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矮缩病毒对介体昆虫黑尾叶蝉生物学参数及种群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前进 党聪 +1 位作者 方琦 叶恭银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9-95,共7页
【目的】水稻矮缩病毒(RDV)是水稻普通矮缩病的病原。该病害主要依赖于黑尾叶蝉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危害水稻。本研究旨在明确RDV对黑尾叶蝉存活、发育、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分析病毒对介体昆虫的间接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实验... 【目的】水稻矮缩病毒(RDV)是水稻普通矮缩病的病原。该病害主要依赖于黑尾叶蝉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危害水稻。本研究旨在明确RDV对黑尾叶蝉存活、发育、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分析病毒对介体昆虫的间接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实验比较了黑尾叶蝉在健康水稻及感病水稻上的发育繁殖情况,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并调查了RDV对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与健康水稻相比,感病水稻上叶蝉若虫期存活率更高,雌若虫发育历期显著缩短,雄成虫寿命显著延长,产卵量显著增加,其他生物学参数无显著差异。五个生命表参数仅净生殖率(R_0)存在显著差异,感病水稻上叶蝉R_0显著高于健康水稻。饲喂感病水稻的养虫笼内叶蝉种群增长更快,总成虫数量更多,在接虫后的第4、5和6月显著高于健康水稻上的数量。【结论】水稻矮缩病毒可以提高黑尾叶蝉的存活率和产卵量,并促进种群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矮缩病毒 黑尾叶蝉 生物学参数 生命表 种群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化螟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刚 叶恭银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12期2161-2166,2170,共7页
简要介绍近年来二化螟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二化螟基因组及功能基因、抗药性、对Bt抗性的分子机制、神经受体、嗅觉相关基因、miRNA、热休克蛋白,以及被寄生蜂调控等相关研究,旨在为二化螟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二化螟 抗药性神经受体 嗅觉 MIRNA 热休克蛋白 二化螟盘绒茧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嗅觉受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3
作者 巩中军 周文武 +1 位作者 祝增荣 程家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61-768,共8页
昆虫的嗅觉对昆虫的栖息地选择、觅食、群集、趋避、繁殖以及信息传递等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昆虫嗅觉机理的深入研究和嗅觉信号传导途径的完整阐述,是探索农业害虫的专一性防治的基础。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s,Ors)是G蛋白偶... 昆虫的嗅觉对昆虫的栖息地选择、觅食、群集、趋避、繁殖以及信息传递等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昆虫嗅觉机理的深入研究和嗅觉信号传导途径的完整阐述,是探索农业害虫的专一性防治的基础。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s,Ors)是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的一种,是嗅觉系统的关键成分。近年来嗅觉受体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昆虫嗅觉的基本过程、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特征、蛋白分子结构、生理功能、分布部位和相关配体的研究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受体 昆虫嗅觉 G蛋白偶联受体 嗅觉神经 气味 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Ab基因水稻田寄生蜂亚群落结构及其优势类群数量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田俊策 刘志诚 +2 位作者 姚洪渭 叶恭银 彭予发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从寄生蜂的优势度、数量和时间动态等方面,对含cry1Ab基因的Bt水稻对稻田寄生蜂群落的影响作了评价。寄生蜂各科的组成与优势度的分布在Bt稻田和对照间无显著差异,但数量低于对照,其中,优势类群茧蜂数量显著低于对照。从田间动态看,仅... 从寄生蜂的优势度、数量和时间动态等方面,对含cry1Ab基因的Bt水稻对稻田寄生蜂群落的影响作了评价。寄生蜂各科的组成与优势度的分布在Bt稻田和对照间无显著差异,但数量低于对照,其中,优势类群茧蜂数量显著低于对照。从田间动态看,仅在寄生蜂发生的高峰期,Bt稻田中的主要寄生蜂才显著低于对照。因此,Bt水稻对靶标害虫主要寄生蜂尤其是茧蜂可能具一定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水稻 CRY1AB基因 寄生蜂群落 茧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多巴胺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3
5
作者 徐刚 叶恭银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22,共19页
