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整体传播学: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传播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邵培仁 陈江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20,共8页
传播研究始终未能厘清在整个人类知识生产体系的学科定位及其内在的学理逻辑,在跨学科悖论、研究领域碎片化和学术自主性等诸多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陷入一种阈限焦虑当中迟滞不前。在多元文明共生共存、价值冲突愈演愈烈的全球化时代,&q... 传播研究始终未能厘清在整个人类知识生产体系的学科定位及其内在的学理逻辑,在跨学科悖论、研究领域碎片化和学术自主性等诸多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陷入一种阈限焦虑当中迟滞不前。在多元文明共生共存、价值冲突愈演愈烈的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出场,为重构传播研究的核心共识与学科定位指明了方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价值坐标,要求传播研究走出"唯学科化"误区,构建有机整合的知识理论体系;消解"中心-边缘"结构,构建平等自主的知识生产格局;超越主体性维度的阈限焦虑,构建多元对话的学术共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传播研究应回到"人"的本质维度,坚守对马克思哲学"类思维"的根本遵循,实现整体主义范式的重大转型,同时构建一种人类整体传播学的学科进路,讲好"我们"的人类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整体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求和坚守传播学研究中的人文情怀 被引量:4
2
作者 邵培仁 潘戎戎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共1页
传播是人性的外化,人格的折射。人类的全部符号都是人性和人格的建筑材料。人之所以成为地球之主、万物之灵,就在于他会传播,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人,人类的精彩在人文,人文情怀则是一种更加高尚的情趣、境界、博爱和胸怀。... 传播是人性的外化,人格的折射。人类的全部符号都是人性和人格的建筑材料。人之所以成为地球之主、万物之灵,就在于他会传播,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人,人类的精彩在人文,人文情怀则是一种更加高尚的情趣、境界、博爱和胸怀。传播学研究应该是最具有人文情怀的学术。人文是"万物的尺度"、传播的准星和学术的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研究 人文情怀 建筑材料 物的尺度 人性 人格 人类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海洋媒介传播体系的构建——以提升浙江媒介海洋传播力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思屈 郑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1-45,共5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开发利用海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现代大众媒介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从传播意识、观察视角、思维模式、报道方式、传播手段等诸多方面,实现从...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开发利用海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现代大众媒介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从传播意识、观察视角、思维模式、报道方式、传播手段等诸多方面,实现从陆地媒介本位向陆地与海洋并重的媒介本位转换,进而构建与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强大支撑力的现代海洋媒介传播体系,在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媒介 传播体系 转换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建构·变迁·反思:危机中的风险传播与媒体使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与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2
4
作者 范红霞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49,共4页
中国是否进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谓的"风险社会"?如果从中国2003年以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社会现实来看,似乎如此。据中国公安部颁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发生群体性事件7万起,到2007年群体性事件已达8万起,2009年则超过... 中国是否进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谓的"风险社会"?如果从中国2003年以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社会现实来看,似乎如此。据中国公安部颁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发生群体性事件7万起,到2007年群体性事件已达8万起,2009年则超过十万起。以2003年"非典事件"为肇始,中国连续几年来突发事件频起(包括群体性事件),大多涉及公众利益,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有些事件甚至酿成较大社会冲突,影响波及海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事件 社会责任 研讨会综述 大众传媒 新闻报道 风险传播 群体性事件 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播学界需要学术寻根 被引量:8
5
作者 邵培仁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共1页
人类要追根问祖,学术要寻根探源。深陷西方中心主义和话语霸权主义漩涡的中国传播学研究,要想不迷失自我、丢失主体,就必须通过学术寻根,正本清源,强根固体,立足本土,在广泛吸收国内外传播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真... 人类要追根问祖,学术要寻根探源。深陷西方中心主义和话语霸权主义漩涡的中国传播学研究,要想不迷失自我、丢失主体,就必须通过学术寻根,正本清源,强根固体,立足本土,在广泛吸收国内外传播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新”的16字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播学 学术 西方中心主义 相关学科知识 批判吸收 传播学研究 霸权主义 迷失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传播学机制和动因 被引量:6
6
