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比活度[苯环-^(14)C]-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转化研究
1
作者 李骄阳 张素芬 +2 位作者 庞杏燕 余志扬 叶庆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8,共9页
环磺酮是一种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研究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对其环境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比活度[苯环-^(14)C]-环磺酮为示踪剂,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法并有机结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等... 环磺酮是一种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研究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对其环境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比活度[苯环-^(14)C]-环磺酮为示踪剂,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法并有机结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并明确了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主要降解产物、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好氧培养条件下,环磺酮母体在红壤土、潮土、黑土和褐土4种供试土壤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分别为13.18、5.05、10.49和2.82 d;环磺酮在4种好氧土壤中均存在M1、M2和M3三种主要降解产物,并推断了其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途径;除潮土120 d采样点外,在整个培养过程中,4种土壤中降解产物含量均表现为M2(0.5%~60.8%AR)>M3(0.0~10.0%AR)>M1(0.0~3.9%AR)。本研究结果为环磺酮的环境安全性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磺酮 ^(14)C示踪 好氧土壤 降解产物 降解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基-2-(14)^C]-毒氟磷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与残留转化研究
2
作者 吴涛 张素芬 +3 位作者 张玮玮 邵思遥 余志扬 叶庆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49-2257,共9页
毒氟磷是我国自主创制的新型植物抗病毒剂,研究毒氟磷的环境行为和归趋对科学评价其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C同位素示踪技术,以[噻唑基-2-(14)^C]-毒氟磷为示踪剂,研究了毒氟磷在A和B两种水-沉积物系统中的好氧降解动态以及... 毒氟磷是我国自主创制的新型植物抗病毒剂,研究毒氟磷的环境行为和归趋对科学评价其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C同位素示踪技术,以[噻唑基-2-(14)^C]-毒氟磷为示踪剂,研究了毒氟磷在A和B两种水-沉积物系统中的好氧降解动态以及残留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毒氟磷母体在两种水-沉积物系统中的水相消散和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水相消散半减期分别为7.23 d(A)和13.86 d(B),在水-沉积物整个系统中的母体降解半减期则分别为121.60 d(A)和65.39 d(B)。毒氟磷在供试水-沉积物系统中的残留转化规律存在显著差异,培养结束时(培养时间为100 d),可提态残留在A和B系统中分别占放射性引入量的77.41%和43.71%,矿化量分别占放射性引入量的1.11%和2.83%,结合态残留分别占放射性引入量的24.11%和49.25%;较高的降解率和阳离子交换量是毒氟磷及其代谢产物在B系统中更易形成结合残留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价毒氟磷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安全性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基-2-(14)^C]-毒氟磷 水-沉积物系统 降解 残留转化 结合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翻译后修饰对FEN1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贾兰兰 王依依 +1 位作者 华跃进 徐虹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05-1212,共8页
瓣状核酸内切酶(FEN1)是结构特异性5′核酸酶超家族成员,以参与冈崎片段成熟、DNA重组、细胞凋亡DNA片段化和长片段碱基切除修复(LP-BER)而闻名,在生物体的多种代谢途径中发挥作用,对维持不同物种基因组的稳定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F... 瓣状核酸内切酶(FEN1)是结构特异性5′核酸酶超家族成员,以参与冈崎片段成熟、DNA重组、细胞凋亡DNA片段化和长片段碱基切除修复(LP-BER)而闻名,在生物体的多种代谢途径中发挥作用,对维持不同物种基因组的稳定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FEN1的功能或表达异常会导致生物体内的多个生命过程发生紊乱,如突变率增加、微卫星序列不稳定、DNA降解等,对生物体造成严重危害。因此,FEN1在生物体内的表达必须受到严格、精确、及时的调控。研究表明,翻译后修饰对FEN1蛋白的活性强弱、细胞定位及功能稳定性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对关于FEN1翻译后修饰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系统归纳翻译后修饰对FEN1功能的调控和影响,为后续开展FEN1程序性调控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状核酸内切酶(FEN1) 磷酸化 琥珀酰化 甲基化 泛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萍对不同氮肥用量下稻田水中氮含量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晓冬 郭彬 +5 位作者 刘俊丽 汪海燕 李凝玉 马洁 傅庆林 李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74-2679,共6页
