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问题与路径: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
1
作者 方兴东 何可 李彦清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5,共11页
当前世界范围内通行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植根于工业时代的大众传播范式,源于欧洲的经济与社会背景,并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逐步成形。随着数字时代走向纵深,国际传播实践活动的发生形式愈加丰富多元,现有国际传播知识体系的局限性日益显现... 当前世界范围内通行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植根于工业时代的大众传播范式,源于欧洲的经济与社会背景,并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逐步成形。随着数字时代走向纵深,国际传播实践活动的发生形式愈加丰富多元,现有国际传播知识体系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同时面临六大突出张力:其一,理论体系与现有国际传播实践日渐脱节;其二,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路径的价值冲突;其三,自上而下的国际传播与自下而上的跨文化传播分离;其四,“东—西”“南—北”实践与理论失衡;其五,交叉性、复合性与跨学科性不足;其六,国际传播与人类文明进程之间的落差与鸿沟。这些张力使得既有体系难以有效回应新的传播格局,在理念、视野与方法层面建构中国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契机。在此背景下,新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应以回应六大张力为出发点,将其转化为理论创新的内生力。具体而言,应在实践经验中形成问题意识,在学科交叉中摆脱路径依赖,在文明关系中拓展理论想象,从而推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动态生成、具备全球回应能力的中国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自主知识体系 全球共通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共通:超越西方国际传播的冲突范式
2
作者 吴飞 吕澄欣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9,共9页
传播学一直在探究为什么传播以及理想的交往如何实现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数字共通语境中的人类交往需要摆脱“文明冲突论”的阴影,以全球共通的新理论范式即事实共享、价值共振与情感共鸣的理论向度,重构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和逻辑。... 传播学一直在探究为什么传播以及理想的交往如何实现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数字共通语境中的人类交往需要摆脱“文明冲突论”的阴影,以全球共通的新理论范式即事实共享、价值共振与情感共鸣的理论向度,重构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具体而言,国际传播需要坚持以事实信息作为人类沟通的基础,保证新闻真实性以促进事实共享、意义显明和信任确立;积极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下求同存异,实现价值共振;促进国际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情感转向”,以情感逻辑连接跨语境的受众,激发全球公众情感共鸣,构建更加和谐、共通的人类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全球共通 数字共通 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Seek与全球共通——智能时代国际传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挑战 被引量:6
3
作者 何可 方兴东 钟祥铭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2,共7页
DeepSeek技术与理念创新引爆全球效应并快速落地,远远超出了技术创新和中美科技博弈的范畴,为智能时代的全球共通提供了现实可能,其显著推动了全球共通进程,并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路径。未来大国博弈的核心不再仅仅是经济利益或资本争夺,... DeepSeek技术与理念创新引爆全球效应并快速落地,远远超出了技术创新和中美科技博弈的范畴,为智能时代的全球共通提供了现实可能,其显著推动了全球共通进程,并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路径。未来大国博弈的核心不再仅仅是经济利益或资本争夺,而是转向对全球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向的价值选择——如何以人类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标准,引导科技进步形成更多公共物品,进而增进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在这个意义上,共通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包括基础层/逻辑层共通、系统层/模型层共通、传播层/信息层共通以及用户层/体验层共通。DeepSeek为智能时代的全球格局提供了两种发展路径与图景:一是AI时代可能形成的新型技术霸权格局;二是通向实现全球共通的崭新未来。这两种路径的抉择与博弈将成为主导AI技术发展、驱动中美科技竞争并影响人类未来进程的重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国际传播 智能传播 全球共通 开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社交机器人参与构建国际舆论场的路径研究
4
作者 孙梦如 刘珈如 吴飞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7,共8页
社交机器人作为非人类行动者,正在重塑国际舆论场的议程设置与意见气候生成机制。本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提出社交机器人参与构建国际舆论场的“转译”与“黑箱”作用路径。社交机器人、算法系统与人类行动者共同构成异质性网络... 社交机器人作为非人类行动者,正在重塑国际舆论场的议程设置与意见气候生成机制。本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提出社交机器人参与构建国际舆论场的“转译”与“黑箱”作用路径。社交机器人、算法系统与人类行动者共同构成异质性网络,通过物质性转译(重构信息传播的时空秩序)、符号性转译(制造情感化议程节点)与权力性转译(资本转化为算法可见性)三重机制重构国际议程设置。此外,双重黑箱机制成为其操纵意见气候的核心路径:技术黑箱通过算法不可解释性操控信息可见性分配,制度黑箱则通过资本编码与政策设计实现权力隐匿,最终形成认知遮蔽的耦合效应。因此,应关注如何平衡社交机器人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潜在便利,并探讨通过政策、技术等手段减少其负面影响,以确保国际舆论空间的自由与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者网络理论 社交机器人 国际舆论 议程设置 意见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卡斯特:我们正处于传播革命的中心