多巴胺(dopamine,DA)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通过特异地结合其相关的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s,DARs)发挥作用。昆虫DARs可分为D1-like DARs,D2-like DARs和多巴胺/蜕皮激素受体(dopamine/ecdysteroid receptor,DopEcR)。D1-like D... 多巴胺(dopamine,DA)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通过特异地结合其相关的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s,DARs)发挥作用。昆虫DARs可分为D1-like DARs,D2-like DARs和多巴胺/蜕皮激素受体(dopamine/ecdysteroid receptor,DopEcR)。D1-like DARs包含两种亚型即DOP1和DOP2,都能偶联G s蛋白引起胞内cAMP上升,且DOP2还能偶联G q蛋白引起胞内Ca 2+浓度升高;D2-like DARs只有一种亚型DOP3,偶联G i蛋白导致胞内cAMP下降;DopEcR可以同时被DA和蜕皮激素激活。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昆虫DA的调控、多巴胺神经元、DARs的药理学特性及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DA合成、转运和降解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昆虫的多种表型,如表皮黑化、翅的颜色和图案等。DA在多巴胺神经元中合成和释放,不同类型的多巴胺神经元参与调控不同的功能。随着近年来单细胞测序和DA实时成像技术的兴起,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特异神经元的功能。不同昆虫DARs的激动剂和拮抗剂活性存在很大异同,这些药理学差异将为以昆虫DARs为作用靶标开发高效选择性杀虫剂提供重要依据。DARs参与调控昆虫的多种生理与行为过程,如取食、学习、记忆、遗忘、求偶、交配、睡眠及觉醒等。随着CRISPR/Cas9技术在不同昆虫中成功地应用,以及结合模式昆虫黑腹果蝇中丰富的遗传学操作手段,这些都将有利于精准解析DARs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多巴胺受体 神经元 信号转导 药理学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食转Bt基因水稻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中肠的组织病理学效应 被引量:8
6
作者 李芳芳 叶恭银 +2 位作者 吴琼 彭予发 陈学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70-1076,共7页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幼虫取食转Bt基因水稻后中肠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转cry1Ab基因水稻后,中肠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先发生形态变化,随连续取食时间的延长线粒体出现凝...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幼虫取食转Bt基因水稻后中肠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转cry1Ab基因水稻后,中肠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先发生形态变化,随连续取食时间的延长线粒体出现凝聚、内嵴稀疏、空泡化等,在后期还呈凝聚态随突起脱落或沿杯腔边沿单一排列。内质网的变化也很明显,病变过程中伴随着粗糙内质网的肿胀、核糖体脱落,粗糙内质网增多等现象。细胞核的变化较小,在处理后期出现细胞核拉长、核仁聚集等变化。组织病变程度不一,有的细胞在病变早期就出现了空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转BT基因水稻 中肠 组织病理变化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叶恭银 陈洋 +1 位作者 田俊策 彭于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共10页
迄今为止,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抗虫转Bt基因作物。尽管这些作物中表达的Bt蛋白只是针对靶标害虫起到杀虫效果,但是抗虫转Bt基因作物是否会对非靶标生物产生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就抗虫转Bt基因作物对节肢动物群落、非靶标植食性昆虫、天... 迄今为止,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抗虫转Bt基因作物。尽管这些作物中表达的Bt蛋白只是针对靶标害虫起到杀虫效果,但是抗虫转Bt基因作物是否会对非靶标生物产生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就抗虫转Bt基因作物对节肢动物群落、非靶标植食性昆虫、天敌和有益昆虫的影响进行了综述。综合评价认为,现有的抗虫转Bt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虫转Bt基因作物 非靶标效应 非靶标生物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Ab/vip3H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连续多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洋 田俊策 +2 位作者 彭于发 郭予元 叶恭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0-497,共8页
实验室条件下,转cry1Ab/vip3H基因水稻G6H1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继代效应评价结果表明,不论是在苗期或是成株期,在各水稻品种上连续饲喂褐飞虱4代后,该虫各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都没有受到水稻品种的显著影响,... 实验室条件下,转cry1Ab/vip3H基因水稻G6H1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继代效应评价结果表明,不论是在苗期或是成株期,在各水稻品种上连续饲喂褐飞虱4代后,该虫各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都没有受到水稻品种的显著影响,即不论是在第1代、第2代还是第4代,取食G6H1与取食其非转基因亲本Xiushui 110相比,褐飞虱若虫的发育时间、成虫寿命和产卵量都没有显著差异。同时,2008年和2009年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G6H1和Xiushui 110稻田间褐飞虱的若虫、成虫和成若虫总密度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1Ab/vip3H基因 转基因水稻 褐飞虱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Ab基因水稻和两种杀虫剂对非靶标天敌拟环纹豹蛛免疫影响的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田俊策 陈洋 +2 位作者 李兆亮 彭于发 叶恭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9-563,共5页
