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哲学的近代起源——从维柯到康德
1
作者 倪梁康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2,共8页
历史哲学属于近代的产物,而哲学史或思想史的研究也是自近代以来才出现的。最初的历史哲学因而是与哲学历史相叠合的,尤其是并且最终是在黑格尔那里。但一部关于历史的著作究竟在何种本真的意义上才能配得上“历史哲学”这样的称号呢?... 历史哲学属于近代的产物,而哲学史或思想史的研究也是自近代以来才出现的。最初的历史哲学因而是与哲学历史相叠合的,尤其是并且最终是在黑格尔那里。但一部关于历史的著作究竟在何种本真的意义上才能配得上“历史哲学”这样的称号呢?首先应当说,这样的著作当然应当与关于历史本质的哲学思考有关,或者说与以历史的历史性为对象的哲学思考有关,否则我们面对的仅仅是历史科学而非历史哲学。概括地说,在维柯和伏尔泰那里出现了“历史哲学”的实事和名称,经过康德、谢林和黑格尔的拓展和完善,历史哲学初步完成了其观念的或理想的形态,并带着自己的问题走向现代版的历史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目的论 历史创造 理解历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修建文明对话的理论匝道?——以汉语哲学中的佛儒、耶儒对话为例
2
作者 吴根友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1,共7页
文明对话可以在物质、精神与制度诸层面展开,佛儒对话、耶儒对话是精神层面的文明对话。这一层面对话的主要困难在于不同的思想体系之间,在核心思想观念方面难以构成真正有效的对话,坚持原教旨主义的立场和“判教”的方法,都不可能促使... 文明对话可以在物质、精神与制度诸层面展开,佛儒对话、耶儒对话是精神层面的文明对话。这一层面对话的主要困难在于不同的思想体系之间,在核心思想观念方面难以构成真正有效的对话,坚持原教旨主义的立场和“判教”的方法,都不可能促使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真正对话。因此,修建文明对话的理论匝道,让各大文明体内的不同宗教思想体系的对话成为可能,是当代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从汉语哲学的经验来看,佛儒之间通过“孝道”而建立起来的对话理论匝道,早期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所开拓的“利玛窦匝道”,对于当代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可以提供较为正面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对话 佛儒对话 耶儒对话 理论匝道 汉语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在论还是观念论?——从关联性提问法看梅洛-庞蒂哲学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大春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1,158,共11页
梅洛-庞蒂以一种含混的姿态超越实在论与观念论之争。他的早期哲学以知觉现象学的名义一般地探讨人与世界的实存关系,围绕本己身体、身体主体等重要概念从不同角度对知觉与被知觉世界框架的系统描述体现出强烈的关联论色彩。作为强关联... 梅洛-庞蒂以一种含混的姿态超越实在论与观念论之争。他的早期哲学以知觉现象学的名义一般地探讨人与世界的实存关系,围绕本己身体、身体主体等重要概念从不同角度对知觉与被知觉世界框架的系统描述体现出强烈的关联论色彩。作为强关联论者,梅洛-庞蒂早期哲学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解决有别于早期现代哲学中的独断/素朴实在论者和弱关联论者,不同于处在从早期现代哲学向后期现代哲学转换进程中的思辨观念论者,区别于后期现代哲学的其他强关联论者和当代哲学中的超强关联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洛-庞蒂 实在论 观念论 关联论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个桃花源 半个囚徒院——《红楼梦》政治哲学主题的再考察
4
作者 张国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132,共12页
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既是一部蕴含末世意味的市井人情小说,又是一部具有个人主义自由思想的人生哲理小说,书中所述女性追求的自由美好生活大多属于私人性质,不具公共属性或政治属性。她们关心个人情感和家族琐事之类的私人事务,展示自... 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既是一部蕴含末世意味的市井人情小说,又是一部具有个人主义自由思想的人生哲理小说,书中所述女性追求的自由美好生活大多属于私人性质,不具公共属性或政治属性。她们关心个人情感和家族琐事之类的私人事务,展示自我创造的私人自由所能达到的可能程度,不触及个体是否享有政治权利的问题,不触及与争取人身自由、维护人格尊严、享有政治权利相关的基本制度问题。大观园是实现一半自由的乌托邦,呈现出一幅“半个桃花源、半个囚徒院”的景象。曹雪芹批判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表达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孕育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他没有提出人民主权之类的近代民主思想,但他触及男女地位平等的性别政治问题,注意到朝代兴衰轮替的历史规律问题。从政治哲学上看,《红楼梦》的主题是自由而非民主。曹雪芹的自由平等思想遥相呼应于欧洲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思想,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为未来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和女性解放埋下伏笔。曹雪芹成为探索近代个人主义自由思想的先行者,在中国政治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桃花源 囚徒院 女性自由 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哲学起源与哲学史重构——文明比较与古今之争视野下的探析
5
作者 林志猛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1,共8页