5
作者 方兴东 曼纽尔·卡斯特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40,共15页
传播处于当今社会变革的中央,传播学处于时代的中心位置,传播学是整个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学科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传播是一切之本,没有传播就没有人类的存在。传播研究最美妙之处在于,一切都是传播。... 传播处于当今社会变革的中央,传播学处于时代的中心位置,传播学是整个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学科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传播是一切之本,没有传播就没有人类的存在。传播研究最美妙之处在于,一切都是传播。理论就是工具,它不是用来被膜拜的,而是拿来用的。传播即权力,最核心的权力是在传播领域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传播学 传播革命 传播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零工的主体性与空间生产——基于北京社区快递配送员劳动过程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凌宇 胡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40,共16页
“独立承包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控制策略,在零工经济背景下对工人主体性及劳动空间生产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字资本利用劳动者渴望改变工人身份的社会心理,炮制“独立承包者”的老板话语及其配套规则,制造了劳动者的职业认同。然而,... “独立承包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控制策略,在零工经济背景下对工人主体性及劳动空间生产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字资本利用劳动者渴望改变工人身份的社会心理,炮制“独立承包者”的老板话语及其配套规则,制造了劳动者的职业认同。然而,在超额的任务面前,快递员在再造新的劳动主体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种“破坏性”的社会空间生产逻辑:“事故”变成了快递员日常劳动空间生产实践的基本单位,加剧了人群分化,激化了社区当中不同群体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零工 快递员 主体性 独立承包者 情感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与“熊猫”谁更适合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符号”论及其理论校验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浩宇 李彦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8-15,共8页
龙是中华民族使用普遍的符号之一。在早期的国际传播中,中华民族通常会选择龙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熊猫则凭借其憨态可掬的形象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中国的“熊猫外交”中,熊猫作为国宝也扮演着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角色,但究竟何... 龙是中华民族使用普遍的符号之一。在早期的国际传播中,中华民族通常会选择龙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熊猫则凭借其憨态可掬的形象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中国的“熊猫外交”中,熊猫作为国宝也扮演着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角色,但究竟何者才是更合适作为国际传播中的中国符号一直未有定论。本文从电影文本的建构视角切入,系统梳理并分析中外电影中的龙和熊猫的形象及意涵,比较这些电影形象中龙和熊猫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客观的传播效果。研究指出,相较于容易被误解的“龙”的形象,中国形象在国际表达中选择熊猫会更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中国形象 符号建构 龙和熊猫 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可见性:智媒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全球共通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自中 何可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5,共7页
智媒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可见性视角出发,理解全球共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价值。全球共通的可见性主要体现在议题显现、个体赋权和跨国规范生成等方面;同时,全球共通对可见性的再... 智媒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可见性视角出发,理解全球共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价值。全球共通的可见性主要体现在议题显现、个体赋权和跨国规范生成等方面;同时,全球共通对可见性的再构造则通过尺度变化、标准冲突与权力转移得以体现。当前,技术赋能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日常可见性中,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已具备一定的辨识度。然而,全球共通的日常可见性依然存在限度,主要源于: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张力尚且存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传播秩序依然顽固,暴露了可见性分配的失衡。中国应通过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技术—制度—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常可见性,同时推动全球文化生态向平等、多样、包容与共识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可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全球共通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Seek事件全球舆情风暴全程解析——中国AI技术的创新扩散、传播路径与地缘政治 被引量:1
