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黑色素瘤抗原-3冲击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被引量:5
1
作者 孙晓东 刘杏娥 吴金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15-618,共4页
目的 :观察经MAGE - 3蛋白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在体外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 :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 - 4从人外周血分化、诱导树突状细胞 ,经MAGE - 3蛋白冲击后 ,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 7d ,收集T淋巴细胞进行免疫... 目的 :观察经MAGE - 3蛋白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在体外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 :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 - 4从人外周血分化、诱导树突状细胞 ,经MAGE - 3蛋白冲击后 ,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 7d ,收集T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及肿瘤细胞杀伤试验。结果 :与MAGE - 3冲击后的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能有效地杀伤MAGE - 3阳性的靶细胞。结论 :经MAGE - 3蛋白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 ,在体外能有效提呈抗原 ,激活抗原特异性CT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树突状细胞 抗肿瘤 免疫应答 体外诱导 MAGE—3蛋白抗原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白菊内酯抑制紫杉醇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 被引量:2
2
作者 方勇 吴金民 +3 位作者 卢瑜 Jennifer M.DZIADYK 潘宏铭 范伟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 探讨NF κB在紫杉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小白菊内酯对紫杉醇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人乳癌BCap37细胞和人表皮KB细胞为研究对象 ,用 5,1 0和 2 0 μmol·L-1 小白菊内酯预处理细胞 ,以DNA凋亡梯状条带、DNA含量、MT... 目的 探讨NF κB在紫杉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小白菊内酯对紫杉醇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人乳癌BCap37细胞和人表皮KB细胞为研究对象 ,用 5,1 0和 2 0 μmol·L-1 小白菊内酯预处理细胞 ,以DNA凋亡梯状条带、DNA含量、MTT、细胞甩片及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 (EMSA)法检测它对紫杉醇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靶点。结果 通过检测DNA凋亡梯状条带、DNA含量和细胞生存率 ,2 0μmol·L-1 小白菊内酯能显著抑制紫杉醇所诱导的BCap37和KB细胞凋亡 ,但不影响紫杉醇诱导肿瘤细胞G2 /M期阻滞。EMSA实验表明小白菊内酯能抑制紫杉醇诱导激活NF κB。结论 小白菊内酯通过抑制NF κB的激活来抑制紫杉醇所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 ,而紫杉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过程可能与G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凋亡 小白菊内酯 紫杉醇 核因子-KAPPAB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DNA3.1+/MAGE-3 DNA疫苗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杏娥 孙晓东 吴金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7-171,共5页
目的构建pcDNA3.1+/MAGE-3DNA疫苗,观察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通过RT-PCR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MAGE-3;以pcDNA31+/MAGE-3DNA疫苗免疫已接种肿瘤细胞的小鼠,每10d重复免疫1次,共3次,以pcDNA31+、PBS为... 目的构建pcDNA3.1+/MAGE-3DNA疫苗,观察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通过RT-PCR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MAGE-3;以pcDNA31+/MAGE-3DNA疫苗免疫已接种肿瘤细胞的小鼠,每10d重复免疫1次,共3次,以pcDNA31+、PBS为对照。末次免疫后5d检测血清中MAGE-3抗体滴度、小鼠脾淋巴细胞的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s,CTL)杀伤活性、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浓度,同时计算抑瘤率。结果成功构建了pcDNA31+/MAGE-3DNA疫苗,用此疫苗免疫已接种B16/MAGE-3细胞的小鼠后,能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MAGE-3特异性的杀伤活性,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浓度明显增高,血清中抗MAGE-3抗体在1∶20滴度时阳性,肿瘤生长被显著抑制,与pcDNA31+组、PBS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1+/MAGE-3DNA疫苗,该疫苗在小鼠体内既能激活CTL杀伤活性和CD4+T细胞活性,又能激活体液免疫反应,从而诱导出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疫苗 DNA 免疫应答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两种不同给药途径的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叶孟 潘宏铭 +4 位作者 李楠 张在云 方勇 楼芳 吴金民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1-534,共4页
