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1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步辐射吸收光谱技术在NiCo_(2)O_(4)电极材料储能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齐颖 胡小雨 万初斌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2-498,共7页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光谱是一种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强大分析技术,用于研究材料局域原子或电子结构,XAFS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学、材料学、化学、环境学等领域。整理了近些年XAFS技术在超级...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光谱是一种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强大分析技术,用于研究材料局域原子或电子结构,XAFS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学、材料学、化学、环境学等领域。整理了近些年XAFS技术在超级电容器NiCo_(2)O_(4)电极材料研究方面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1)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ray absorption near edge structure,XANES)光谱在确定元素价态、电荷转移上的应用;(2)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EXAFS)光谱在确定原子配位结构上的应用;(3)原位XAFS在确定电化学反应机理上的应用。希望帮助科研人员从微观结构角度对NiCo_(2)O_(4)材料电化学储能机理有更深入的理解,促进NiCo_(2)O_(4)电极材料和超级电容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材料 NiCo_(2)O_(4) 同步辐射 微观尺度 XAFS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Fe-Ni非晶储氢电极材料的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0
2
作者 肖学章 陈长聘 +3 位作者 王新华 陈立新 王丽 高林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5-568,共4页
采用XRD、SEM、电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机械球磨合成的Mg-Fe-Ni非晶储氢电极材料的微结构和电化学储氢性能.结果表明,镁含量和镍粉添加量对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对于(xMg+Fe)+200%(质量分数,余同)Ni(x=2、3)复合物,随Mg含量增... 采用XRD、SEM、电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机械球磨合成的Mg-Fe-Ni非晶储氢电极材料的微结构和电化学储氢性能.结果表明,镁含量和镍粉添加量对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对于(xMg+Fe)+200%(质量分数,余同)Ni(x=2、3)复合物,随Mg含量增加,最大放电容量增大.当x=2、3时复合物的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391.9、480.8mA·h·g-1.无镍的(3Mg+Fe)复合物最大放电容量仅为23.8mA·h·g-1;对于(3Mg+Fe)+y%Ni(y=0、50、100、200),随着镍添加量的增加,球磨120h合成复合物的最大放电容量先增加后减小,并在y=100时达到最高值519.5mA·h·g-1.微结构分析表明,无镍的Mg-Fe复合物经120h球磨后仍为Mg和Fe两个单相混合组织,无新相产生,而加入镍粉有助于Mg-Fe非晶相的形成,Ni还起到良好的表面电催化作用,改善了非晶Mg-Fe-Ni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电极材料 机械合金化 非晶态 电化学性能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类期刊的评价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熊晓英 何旭昭 杜丕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1-804,共4页
本文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近几年的数据,从国际期刊评价指标出发,对国内材料类中文核心期刊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在材料类核心期刊中所处的地位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国内材料类核心期刊以及《材料... 本文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近几年的数据,从国际期刊评价指标出发,对国内材料类中文核心期刊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在材料类核心期刊中所处的地位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国内材料类核心期刊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的有关数据,指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评价 材料科学 中文期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Sn和SnO_2与碳复合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刚 高明霞 +2 位作者 唐渊波 刘永锋 潘洪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6-561,605,共7页
采用溶液法以SnCl4.5H2O和葡萄糖为原料合成了颗粒尺寸为几个纳米的超细Sn及SnO2颗粒分布于无定形碳基体的复合材料,并在溶液过程中引入少量石墨。采用XRD、SEM和TEM等材料结构分析方法和恒电流充放电等电化学测试方法分析研究了前驱体... 采用溶液法以SnCl4.5H2O和葡萄糖为原料合成了颗粒尺寸为几个纳米的超细Sn及SnO2颗粒分布于无定形碳基体的复合材料,并在溶液过程中引入少量石墨。采用XRD、SEM和TEM等材料结构分析方法和恒电流充放电等电化学测试方法分析研究了前驱体的煅烧温度和石墨的引入对获得产物的结构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500~700℃的煅烧温度下获得的Sn/C及含少量SnO2的Sn/SnO2/C复合材料,由于其中的Sn及SnO2的超细纳米尺寸及碳基体的缓冲有效减小了Sn在脱嵌锂过程中的应变和粉化,使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石墨的引入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经500℃煅烧的复合电极材料相对于其它材料具有更高的容量,其首次可逆容量达520mAh/g,经初始几个循环后,容量趋于稳定,经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在350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锡基负极材料 溶液法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Si/NiSi_2@C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高效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5