9
作者 方兴东 黄浩宇 李彦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4,共15页
DeepSeek事件不仅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创新事件,更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现象级媒体事件。以DeepSeek事件为核心研究案例,依托国内与全球主流媒体的相关数据,全面追踪并详细梳理该事件的起源、发展及其全球影响,深入解析了DeepSeek事... DeepSeek事件不仅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创新事件,更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现象级媒体事件。以DeepSeek事件为核心研究案例,依托国内与全球主流媒体的相关数据,全面追踪并详细梳理该事件的起源、发展及其全球影响,深入解析了DeepSeek事件舆情酝酿(2024.12.20—2025.1.26)、舆情爆发(2025.1.27—2025.1.31)、舆情发酵(2025.2.1—2025.3.16)三个主要阶段的主题分布和情感变化,观察到DeepSeek事件在全球舆情中经历的从技术评价向地缘政治符号再到多元社会符号的复杂演变过程,以此来探讨中国AI技术的创新扩散、传播路径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DeepSeek事件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体现,更是与地缘政治相交织的多维认知结构的产物。鉴于“新技术民族主义”正成为美国施加地缘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意识形态,“数字地缘政治”愈发成为世界诸多问题的基础性因素,AI技术武器化传播的风险也越来越值得警惕和防范,而中国需坚定坚持“开放即防御”的创新战略,瓦解美国硅谷构建的“技术铁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全球舆情 AI技术 地缘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共通”:中国电影“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理论建构与路径选择
10
作者 何可 方兴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7,共7页
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是最适合“讲故事”的国际传播媒介或载体之一,这一特性决定它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将不断提升。美国电影的“好莱坞模式”虽然在叙事和传媒产业上取得成功,但鲜有人将其视为国际传播的典范。好莱坞凭借其经典叙事... 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是最适合“讲故事”的国际传播媒介或载体之一,这一特性决定它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将不断提升。美国电影的“好莱坞模式”虽然在叙事和传媒产业上取得成功,但鲜有人将其视为国际传播的典范。好莱坞凭借其经典叙事法则和先进视听技术长期主导全球市场,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国电影产业也正通过电影节、合拍片等多样化形式,积极拓展市场。数智时代的到来为“共同背景知识”的分享提供了新动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和价值观的转型。将电影视作“全球共通”的媒介,既突破过去“内向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也为中国提供一种有别于西方主导下的“文明冲突论”价值选择——“文明互鉴论”国际传播路径。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第二个十年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梳理电影的历史角色,总结美国电影的“好莱坞模式”的传播优势,分析中外电影产业的现状和趋势,并结合国际传播理论,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战略转型、价值提升及“出海”路径提供理论观照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国际传播 讲故事 “一带一路” 全球共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登堡时刻:Sora背后信息传播的范式转变与变革逻辑 被引量:51
11
作者 方兴东 钟祥铭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共15页
Sora展示了文本生成视频的“世界模拟器”的全新可能性,标志着媒介生产自动化与媒体形态一体化的临界点,开启了人类传播史上又一“谷登堡时刻”。我们需要超越技术、产品、应用和资本等层面,从人类传播变革的角度,为理解Sora提供一个更... Sora展示了文本生成视频的“世界模拟器”的全新可能性,标志着媒介生产自动化与媒体形态一体化的临界点,开启了人类传播史上又一“谷登堡时刻”。我们需要超越技术、产品、应用和资本等层面,从人类传播变革的角度,为理解Sora提供一个更加开阔而深入的视角。现代印刷术开启的“谷登堡时刻1.0”通过工业化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传播持续线性增长的潜能,跨越长达数百年的大众传播时代,塑造并定义了现代社会。而AI技术开启的“谷登堡时刻2.0”通过数据和算法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指数化增长,代表了人类传播的又一次根本性变革,开启了智能传播新时代。这一轮变革颠覆并重构了人在信息传播中固有的主体地位,AI生成内容将占据绝对主导,全新的人机融合的合成社会即将到来。如何驾驭技术变革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成为最大挑战。我们亟须进一步把握当前这场智能传播浪潮的规律与本质,以全新的问题域去审视和反思技术、传播与社会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生成式人工智能 AIGC ChatGPT 智能传播 谷登堡时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界信息秩序的三次浪潮——人类社会探寻公平正义信息传播秩序的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5
12
作者 方兴东 王奔 钟祥铭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共15页