作者 李义杰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0-82,共3页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机制和动因。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传播学机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际传播-非语言传播机制;(2)创新扩散机制;(3)信息传播网络机制。而对非语言传播信息、隐性知识传播以及创意灵...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机制和动因。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传播学机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际传播-非语言传播机制;(2)创新扩散机制;(3)信息传播网络机制。而对非语言传播信息、隐性知识传播以及创意灵感和创新传播效果的追求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集聚 传播学 人际传播 隐性知识 创意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传播学的生态转向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4
7
作者 邵培仁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共1页
世界正处于大规模的发展与变化之中。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重心正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舒缓而稳健地转移和迁徙。与此同时,当代传播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美国中心论已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而非洲中心、亚洲主义和中国主张的声浪也日... 世界正处于大规模的发展与变化之中。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重心正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舒缓而稳健地转移和迁徙。与此同时,当代传播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美国中心论已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而非洲中心、亚洲主义和中国主张的声浪也日益高涨。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面对诸多难题也有点捉襟见肘、自顾不暇,甚至整个人文学科似乎都处在一种平庸乏味状态,而媒介生态学派却在大展拳脚、开疆拓土,呈示出空前的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研究 媒介生态 当代 欧洲中心论 路径 批判学派 亚洲主义 人文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信息战中的新闻传播战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燕 郭福成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7-19,共3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战作为现代信息战中的一种新的对抗斗争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对信息战条件下的新闻传播战内涵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新闻传播战中通过消息维和媒体维两维进行作用的原理,以及实现其作战功能的基本流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战作为现代信息战中的一种新的对抗斗争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对信息战条件下的新闻传播战内涵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新闻传播战中通过消息维和媒体维两维进行作用的原理,以及实现其作战功能的基本流程图。文章将新闻传播战作战手段分为进攻性新闻传播战和防御性新闻传播手段,并结合伊拉克战争中新闻传播领域的斗争实例,说明新闻传播战的作战过程,最后得出了研究新闻传播战对未来我军在新军事变革下的作战手段的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战 新闻 传播 心理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辞”策略与制度化过程——浅析中国传播学学科的形成
9
作者 邱戈 王小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94-96,共3页
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形成了对象、范畴、方法和主题等一系列初级的知识框架。这些是必须的,却还不足已形成一个学科。从学科的知识形式来看,还需要一些必要的修辞,这包括普遍化和抽象化、扩展内涵、设置对应、追根溯源、构建基础。而成... 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形成了对象、范畴、方法和主题等一系列初级的知识框架。这些是必须的,却还不足已形成一个学科。从学科的知识形式来看,还需要一些必要的修辞,这包括普遍化和抽象化、扩展内涵、设置对应、追根溯源、构建基础。而成为一个合法的学科,更加重要的是制度化与国家的认同。依托新闻学的基本架构,传播学得以广泛传播、建立了一系列学院化的机构和相关刊物,最终被认定为一级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学科建构 修辞策略 制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 被引量:112
10
作者 邵培仁 范红霞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18,共4页
本文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理解民俗展现和节日仪式传播意义,就是在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 本文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理解民俗展现和节日仪式传播意义,就是在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的"想象的共同体",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建构中重新发掘现代性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的接纳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节日 仪式 文化认同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传播视域中的新世界主义:“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流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47
11
作者 邵培仁 周颖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104,共11页