作者 邹畅 顾海涛 +1 位作者 丰震河 高明霞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29,共8页
以Si粉和Ni粉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对Si粉和Ni粉的球磨处理,结合柠檬酸碳源的高温热解,制备出一种碳包覆的Si/NiSi_2@C复合材料。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了不同Ni添加量和原位碳的引入对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 以Si粉和Ni粉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对Si粉和Ni粉的球磨处理,结合柠檬酸碳源的高温热解,制备出一种碳包覆的Si/NiSi_2@C复合材料。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了不同Ni添加量和原位碳的引入对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粉和Ni粉在球磨过程中反应生成了NiSi_2合金相,弥散分布于复合材料中。柠檬酸高温裂解碳包覆于Si/NiSi_2复合颗粒表面,为复合材料构建了良好的导电网络。NiSi_2和高温裂解碳不仅增加材料的导电性,而且缓冲了脱嵌锂过程中Si的体积膨胀,有效地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由于NiSi_2的电化学嵌锂活性低,随着Ni添加量的增加,材料的首次充放电容量降低,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有所增加。其中当Ni的添加量为5wt%的Si/NiSi_2@C复合材料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2754和2235mAh/g,首次库伦效率超过80%,经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为1242mAh/g,显示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Si/NiSi2@C复合材料 球磨 高温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uO/Cu负极材料的热氧化制备及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冯冉 高明霞 +3 位作者 王朋 唐渊波 刘永锋 潘洪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5-250,279,共7页
采用纳米铜粉为原材料,通过直接在空气气氛中氧化的方法制备了含有微量Cu的纳米CuO/Cu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XRD、SEM、TEM等材料结构分析方法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技术对在250~500℃不同氧化温度下获得产物的结构和电化... 采用纳米铜粉为原材料,通过直接在空气气氛中氧化的方法制备了含有微量Cu的纳米CuO/Cu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XRD、SEM、TEM等材料结构分析方法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技术对在250~500℃不同氧化温度下获得产物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50~500℃下氧化4小时,纳米Cu粉基本氧化为CuO,其含量在94wt.%以上,并保持初始Cu粉的纳米尺寸。经250~450℃氧化的产物中有微量的Cu(3~4wt.%)保留下来,而500℃氧化的样品中未发现有Cu。用该方法制备的纳米CuO/Cu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其中,经450℃氧化的材料表现出最高的循环稳定性。经8个循环活化后,容量达到423mAh/g,经8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有377mAh/g,容量保持率接近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CUO 热氧化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Li_4Ti_5O_(12)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项良顺 王锭笙 +2 位作者 高明霞 刘永锋 潘洪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52,共7页
本文以纳米Si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采用不同的煅烧温度,合成了在Si颗粒表面包覆Li4Ti5O12的复合结构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合采用XRD、SEM、TEM、HRTEM和EDS等材料结构分析方法和对合成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循环稳定性及CV... 本文以纳米Si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采用不同的煅烧温度,合成了在Si颗粒表面包覆Li4Ti5O12的复合结构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合采用XRD、SEM、TEM、HRTEM和EDS等材料结构分析方法和对合成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循环稳定性及CV曲线的测试分析,研究了凝胶煅烧温度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Li4Ti5O12的引入对改善Si负极材料循环性能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600-800℃的煅烧温度下,溶胶-凝胶过程的产物主要为Li4Ti5O12,产物中Si保持其初始的晶体结构和颗粒特征。提高煅烧温度至1000℃,产物中出现相当量的杂相,大大降低了材料的容量。Si/Li4Ti5O12材料的首次充放电容量随煅烧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又下降的变化,并在700℃获得最大值。Li4Ti5O12的引入较明显地改善了Si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i/Li4Ti5O12 溶胶-凝胶法 结构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Si@SiO_x@C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5
8
作者 窦一博 高明霞 刘永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31,共7页