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始终是国际传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历史上最复杂的问题。迄今为止,人类依然缺乏真正公平正义的世界信息秩序。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也没有实质性改善全球信息秩序。回顾和总结三次信息秩序浪潮有着特别的... 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始终是国际传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历史上最复杂的问题。迄今为止,人类依然缺乏真正公平正义的世界信息秩序。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也没有实质性改善全球信息秩序。回顾和总结三次信息秩序浪潮有着特别的价值和启示。第一次“建立世界信息新秩序”的浪潮出现于大众传播主导的20世纪70年代末,这个阶段提出了广受第三世界欢迎的全球传播体系改革目标,但这一改革最终功败垂成,没能真正实质性地改变世界传播格局。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互联网革命的新千年,以两阶段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为代表,期望为刚刚开启的互联网时代建构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信息秩序,最终依然收效甚微。以联合国《全球数字契约》推出为契机的第三次浪潮正在酝酿之中。三次浪潮对应三个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世界格局。基于前两次浪潮的经验和规律,以新的认知框架研判未来走势,进而寻找中国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信息秩序 全球数字契约 传播新秩序 智能时代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现代社会理论视野下的数字共通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飞 韩梦琳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0,共12页
数字技术通过媒介化、去中心化、全球化等方式深刻改变着传统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功能,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算法操控等新问题。数字共通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与晚期现代社会理论主张相呼应,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怀揣着重构共同体的愿景,而... 数字技术通过媒介化、去中心化、全球化等方式深刻改变着传统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功能,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算法操控等新问题。数字共通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与晚期现代社会理论主张相呼应,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怀揣着重构共同体的愿景,而非仅仅致力于共同体的解构。该理论假设为数字时代传播秩序的重构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和方法论框架,旨在于数字技术浪潮中探寻新的平衡点,进而推动社会交流向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公共领域 现代性 数字共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电影变革的基本逻辑:导向空间智能
14
作者 方兴东 黄浩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7,共7页
作为大众化叙事媒介的典型代表,电影在智能时代正加速成为空间智能的核心表达载体。随着GenAI技术从文本生成向多模态交互的迭代突破,尤其是Sora模型推动的文生视频技术影视级生成能力的突破,GenAI技术已为电影创作的平民化转型构建技... 作为大众化叙事媒介的典型代表,电影在智能时代正加速成为空间智能的核心表达载体。随着GenAI技术从文本生成向多模态交互的迭代突破,尤其是Sora模型推动的文生视频技术影视级生成能力的突破,GenAI技术已为电影创作的平民化转型构建技术基座。当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GC体系虽已形成“文本-视觉”的高效转化路径,但在物理世界认知层面仍存在显著局限:缺乏对三维空间结构的理解能力,难以实现场景元素的物理规律模拟与动态交互响应。因此,构建基于世界模型的空间智能体系,正成为智能时代电影变革的底层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变革 空间智能 GenAI 智能传播 世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使用对线上公共协商程度的差异化效果研究——基于使用动机的中介作用
15
作者 吴飞 孙梦如 +2 位作者 杨龙梦珏 汪明磊 张婵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2,共8页
国内外研究对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对于公共协商的影响表现出广泛的兴趣。但是,相关研究对社交媒体使用与公共协商程度之间关系的发现是不一致的。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实证的问卷调查研究对社交媒体使用与公共协商程度的关系提... 国内外研究对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对于公共协商的影响表现出广泛的兴趣。但是,相关研究对社交媒体使用与公共协商程度之间关系的发现是不一致的。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实证的问卷调查研究对社交媒体使用与公共协商程度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总体上对三个维度的公共协商程度(观点清晰度、讨论合理度和反观点理解度)都具有正向影响,不过也会导致更高程度的谈话主导度。此外,由于社交媒体用户的不同动机,社交媒体使用对于公共协商程度的间接效果有些是反方向的。具体来说,社交动机、表达动机和信息动机主要在社交媒体使用与公共协商程度的关系之间起到正向中介作用,而娱乐消遣动机则起到负向中介作用。本研究增进了社交媒体使用对公共协商程度影响机制的理解,并对提升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上的公共协商程度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公共协商 差异化效果 使用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数字共通中的共鸣关系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飞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7,共11页
