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在论还是观念论?——从关联性提问法看梅洛-庞蒂哲学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大春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1,158,共11页
梅洛-庞蒂以一种含混的姿态超越实在论与观念论之争。他的早期哲学以知觉现象学的名义一般地探讨人与世界的实存关系,围绕本己身体、身体主体等重要概念从不同角度对知觉与被知觉世界框架的系统描述体现出强烈的关联论色彩。作为强关联... 梅洛-庞蒂以一种含混的姿态超越实在论与观念论之争。他的早期哲学以知觉现象学的名义一般地探讨人与世界的实存关系,围绕本己身体、身体主体等重要概念从不同角度对知觉与被知觉世界框架的系统描述体现出强烈的关联论色彩。作为强关联论者,梅洛-庞蒂早期哲学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解决有别于早期现代哲学中的独断/素朴实在论者和弱关联论者,不同于处在从早期现代哲学向后期现代哲学转换进程中的思辨观念论者,区别于后期现代哲学的其他强关联论者和当代哲学中的超强关联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洛-庞蒂 实在论 观念论 关联论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哲学的生成--重解卢卡奇的费希特批评 被引量:1
2
作者 倪逸偲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5,158,共10页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费希特的先验哲学视为近代主体性哲学的代表,并重点批评了后者实际上导致了世界的“非理性化”。从费希特本人的视角来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裂隙已经通过先验知识的再生–生产二重化机制得到克服,因而卢...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费希特的先验哲学视为近代主体性哲学的代表,并重点批评了后者实际上导致了世界的“非理性化”。从费希特本人的视角来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裂隙已经通过先验知识的再生–生产二重化机制得到克服,因而卢卡奇的这一批评并不成立。卢卡奇的费希特批评实际上受到了同时代新康德主义思想家拉斯克与路德宗神学家希尔施的强烈影响,拉斯克与希尔施都指出世界的“非理性化”问题的实质在于个体性问题,而解决个体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建构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从这一角度看,卢卡奇的费希特批评中所错失的维度也许蕴含着一种全新历史哲学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拉斯克 希尔施 费希特 生产 个体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当代哲学与艺术话题的空间
3
作者 王俊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1-117,159,共8页
空间经过现象学的阐释,突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元的认识论模式而转向与主体和身体紧紧铆合在一起的意义空间,客观的空间被还原到主体意识和身体维度,进而成为包含人的存在、物、世界在内的因缘整体的一个部分,成为意义发生的渊薮。空间的主... 空间经过现象学的阐释,突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元的认识论模式而转向与主体和身体紧紧铆合在一起的意义空间,客观的空间被还原到主体意识和身体维度,进而成为包含人的存在、物、世界在内的因缘整体的一个部分,成为意义发生的渊薮。空间的主体化和意义化解读使得空间成为批判哲学的话题,围绕着主体生存的空间距离辩证法、公共空间、城市空间与资本逻辑、空间与权力、被空间形塑的个人经验和社会形式等论题,当代空间哲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并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具象的呈现,立体派抽象画、空间主义、蒙太奇电影艺术、折叠建筑都是艺术实践对于二十世纪空间哲学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现象学 当代艺术 身体 空间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的湮灭与创生——费希特《新方法知识学》中的“理智直观”学说研究
4
作者 倪逸偲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9,共9页
“理智直观”是德国唯心论的核心概念。康德之后,莱茵霍尔德首次将这一概念提升为先验哲学的核心概念,并将其解读为能够为一切表象活动奠基的原初自我活动。费希特在1798/1799年的《新方法知识学》“哈勒版笔记”中承接了莱茵霍尔德未... “理智直观”是德国唯心论的核心概念。康德之后,莱茵霍尔德首次将这一概念提升为先验哲学的核心概念,并将其解读为能够为一切表象活动奠基的原初自我活动。费希特在1798/1799年的《新方法知识学》“哈勒版笔记”中承接了莱茵霍尔德未竟的工作,将“理智直观”界定为具备直接性的自我意识,并进一步深入挖掘出“理智直观”之下原初存在湮灭与创生的动态发生学结构,从而真正完成了对“理智直观”的先验存在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希特 理智直观 存在 湮灭 缺失 先验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与反本质主义
5
作者 楼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9-36,共8页
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来,本质主义就是西方哲学的典型特征。这种思考方式主张所有落入同一个类概念之下的个别物一定有一个共同之处,并且正是这种共同之处使得它们落入了同一个类概念之下。这种思考方式在语言哲学上的表现就是主张每个... 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来,本质主义就是西方哲学的典型特征。这种思考方式主张所有落入同一个类概念之下的个别物一定有一个共同之处,并且正是这种共同之处使得它们落入了同一个类概念之下。这种思考方式在语言哲学上的表现就是主张每个类概念都应该有明确的边界和定义,而人们就是将这些边界和定义视为严格的规则来使用类概念的。为了反对这种看法,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这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立场。除类概念外,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还涉及很多日常的心理表达式。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呈现出了一种更广阔的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反本质主义 语言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计算还是思考?——从“普全数学”到“自由系统”的思想史梳理 被引量:15
6
作者 倪梁康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5-101,156,157,共19页
伽利略尝试将自然世界加以数学化的同时,霍布斯也在考虑将数理模式运用于社会性领域。此后,无论是在笛卡尔对认识方法的思考以及相关书信中零星出现的“普全数理模式”观念,还是斯宾诺莎用几何学的方式来研究人的思想、情感、欲望的设想... 伽利略尝试将自然世界加以数学化的同时,霍布斯也在考虑将数理模式运用于社会性领域。此后,无论是在笛卡尔对认识方法的思考以及相关书信中零星出现的“普全数理模式”观念,还是斯宾诺莎用几何学的方式来研究人的思想、情感、欲望的设想,直至莱布尼茨作为一切科学之基础的普全数理模式的提出,都可以视作后来拉·梅特里的“人是机器”以及今日物理主义观念的前期准备。这个趋向在现象学的发展中受到质疑。胡塞尔认为,用一种普全数理模式的形式来苛求纯粹现象学的心理学是一种荒谬。而海德格尔则针对自然科学的普遍计算特征提出批评:科学不思。思考与计算在这里形成人类理性内部的对立。在这里进行的分析论证涉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思考是自觉的、自主的、自由的,计算则恰恰构成其对立面。这也是对思想史上“普全数学”与“自由系统”的对立的再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 思维 普全数理模式 自由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