未来整体提升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的关键。
-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碳密度
碳储量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GIS
Moran’s
I
-
Keywords
forest ecosystems
carbon density
carbon storage
spatial variation
Geostatistics
GIS
Moran's I
-
分类号
S718.5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两株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高效降解菌混合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 2
-
-
作者
廖敏
张海军
马爱丽
谢晓梅
-
机构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资源科学系
浙江大学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研究实验室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出处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2-479,共8页
-
基金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2006C33052)
-
文摘
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生产车间下水道驯化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两株可同时降解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的高效菌株M6R9和M5R14,经鉴定为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和缺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iminuta。通过单一菌和混合菌对比实验,发现单一菌及混合菌对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均与接菌量(OD415nm)呈正相关,且降解过程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含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各100mg/L的基础培养基中,接菌量相同(单一菌OD415nm均为0.2,混合菌中M6R9和M5R14的OD415nm各为0.1),于30℃、pH7.0、180r/min下培养3d,发现混合菌对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比单一菌M6R9和M5R14提高2.5%、3.4%、2.3%和14.5%、14.6%、15.5%,半衰期分别缩短8.1、14.8、13.1h和40.3、50.7、46.4h,表明混合菌对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的降解存在协同作用,即混合菌可提高3种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去除率。
-
关键词
联苯菊酯
甲氰菊酯
氯氰菊酯
生物降解
混合菌
-
Keywords
bifenthrin
fenpropathrin
cypermethrin
biodegradation
mixed strains
-
分类号
X17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S154.3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 3
-
-
作者
张红桔
马闪闪
赵科理
叶正钱
汪智勇
白珊
-
机构
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研究实验室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4-673,共10页
-
基金
浙江省科技计划公益技术研究项目(2015C3305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01323)
浙江农林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2013200020)
-
文摘
为探明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产地土壤肥力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指导林农合理施肥,选取杭州市临安区山核桃产区为研究区域,以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该区土壤养分状况等级评价,并采用地统计学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平均为pH 5.23,87%土壤pH值为pH 4~6,研究区土壤酸化严重。土壤有机质平均为31.6 g·kg^(-1),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分别为155.40,14.04,85.73 mg·kg^(-1)。根据《浙江土壤》肥力等级划分标准(1级土壤成分质量分数低,4级土壤成分质量分数高)可知: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主要处于第3等级和第4等级,比例为54%。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处在分级标准的第3等级且所占比例为76%。土壤速效钾大于50 mg·kg^(-1)的区域占80%。相反,土壤有效磷不足,63%的土壤有效磷不足10 mg·kg^(-1),处在第1等级和第2等级标准,难以满足山核桃生长。土壤各养分变异系数为27.15%~141.03%,表明研究区林地土壤养分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性。空间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pH值和养分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山核桃产量高低不一,与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山核桃林地土壤严重酸化,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都比较充足,而大部分地区有效磷不足。
-
关键词
土壤学
山核桃产区
土壤养分
土壤酸化
空间分布
产量
-
Keywords
soil science
region of Carya cathayensis stands
soil nutrients
soil acidific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yield
-
分类号
S714.8
[农业科学—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