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隔与归属:保罗·利科文本诠释学的迂回路径
1
作者 胡友峰 赵海霞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3,共9页
保罗·利科对笛卡尔“我思”的再反思构建了自我的反思哲学,他主张经由符号与文本等他者的中介实现理解自身的主体性。文本中介的引入使读者理解自身不再是自明性的,而是在阅读中具体地面临着言说与所言、作者意图与文本意义、文本... 保罗·利科对笛卡尔“我思”的再反思构建了自我的反思哲学,他主张经由符号与文本等他者的中介实现理解自身的主体性。文本中介的引入使读者理解自身不再是自明性的,而是在阅读中具体地面临着言说与所言、作者意图与文本意义、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自身与自身的四重“间隔”。利科赋予间隔以积极的生产意义,在存在论基础上引入方法论实践,将结构主义语言学与深层语义学对接,在文本内部的话语、世界、主体层面分别提出了向四重间隔归属的方法,以及经由“文本诠释学”中介进行主体性反思的迂回路径,以积极的态度回应了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以来主体消弭、意义没落等时代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文本诠释学 主体性反思 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立意与缜密思辨的偕行--读《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
2
作者 杨艳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6-116,共1页
《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一书以其深刻立意与缜密思辨带领读者在特殊年代的文化生态中徜徉,既填补了学界的空白,也为后续研究夯实了基础。
关键词 70年代 20世纪 话语研究 文艺批评 思辨 立意 文化生态 后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言意命题的修辞关系原理及其审美接受程度——以高尔泰绝对美感观为例
3
作者 刘真睿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49,共5页
言意问题其来有自,而魏晋之际则正是言意二者作为一种客存的综合修辞命题并被加以思潮化转换的典型时期。其中言意的修辞性原理部分则以文本形式诉诸西晋欧阳建所作《言尽意论》一文当中。该文强调人的命名将因之而发生多种必要变动,来... 言意问题其来有自,而魏晋之际则正是言意二者作为一种客存的综合修辞命题并被加以思潮化转换的典型时期。其中言意的修辞性原理部分则以文本形式诉诸西晋欧阳建所作《言尽意论》一文当中。该文强调人的命名将因之而发生多种必要变动,来配合说明“物本名”的各样形态。所以言可尽意这一命题的修辞逻辑是依循成立的。但我们能否因之从日常审美角度对这种言意关系(语用)的潜在论断进行再认识?关于这一点,高尔泰“美即美感”的绝对美感论颇具启发性。在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在一众客观性、社会性、主客合一的观念群中,他坚称个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事实是独立的、是无社会标准的,所以人的审美感受决定了人可以审美,事物因主观观照的内部条件而可以为美。这种决定美本质的美感具备着绝对属性。故而可以看出,客体在同主体的关系转换过程中,作为命名或审美的主体往往着重于观照言是否得以尽其意。以审美话语转述,即言意美感的修辞关系(一种实存客体)的立论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言意间的审美接受程度(一种审美主观性)。换言之,也就是言意美感的绝对性特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美感 主观性 审美接受 高尔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指涉”:柯马丁对《诗经》的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节末 张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90,共10页
柯马丁解释《诗经》的策略不同于汉儒的历史化、宋儒的伦理化以及现代学人的抒情化的方式,他运用自我指涉概念将平面的文本解读为生动的仪式搬演,奇迹般地把我们带回诗乐舞合一的原始语境。柯氏认为诗歌是不断重复的仪式表演,重复生成... 柯马丁解释《诗经》的策略不同于汉儒的历史化、宋儒的伦理化以及现代学人的抒情化的方式,他运用自我指涉概念将平面的文本解读为生动的仪式搬演,奇迹般地把我们带回诗乐舞合一的原始语境。柯氏认为诗歌是不断重复的仪式表演,重复生成了诗歌赖以解读的模式化语境,进而可以通过音韵、代词、嘏辞、模式化套语等形式分析确定诗中不同的表演身份,而诗句是表演者的话语或动作,这样仪式表演场景得以展现。接受者视角使仪式更具有文化传承的指涉性,这也是异于传统自我指涉概念之处。不过,柯氏理论尚未解决叙事性较弱之《国风》的解读问题。他虽然关注到了接受者以及同一首诗的不同历史阐释并存的现象,但并没有继续深入。我们尝试打破文学领域中自我指涉限于文本的成规,指出不同历史语境下作者自我指涉和读者自我指涉的存在,这有利于解释《诗经》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马丁 诗经 自我指涉 解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图式论——试论康德图式概念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苏宏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7-182,200,共7页
图式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康德只将其局限在认识论领域。本文认为,图式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因为图式尽管是一种普遍之物,但却是通过直观活动被把握到的,因此它必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除了直接作为审美对象之外,图式在... 图式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康德只将其局限在认识论领域。本文认为,图式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因为图式尽管是一种普遍之物,但却是通过直观活动被把握到的,因此它必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除了直接作为审美对象之外,图式在大多数时候是作为艺术形象的来源,间接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之中。认知图式和审美图式的同质性,表明认识活动与审美活动具有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式 想象力 本质直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道家传统的以物观物与中国诗学的美感经验 被引量:1
6
作者 闫月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4-121,共8页
作为道家传统的“以物观物” ,是中国诗学美感经验的源头 ,也是中国诗学美感经验的集中体现。“观”体现了身体与自然的联系 ,“以物观物”意味着视觉的游移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观察者这样一个中心的潜隐 ,意味着对个人情感的排除 ,对自... 作为道家传统的“以物观物” ,是中国诗学美感经验的源头 ,也是中国诗学美感经验的集中体现。“观”体现了身体与自然的联系 ,“以物观物”意味着视觉的游移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观察者这样一个中心的潜隐 ,意味着对个人情感的排除 ,对自然本身状态最大程度的亲近。王国维以“以物观物”对中国的抒情诗进行了现代阐释 ,他并没有排除情感之于文学的基质性意义 ;控以来 ,正是王国维开始以现代性的眼光对传统的文学概念进行了改造。叶维廉以“以和观物”阐释中国的山水诗 ,从比较诗学的高度强调中西观物程序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 ,给这一命题赋予了新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传统 以物观物 中国 诗学 美感经验 王国维 叶维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解释的理性认知与价值反思
7
作者 李咏吟 《浙江学刊》 CSSCI 2000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文学的理论性解释和历史性解释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文学解释活动,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本文认为,文学解释作为一种理性认知活动,它必须确立文学的基本认识立场,对文学本身形成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在文学解释中,必须追求主观性与客... 文学的理论性解释和历史性解释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文学解释活动,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本文认为,文学解释作为一种理性认知活动,它必须确立文学的基本认识立场,对文学本身形成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在文学解释中,必须追求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形成纵横比较的文化视野。本文确立了文学解释的理性话语系统的逻辑构成原则,提出了新的系统的文学解释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解释 理性认知 价值反思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