西方哲学史的书写存在诸多范式,重写西方哲学史首先应注意到,西方哲学思想如何为过度的理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强力主义等提供理论资源。其次是关注古代地中海文明尤其是近东和埃及文明对西方哲学起源的深刻影响,考察早期希腊... 西方哲学史的书写存在诸多范式,重写西方哲学史首先应注意到,西方哲学思想如何为过度的理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强力主义等提供理论资源。其次是关注古代地中海文明尤其是近东和埃及文明对西方哲学起源的深刻影响,考察早期希腊哲学关于宇宙、本原、灵魂、政治秩序的看法与东方文明的紧密关系,以破解单一文明中心论的叙事逻辑。最后是从古今之争的视野出发,完整呈现西方古今哲人在理解重要哲学议题上的纷争,及为何会产生不同的政制设计、道德意识、人性认知、文明构建等,从而看清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起源 近东文明 希腊哲学 古今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哲学的生成--重解卢卡奇的费希特批评 被引量:1
6
作者 倪逸偲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5,158,共10页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费希特的先验哲学视为近代主体性哲学的代表,并重点批评了后者实际上导致了世界的“非理性化”。从费希特本人的视角来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裂隙已经通过先验知识的再生–生产二重化机制得到克服,因而卢...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费希特的先验哲学视为近代主体性哲学的代表,并重点批评了后者实际上导致了世界的“非理性化”。从费希特本人的视角来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裂隙已经通过先验知识的再生–生产二重化机制得到克服,因而卢卡奇的这一批评并不成立。卢卡奇的费希特批评实际上受到了同时代新康德主义思想家拉斯克与路德宗神学家希尔施的强烈影响,拉斯克与希尔施都指出世界的“非理性化”问题的实质在于个体性问题,而解决个体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建构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从这一角度看,卢卡奇的费希特批评中所错失的维度也许蕴含着一种全新历史哲学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拉斯克 希尔施 费希特 生产 个体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哲学核心概念“无我”的词汇变迁与思想演进
7
作者 何欢欢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0,共13页
“无我”本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从梵语的否定表达来看,佛教对“我”的否定,即“无我”,分为两种情况:(1)否定“我”的存在而无任何肯定,“无我”义为不存在(轮回解脱的)本体或主体;(2)通过排除“常、一、主、宰”等特殊属性而肯定... “无我”本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从梵语的否定表达来看,佛教对“我”的否定,即“无我”,分为两种情况:(1)否定“我”的存在而无任何肯定,“无我”义为不存在(轮回解脱的)本体或主体;(2)通过排除“常、一、主、宰”等特殊属性而肯定相对立的“识”,“无我”就意味着肯定“唯识”。但汉译佛典对此不作区分甚至无法予以区分,因此,作为翻译名相的“无我”以及另一译词“非我”都妨碍了对作为外来义理之“无我”的正确理解。佛教入华之初多用老庄术语翻译佛典,曾以“非身”对译“无我”这一目标概念,“非身”源于老子的“无身”;而后“非身”完全被“无我”所替代,“无我”的本土思想资源应为庄子的“吾丧我”。随着佛教思想渗入中国文化,“无我”又由佛入儒,在词义和用法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儒家的“无我”源于孔子“毋我”,但宋明理学家受到佛教义理的浸润,对“我”的理解从私利转化为私利主体,把佛教中以本体论意义为主的“无我”,诠释成儒学体系中表达道德境界为主的名相。“无我”从“汉译”到“汉化”“中国化”的词汇变迁与思想演进,展示了外来语词传播、发展、融入并最终成为汉语哲学本身的一种典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 非身 吾丧我 毋我 无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素、感受质与身体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浩军 李永辉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7,179,共11页
胡塞尔的“质素”概念自提出以来便饱受争议,连胡塞尔本人都对它不甚满意。作为一个现象学意义上的认识论概念,我们却无法在现象学还原和直观中发现它。作为无形式的质料,它承担着连接意识与世界的功能,我们却很难在意向性理论中为它找... 胡塞尔的“质素”概念自提出以来便饱受争议,连胡塞尔本人都对它不甚满意。作为一个现象学意义上的认识论概念,我们却无法在现象学还原和直观中发现它。作为无形式的质料,它承担着连接意识与世界的功能,我们却很难在意向性理论中为它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诸多现象学学者,无论是欧陆传统的萨特、梅洛-庞蒂、古尔维奇,还是接受了分析哲学的莫汉蒂、昆汀·史密斯、加拉格尔,都不约而同地对它提出批评。而在分析哲学中,与它类似的另一个概念“感受质”也遭受着相似的批评,两者殊途同归的命运揭示出对任何“像……什么样的”体验的讨论都需要“身体”这一角色的介入。当加拉格尔把质素、感受质和梅洛-庞蒂的身体概念关联起来之后,一个新的生成现象学的认知模型的雏形便出现了。延续加拉格尔的思路,可以看到,尽管“质素—身体图式—感受质”这一模型目前尚不完善,但这一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先验内容与经验内容、身体与意识、感觉与知识之间的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素 感受质 感觉材料 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极之理、自然之性与生物成性:论李荣《道德经注》的道论思想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克政 盖建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自老子提出道论后,中国古代哲人关于道的沉思一直未曾中断,隋唐道家道教的道论则因其重玄思维而独树一帜。