本文测定了田间转cry1Ab基因水稻(KMD1和KMD2)和两种杀虫剂(吡虫啉和氟虫腈)处理非转基因亲本秀水11后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的免疫指标(血细胞总数、包囊能力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并以非转基因亲本秀水11无药剂处理的作... 本文测定了田间转cry1Ab基因水稻(KMD1和KMD2)和两种杀虫剂(吡虫啉和氟虫腈)处理非转基因亲本秀水11后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的免疫指标(血细胞总数、包囊能力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并以非转基因亲本秀水11无药剂处理的作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KMD1和KMD2对拟环纹豹蛛的3种免疫因子都没有显著影响;两种杀虫剂处理均导致拟环纹豹蛛的血细胞数量和包囊能力显著下降,酚氧化酶活性略低于对照,即对拟环纹豹蛛的免疫有负面影响。可见,非靶标天敌的免疫能力可考虑作为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性评价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拟环纹豹蛛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水稻病虫害胁迫对转cry1C基因抗虫水稻Bt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欢 曹征鸿 +1 位作者 叶恭银 党聪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0-254,共5页
【目的】明确转Bt基因抗虫水稻在病虫害胁迫下对Bt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以Bt水稻T1C-19(表达Cry1C蛋白)为研究对象,探究褐飞虱、白叶枯病等6种水稻常见病虫害胁迫下其体内Bt蛋白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褐飞虱取食引起T1C-19水稻... 【目的】明确转Bt基因抗虫水稻在病虫害胁迫下对Bt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以Bt水稻T1C-19(表达Cry1C蛋白)为研究对象,探究褐飞虱、白叶枯病等6种水稻常见病虫害胁迫下其体内Bt蛋白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褐飞虱取食引起T1C-19水稻叶片中Bt蛋白含量降低,而黑尾叶蝉取食显著降低了T1C-19水稻叶鞘中的Bt蛋白含量,白叶枯病侵染导致Bt水稻叶鞘中的Bt蛋白含量显著上升。二化螟、水稻普通矮缩病、稻瘟病的胁迫对转基因水稻T1C-19叶片和叶鞘中的Bt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病虫害胁迫因种类不同对Bt水稻中Bt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有所不同。这将为Bt水稻的抗虫效果评价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为Bt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病虫害 胁迫 BT蛋白 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华弟 陈剑平 +4 位作者 祝增荣 孙祥良 朱金良 傅强 朱黎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3-207,共5页
2004—2006年在浙江北部系统地调查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动态和为害损失。单季晚稻秧田期介体灰飞虱有效虫量(X2)与水稻株发病率(Y1)的关系式为Y1=0.0873+1.0757X2,晚稻本田株发病率(X)与产量损失率(Y)总关系式为Y=0.1254... 2004—2006年在浙江北部系统地调查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动态和为害损失。单季晚稻秧田期介体灰飞虱有效虫量(X2)与水稻株发病率(Y1)的关系式为Y1=0.0873+1.0757X2,晚稻本田株发病率(X)与产量损失率(Y)总关系式为Y=0.1254+0.7551X。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经济允许水平以损失率表示为2.0%~2.5%,制订了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指标为水稻秧苗期和本田前期介体灰飞虱有效虫量2~3头/m^2,该指标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条纹叶枯病 产量损失 防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播种和移栽期对本地越冬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金良 祝增荣 +3 位作者 冯金祥 蔡雪涛 钟雪明 程家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9-334,共6页
为阐明水稻播种期和移栽期对主要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的影响,2006—2007年在浙江北部嘉兴单季稻区进行了4个移栽稻播种、移栽期和3个直播稻播种期对本地越冬的病虫(二化螟、灰飞虱和纹枯病)种群动态和为害程度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播种期... 为阐明水稻播种期和移栽期对主要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的影响,2006—2007年在浙江北部嘉兴单季稻区进行了4个移栽稻播种、移栽期和3个直播稻播种期对本地越冬的病虫(二化螟、灰飞虱和纹枯病)种群动态和为害程度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播种期是影响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的重要因子,随着单季晚稻播种期的推迟,二化螟、灰飞虱和纹枯病的发生和为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均明显减轻。适期播种(5月底至6月初)是控制本地越冬的二化螟、灰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播种期 二化螟 灰飞虱 纹枯病 发生为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眼小绿叶蝉微卫星位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倩 陈学新 韩宝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1-426,共6页