本文通过对粉体Si进行球磨,结合在球磨产物中引入柠檬酸并对其进行碳热分解处理,制备了一种低碳高SiO_x含量的Si@SiO_x@C复合材料。采用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500~700℃的碳热分解处理温度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其... 本文通过对粉体Si进行球磨,结合在球磨产物中引入柠檬酸并对其进行碳热分解处理,制备了一种低碳高SiO_x含量的Si@SiO_x@C复合材料。采用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500~700℃的碳热分解处理温度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获得的复合材料均为微米/亚微米尺寸的Si核外包覆有不同厚度的SiO_x及碳的Si@SiO_x@C颗粒,其中650℃条件下制得的复合材料中SiO_x和碳的含量分别约为55wt%和10wt%。该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材料,表现出优于其它温度下获得的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其在不再额外添加碳导电剂的条件下,在300 mA/g充放电时的首次库伦效率为74%,经200次循环后的容量为776mAh/g,容量保持率达75%。该低碳含量的微米/亚微米尺寸的Si基负极材料振实密度高,对于获得高体积比容量的电池极具使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Si@SiOx@C 球磨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溶剂热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牛令辉 高明霞 +1 位作者 刘永锋 潘洪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3-858,共6页
本文采用溶剂热法,以四乙醇钛为主要原材料制备TiO2。结合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材料结构测试分析方法和恒电流充放电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添加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溶剂热反应温度和高电导性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的添加对... 本文采用溶剂热法,以四乙醇钛为主要原材料制备TiO2。结合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材料结构测试分析方法和恒电流充放电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添加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溶剂热反应温度和高电导性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的添加对TiO2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成功制备了纳米尺寸的锐钛矿TiO2,PVP的添加能改善TiO2颗粒的分散性。较低溶剂热反应温度下合成的TiO2颗粒尺寸较细,但团聚程度大,而较高的溶剂热反应温度使TiO2的颗粒尺寸长大,但团聚程度改善。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控制溶剂热温度和引入VGCF,本文获得的TiO2/C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1C、5C、10C和20C的放电倍率下容量分别可达220、180、150和120mAh/g,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二氧化钛 溶剂热法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业废料的Si/TiN/TiSi_(2)多相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东洋 顾海涛 +3 位作者 丰震河 高明霞 刘永锋 潘洪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89-895,共7页
Si负极材料理论容量高,但其电子电导率低和脱嵌锂过程体积变化大易粉化,使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差以及高性能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本高,这均妨碍了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本研究提出以太阳能电池硅片切割废料Si粉和TiN粉为原材料,... Si负极材料理论容量高,但其电子电导率低和脱嵌锂过程体积变化大易粉化,使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差以及高性能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本高,这均妨碍了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本研究提出以太阳能电池硅片切割废料Si粉和TiN粉为原材料,采用低成本的活性气体机械球磨法制备了一种高性能的Si/TiN/TiSi_(2)多相复合负极储锂材料。研究发现,Si在H_(2)气氛球磨过程中与部分TiN发生反应,原位生成了纳米尺度的TiSi_(2),TiN和新形成的TiSi_(2)弥散于亚微米尺度的Si基体中。Si/TiN/TiSi_(2)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TiN的添加量紧密相关。其中,物质的量比Si/0.2TiN的体系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300mA·g^(-1)电流密度下,其首次可逆容量为2394mA·h·g^(-1),首次库伦效率达75.8%,经过200次循环后,容量仍保持1295mA·h·g^(-1),保持率高达54%。在2.0A·g^(-1)电流密度下的可逆容量达到609mA·h·g^(-1)。机理分析表明:高导电的惰性相TiSi_(2)和TiN弥散在Si基体中不仅有利于电极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电子传输,且有效缓冲了Si在嵌脱锂过程的巨大体积变化。这是TiN添加改善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负极材料 多相复合 球磨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电池阴极活性材料化学MnO_(2)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一兵 沈鸽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2000年第4期53-56,共4页
在一定条件下 ,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金属的氯酸盐浆 Mn2 +氧化制得的化学Mn O2 ,通过对其进行晶型和放电性能的测试 ,结果表明 :所得产品均为 γ- Mn O2 ,且 γ- Mn O2 的放电性能与相应的掺杂同族金属阳离子的半径大小变化呈现一定关系。
关键词 阴极材料 化学MnO2 放电性能 干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锂锰正极材料中锰含量调控对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姚智豪 沈晓彦 +5 位作者 徐嘉 胡丹丹 张世明 高明霞 刘永锋 潘洪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18,共8页
