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病例正畸治疗前后下颌平面旋转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剑锋 林新平 +1 位作者 魏利敏 倪振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下颌平面在正畸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变化。方法:本研究资料选自2001~2005年间在温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门诊病例,其中安氏Ⅰ类14例,女11例,男3例;安氏Ⅱ类10例,女8例,男2例;年龄分布在12~13岁,平均年龄12岁零3... 目的:探讨下颌平面在正畸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变化。方法:本研究资料选自2001~2005年间在温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门诊病例,其中安氏Ⅰ类14例,女11例,男3例;安氏Ⅱ类10例,女8例,男2例;年龄分布在12~13岁,平均年龄12岁零3个月,平均疗程1年零8个月,平均保持时间1年零6个月。分别在矫治前(T1),矫治结束时(T2)、保持1年以后(T3)3个阶段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利用winceph7软件进行头影测量。结果:治疗期间下颌平面呈现顺时针旋转,<Y-SN增加了0.73°,有显著性意义。保持期间<Y-SN减少了0.26°,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对青少年病例下颌骨生长存在一定影响,造成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并且在保持结束时没有恢复至原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平面 正畸治疗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支抗远移下牙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彬 谈龙 施洁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6-240,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种植支抗钉一步法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3例需要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患者,借助种植支抗钉将下牙列做为一整体拉向远中。测量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的矢状向、垂直向的变化,运用SPSS 10.0软件包对治疗前、... 目的:评价应用种植支抗钉一步法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3例需要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患者,借助种植支抗钉将下牙列做为一整体拉向远中。测量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的矢状向、垂直向的变化,运用SPSS 10.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达到正常覆、覆盖和尖窝关系。下唇内收明显,有统计学意义。SN-MP和FH-MP减小,无统计学意义。下颌第一、二磨牙平均远移4.28、4.16 mm,远中倾斜4.07°、6.16°,下颌切牙平均远移4.54 mm,舌倾8.86°;其垂直向的变化均没有显著意义。结论:运用种植支抗可获得有效的下颌牙列同步远中移动,磨牙几乎达到整体移动,切牙主要为倾斜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支抗 远中移动 下颌牙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咬合创伤致咀嚼肌疼痛的中枢机制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俞燕芳 谷志远 傅开元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8-590,共3页
目的观察咬合创伤后咬肌区的化学和机械伤害性刺激对中枢神经系统c-fos、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方法在!面洞型内放入一个2 mm牙用固位钉造成咬合干扰,咬合创伤形成后7 d,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和机械刺激对照组在麻醉下对左侧咬肌区行机械... 目的观察咬合创伤后咬肌区的化学和机械伤害性刺激对中枢神经系统c-fos、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方法在!面洞型内放入一个2 mm牙用固位钉造成咬合干扰,咬合创伤形成后7 d,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和机械刺激对照组在麻醉下对左侧咬肌区行机械性刺激,记录有疼痛反应次数,2 h后处死动物。咬合创伤化学刺激组和化学刺激对照组在麻醉下左侧咬肌区注射体积分数为5%甲醛,2 h后处死动物。取大鼠脑干组织,用SABC漂染法检测c-fos、SP表达,并定量分析。结果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后,c-fos在脑干obex水平和颈髓C1-2水平有两个表达高峰,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和咬合创伤化学刺激组动物c-fos表达均明显高于其对照组(P<0.05)。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机械性刺激后脑干SP表达明显高于其对照组(P<0.05),在颈髓C1-2水平SP表达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比其对照组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72)。结论咬合创伤可引起脑干和颈髓中枢神经元的敏化,是咬合创伤致咀嚼肌疼痛的中枢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创伤 P物质 中枢神经元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牙片持片器的设计及临床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武建潮 黄吉娜 +4 位作者 赵士芳 徐学军 张君超 夏冰 董月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4-706,共3页
目的:介绍自行设计标准牙片持片器的设计、工作原理,并评价用该持片器拍摄牙片的可重复性。方法:选择具有健康、完整牙列志愿者20例。同一牙位拍摄2组牙片,一组为咬翼片,另一组为标准牙片投照装置拍摄的定位牙片,拍摄间隔为1h,获得2组2... 目的:介绍自行设计标准牙片持片器的设计、工作原理,并评价用该持片器拍摄牙片的可重复性。方法:选择具有健康、完整牙列志愿者20例。同一牙位拍摄2组牙片,一组为咬翼片,另一组为标准牙片投照装置拍摄的定位牙片,拍摄间隔为1h,获得2组20对牙片。测量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距离(CEJ-AC)及邻牙釉牙骨质界点间距离(CEJ-CEJ)。结果:主观评价显示该投照装置的可重复性好,传统咬翼片可重复性较差,前后2次投照咬翼片CEJ-AC及CEJ-CEJ差值比标准牙片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标准牙片持片器拍摄的牙片可重复性好于咬翼片,可明显提高牙片图像的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牙片 持片器 可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上颌尖牙埋伏病因机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曹丹 吕燕 +2 位作者 罗立民 严斌 王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130,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锥形束CT技术研究上颌尖牙唇侧和腭侧埋伏的病因学机制。方法 :选取262例有上颌尖牙埋伏和262例无尖牙埋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前者分为唇侧埋伏组和腭侧埋伏组,在治疗前均接受CBCT扫描。在单盲条件下对CBCT数据进行分析... 目的:利用三维锥形束CT技术研究上颌尖牙唇侧和腭侧埋伏的病因学机制。方法 :选取262例有上颌尖牙埋伏和262例无尖牙埋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前者分为唇侧埋伏组和腭侧埋伏组,在治疗前均接受CBCT扫描。在单盲条件下对CBCT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牙齿、牙弓和颌骨的定性和定量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腭侧埋伏组侧切牙牙冠的近远中宽度显著小于其他组(P<0.001)。唇侧埋伏组的上牙弓前段宽度和上颌骨宽度都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腭侧埋伏组中锥形侧切牙和唇侧埋伏组中切牙埋伏的发生率均显著提高(P<0.001)。唇侧埋伏组和腭侧埋伏组尖牙牙尖所处的部位分别位于侧切牙长轴的近中和远中。结论:中国人群上颌尖牙唇侧埋伏阻生主要与上颌前部牙弓和颌骨宽度不足以及切牙埋伏有关,而上颌尖牙腭侧埋伏主要与相邻侧切牙过小或缺失有关。上尖牙萌出路径受上述局部因素作用而产生变化导致不同方位的埋伏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伏牙 锥形束CT 三维成像 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