【目的】为开发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分子标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假眼小绿叶蝉DNA进行了测序与分析。【方法】本研究基于Illumina Hi Seq测序技术,构建了PE文库(~400bp),对获得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完成全基因... 【目的】为开发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分子标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假眼小绿叶蝉DNA进行了测序与分析。【方法】本研究基于Illumina Hi Seq测序技术,构建了PE文库(~400bp),对获得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完成全基因组扫描,并进一步使用MISA分析鉴定基因组序列中出现的微卫星序列(SSR)。针对微卫星序列共设计10对引物,并使用3步法进行引物多态性筛选。【结果】共计检测Scaffold数量为183 194条,其中包含SSR的Scaffold共计1 545条,共计筛选出1 569个SSR位点。在假眼小绿叶蝉的微卫星中,共包括87种重复基元类型,二核苷酸与三核苷酸重复序列为主要重复类型,分别占SSRs总数的70.26%和27.84%;二核苷酸重复基元CA/TG和三核苷酸重复基元AAT/ATT是优势重复基元,分别占SSRs总数的33.96%和5.86%。在设计的10对引物中,5对具有多态性,在8个假眼小绿叶蝉个体中共发现16个等位基因。【结论】结果说明假眼小绿叶蝉SSR位点在多态性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开发性,具有多态性的SSR位点可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间的分化,种群间的扩散机理和途径及影响因素等问题提供分子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基因组 微卫星 生物信息学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食转Bt基因水稻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代谢酶的活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兆亮 姚洪渭 +3 位作者 陈洋 田俊策 彭于发 叶恭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62,共8页
测定比较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在转cry1Ab基因水稻KMD1和KMD2及其对照秀水11上取食不同世代的室内种群和田间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水平及其体内解毒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靶标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测定比较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在转cry1Ab基因水稻KMD1和KMD2及其对照秀水11上取食不同世代的室内种群和田间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水平及其体内解毒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靶标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以及体内Cry1Ab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分别持续取食KMD1和KMD2的褐飞虱室内种群和田间种群LD50值与取食对照的无显著差异。在KMD1和KMD2上取食1代和9代的褐飞虱室内种群以及田间种群体内解毒酶、靶标酶和保护酶等活性与取食对照的差异不显著。取食KMD的褐飞虱不同种群体内的Cry1Ab蛋白含量相对稳定,其中以取食KMD2的较高。上述结果表明,转cry1Ab基因水稻KMD1和KMD2对褐飞虱的杀虫剂敏感性和代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褐飞虱 杀虫剂敏感性 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探针法研究稻田蜘蛛集团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雪芹 王光华 +3 位作者 蒋月丽 武予清 祝增荣 程家安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1-390,共10页
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调查了浙江富阳不同品种稻田褐飞虱和蜘蛛的发生密度后,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子探针技术分析了9科27种3807头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 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调查了浙江富阳不同品种稻田褐飞虱和蜘蛛的发生密度后,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子探针技术分析了9科27种3807头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不同生育期,稻田总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随调查时间呈规律性变化,且在调查时间点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均随水稻生育期的发展呈增加趋势,整体上,狼蛛科Lyco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球腹蛛科Theridiidae、肖蛸科Tetragnathidae、跳蛛科Salticidae和园蛛科Araneidae捕食率在DAT21,DAT35和DAT77,DAT91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012年两品种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两年间汕优63(SY63)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均显著高于IR64的密度;2012年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P<0.05),且狼蛛科和球腹蛛科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在两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稻田4种蜘蛛优势种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B9senberg&Strand)、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Boes.et Str.)