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提高黄泥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 被引量:39
1
作者 宓文海 吴良欢 +2 位作者 马庆旭 张宣 刘彦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03-108,共6页
农业有机物料具有资源化再利用的特点,与化肥配施既可以保证作物产量,也可以提升地力。为了建立最适宜的南方低产黄泥田培肥模式,该文在浙江金衢盆地开展3年田间试验研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菇渣、紫云英、牛粪和秸秆)配施对水稻产量和... 农业有机物料具有资源化再利用的特点,与化肥配施既可以保证作物产量,也可以提升地力。为了建立最适宜的南方低产黄泥田培肥模式,该文在浙江金衢盆地开展3年田间试验研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菇渣、紫云英、牛粪和秸秆)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化肥+菇渣、化肥+紫云英、化肥+牛粪和化肥+秸秆处理下,水稻三年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单施化肥提高了9.7%、9.5%、12.3%和9.5%;2)有机物料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EC)及土壤容重较单施化肥处理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化肥+牛粪效果最明显,有机质质量分数提高了12.5%,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提高了37.7%,CEC提高了16.1%;3)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菇渣、化肥+牛粪处理下>5 mm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分别提高了10.4%和6.7%,各配施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总得来讲,连续三年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较单施化肥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其中又以牛粪与化肥配合施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物料 化肥 黄泥田 水稻 团聚体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炭保护根系对不同Pb浓度土壤油菜生长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忠强 孟宪民 +3 位作者 王升忠 吴良欢 孙丽 林叶彬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02-605,共4页
植物在污染环境下的有效生长是实施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关键之一,而在植物根部构建小型生长保护区域,为植物进入污染环境提供一定的生长缓冲空间,将有助于提高植物在污染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提高植物修复效率。为此采用盆栽试验,比较泥炭... 植物在污染环境下的有效生长是实施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关键之一,而在植物根部构建小型生长保护区域,为植物进入污染环境提供一定的生长缓冲空间,将有助于提高植物在污染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提高植物修复效率。为此采用盆栽试验,比较泥炭保护根系和直播2种栽培方式处理的油菜在不同Pb浓度土壤中生长情况,研究泥炭保护根系条件下,植物对Pb污染土壤的适应能力,探讨利用泥炭等清洁的有机物质和植物在根部结合消除土壤重金属危害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泥炭保护根系处理比直播处理的苗期油菜平均生物量提高26.28%,在500、1000、2000mg·kg-1的加Pb量的条件下,成熟期油菜地上部鲜重明显高于相应直播处理,分别提高36.70%、51.33%、72.45%,地上部Pb含量比直播处理分别降低50.0%、66.8%和69.9%。泥炭保护根系的措施能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和减少Pb在植物地上部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根系 油菜 生长 PB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沼液淹灌土水系统中氮、磷和有机物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松林 吕军 +2 位作者 张峰 孙嗣旸 邓欧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5-129,共5页
通过室内静置培养模拟试验,研究了高浓度沼液淹灌稻田土壤后上覆水和土壤中氮、磷和有机物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沼液淹灌处理的上覆水中总磷和NH+4-N浓度分别在30 d和50 d内降低到允许排放标准以下;降低灌溉沼液的浓度,可缩短排... 通过室内静置培养模拟试验,研究了高浓度沼液淹灌稻田土壤后上覆水和土壤中氮、磷和有机物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沼液淹灌处理的上覆水中总磷和NH+4-N浓度分别在30 d和50 d内降低到允许排放标准以下;降低灌溉沼液的浓度,可缩短排放达标所需时间;但硝态氮浓度经过迅速下降后又会显著升高,全沼液灌溉处理100 d后,上覆水中NO-3-N的浓度比灌溉初期提高了44.9%。灌溉沼液中污染物浓度的降低,主要是降解和挥发作用的结果,只有少部分留在土壤中。因此,在水田休闲期进行高浓度的沼液淹灌,不仅可以消解和净化沼液中污染物质,还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性质,不会引起土壤中氮、磷和有机物质的过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淹灌 土水系统 化学需氧量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量沼液施灌稻田的氨挥发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邓欧平 姜丽娜 +2 位作者 陈丁江 孙嗣旸 吕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33-236,共4页