李荣是初唐著名道家道教思想家、重玄学大师,其代表性著作《道德经注》中蕴含着极具特色的道论思想。就道体论讲,李荣区分了常俗... 自老子提出道论后,中国古代哲人关于道的沉思一直未曾中断,隋唐道家道教的道论则因其重玄思维而独树一帜。李荣是初唐著名道家道教思想家、重玄学大师,其代表性著作《道德经注》中蕴含着极具特色的道论思想。就道体论讲,李荣区分了常俗之道与本体之道,明确将本体之道界定为虚极之理、自然之理。从道性论看,他所领会的本体之道的性质可概括为超越性、内在性、普遍性,作为性质的外显化,本体之道又具有虚极与自然的特征。自道用论言,他认为道不仅能化生天地万物,而且可为万物之性提供本体论根据。李荣或是明确以作为本体的理界说本体之道的第一人。他以理释道,认为道即理,道生元气,道在气先,其道(理)本体论非常接近宋明理学的理(道)本体论。以李荣为代表的隋唐道家道教思想家的道(理)本体论是向后世理(道)本体论发展的逻辑环节,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注》 道论 虚极 自然 道(理)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与预测加工理论
10
作者 李恒威 王菲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0,共8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在于,其起点不再是近代认识论纯粹观念性的主体及其感知经验或理性,而是现实生命及其实践活动。认识应从现实生命的物质实践出发,在再生产自身的过程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代认知科学的新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在于,其起点不再是近代认识论纯粹观念性的主体及其感知经验或理性,而是现实生命及其实践活动。认识应从现实生命的物质实践出发,在再生产自身的过程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代认知科学的新兴范式预测加工理论主张,生物体通过内部模型预测环境中的感知反馈,并通过感知与行动的循环最小化预测误差,从而实现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预测加工理论强调感知的行动导向以及感知与行动的统一性,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有关认识—实践循环和实践导向的观点非常契合。两者都强调主体在认识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认为认识不仅是被动的感知更是主动的建构,感知唯有通过与行动的循环才能实现生命的存续和安康。比较并揭示这两种理论在认识论上的共通性,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和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认识—实践循环 预测加工 感知—行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要研究休闲
11
作者 庞学铨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41,240,共13页
为什么要研究休闲的问题关系到休闲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合法性,是休闲学的奠基性问题。通常从休闲对人们提高生活品质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的意义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当然都是对的。但我们还要以批判性思维反思休闲研究与人自身发展的内... 为什么要研究休闲的问题关系到休闲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合法性,是休闲学的奠基性问题。通常从休闲对人们提高生活品质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的意义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当然都是对的。但我们还要以批判性思维反思休闲研究与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关系。本文围绕这种关系展开四个方面的思考:休闲健全人类生命经验,缺少了休闲,人类生命经验的链条便是断裂的、残缺不全的;休闲与生活意义具有直接的正相关,休闲的根本价值在于重新认识和建构生活意义;工作和休闲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人生的圆满状态不是工作至上,而是忙中有闲、闲中有忙;休闲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对抵御技术统治具有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研究 生命经验 生活意义 工作伦理 技术统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论“真”
12
作者 孔令宏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135,共9页
《庄子》继承《道德经》讨论“真”。“真”来源于与他物、他人、过去的对照,来源于性情的纯洁,描述了人的理想状态,即本然。“真”是《庄子》对《道德经》中“自然”范畴的发展,是衡量个体之“德”的价值标准(区别于儒家的“善”)。德... 《庄子》继承《道德经》讨论“真”。“真”来源于与他物、他人、过去的对照,来源于性情的纯洁,描述了人的理想状态,即本然。“真”是《庄子》对《道德经》中“自然”范畴的发展,是衡量个体之“德”的价值标准(区别于儒家的“善”)。德之真来源于“真性”“真君”“真宰”和道之真即天真,还来源于“真知”。二者兼具的人,就是真人。庄子从多个生存场景的若干重要方面具体地阐述了真人的表征。概括起来,“真人”是远离祸患、身体健康、神态安宁、心态平和、看轻得失、看淡生死、精神逍遥、智慧超绝、自然无为的人。如何成为真人?《庄子》给出的办法是“游”以“采真”。“游”是在多元共生的关联中自主选择、自由而行的动态成长。“采真”之真包括“真知”“真行”,其综合结果是作为“采真”主体的“真人”,其境界是“至人”,其抽象内涵是道,其方式是与有为相对的无为。《庄子》对“真”的原创性开掘对后世哲学史、思想史、中医药学和道教影响深远,在现代也有反思和启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道家 真人 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乐抑或德性:重思柏拉图的诗哲之争