数字共通建构了主体与世界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的共鸣关系,并使在两个或多个独立实体之间形成对话成为可能。对话鼓励差异,包容各种针锋相对的讨论,也包括“悬置”和暂时的远离。“数字共通”是观念和意见得以碰撞的“共鸣室”,是充满活... 数字共通建构了主体与世界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的共鸣关系,并使在两个或多个独立实体之间形成对话成为可能。对话鼓励差异,包容各种针锋相对的讨论,也包括“悬置”和暂时的远离。“数字共通”是观念和意见得以碰撞的“共鸣室”,是充满活力、能够自我更新的“共鸣室”。为理解数字共通中的共鸣关系,讨论了共显、数字共通中复数的共鸣关系、数字共通中共鸣关系遭受的阻力。数字共通体现在主体与世界的互动共鸣关系上,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交往模式。数字共通中的复杂共鸣关系,不仅超出了概念或设想的边界,是一次深刻的存在变迁,还是一种文化的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共通 共鸣 结构性转型 存在 社会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迁移的游戏化路径:以探索《黑神话:悟空》知识蒸馏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瑜佩 王润声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6,共8页
游戏通过沉浸式互动设计、以声效画、人物塑造和剧情叙事等多重媒介矩阵式触达玩家,促使三类玩家在探索世界过程中,逐步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生产者。玩家通过智力决策和社交互动,推动知识生成与演变,打破了传统单向出版... 游戏通过沉浸式互动设计、以声效画、人物塑造和剧情叙事等多重媒介矩阵式触达玩家,促使三类玩家在探索世界过程中,逐步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生产者。玩家通过智力决策和社交互动,推动知识生成与演变,打破了传统单向出版的局限。在知识消费中,高难度互动与强感官沉浸的影视叙事,将单一线性的体验知识推向生动多维的知识体验,体现了知识消费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在知识传播上,游戏利用第一性原则降低了理解门槛,促进了知识的演化传播与二次创作。游戏出版物作为一种知识更新系统,本质上反映了知识生产与传播从固定标准向开放结构的转变。游戏通过其互动机制和开放世界设计,使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更加灵活、多样化,这一动态的知识生产模式强调了知识的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出版物 知识生产 知识更新 知识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寻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逻辑和政策取向 被引量:2
18
作者 方兴东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62-67,共6页
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蜕变。这既是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也是经济引领与驱动的过程,更是深度融入社会、驱动变革的历程。1990年代,互联网进入中国,作为通信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进入2000年,... 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蜕变。这既是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也是经济引领与驱动的过程,更是深度融入社会、驱动变革的历程。1990年代,互联网进入中国,作为通信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进入2000年,其逐渐发展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到了2010年代,互联网全面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数字时代的生活基础设施;步入2020年代,随着智能化浪潮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全局性的社会基础设施。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全面联结“地球村”的全球基础设施,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撑。探究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政策导向,以及数字中国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数字中国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民:一个概念的时空之旅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兴东 王奔 钟祥铭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1,共17页
“人人都是网民”的时代正在成为现实。网民既是一个透视互联网发展的独特视角,也是理解技术演进、扩散和影响社会的重要窗口,且始终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网民”从1970年代前的文学形象,演变为1970—1980年代... “人人都是网民”的时代正在成为现实。网民既是一个透视互联网发展的独特视角,也是理解技术演进、扩散和影响社会的重要窗口,且始终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网民”从1970年代前的文学形象,演变为1970—1980年代的信息民主化雏形阶段互联网缔造者和黑客,从1990—2000年代的信息民主化初级阶段的互联网黑客与商业精英,演变为2010—2020年代的信息民主化阶段的大众,网民的使用习惯、网络关系、群体特征等都产生了阶段性的变革。网络权力沿着时代脉络自上而下传递,网民群体则自下而上站在互联网舞台的中央,在全民进入数字时代后逐步变为时代的基本背景。通过对“网民”概念的溯源及部分网民画像的总结,更深刻地洞察“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协同”背景下的现象,为深入理解数字时代和网络文化提供重要参考。“网民”概念的演变彰显的不是技术、产品和应用,而是互联网时代精神与数字文化,真正代表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的本质和人类数字文明的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民 互联网 网络文化 数字文明 互联网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参与数字交往的底层逻辑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3-130,共8页
当“我们”进入数字虚拟交往领域中,每一个“我”都会遭遇到无数的已经在世界之中的他者。试探、接触、融入,或远观、逃避、抵抗,每个人的行为耦合成为网络社会的总体现实。对网络行为的分析,尤其是更为精细的行为分析就显得很重要。探... 当“我们”进入数字虚拟交往领域中,每一个“我”都会遭遇到无数的已经在世界之中的他者。试探、接触、融入,或远观、逃避、抵抗,每个人的行为耦合成为网络社会的总体现实。对网络行为的分析,尤其是更为精细的行为分析就显得很重要。探析数字领域中行动者网络的四组主要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只有观察清楚网络社会中人的交往行为与传统的大众媒介社会时代的差异,才可能真正洞察智能数字技术对人的真正影响,并真正理解智能数字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虚拟交往 独异性存在 “涌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