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洁 郑梦琦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6,共7页
全媒体传播背景下,大学出版社为更好地履行服务高等教育与传播科研成果的义务,亟须完成从面向知识共同体的知识提供商向面向知识社会的知识服务商转型。基于新传播体系下的“四全”媒体传播特征与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互动关系探讨,从... 全媒体传播背景下,大学出版社为更好地履行服务高等教育与传播科研成果的义务,亟须完成从面向知识共同体的知识提供商向面向知识社会的知识服务商转型。基于新传播体系下的“四全”媒体传播特征与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互动关系探讨,从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体的视角剖析当下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模式流变,提出教育服务和学术服务的发展进路:通过优化服务工具、拓展服务对象、深化服务内容,实现从传统教材供应商向全方位知识服务商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传播 大学出版社 知识服务 数字教育 学术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论型”与“星座图”——另两种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可能及思考
2
作者 吴秀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2,共9页
当代文学史写作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爆热”①之后,近20年来,其实已渐处“停顿”或“低迷”的状态。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史,有不少是进行简单修订后重版,在将文学史叙述时间“下限”延长的同时,拓展和充实相关内容。如张钟、洪子诚... 当代文学史写作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爆热”①之后,近20年来,其实已渐处“停顿”或“低迷”的状态。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史,有不少是进行简单修订后重版,在将文学史叙述时间“下限”延长的同时,拓展和充实相关内容。如张钟、洪子诚等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於可训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论》,吴秀明主编的《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原为《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等。新编文学史似乎遭受了“危机”,至少是写作速度明显放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史写作 文学史叙述 於可训 洪子诚 吴秀明 星座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
3
作者 黄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3,152,共12页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具体表现为情节回旋叙事、场景回旋叙事与梦境回旋叙事。情节为讲故事过程中所用技艺的总和,张爱玲在其擅长的乱世常情叙事与日常传奇叙事中运用了多种形态的情节回旋叙事,既有详写、实写,也有略写、虚写...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具体表现为情节回旋叙事、场景回旋叙事与梦境回旋叙事。情节为讲故事过程中所用技艺的总和,张爱玲在其擅长的乱世常情叙事与日常传奇叙事中运用了多种形态的情节回旋叙事,既有详写、实写,也有略写、虚写,既有单一情节,也有主辅情节交织,既有局部细节呈现,也有贯穿性情节书写,均意在突出小说主题或人物心性畸变。场景即场面与情景,系特定时空中由人物及其言行活动等共同组成的生活画面。在与听觉(声响)、视觉、对话有关的场景回旋叙事中,张爱玲通过特定场面与情景的描绘营造人物、情节、主题等的生发背景及文本氛围,并借此表现人物的生存境遇、真实心理及动态关系变化,还通过带有家族相似性的非区别性场景描绘,突出了人生的单调乏味与无尽重复。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梦境回旋叙事也呈多样化,有对人物梦境的描写,也有以“梦”为比拟的叙写,映衬着现实的龌龊和人性的丑陋,折射了人物的深层心理、身份意识及至亲之间的尴尬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情境回旋叙事 情节回旋叙事 场景回旋叙事 梦境回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浅易又含混的文学是怎么来的?