13
作者 林志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7-255,共9页
柏拉图将痛苦和快乐视为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塑造好的习性须培育正确的苦乐感,使其与理性相协调,进而让人上升到完整的德性。传统诗人虽奠定了最初的伦理和教育观念,但文艺的过度娱乐化强化了人的非理性部分,诱发人求取各种新奇的甚至... 柏拉图将痛苦和快乐视为人最基本的自然情感,塑造好的习性须培育正确的苦乐感,使其与理性相协调,进而让人上升到完整的德性。传统诗人虽奠定了最初的伦理和教育观念,但文艺的过度娱乐化强化了人的非理性部分,诱发人求取各种新奇的甚至畸形的快乐。柏拉图认识到,诗教有其意义和限度,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更应追求健全的德性而非快乐。柏拉图的德性教育尤其关切灵魂的整体和谐,让理性主宰灵魂而没有内在冲突地追求善,使人不沉溺于欲望的满足和感官快乐,从而深思熟虑地行动。诗艺不应只是展现灵魂中血气与欲望的各种戏剧性冲突,而更应激励人朝向灵魂的优异和高贵,并力促政治共同体走向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诗艺 快乐 德性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机智能与相对论式脑理论
14
作者 李恒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4,共11页
脑机接口技术正逐渐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一个核心领域。这一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脑机智能,其形态的演变包括人机接口、脑机整合和脑机智能三个阶段。这些演变将深刻改变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尼科莱利斯提出的相对论式脑理论揭... 脑机接口技术正逐渐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一个核心领域。这一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脑机智能,其形态的演变包括人机接口、脑机整合和脑机智能三个阶段。这些演变将深刻改变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尼科莱利斯提出的相对论式脑理论揭示了脑的工作原理,其核心特征挑战了传统图灵机模型。该理论基于神经元群生理学原理,将脑视为有机计算机,阐述了其与数字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机制、系统特性、演化起源和信息类型上的差异。“以脑为中心的宇宙论”是相对论式脑理论蕴含的认识论,与建构主义认识论一致,认为人类宇宙是物理宇宙与人脑相互作用建构的模型,强调人脑在知识形成中的关键作用,类似的主张还有霍金等人提出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以及兰札等人提出的“生物中心主义”。脑机智能与相对论式脑理论对理解脑机融合及人类认知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脑机智能 相对论式脑理论 建构主义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多样性及其在数智时代的挑战
15
作者 白惠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9,共12页
在科学哲学的研究传统中,对科学中多样性的讨论源自库恩和费耶阿本德,表现为专业化与多样性之间的张力;此后,基切尔、朗基诺和哈丁分别从理论和方法、观点或视角、社会经验三个层次考察了科学多样性;当代科学哲学则将多样性的研究概念... 在科学哲学的研究传统中,对科学中多样性的讨论源自库恩和费耶阿本德,表现为专业化与多样性之间的张力;此后,基切尔、朗基诺和哈丁分别从理论和方法、观点或视角、社会经验三个层次考察了科学多样性;当代科学哲学则将多样性的研究概念化、模型化和实证化,丰富了其研究框架,并在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中大力倡导。在数字智能时代,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从认知主体、知识类型和知识合作方式等维度挑战了传统科学研究中认知多样性的界定方式,同时,人工智能也可能形成新的认知权威,导致创新被限制在既有范式中,从而损害了科学事业的价值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多样性 价值多样性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身体作为情境化理解的具身形式——论海德格尔现象学和当代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具身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环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2,159,共11页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身体隐匿问题在西方学界一直备受诟病,但《存在与时间》的此在分析却经由德雷福斯等学者的阐释,启发了20世纪人工智能具身研究的发展。这表明海德格尔现象学中暗含了某种不明显的身体观。德雷福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理...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身体隐匿问题在西方学界一直备受诟病,但《存在与时间》的此在分析却经由德雷福斯等学者的阐释,启发了20世纪人工智能具身研究的发展。这表明海德格尔现象学中暗含了某种不明显的身体观。德雷福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解”解读为前反思的具身意向性,后者是支配人类具身实践的情境化理解,无法被还原为抽象统一的逻辑符号和人工计算机语言,基于此,德雷福斯批驳了人工智能表征主义思想。本文尝试立足于德雷福斯的工作,重构海德格尔的身体阐释:现象学身体不是自然主义视角下物理生物系统的躯体,而是一种前反思性的情境化理解的具身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身体 存在理解 情境化 框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理美学与图像阐释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周兴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196,共12页
