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教育的伦理精神——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翟楠
李长伟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28,51,共4页
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由抽象法、道德、伦理三部分组成。抽象法是外在的,具有强制性,需要道德来超越。道德作为主观的、内在的、抽象的善,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又需要由作为客观的、现实的善的伦理来扬弃和超越。黑格尔对法、道德和伦理所做...
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由抽象法、道德、伦理三部分组成。抽象法是外在的,具有强制性,需要道德来超越。道德作为主观的、内在的、抽象的善,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又需要由作为客观的、现实的善的伦理来扬弃和超越。黑格尔对法、道德和伦理所做的这种区分是基于对个体性和普遍性的深刻分析之上,这也有助于更深入地审视教育对个体性的保存和提升的意义,并反思当下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实践。进言之,教育必须具有伦理精神,由此才能应对教育的现代性危机即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道德
伦理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德育应该宣扬纯粹的义务伦理吗?——兼与石中英教授商榷
2
作者
李长伟
《江苏教育》
2006年第05A期21-22,共2页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浏览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的发言稿《狼来了——道德故事型的价值批评》。在石教授看来,广为流传的“狼来了”的道德故事与众多的道德故事一样,都遵循着相同的价值逻辑,即“中国民间社会的道德逻...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浏览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的发言稿《狼来了——道德故事型的价值批评》。在石教授看来,广为流传的“狼来了”的道德故事与众多的道德故事一样,都遵循着相同的价值逻辑,即“中国民间社会的道德逻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所周知,“狼来了”的故事中的放羊娃因为撒谎而遭受了羊被狼吃的惩罚,他自己也差点被狼吃掉。循此逻辑的德育,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错误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念:行善避恶根本上不是因为行善本身的义务性与道德性,而是为了获取奖励,避免惩罚;也很容易引致“公开的道德与私下的败德”、“利益的追求战胜了道德的良知”、“为了追求善报而不为善,善行本身不带有善性”的严重后果。而一旦石教授认定“狼来了”的道德故事所蕴涵的“功利伦理”导致了社会恶德,那么他随后的工作自然是价值重构,而他重构的道德资源便是无功利性的、无条件的“义务伦理”;“讲道德是人心的天职,自然的任务,自然的使命。是生来就应该做到的。西方人讲的召唤,是人性的召唤,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讲得比较到位。中国古代认为有人性的才是人,失去人性就猪狗不如。人性的核心是什么?西方讲是理性,中国讲是道德。讲道德与作为人的存在是有关的,它是一种天职,或者说是一种义务,它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外在的奖励或者规避某种风险。”并且为了增强理论上的说服力,石教授还进一步引证了孔子、孟子、卢梭、康德的思想,号召当代中国德育努力要培养不计任何利害、一味行善的圣人(圣人与我同类),同时抛弃那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陈腐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利伦理
德育
道德故事
石中英
义务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教育的伦理精神——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翟楠
李长伟
机构
南京师范
大学
教科院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28,51,共4页
文摘
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由抽象法、道德、伦理三部分组成。抽象法是外在的,具有强制性,需要道德来超越。道德作为主观的、内在的、抽象的善,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又需要由作为客观的、现实的善的伦理来扬弃和超越。黑格尔对法、道德和伦理所做的这种区分是基于对个体性和普遍性的深刻分析之上,这也有助于更深入地审视教育对个体性的保存和提升的意义,并反思当下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实践。进言之,教育必须具有伦理精神,由此才能应对教育的现代性危机即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
关键词
黑格尔
道德
伦理
教育
分类号
G40-059.1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德育应该宣扬纯粹的义务伦理吗?——兼与石中英教授商榷
2
作者
李长伟
机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江苏教育》
2006年第05A期21-22,共2页
文摘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浏览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的发言稿《狼来了——道德故事型的价值批评》。在石教授看来,广为流传的“狼来了”的道德故事与众多的道德故事一样,都遵循着相同的价值逻辑,即“中国民间社会的道德逻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所周知,“狼来了”的故事中的放羊娃因为撒谎而遭受了羊被狼吃的惩罚,他自己也差点被狼吃掉。循此逻辑的德育,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错误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念:行善避恶根本上不是因为行善本身的义务性与道德性,而是为了获取奖励,避免惩罚;也很容易引致“公开的道德与私下的败德”、“利益的追求战胜了道德的良知”、“为了追求善报而不为善,善行本身不带有善性”的严重后果。而一旦石教授认定“狼来了”的道德故事所蕴涵的“功利伦理”导致了社会恶德,那么他随后的工作自然是价值重构,而他重构的道德资源便是无功利性的、无条件的“义务伦理”;“讲道德是人心的天职,自然的任务,自然的使命。是生来就应该做到的。西方人讲的召唤,是人性的召唤,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讲得比较到位。中国古代认为有人性的才是人,失去人性就猪狗不如。人性的核心是什么?西方讲是理性,中国讲是道德。讲道德与作为人的存在是有关的,它是一种天职,或者说是一种义务,它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外在的奖励或者规避某种风险。”并且为了增强理论上的说服力,石教授还进一步引证了孔子、孟子、卢梭、康德的思想,号召当代中国德育努力要培养不计任何利害、一味行善的圣人(圣人与我同类),同时抛弃那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陈腐思想。
关键词
功利伦理
德育
道德故事
石中英
义务伦理
分类号
G41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教育的伦理精神——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翟楠
李长伟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德育应该宣扬纯粹的义务伦理吗?——兼与石中英教授商榷
李长伟
《江苏教育》
200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