4
作者 翟业军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共1页
有一种文学,读起来浅易,骨子里却非常含混。比如,汪曾祺小说《侯银匠》的结尾,独自喝酒的老银匠无端地“想起两句唐诗”,自觉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叙事人越是说“文不对题”,我们就越是知道,它一定是... 有一种文学,读起来浅易,骨子里却非常含混。比如,汪曾祺小说《侯银匠》的结尾,独自喝酒的老银匠无端地“想起两句唐诗”,自觉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叙事人越是说“文不对题”,我们就越是知道,它一定是“对”题,甚至是“点”题的,但是,谁能说清楚它“对”的、“点”的是什么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文学 小说 叙事人 浅易 汪曾祺 侯银匠 含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独特教学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6
5
作者 吴秀明 严晓蔚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5年第4期10-12,共3页
一、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尖子培养.大学人文学科的办学,核心是人才培养。这也是衡量和确立人文学科水平及地位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而人才培养,首先就不能不涉及它的总体目标问题。它当然有既定或预设的成分,但无疑应建立在对... 一、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尖子培养.大学人文学科的办学,核心是人才培养。这也是衡量和确立人文学科水平及地位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而人才培养,首先就不能不涉及它的总体目标问题。它当然有既定或预设的成分,但无疑应建立在对我国文化、国情和未来教育发展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品性。具体而论,可分以下两种不同的培养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人文学科 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 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史料编纂与“十七年”作家的历史评价——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兼谈现实主义再认识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秀明 葛舒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52,共14页
在近些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渐成气候,并向时段、地域、形态、传媒等全方位铺开之际,有一套研究资料似乎有必要引起关注,即1978年提出设想后陆续出版,一直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结束,总计有近90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以下简称... 在近些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渐成气候,并向时段、地域、形态、传媒等全方位铺开之际,有一套研究资料似乎有必要引起关注,即1978年提出设想后陆续出版,一直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结束,总计有近90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集体合作的大型丛书,不仅对后来的史料编纂及其批评和研究产生了影响,而且其本身就具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大型丛书 集体合作 当代文学史料 史料编纂 现实主义 十七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史“下限”及其相关史料问题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秀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共11页
“下限”问题反映了当代文学史带有永恒和宿命性质的本体性矛盾。它的提出及划分,不仅关涉对正在行进中的当代历史作如何截断众流的断代处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带有时间节点的断代处理体现了文学史家怎样的立场和观念。因此,一直成为半... “下限”问题反映了当代文学史带有永恒和宿命性质的本体性矛盾。它的提出及划分,不仅关涉对正在行进中的当代历史作如何截断众流的断代处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带有时间节点的断代处理体现了文学史家怎样的立场和观念。因此,一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文学史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和核心问题。21世纪以来,由于当代文学不断学科化、专业化、历史化,这个问题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彼此也存在着不尽相同的认知。“下限”范畴史料,主要由综合性史料和作家作品史料两部分组成。它虽然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但却自有其意义和价值,有必要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下限” 学界认知与观念解读 相关史料存在与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十年代文学研究的时间起始、空间场域与参照性问题——基于“年代学”的一种思考
8
作者 吴秀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0,共9页