基于沼液灌溉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研究化肥和沼液施灌稻田的氨挥发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尿素施用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出现在每次施氮后当天或第2天,而各沼液施灌处理则在施氮后当天。氨挥发速率和累计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 基于沼液灌溉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研究化肥和沼液施灌稻田的氨挥发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尿素施用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出现在每次施氮后当天或第2天,而各沼液施灌处理则在施氮后当天。氨挥发速率和累计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沼液灌溉田间氨挥发速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田面水中铵氮浓度的变化。每次沼液施灌后的前7天是稻田氨挥发的关键时期。水稻分蘖初期氨挥发明显高于其他时期的。等氮量沼液施灌处理的平均氨挥发速率为(1.48±2.08)kg/(hm2.d),累计量为(51.00±4.46)kg/hm2,全生育期氮素损失率(14.90±1.65)%,分别是尿素施用处理的5.1,3.0,6.4倍。因此,若以等氮量的沼液代替尿素不仅存在稻田供氮不足的风险,而且增加了氨挥发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这需要在沼液广泛应用于水稻生产的过程中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稻田 氨挥发 尿素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免耕对不同质地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龚冬琴 吕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9-246,共8页
以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的单季水稻生产大田为研究对象,按土壤质地分为壤质和粘质两个系列,探讨不同质地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连续免耕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无秸秆覆盖条件下,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壤质和粘质稻田土壤的耕层均有紧实度... 以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的单季水稻生产大田为研究对象,按土壤质地分为壤质和粘质两个系列,探讨不同质地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连续免耕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无秸秆覆盖条件下,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壤质和粘质稻田土壤的耕层均有紧实度提高的趋势,特别是粘质土壤,导致耕层变浅。与常年翻耕土壤相比,免耕6a后壤质水稻土0—20 cm土层的紧实度值平均增加了32%,而粘质的平均增加了90%。在相同免耕年限条件下粘质稻田土壤容重的增加也比壤质土壤的明显。壤质土壤0—10 cm土层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随免耕年限延长而提高,而在粘质土壤则显著降低。无论是壤质还是粘质土壤,连续免耕多年后土壤速效磷均在耕层(0—20 cm)富集,而速效钾则相反。总体而言,壤质水稻土对免耕的适宜性要优于粘质土壤;应根据土壤质地的不同选择性地实施免耕技术,并结合秸秆覆盖,以实现免耕稻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地 免耕 土壤理化性质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铅胁迫对不同土壤上水稻生长及铅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江遐 张军 +2 位作者 鲁洪娟 曹海生 杨肖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59-263,共5页
采用温室水稻盆栽试验研究2种土壤上水稻铅的生物有效性及土壤铅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铅对2种土壤水稻干物重和籽粒重量的影响表现为,随铅处理浓度升高,水稻干物重和籽粒重量明显下降。黄红壤上种植的水稻干物重和籽粒重量高于青紫泥... 采用温室水稻盆栽试验研究2种土壤上水稻铅的生物有效性及土壤铅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铅对2种土壤水稻干物重和籽粒重量的影响表现为,随铅处理浓度升高,水稻干物重和籽粒重量明显下降。黄红壤上种植的水稻干物重和籽粒重量高于青紫泥。不同铅处理下水稻各器官铅含量表现为根>茎>叶>壳>籽粒。2种土壤上NH4OAc提取的有效态铅含量与外源铅的量呈显著正相关。随外源土壤铅含量增加土壤pH显著下降。随土壤铅含量增加土壤铅的生物有效性增强,水稻对铅的吸收明显增加,水稻可食部的铅含量升高。采用连续提取法分析了土壤铅的形态,结果表明,青紫泥铁锰氧化态和有机态的铅含量高于黄红壤,水溶态、交换态和碳酸盐态含量低于黄红壤。铅在黄红壤上的移动性较青紫泥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效铅 铅形态 连续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臭假单胞细菌与紫花苜蓿在泥炭培养体中结合定殖研究