为探究不同施氮量下2种浮萍[青萍(Lemma minor)和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对稻田田面水氮含量动态的影响,设置5个氮梯度(0、90、180、270、360 kg N·hm^(-2)),研究浮萍对稻田田面水氨态氮(NH4;-N)、硝态氮(NO^(-)_(3)-N)及全... 为探究不同施氮量下2种浮萍[青萍(Lemma minor)和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对稻田田面水氮含量动态的影响,设置5个氮梯度(0、90、180、270、360 kg N·hm^(-2)),研究浮萍对稻田田面水氨态氮(NH4;-N)、硝态氮(NO^(-)_(3)-N)及全氮含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面水NH^(+)_(4)-N和全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2种浮萍的稻田田面水NH^(+)_(4)-N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通过对不同氮梯度下NH^(+)_(4)-N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添加紫萍的田面水NH^(+)_(4)-N含量较青萍低,表明添加紫萍更有利于减少稻田NH^(+)_(4)-N的流失。在N270和N360处理下,全氮含量在整个培养期间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表明高氮量输入(270及360 kg N·hm^(-2))下,添加的浮萍在前期氮素浓度较高时可吸收氮素,而在后期浓度较低时可通过自身腐解向田面水中释放氮素,从而提高后期(培养30 d)田面水氮含量,对于降低施肥初期田面水氮素径流流失风险和保证施肥后期作物的氮营养供应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通过放养浮萍优化稻田氮素利用、减少稻田氮素流失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梯度 浮萍 稻田田面水 氮素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基-2-^(14)C]-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分布
5
作者 骆沛文 张素芬 +5 位作者 张晗雪 胡成 余志扬 李秦衎 柴立红 叶庆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77-2384,共8页
为阐明毒氟磷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代谢特征,并深入认识毒氟磷的安全性和膳食风险,本研究选择白羽产蛋鸡为试验对象,[噻唑基-2-^(14)C]-毒氟磷为同位素示踪剂,研究了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排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排泄水平... 为阐明毒氟磷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代谢特征,并深入认识毒氟磷的安全性和膳食风险,本研究选择白羽产蛋鸡为试验对象,[噻唑基-2-^(14)C]-毒氟磷为同位素示踪剂,研究了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排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排泄水平高,首次给药24 h后即排泄出当日给药量的82.04%,连续给药7 d后的累计排泄率为82.24%。毒氟磷在组织中的总残留仅占引入量的3.81%,其中胃中残留量占比相对最高,占引入量的2.14%,而肺、肾、脂肪、胰腺中的放射性残留量均不超过引入量的0.01%,膳食评估结果表明在上述内脏组织中的毒氟磷残留无膳食风险。蛋、肌肉、心、脑、脾、卵巢等组织中未检测到放射性残留。本研究为科学评价毒氟磷在家禽中的安全性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氟磷 ^(14)C示踪 家禽 分布 排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苄基-^(14)C]-毒氟磷在大豆中的残留分布和代谢产物动态变化
6
作者 闻樊婷 郑若楠 +5 位作者 邵思遥 骆沛文 张素芬 余志扬 程曦 叶庆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4-811,共8页
为深入了解毒氟磷在植物体内的残留代谢规律,以大豆为研究对象,利用;C示踪法研究了[苄基-;C]-毒氟磷在大豆中的残留分布特征及代谢产物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药后毒氟磷主要残留在大豆受施叶上,在豆叶中毒氟磷母体的半衰期为15.32 d... 为深入了解毒氟磷在植物体内的残留代谢规律,以大豆为研究对象,利用;C示踪法研究了[苄基-;C]-毒氟磷在大豆中的残留分布特征及代谢产物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药后毒氟磷主要残留在大豆受施叶上,在豆叶中毒氟磷母体的半衰期为15.32 d,施药后代谢产物的残留浓度均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加;至施药20 d时,叶片上毒氟磷母体的残留浓度为6.960 mg·kg^(-1),占总放射性活度的53.443%;代谢产物M4、M3、M1+M2的残留浓度分别为3.838、2.431、1.464 mg·kg^(-1);收获时,可食豆子中残留物含量小于总放射性残留的0.3%,其代谢产物组成与叶中相同;母体及M4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1.932%和20.301%,且两者残留浓度均大于0.050 mg·kg^(-1)。本试验为客观评价毒氟磷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代谢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氟磷 ^(14)C示踪 残留 代谢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A-seq的拟南芥辐射诱变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3
7
作者 汪泽民 何曦 +2 位作者 张宇涵 周明 洪丽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05-1911,共7页
辐射诱变极易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目前鲜有采用BSA-seq方法定位辐射诱变突变体基因的研究报道。为探索BSA-seq用于辐射诱变突变体的基因定位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辐射诱变筛选得到一个拟南芥突变体,将其与亲本杂交,在F2代分离群体中根据... 辐射诱变极易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目前鲜有采用BSA-seq方法定位辐射诱变突变体基因的研究报道。为探索BSA-seq用于辐射诱变突变体的基因定位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辐射诱变筛选得到一个拟南芥突变体,将其与亲本杂交,在F2代分离群体中根据表型筛选单株,构建两个极端表型的子代混池;将两个子代混池与亲本混池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MutMap、QTL-seq和GPS等多种BSA-seq定位策略对其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多种BSA-seq定位策略均取得了一致的结果,在2号染色体上获得7 Mb的初步定位区间;使用IGV软件对该区间内的基因组进行可视化,发现该区间内存在25 189 bp的大片段缺失,缺失区段包含6个基因;通过SnpEff进行突变位点注释,经基因注释信息推测AT2G28610为候选基因;通过遗传学试验验证了该候选基因为突变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应用BSA-seq技术定位辐射诱变得到的突变位点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辐射诱变 基因定位 BSA-s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