九十年代文学在当下日益明显地受到重视,以致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但真正按照年代学理论对之进行探讨的,似尚未有之。本文据此,从时间起止、空间范畴和参照性等方面展开考察,其意是想从最基础和最基本问题切入,来表达... 九十年代文学在当下日益明显地受到重视,以致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但真正按照年代学理论对之进行探讨的,似尚未有之。本文据此,从时间起止、空间范畴和参照性等方面展开考察,其意是想从最基础和最基本问题切入,来表达对如何规范和推进九十年代文学研究的想法。而这些研究,不仅具有学科自律的意义,而且也内在地蕴含了对九十年代文学的整体判断及其对九十年代性的理解。因此,应该有必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十年代文学研究 时间起始 空间场域 参照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回旋叙事
9
作者 黄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190,共15页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时间书写与回旋叙事结合形成了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时间回旋叙事,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穿透力。在这些文本内或跨文本的时间回旋叙事中,既有以“十三岁”“十七岁”“三十岁”等回旋复现的特定年龄凸显主题...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时间书写与回旋叙事结合形成了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时间回旋叙事,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穿透力。在这些文本内或跨文本的时间回旋叙事中,既有以“十三岁”“十七岁”“三十岁”等回旋复现的特定年龄凸显主题及叙述情调,也有通过对“当初”“从前”等回忆性时间词族或“一天”等时间段的回旋复现,高度浓缩地呈现人物一生的遭际,还有通过平时与战时、历史与现实等特定时间对比的回旋叙事,表现人物心境或命运的变化。而物理时间心理化及听觉化、视觉化、触觉化等独特的时间回旋叙事方式,以及时间书写与空间书写的关联、时空并提叠加综合感觉化的艺术表达,则表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思,烘托了苍凉的文本氛围,寄寓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人物命运的感慨。张爱玲通过时间回旋叙事在看似寻常的日常叙事中讥刺人性世相,并对进化论思想提出了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时间书写 回旋叙事 《雷峰塔》 《小团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易代与江南文学版图之重构
10
作者 周明初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9,160,共14页
在明代至清代康熙前期,苏州无疑是整个江南地区文学创作和活动的中心。明末清初,杭州和常州的文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康熙中后期以来与苏州形成了鼎立的局面。江南其他地区的文学发展,在明清两朝也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江南地区的... 在明代至清代康熙前期,苏州无疑是整个江南地区文学创作和活动的中心。明末清初,杭州和常州的文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康熙中后期以来与苏州形成了鼎立的局面。江南其他地区的文学发展,在明清两朝也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江南地区的文学版图在清代得到重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明清易代有着根本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学版图 明清易代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史观与复古旨归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鹏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20,159,共12页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立身志意融合统一。首先,浙东文人以体、法浑融的三代之文为起点,建构起宗经、尊古而审时的文学史观,“文”的历时叙述与“时”的现实关切紧密结合。其次,浙东文人聚焦古律之变,提倡诗歌音调的尚古。尊尚... 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立身志意融合统一。首先,浙东文人以体、法浑融的三代之文为起点,建构起宗经、尊古而审时的文学史观,“文”的历时叙述与“时”的现实关切紧密结合。其次,浙东文人聚焦古律之变,提倡诗歌音调的尚古。尊尚古体诗的创作风气与讲求协和音调、反对诗歌律化的理论旨趣相辅相成,寄寓了浙东文人的政治理想。再次,浙东文人的立身志意与文学正变观念相互交织,君子之志彰显文学师古的主体价值,形成“人”与“文”的精神同构。最后,“流而为文人”、正变诗风、复古气象等论说,关涉明代文学复古路径的意、辞分衍。元明之际,浙东文人的文学复古与明中后期转向审美化、精细化的文学复古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之际 浙东文人 文学史观 文学复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记忆如何被书写--评李舫纪实文学《回家》
12
作者 陈奇佳 高懿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47,共8页
李舫的抗美援朝题材纪实文学《回家》(1)对当下社会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意义。它通过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再挖掘,创造性地融入前沿、深刻的家国观念,向人们彰显:尽管那一代人的背影已在现实中远去,渐渐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但正因如此,他... 李舫的抗美援朝题材纪实文学《回家》(1)对当下社会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意义。它通过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再挖掘,创造性地融入前沿、深刻的家国观念,向人们彰显:尽管那一代人的背影已在现实中远去,渐渐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但正因如此,他们的功勋才越发值得后来者守望,这些前辈构筑的伟大记忆理当也正在成为团结、教育、激励国民的有力武器。本文主要从书写方式入手,讨论《回家》之于当下文学的意义,或者说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家》 民族记忆 纪实文学 书写方式 家国观念 抗美援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学”视界的建构与文学研究路径的探索