7
作者 王忠强 刘婷婷 +1 位作者 张晓玲 吴良欢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74-76,共3页
在植物根系定殖外源微生物是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和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方法,而植物根部存在适宜的生长空间是外源微生物定殖的关键。利用泥炭是植物和微生物优良的培养基质的特点,将泥炭作为外源微生物和植物根部的结合体,研究在播种时期... 在植物根系定殖外源微生物是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和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方法,而植物根部存在适宜的生长空间是外源微生物定殖的关键。利用泥炭是植物和微生物优良的培养基质的特点,将泥炭作为外源微生物和植物根部的结合体,研究在播种时期接种和露根时期接种条件下,恶臭假单胞细菌(AB-92019)在泥炭与苜蓿根系构成的定殖环境中的定殖动态和定殖密度。结果表明:2种定殖时期在泥炭体的定殖效果有明显不同,露根时期接种后第20 d的定殖密度为6.10 logcfu/g干泥炭;播种时期接种定殖密度下降较快,第20 d的定殖密度为5.62 logcfu/g干泥炭。而在苜蓿根系20 d后的定殖密度,播种时期接种(3.90 logcfu/g鲜根)高于露根时期接种(3.03 logcfu/g鲜根)。并且2种时期定殖都不影响苜蓿正常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假单胞菌 紫花苜蓿 泥炭 根系定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中低产黄泥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超 宓文海 +2 位作者 居静 吴良欢 赵海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8-174,共7页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泥田土壤团聚体组成、总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进而明确黄泥田土壤肥力提升的最佳施肥方式,以金衢盆地黄泥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设置无肥、单施化肥、化肥配施牛粪和化肥配施秸秆4个处理。结果表明,化...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泥田土壤团聚体组成、总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进而明确黄泥田土壤肥力提升的最佳施肥方式,以金衢盆地黄泥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设置无肥、单施化肥、化肥配施牛粪和化肥配施秸秆4个处理。结果表明,化肥与牛粪配施处理>0.250 mm团聚体百分含量最高,在0~15 cm和15~30 cm较不施肥对照分别提高了7.1,11.0百分点;而化肥配施秸秆与单施化肥处理之间在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上没有显著差异。此外,化肥与牛粪配施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18.7%,98.7%。表层土壤中POC/SOC由大到小为:化肥配施牛粪>化肥配施秸秆>单施化肥≈无肥。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牛粪或秸秆处理提高了1030 cm^(-1)相对吸收峰强度,说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土壤碳以多糖类相对含量更高。综合考虑,化肥配施牛粪在改善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碳库方面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库管理 红外光谱 颗粒态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基流氮磷流失的非点源污染定量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何圣嘉 吕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6,共7页
利用数字滤波技术,在结合基流营养物负荷量消退过程和气象因子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基流营养物日负荷量分割的递归滤波算法,对浙江嵊州长乐江流域基流氮磷流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基流总氮(TN)日负荷量模拟值的R2为0.86,... 利用数字滤波技术,在结合基流营养物负荷量消退过程和气象因子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基流营养物日负荷量分割的递归滤波算法,对浙江嵊州长乐江流域基流氮磷流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基流总氮(TN)日负荷量模拟值的R2为0.86,模拟效率系数NSE为0.72;基流总磷(TP)日负荷量模拟值的R2为0.65,NSE为0.63。用该方法对长乐江流域2003—2012年基流养分流失量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全流域TN和TP年平均基流流失量分别高达1 317.6t(15.25kg/hm2)和51.8t(0.60kg/hm2),占该流域平均TN和TP总径流流失量的61.82%和56.92%。随着降雨量的增加,长乐江流域近年来的基流TN和TP流失量均呈现出极显著的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河流非点源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 养分流失 数字滤波 非点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