海德格尔、阿多诺、伽达默尔三大哲人及其思想构成了真理美学的三个类型,即存在论的、模仿论的和游戏论的,各自具有区别性特征与方法论动机。20世纪真理美学所确立的“艺术真理”观打破传统知识论的真理概念,开启了一种新的艺术理解和... 海德格尔、阿多诺、伽达默尔三大哲人及其思想构成了真理美学的三个类型,即存在论的、模仿论的和游戏论的,各自具有区别性特征与方法论动机。20世纪真理美学所确立的“艺术真理”观打破传统知识论的真理概念,开启了一种新的艺术理解和探讨的可能性;特别是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现象学—阐释学的思想努力,典型如马克斯·伊姆达尔的“图像阐释学”(Ikonik),后者试图超越传统两大艺术史研究方法即“形式分析和形式史的方法”与“图像志—图像学的方法”,从而有可能在方法论上构成艺术哲学和艺术批评的“第三条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美学 图像学 图像阐释学 艺术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自主权视角下的人类基因增强技术
18
作者 罗涛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7,共9页
随着人类基因增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增强自身后代的渴求也变得越来越可能和切实。如果通过人类基因增强技术提高人类后代某些方面的禀赋是值得追求的,那么利用同样的技术来降低人类后代某些方面的禀赋(即逆增强),是否也是一件值... 随着人类基因增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增强自身后代的渴求也变得越来越可能和切实。如果通过人类基因增强技术提高人类后代某些方面的禀赋是值得追求的,那么利用同样的技术来降低人类后代某些方面的禀赋(即逆增强),是否也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情?在人类基因增强技术的背景下,应该更加认真地思考这项技术给人们的生命自主权带来的挑战。就生命自主权的内涵来看,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神圣的,应该尊重生命本身的超然价值。逆基因增强技术虽然看上去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但是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人们生活的可能性,浪费了人类禀赋的各种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自主权 基因增强 逆基因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时代卓越人才培养的“大学写作”课程之创新与发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金立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6,共8页
随着“全人”教育思潮的到来和“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的不断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成为了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目标。写作是知识、表达、思维、文化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基本素养的集中体现,而写作能力亦可视为新时代卓越人才必备的核心... 随着“全人”教育思潮的到来和“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的不断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成为了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目标。写作是知识、表达、思维、文化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基本素养的集中体现,而写作能力亦可视为新时代卓越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写作在大学教育中具有枢纽地位。基于枢纽的定位更好地推进大学写作课程建设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浙江大学在“内涵发展理念”和“创新动力模型”上做出了大胆尝试并初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写作 枢纽地位 分析性 三式 主题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加工理论的历史演进
20
作者 武锐 李恒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7,176,177,共14页
预测加工理论,作为近年来在认知科学领域崛起的一种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心智研究范式,备受瞩目。许多认知科学领域的翘楚对其充满期待,认为它“有望为人类心智研究提供一个统一框架”。预测加工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哲学与自然科学两... 预测加工理论,作为近年来在认知科学领域崛起的一种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心智研究范式,备受瞩目。许多认知科学领域的翘楚对其充满期待,认为它“有望为人类心智研究提供一个统一框架”。预测加工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哲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阶段。在哲学阶段,预测加工理论的历史渊源主要包括康德的先验哲学和亥姆霍兹的无意识推断;进入自然科学阶段后,预测加工理论在信息传输理论中的预测编码、贝叶斯脑、深度学习中的亥姆霍兹算法、视觉计算中的预测编码系统以及自由能原理等推动下逐渐发展完善。这一历史分析有助于廓清预测加工理论发展的关键阶段特征及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加工 预测编码 自由能原理 主动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