13
作者 周启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2-133,159,160,共14页
文学研究,作为人文科学中的一种知识生产形式,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专业化、学科化和科学化的重要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论家们不约而同地致力于探索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专业特质,积极培养文学研究共同体的学科自觉,并... 文学研究,作为人文科学中的一种知识生产形式,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专业化、学科化和科学化的重要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论家们不约而同地致力于探索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专业特质,积极培养文学研究共同体的学科自觉,并切实推动文学研究的学科化进程。通过重新审视雅各布森、英伽登、洛特曼、施泰格尔、凯塞尔等人在文学研究的对象与使命上的根本理念,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论家的共同旨趣在于构建“文学学”。构建“文学学”的视界在引领文学研究具体路径的探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路径包括语言学诗学路径、现象学美学路径和结构符号学路径等,正是这些不同路径的探索推动了百年来文学研究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学 文学研究路径 语言学诗学 现象学美学 结构-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背景下影视理论研究与期刊发展——《电影评介》期刊的理论侧重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争 肖博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7,共9页
学术期刊在知识认证、学术指导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对建立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电影评介》期刊通过精心策划专题内容,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聚焦学术前沿以及刊社媒体融合,致力于打造兼具温度、情怀、深度的新时代学术... 学术期刊在知识认证、学术指导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对建立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电影评介》期刊通过精心策划专题内容,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聚焦学术前沿以及刊社媒体融合,致力于打造兼具温度、情怀、深度的新时代学术交流平台,切实为中国当代影视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极具价值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近年来,《电影评介》的理论侧重方向主要聚焦于技艺融合视角下的影视理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国际交流中的对话能力与话语权提升、本土理论的自主创新等重要领域。具体而言,期刊深入探讨了前沿技术赋能下的影视艺术生态、中国动画电影的再民族化与诗意表达、经典电影理论和“一带一路”艺术特辑,以及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构建与批评实践等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 影视理论研究 期刊发展 本土理论创新 《电影评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灵运浙东山水诗及其后世嗣响
15
作者 胡可先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2,239,共12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端时期,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贡献最大,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创作于出守永嘉和退居始宁时期,集中产生于浙东区域。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呈现突出的个性。首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端时期,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贡献最大,成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创作于出守永嘉和退居始宁时期,集中产生于浙东区域。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呈现突出的个性。首先,这些诗模山范水,极貌写真,代表了唐前山水诗的最高成就;其次,出守的肆意游遨与退居的融入山水,表现出谢灵运追慕隐逸的情怀;再者,身世的融入与心灵的贯注,也增加了山水诗的政治内涵;最后,这些诗对于后世山水诗特别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浙东山水诗的渊源,浙东诗路也是唐前山水诗的发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浙东山水诗 文学定位 隐逸情怀 政治内涵 后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侠本体、历史化与“后金庸”问题——金庸武侠小说经典建构兼谈武侠文类发展前景
16
作者 吴秀明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4,160,共14页