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和论述,不仅体现了一种世界主义的视野,而且也会触动和感动世界,进而会推动世界发展。特别是随着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其惊世骇俗的言行,已让整个世界惶恐不安。中国挺身而出,适时提出构建和打造"... 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和论述,不仅体现了一种世界主义的视野,而且也会触动和感动世界,进而会推动世界发展。特别是随着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其惊世骇俗的言行,已让整个世界惶恐不安。中国挺身而出,适时提出构建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主义观念,体现了大国的担当与责任,也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是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看待和论述世界的。本文统计分析了2012—2016年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和国内场合关于"命运共同体"的发言,结合中国文化内核与伦理价值、领导人传播风格、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地缘政治状况,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演进及其"一体同心多元"尺度结构空间的影响,厘清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决策基于民族主义的理解错置,以新世界主义的视角验证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国战略理论与现实的内在一致性,从而为构建国家战略的国际传播体系和话语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主义 命运共同体 国际传播 民族主义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理论的胚胎:华夏传播十大观念 被引量:18
12
作者 邵培仁 姚锦云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3-215,共13页
中国传统传播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是很多华人传播学者的目标。尽管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现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但却有着足以发展成理论的"胚胎"。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有着"双重解释"的特点,理论建构的前提... 中国传统传播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是很多华人传播学者的目标。尽管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现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但却有着足以发展成理论的"胚胎"。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有着"双重解释"的特点,理论建构的前提需要深入理解"意义之网",即人赖以行动的"释义系统"。几千年来"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国人"意义之网"或"释义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即使经历了一百多年西方思想的冲击,仍然在"日用而不知"地发挥作用。虽然传统思想不能直接理论化和概念化,但"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传播行为"却可以率先概念化,进而实现理论化。至少有十对传播的基本观念,既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范畴,又是中国人日常传播行为和行动的"释义系统",可称之为"华夏传播观念"。它们是:"阴-阳"、"和-合"、"交-通"、"感-应"、"中-正"、"时-位"、"名-实"、"言-行"、"心-受"、"易-简"。这些观念对发展"华夏传播理论"或"华人传播理论"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华夏 本土 传播 理论 思想 观念 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夏传播理论建构试探:从“传播的传递观”到“传播的接受观” 被引量:19
13
作者 姚锦云 邵培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0-128,共9页
建构华夏传播理论,需要厘清何为理论、如何建构理论的问题。前者是知识论问题,我们可以从韦伯、吉登斯、格尔茨和凯瑞的思想中获得启示;后者是方法论问题,我们可以向凯瑞和黄光国学习。在他山之石的指引之下,我们尝试建构"传播的... 建构华夏传播理论,需要厘清何为理论、如何建构理论的问题。前者是知识论问题,我们可以从韦伯、吉登斯、格尔茨和凯瑞的思想中获得启示;后者是方法论问题,我们可以向凯瑞和黄光国学习。在他山之石的指引之下,我们尝试建构"传播的接受观"(a recept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理论。其首要问题是,传播不等于"传",而是"传-受之链","受"与"传"都是传播过程的重要部分。相对于现代西方传播学"传"的传统,中国人更侧重于"受"的传播观念。一方面,"传播的接受观"是对中国古代传播现实的表征。例如在文人雅士中流行"观""味""知"的传播观,庄子、慧能与王阳明等儒释道思想家也倾向于接受中的主体性,可以称之为"接受主体性"(receiving subjectivity)。另一方面,"传播的接受观"能为新的传播现实提供表征,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例如很多传播事件会出现始料未及的后果,或许原因多出在"受"的方面,而非仅仅是"传"的方面。"传播的接受观"不仅意味着视角的转换,更意味着立场的转移,使得华夏传播研究转向作为个体的、具体的、能动的受者,而非作为群体的、抽象的、被动的受众。这样的视角有助于呈现一个鲜活的中国古代世界,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当下传播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传播 本土化 理论 概念 方法论 传递观 接受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基于新世界主义的媒介尺度与传播张力 被引量:20
14
作者 邵培仁 沈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0-74,共5页
新世界主义是对当今世界局势及其走向进行深入洞察和准确把握的综合尺度,也是处理国际传播场域中复杂多元、拼凑混杂、有机融合、辩证统一的生态关系的战略智慧。新世界主义对于媒介尺度的哲学重塑,不仅有效化解了本土性与全球性、民族... 新世界主义是对当今世界局势及其走向进行深入洞察和准确把握的综合尺度,也是处理国际传播场域中复杂多元、拼凑混杂、有机融合、辩证统一的生态关系的战略智慧。新世界主义对于媒介尺度的哲学重塑,不仅有效化解了本土性与全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特殊性与普适性的二元对立矛盾,而且透过命运共同体打造和范式重构,描绘并展示出新世界主义在微观层面的传播结构和科学机制:1.拆除本土性包含于全球性的同心圆构造,降除本土性与全球性的尖锐对立维度,视两者为相互交叉的次级尺度;2.拆除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隔墙,以区域传播或周边传播等为调节杠杆,以保持传播生态的平衡性、永续性;3.依据"混合咖啡原则"或"宝塔糖策略",辅以"原义、格义、创义"的调节手法,化解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构建起亦此亦彼的张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主义 媒介尺度 媒介生态 全球性 本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媒体“方言言说”的社会成本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邵培仁 潘祥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2,17,共4页