、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Boes.et str.)和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Thoren)的捕食阳性率均随褐飞虱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该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可用非线性模型P=aN/(1+bN)拟合;除锥腹肖蛸外,其它3种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呈饱和状态;拟环纹豹蛛捕食褐飞虱的DNA残留量显著高于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和食虫瘤胸蛛的残留量(P<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稻田各蜘蛛类群对不同生育期、不同品种水稻的褐飞虱均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是生物防治策略中的重要因素,应加强田间蜘蛛的保护工作和增强自然天敌的控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 褐飞虱 捕食作用 荧光定量PCR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矮缩病毒对黑尾叶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前进 方琦 叶恭银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8期97-103,共7页
【目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该病害的病原物,主要依赖黑尾叶蝉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探明水稻矮缩病毒对介体昆虫黑尾叶蝉的影响,可为黑尾叶... 【目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该病害的病原物,主要依赖黑尾叶蝉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探明水稻矮缩病毒对介体昆虫黑尾叶蝉的影响,可为黑尾叶蝉的种群治理和水稻普通矮缩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设置健康与感病2个水稻处理,在室内27℃条件下,观测黑尾叶蝉的生长发育、种群增长情况,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介体昆虫黑尾叶蝉在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上取食后,若虫期存活率、成虫鲜重无显著差异,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略有延长/增加,但雌雄虫若虫发育历期和雄成虫寿命显著缩短,种群数量显著增多,5个生命表参数中净生殖率显著提高。【结论】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对介体黑尾叶蝉存在有利的间接影响,水稻矮缩病毒有利于黑尾叶蝉种群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矮缩病毒 黑尾叶蝉 生长发育 种群生命表 种群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粉蝶Pain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毛芬 张晓宇 +1 位作者 黄佳 叶恭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5-912,共8页
通过克隆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菜青虫Pieris rapae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中的Painless(Pain)基因,实现它的体外功能性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鳞翅目昆虫中的生理功能提供重要依据。根据菜青虫的转录组数据,采用RT-PCR克隆菜青虫Pain基因得... 通过克隆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菜青虫Pieris rapae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中的Painless(Pain)基因,实现它的体外功能性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鳞翅目昆虫中的生理功能提供重要依据。根据菜青虫的转录组数据,采用RT-PCR克隆菜青虫Pain基因得到完整开放阅读框;利用哺乳动物表达系统在体外表达菜青虫Pain离子通道。鉴定出菜青虫Pain基因是GenBank登录号为NW_019093434.1的序列。其完成开放阅读框由285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94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08.3 kDa,理论等电点pI为5.37。预测该基因所编码蛋白序列有2个结构域,分别是包含8个锚蛋白重复序列的锚蛋白结构域和6个跨膜区的跨膜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菜青虫Pain和家蚕、帝王蝶、小菜蛾以及烟草天蛾Pain的序列相似度都高达70%以上,但与黑腹果蝇Pain的序列相似度仅有31%。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菜青虫Pain离子通道和小菜蛾以及帝王蝶的Pain离子通道的亲缘关系最近。体外钙流检测结果表明,菜青虫Pain离子通道可被43℃缓冲液激活,这说明菜青虫Pain离子通道可以感受高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青虫 PAIN 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 基因克隆 系统进化分析 钙流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Ab/vip3H+epsps基因粳稻对非靶标害虫稻叶蝉田间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增斌 韩乃顺 +5 位作者 徐刚 刘玉娥 胡萃 彭于发 郭予元 叶恭银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75-1285,共11页