本研究通过调控富锂锰材料中Mn的含量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优化,采用简单高效的喷雾干燥结合高温煅烧制备了Li_(1.2)Ni_(0.13)Co_(0.13)Mn_(0.54+x)O_(2)(x=0~0.15)富锂锰正极材料,研究了Mn含量对材料的结构和首次库伦效率、循环性能... 本研究通过调控富锂锰材料中Mn的含量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优化,采用简单高效的喷雾干燥结合高温煅烧制备了Li_(1.2)Ni_(0.13)Co_(0.13)Mn_(0.54+x)O_(2)(x=0~0.15)富锂锰正极材料,研究了Mn含量对材料的结构和首次库伦效率、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及电压衰退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发现Mn含量提高可在材料中生成一种具有高结构稳定性的Li_(4)Mn_(5)O_(12)尖晶石相,可有效提高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循环性能,随Mn含量的增加,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提高,但其容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Mn含量的适量提高,对循环过程中放电电压的衰减基本没有影响,但若含量过高由于材料中尖晶石含量过高会引起较大的电压下降。本研究给出了优化的富锂锰正极材料成分,分析了相应电化学性能提高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富锂锰正极材料 成分 结构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束增材制造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缺陷形成与控制机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建超 鲁晓楠 +1 位作者 王欢 高翔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6,共10页
增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性能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带来了机遇。本文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在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并分析了增材制造工艺参数对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此... 增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性能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带来了机遇。本文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在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并分析了增材制造工艺参数对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为主,综述了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在增材制造过程中的缺陷形成机理与缺陷控制策略。其中,铝合金的宽半固态区间、高热导率、对激光的高反射率、激光增材制造本身特有的大升降温速率,以及高温度梯度等特性共同导致了打印复合材料组织粗大、孔洞、微裂纹缺陷的产生。通过引入纳米颗粒以提高形核率、稳定熔池或提高铝合金对激光的吸收率,可显著减少增材制造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缺陷数量。未来,应对新型增材制造技术的缺陷形成与控制机理、增材制造专用铝合金粉体研发及增强体分布调控方法等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将为高性能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AM) 铝合金 铝基复合材料(AMCs) 缺陷控制 缺陷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氢容器用金属材料的氢脆敏感性
14
作者 车行 俞益峰 +2 位作者 金宸 王利 王新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8-863,共6页
由于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导致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开发高效、清洁新能源。氢能被认为是未来重要的清洁二次能源,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氢的高效和安全储运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技术。储氢容器临氢材料的... 由于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导致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开发高效、清洁新能源。氢能被认为是未来重要的清洁二次能源,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氢的高效和安全储运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技术。储氢容器临氢材料的氢脆敏感性是氢能的制造、运输、储存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介绍了氢脆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于304不锈钢、316不锈钢、Cr-Mo钢、6016铝合金等主流储氢容器用金属材料的研究现状。最后,针对储氢容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容器 氢脆敏感性 储氢 金属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网格状人工缺陷对复合材料胶结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林木烟 张婷 +1 位作者 王欢 彭华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199,共7页
通过在胶接接头界面处插入网格状的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作为人工缺陷,设计了5种不同PTFE缺陷网格含量(P)的复合材料胶接结构,采用工业CT和超声C扫的无损检测(NDT)手段对置入的PTFE网格进行检测,利用单搭接测试(SLJ)和Ⅰ型断裂韧性测试(... 通过在胶接接头界面处插入网格状的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作为人工缺陷,设计了5种不同PTFE缺陷网格含量(P)的复合材料胶接结构,采用工业CT和超声C扫的无损检测(NDT)手段对置入的PTFE网格进行检测,利用单搭接测试(SLJ)和Ⅰ型断裂韧性测试(DCB)进行力学性能表征。相比于超声C扫,工业CT可以清晰检测出置入的PTFE网格。SLJ结果表明,当P值低于10%时,胶接接头的剪切强度从13.85 MPa增加到15.15 MPa;当P值超过10%时,剪切强度随缺陷值增加而下降。SLJ胶接接头破坏形貌表明,随缺陷值的增加,失效模式从内聚失效转向混合失效,最后变成界面失效。DCB结果表明,G_(IC)随缺陷值增加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裂纹扩展状态从近稳定连续转向“粘-滑”的不稳定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接结构 PTFE网格 单搭接剪切 Ⅰ型断裂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摩擦性能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丁志鹏 张孝彬 +3 位作者 许国良 何金孝 涂江平 陈卫祥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811-1815,共5页