在媒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方言言说”成为当下相当一部分新闻媒体的表达方式,然而作为社会公器,媒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却背离了其应负的社会责任。本文引入经济学“社会成本”及“边际成本”概念,从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 在媒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方言言说”成为当下相当一部分新闻媒体的表达方式,然而作为社会公器,媒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却背离了其应负的社会责任。本文引入经济学“社会成本”及“边际成本”概念,从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多维角度解读“方言言说”这一现象,区分“公利”与“私利”,对“方言言说”泛滥带来的“社会成本”增加作了深入阐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媒体 方言 社会成本 电视新闻 普通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85
16
作者 马晓荔 张健康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25,共3页
公益传播于近年来在实践运用领域逐渐兴起,广泛活跃于各级各类媒介。本文结合国内公益传播的实际,探讨了公益传播在社会整合与发展方面的意义,分析公益传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并展望公益传播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 公益传播 限制因素 生态环境 长效机制 社会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颠覆还是重建——市民新闻学的兴起及其应对 被引量:23
17
作者 邵培仁 章东轶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1,共3页
随着传播科技的日益发展,借助以往仅为媒体专业传播人员所占有的传播工具,涌现了大量由市民记者采写、编辑和发布的市民新闻和博客专栏。市民新闻学具有突发性、遭遇性、开放性和非正式化等特点。面对市民新闻学的兴起,我们应建立起健... 随着传播科技的日益发展,借助以往仅为媒体专业传播人员所占有的传播工具,涌现了大量由市民记者采写、编辑和发布的市民新闻和博客专栏。市民新闻学具有突发性、遭遇性、开放性和非正式化等特点。面对市民新闻学的兴起,我们应建立起健全的应对机制,包括规范对传播工具的使用,树立传统主流媒体的正确心态,尽力提高市民记者的自身素质,以使市民新闻与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互为补充,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 主流媒体 记者 传播科技 传播工具 采写 学具 市民 良性发展 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民主真的能够实现吗?——媒介象征性权力的转移与话语民主的幻象 被引量:18
18
作者 邵培仁 范红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22,共5页
本文分析了媒介象征性权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指出了在中国这种象征性权力转移的路径和过程。作为一种话语权力,象征性权力对于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媒介象征性权力的意义和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媒介给社会带来的... 本文分析了媒介象征性权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指出了在中国这种象征性权力转移的路径和过程。作为一种话语权力,象征性权力对于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媒介象征性权力的意义和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媒介给社会带来的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性权力 话语民主 舆论生态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传播推动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从汶川地震看危机事件与媒介制度创新的内在关联 被引量:18
19
作者 邵培仁 潘祥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58,共3页
汶川地震是一种"危机型"的媒介事件。它不仅通过媒介动员受众并使之参与其中、分享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危机事件"为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介逻辑的演变提供了某种契机。在危机事件的"扰动"下,媒体的行为逻... 汶川地震是一种"危机型"的媒介事件。它不仅通过媒介动员受众并使之参与其中、分享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危机事件"为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介逻辑的演变提供了某种契机。在危机事件的"扰动"下,媒体的行为逻辑会产生一定的"变异",能够打破既有的制度框架和既定的角色功能。这种临时性的"制度创新"能否固化成为一种"常规路径"取决于政府及媒体自身偏好的转变。考察"危机事件"与"媒介逻辑"演变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转型期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危机事件 媒介创新 媒介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地交而万物通:《周易》对人类传播图景的描绘 被引量:12
20
作者 邵培仁 姚锦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81,158,共12页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传播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不仅体现在语义层面,更体现在交往层面。《周易》不仅为人类交往绘制了"现实地图",还建构了"理想世界"。在《周易》看来,传播是不同事物相交、相通、...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传播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不仅体现在语义层面,更体现在交往层面。《周易》不仅为人类交往绘制了"现实地图",还建构了"理想世界"。在《周易》看来,传播是不同事物相交、相通、相合的过程,起始于"交"的起点(建立联系),实现于"通"的状态(往来无阻),寄寓于"合"的理想(志同道合)。"交",是从阴阳之交,推及到生命男女、君臣上下和天下同人之交;"通",是从"济通致远",推及到"上下通泰"和"心灵相通",归结于"通天下之志";"合",是从"器盖相合",推及到"合道"、"合德"与"合志"。"交-通-合"意味着,传播是不同心灵的交汇,是交往障碍的消除和心灵的相通,是人与理想世界的价值契合,以及人与人心志的融合。从"内在理路"研究传播的意义,不是为西方理论提供了东方"注脚",也不仅是提供了西方问题的不同回答,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维方式,为理解人类传播提供了多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易经 易传 本土 传播 交-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