目的:比较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HCPT)腹腔内和外周静脉两种不同给药途径的药动学特点。方法:比格犬1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2 mg/kg HCPT溶于生理盐水10 mL中,腹腔内给药组先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290 mL,随后用恒速泵... 目的:比较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HCPT)腹腔内和外周静脉两种不同给药途径的药动学特点。方法:比格犬1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2 mg/kg HCPT溶于生理盐水10 mL中,腹腔内给药组先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290 mL,随后用恒速泵快速注入HCPT;外周静脉给药组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300 mL,于股静脉中用恒速泵快速注入HCPT。随后按不同时间点抽取血液和腹腔液,各样本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药物浓度,并用3P87软件包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HCPT给药1 h后,腹腔给药组的门静脉浓度和外周静脉浓度持续超过外周静脉给药组,两组间门静脉浓度和外周静脉浓度的AUC比分别为为1.08∶1和1.45∶1。腹腔内给药组的腹腔液HCPT浓度明显高于外周静脉给药组的腹腔液浓度,峰值为60.4倍,AUC为21倍,P值均小于0.001。结论:腹腔内给药组其药动学具有明显优越性,能维持腹腔液和门静脉血更高更持久的血药浓度,因而有利于化疗药物发挥更大的生物学效应,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 药动学 腹腔内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杏娥 孙晓东 吴金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6-469,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Ⅱ(Ang-Ⅱ)在胃癌和癌周正常组织中蹬表达及影响其表达的病理因素。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胃癌组织和癌周正常组织中Ang-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Ang-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癌周正...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Ⅱ(Ang-Ⅱ)在胃癌和癌周正常组织中蹬表达及影响其表达的病理因素。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胃癌组织和癌周正常组织中Ang-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Ang-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癌周正常组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在肿瘤组织中,Ang -Ⅱ和VEGF的表达相关(r=0.996,P<0.05)。Ang-Ⅱ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r=0.792,P<0.01)、血管侵犯(r=0.829,P<0.01)相关,而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类型(r=0.289,P=0.250)、淋巴结转移程度(r=0.290,P=0.259)、浆膜层侵犯(r=0.374,P=0.126)无关。结论:Ang-Ⅱ在胃癌中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肿瘤的分期、血管侵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Ⅱ 内皮生长因子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肿瘤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基因转染的肺癌细胞对树突状细胞免疫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在云 吴金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4-798,共5页
目的:研究IL-18基因转染的肺癌细胞对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构建含IL-12 P40信号肽序列的分泌型人IL-18表达载体并转染NC I-H460肺癌细胞。从人外周血诱导DC,分为未转染组(NT)、空载体组(PV)、基因转染组(GT)和单... 目的:研究IL-18基因转染的肺癌细胞对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构建含IL-12 P40信号肽序列的分泌型人IL-18表达载体并转染NC I-H460肺癌细胞。从人外周血诱导DC,分为未转染组(NT)、空载体组(PV)、基因转染组(GT)和单纯DC组(PD),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未经转染肺癌细胞、空载体转染细胞及基因转染细胞刺激的DC和单纯DC表面CD54、CD80、CD83及CD86的表达。用MTT法测定上述4组DC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用ELISA法测定上述4组DC培养上清中IL-12的表达量。结果:分泌型IL-18表达载体酶切及测序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IL-18转染细胞表达IL-18融合基因及18 kD蛋白。GT组DC表面分子的表达、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及IL-12分泌量均高于其余3组。结论:IL-18基因转染的肺癌细胞可促进DC表面分子表达,增强DC免疫刺激活性及其IL-12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树突细胞 肺肿瘤 免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对耐药基因MDR1和MR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杏娥 吴金民 孙晓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515-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对耐药基因MDR1和MRP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 2 0例乳腺癌病人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组织中耐药基因MDR1和MRP的表达情况 ,并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新辅助化疗对耐药性的影响。结果 :化疗前 ...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对耐药基因MDR1和MRP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 2 0例乳腺癌病人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组织中耐药基因MDR1和MRP的表达情况 ,并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新辅助化疗对耐药性的影响。结果 :化疗前 2 0例乳腺癌组织中有 1 5例 (75 % )MDR1表达 ,1 8例 (90 % )MRP表达。化疗后 ,经自身对照检测发现 ,MDR1的表达无显著差异 ,而MRP的表达与化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在乳腺癌中新辅助化疗对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无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学疗法 多抗药性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