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风险之一是对非靶标生物尤其是非靶标植食者产生潜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吸虫器取样法,通过在浙江长兴2地点3年的试验评价了新型抗虫/耐除草剂转cry1Ab/vip3H+epsps基因粳稻(G6H1)及其亲本对照(秀水110,XS110)对稻... 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风险之一是对非靶标生物尤其是非靶标植食者产生潜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吸虫器取样法,通过在浙江长兴2地点3年的试验评价了新型抗虫/耐除草剂转cry1Ab/vip3H+epsps基因粳稻(G6H1)及其亲本对照(秀水110,XS110)对稻叶蝉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叶蝉类主要有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二点叶蝉Cicadula fascifrons(Stl)和电光叶蝉Deltocephalus dorsalis Motschulsky组成,其中黑尾叶蝉是优势种。虽然3种叶蝉的种群密度随着地点和年份的不同有所不同,但是转基因水稻对3种叶蝉种群密度的年度变化均没有显著性影响。少数年份,黑尾叶蝉成虫、若虫及其两者总密度的时间动态在转基因水稻和对照田之间存在差异,大多数年份,趋势一致且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二点叶蝉和电光叶蝉种群的时间动态在转基因水稻和对照田之间也相似。综合评价认为,本供试转基因水稻品系G6H1对稻田稻叶蝉种群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CRYLAB vip3H基因 epsps基因 稻叶蝉 黑尾叶蝉 二点叶蝉 电光叶蝉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 Ab基因粳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志诚 陈洋 +5 位作者 田俊策 卢增斌 舒庆尧 胡萃 彭于发 叶恭银 《生物安全学报》 2011年第1期69-76,共8页
在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按营养关系分为植食类、寄生类、捕食类、腐食类和其他类等5个功能团的基础上,从功能团优势度、群落结构参数及群落相异性等方面,经2年3点的调查就2个转cry1Ab基因粳稻(Bt粳稻)品系KMD1和KMD2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 在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按营养关系分为植食类、寄生类、捕食类、腐食类和其他类等5个功能团的基础上,从功能团优势度、群落结构参数及群落相异性等方面,经2年3点的调查就2个转cry1Ab基因粳稻(Bt粳稻)品系KMD1和KMD2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做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Bt粳稻与对照间各功能团优势度、群落结构参数[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J)、优势集中性指数(C)]及其时间动态无明显差异;Bt粳稻与对照间植食类、寄生类、捕食类亚群落,及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也较高。综合分析认为,Bt粳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粳稻 CRY1AB基因 节肢动物 功能团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背飞虱体内金属元素的含量动态及模拟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时嵩 唐启义 +2 位作者 傅强 彭奇 程家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78-785,共8页
为明确金属元素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体内的分布及其含量动态,将白背飞虱长翅成虫在实验室中用超纯水分别饲养0,24,48,96h后测量其体重变化;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plasma mass spectrome... 为明确金属元素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体内的分布及其含量动态,将白背飞虱长翅成虫在实验室中用超纯水分别饲养0,24,48,96h后测量其体重变化;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各个处理虫体内12种金属元素(Cu,Zn,Cd,Mn,Ca,Fe,Na,As,U,Mg,K和Pb)的含量。以白背飞虱整个体重(W)、有机体组织重量(O)、体内可排泄内容物重量(E)及可排泄内容物排出体外的速率(r)为参数,构建其体重变化的修正指数模型Wt=O+E(1-r)t。基于白背飞虱体内金属元素总含量(WCt)为有机体组织内含量(OC)和可排泄内容物中含量(EC)按两者百分率(OPt和EPt)加权之和,即WCt=OC·OPt+EC·EPt,分别估计白背飞虱体内组织和可排泄内容物中金属元素含量。模拟分析结果表明:Cu,Zn,Cd,Mn和Ca这5种元素在白背飞虱组织内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可排泄内容物中的含量(P<0.05),表明这些金属元素可被昆虫有机体组织吸收、积累,并稳定地存在于昆虫的有机体组织之中。Fe,Na,As,U,Mg,K和Pb这7种元素在白背飞虱有机体组织内的含量与其可排泄内容物中的含量接近,其在有机体组织中和可排泄内容物中的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以相对平衡状态存在于白背飞虱有机体组织和可排泄内容物中。该分析方法可能为其他小型和微型昆虫体内金属元素的分布、积累、排泄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金属元素含量 生物富集 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