采用无压渗透法制备了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并对其摩擦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复合材料断面的形貌,通过复合材料硬度测量和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了不同碳纳米管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的硬度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 采用无压渗透法制备了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并对其摩擦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复合材料断面的形貌,通过复合材料硬度测量和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了不同碳纳米管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的硬度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均匀地分散于复合材料中,且与铝基体结合良好;碳纳米管的加入增大了复合材料的硬度,且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随着碳纳米管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减小.由于碳纳米管本身具有自润滑和增强作用,碳纳米管的加入极大地改善了铝合金材料的摩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铝基复合材料 无压渗透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o-Sn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吸放锂行为 被引量:16
17
作者 谢健 赵新兵 +3 位作者 余红明 齐好 曹高劭 涂江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09-1412,共4页
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三种纳米尺寸的Co-Sn金属间化合物,即CoSn2、CoSn和CosSn2,并研究了它们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合成的粉末经过了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的表征.研究发现,这三种... 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三种纳米尺寸的Co-Sn金属间化合物,即CoSn2、CoSn和CosSn2,并研究了它们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合成的粉末经过了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的表征.研究发现,这三种金属间化合物均显示出较高的充放电稳定性.由于低的钾离子扩散速率,在嵌锂过程中锂离子不能深入到晶粒内部,导致它们的电化学活性较低,尤其是Co3Sn2,其首次充电容量仅为93mA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溶剂热法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徐锦龙 李伯耿 +1 位作者 李乃祥 巢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49-152,共4页
用 DSC方法研究了具有反应活性的有机蒙脱土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 PET)原位聚合和熔融共混后的两种插层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行为。结果表明 ,有机蒙脱土起异相成核作用 ,使 PET的结晶过程更加复杂 ,对聚合样由于有机处理剂参与 PET链... 用 DSC方法研究了具有反应活性的有机蒙脱土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 PET)原位聚合和熔融共混后的两种插层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行为。结果表明 ,有机蒙脱土起异相成核作用 ,使 PET的结晶过程更加复杂 ,对聚合样由于有机处理剂参与 PET链的反应 ,特殊的结构有利于成核过程 ,但对总的结晶速率有一定影响 ,结晶速率的提高程度依赖于有机蒙脱土的添加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 有机蒙脱土 纳米复合材料 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 研究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充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被引量:17
19
作者 沈烈 张稚燕 +2 位作者 王家俊 李文春 郑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7-109,共3页
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为基体、炭黑和炭纤维为填料复合体系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发现当导电填料的含量达到渗流阈值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急剧升高;而在渗流阈值附近,其热导率未出现突变。这表明电导渗流现象不完全是由导电粒子通过物理接触... 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为基体、炭黑和炭纤维为填料复合体系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发现当导电填料的含量达到渗流阈值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急剧升高;而在渗流阈值附近,其热导率未出现突变。这表明电导渗流现象不完全是由导电粒子通过物理接触生成导电链所致。其导电机制是相当数量的导电粒子相互发生隧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性能 导热性能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渗流 隧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响应型窄带隙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彤 张悦炜 +2 位作者 张世著 陈冠钦 洪樟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28,共5页
近年来,窄带隙半导体材料因具有吸收太阳光可见波段能量、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及可见光解水制氢的优异特性而成为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热点。综述了以TiO2为代表的传统半导体材料掺杂体系以及全新组成材料体系等两大类具有窄带隙半导... 近年来,窄带隙半导体材料因具有吸收太阳光可见波段能量、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及可见光解水制氢的优异特性而成为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热点。综述了以TiO2为代表的传统半导体材料掺杂体系以及全新组成材料体系等两大类具有窄带隙半导体特性的材料种类、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材料制备工艺以及应用前景,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研究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隙半导体 可见光催化 可见光解水 带隙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