在金庸由热趋冷的背景下探讨其武侠小说经典建构,有必要超越一般创作特征或文学史分析的研究思路,将审视目光投向侠本体、历史化并下涉“后金庸”问题。所谓侠本体,是指武侠作为类型文学所具有的一贯性和统一性的创作范式,它须联系金庸... 在金庸由热趋冷的背景下探讨其武侠小说经典建构,有必要超越一般创作特征或文学史分析的研究思路,将审视目光投向侠本体、历史化并下涉“后金庸”问题。所谓侠本体,是指武侠作为类型文学所具有的一贯性和统一性的创作范式,它须联系金庸基于雅俗认知对其小说版本所作的“正反双向”关系处理及所呈现的自我“矛盾”展开阐释。所谓历史化,是指历史意识及其作品中的历史元素,对于金庸而言,最可称道的是其对民族关系与历史政治化特质的有关描写。所谓“后金庸”,则是将其武侠放在从“港台主导”向“大陆主体”转换的历史延长线上,通过金庸与“后金庸”的互动关联及“连续性”关系,一方面展示其经典建构的当下意义,另一方面由此对武侠文类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侠本体 历史化 后金庸 经典建构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与科学的永久争执和自由竞赛
17
作者 李咏吟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70,287,288,共14页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既充满自由的创造性竞赛特征,又呈现出永久性的根本价值争执。由此,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呈现出思想的两面性:一方面是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另一方面则是彼此之间的根本冲突;一方面是关于创造性的相互敬重,另一方面则是关...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既充满自由的创造性竞赛特征,又呈现出永久性的根本价值争执。由此,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呈现出思想的两面性:一方面是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另一方面则是彼此之间的根本冲突;一方面是关于创造性的相互敬重,另一方面则是关于创造原则的内在冲突;一方面是彼此之间的社会效用协调,另一方面则是彼此之间的文化效用对抗;一方面是彼此之间的现实创造危机,另一方面则是彼此之间的自由竞赛渴望。它们既相互启示,又相互否定。在人类精神的创造性事物中,没有任何学科能像艺术与科学两种自由创造方式这般相爱相杀。因此,在艺术与科学的对抗与竞赛中,我们必须寻找二者之间的共生与共同繁荣之道,同时,必须寻求自由精神与理性精神的永久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科学 争执 竞赛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逝的乡村,声音在回响--罗伟章《尘世三部曲》中的村社图景
18
作者 陈力君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5,共7页
罗伟章的《尘世三部曲》深描了20世纪末川东北大巴山地区老君山腹地、千峰大峡谷周边的乡村社会图景,被挤压和冲击,直至返回原始和蛮荒的历史演变。作者以“不仁”与“不忍”的生存逻辑提炼出乡村社会的生存经验,表达了乡村社会的宿命... 罗伟章的《尘世三部曲》深描了20世纪末川东北大巴山地区老君山腹地、千峰大峡谷周边的乡村社会图景,被挤压和冲击,直至返回原始和蛮荒的历史演变。作者以“不仁”与“不忍”的生存逻辑提炼出乡村社会的生存经验,表达了乡村社会的宿命。作者留恋属于乡村的“尘世”氛围,作品中的留守者在乡村社会消逝前的倔强抗争,蕴含着终极哲理。神性思维和物性意识交织的乡村社会,超越了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感知能力和生活方式,也超越了现代观念的逻辑和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世三部曲》 村社图景 神性思维 物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像赞、颂古与普请:“五祖重来”故事的跨媒介、跨文类传播
19
作者 冯国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2,共12页
在禅宗灯史中记录有五祖弘忍为栽松道者后身的故事。这一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出现于何时,因何而出现,它流传于何时,为什么会流传以及对后世禅宗、文学、艺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一组值得探讨的问题。五祖作为栽松道者后身这一故事,从... 在禅宗灯史中记录有五祖弘忍为栽松道者后身的故事。这一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出现于何时,因何而出现,它流传于何时,为什么会流传以及对后世禅宗、文学、艺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一组值得探讨的问题。五祖作为栽松道者后身这一故事,从口传到写定、从文字到图像、从举古到颂古,在不同的媒介与文类之间转换,口传、文字、图像;灯史、语录、像赞、偈颂都以不同的形式讲述着这一故事,这为我们理解禅宗故事的跨媒介与跨文类传播提供了一个实例。同时,正因为这种不同形式的不断讲述与传播,五祖为栽松道者后身这一故事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并非“历史事实”的故事却成为一种“文化的事实”而得以长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祖 故事 跨媒介 跨文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青汉语临夏方言的“说”类标记:引语还是示证? 被引量:1
20
作者 赫如意 李旭平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63,共16页
学界对甘青汉语“说”类标记的功能一直存在争议。文章以甘青汉语临夏方言为考察对象,提出句末的“说”具有引语标记和传闻示证标记两种功能,二者在标记的句型、共现的动词类型、对句子是否有语义贡献、以及信息来源是否明确等方面均有... 学界对甘青汉语“说”类标记的功能一直存在争议。文章以甘青汉语临夏方言为考察对象,提出句末的“说”具有引语标记和传闻示证标记两种功能,二者在标记的句型、共现的动词类型、对句子是否有语义贡献、以及信息来源是否明确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引语标记“说_(1)”处于小句标句词短语的核心(C^(0)),而传闻示证标记“说_(2)”处于更高的句法位置,即示证短语的核心(Evidential^(0))。临夏方言“说”类标记的共现现象、引语标记和传闻示证标记的双重功能以及小句的强制限定性等特征表明它是在长期的语言接触影响下,借用蒙古语族语言引语动词ge-的语法功能,从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其他汉语方言的新型标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方言 “说”类标记 引语标记 传闻示证标记 标句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