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舟山市中老年人群生命历程因素与生理失调的关联研究
1
作者 曹星琦 赖章博 +7 位作者 李嘉 邵伟 刘成国 贺迪 张静芸 林永兴 朱益民 刘足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8,I0025-I0031,共17页
目的:分析浙江省舟山市中老年人群生命历程多重因素与生理失调的关联,并分析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在以上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基于浙江代谢综合征队列舟山六横子队列,纳入1553名45岁及以上海岛居民的人口学信息、生命历程信息、生... 目的:分析浙江省舟山市中老年人群生命历程多重因素与生理失调的关联,并分析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在以上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基于浙江代谢综合征队列舟山六横子队列,纳入1553名45岁及以上海岛居民的人口学信息、生命历程信息、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信息,并采集血液标本。通过生理失调计算模型对老化状态进行评估。采用夏普利值分解法评估生命历程多重因素对生理失调差异的累积和相对贡献度;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四个亚群,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评估生命历程亚群与生理失调之间的关联,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确定与老化相关的关键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分析模型评估生命历程亚群及关键因素、不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和老化之间的复杂关联。结果:夏普利值分解法结果表明,八类生命历程多重因素可以解释6.63%(SE=0.0008)的个体生理失调差异,其中成年时期逆境经历的相对贡献度最大(2.78%)。将研究对象聚类为四个亚群后发现,经历较多成年逆境且受教育程度低或经历较多儿童创伤和较差儿童关系的亚群的生理失调水平显著较高。生命历程亚群及关键因素儿童时期创伤、儿童时期健康、成年时期逆境经历和较低的教育程度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呈显著正向关联(β=0.12~0.41,均P<0.05);生命历程亚群及关键因素成年时期逆境经历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正向关联(OR=2.14~4.68,均P<0.05)。不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生理失调呈边缘显著正向关联(β=0.03,P=0.055)。未发现心理健康状况与生理失调之间存在关联(β=0.03,P=0.748)。中介分析模型结果显示,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部分介导了生命历程亚群、成年时期逆境经历与生理失调之间的关联(中介效应占比为3.9%~6.8%)。结论:浙江省舟山市中老年人群中生命历程多重因素贡献了约6.63%的生理失调差异,生命历程不良经历亚群的老化程度更高,且该关联可能部分由不健康生活方式所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 生理失调 生命历程 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及防治 被引量:5
2
作者 易建华 陶谦民 +5 位作者 陈君柱 樊友启 张芙荣 朱建华 郑良荣 邱原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48-450,共3页
目的 :报告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术中、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探讨其原因和机制 ,总结经验、教训 ,以期减少其发生。方法 :2 0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用Sigwart法行化学消融术 ,观察术中、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 目的 :报告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术中、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探讨其原因和机制 ,总结经验、教训 ,以期减少其发生。方法 :2 0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用Sigwart法行化学消融术 ,观察术中、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结果 :2 0例患者中合并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2例 ,前壁心肌梗死 1例 ;术后心室颤动 1例 ;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 ;术后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1例 ;术中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栓塞 1例。结论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中及术后可发生多种严重并发症 ,明确靶血管与消融心肌之间的关系、选择恰当的一支或多支间隔支动脉行化学消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并发症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防治措施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洁 王建安 +5 位作者 胡新央 骆荣华 谢小洁 李佳慧 何爱娜 孙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67-1271,共5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比较成年大鼠MSCs与乳鼠MSCs移植疗效,初步探讨同种异体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取大鼠和乳鼠的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Brdu标记。在结扎冠脉后1-2h分别将...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比较成年大鼠MSCs与乳鼠MSCs移植疗效,初步探讨同种异体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取大鼠和乳鼠的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Brdu标记。在结扎冠脉后1-2h分别将大鼠MSCs和乳鼠MSCs分点注射到异体大鼠心脏梗死边缘区,6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解剖直测法获得大鼠心功能、心室重构和病理学资料。结果: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短于、室壁厚于对照组,重量指数和心室腔都明显小于对照组。组织病理表现细胞移植组心梗区心肌数目多于、血管密度大于对照组,细胞外基质胶原的形成和血管周围胶原沉积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心梗区可见Brdu阳性细胞。但大鼠MSCs移植组和乳鼠MSCs移植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在心梗区定植,减少胶原形成,促进心肌和血管生成,从而延缓心梗后心室重构,提高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成年鼠干细胞移植与乳鼠干细胞移植具有相似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心室重建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抑制剂Ro-31-8220逆转高糖诱导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文斌 陈炬 +2 位作者 王敏 周斌全 傅国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81-1485,共5页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Ro-31-8220对高糖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PKC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途径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乳鼠心肌细胞培养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5.5mmol.L-1)、不同浓度高糖组(10mmol.L-1、15mmol...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Ro-31-8220对高糖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PKC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途径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乳鼠心肌细胞培养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5.5mmol.L-1)、不同浓度高糖组(10mmol.L-1、15mmol.L-1、20mmol.L-1、25.5mmol.L-1)、高糖(25.5mmol.L-1)+PKC抑制剂Ro-31-8220组(50nmol.L-1)和高糖(25.5mmol.L-1)+NF-κB抑制剂BAY11-7082(5mmol.L-1)组,分别测定各组乳鼠心肌细胞直径和蛋白质含量,并应用Westernblotting检测乳鼠心肌细胞PKC-α、PKC-β2、p-PKC-α、p-PKC-β2、NF-κB和c-Fos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高糖可以明显诱导乳鼠心肌细胞肥大,提高乳鼠心肌细胞PKC-α、PKC-β2、p-PKC-α、p-PKC-β2、NF-κB和c-Fos的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并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而Ro-31-8220能够逆转上述现象,其细胞直径和蛋白表达低于高糖组,并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糖能够浓度依赖性地诱导心肌细胞肥大,而PKC抑制剂Ro-31-8220则能抑制高糖所诱导的这种反应,其机制可能与PKC/NF-κB/c-Fos途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心肌病 蛋白激酶C Ro-31—8220 心肌肥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心室颤动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祖秋 傅国胜 +2 位作者 陈振云 熊海刚 陈华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71-1572,共2页
冠心病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与之相关的并发症日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诊断冠心病和评估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 冠心病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与之相关的并发症日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诊断冠心病和评估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近年来国内已广泛开展该技术。心室颤动(VF)是冠状动脉介入期间的严重并发症。本文回顾我院2001年5月至2011年5月因胸痛在我院接受GAG的患者3600例.其中9例发生VF,发生率0.25%,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探讨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心室颤动 防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原因分 心肌梗死患者 严重并发症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及钙离子调控蛋白基因表达的改变 被引量:5
6
作者 周斌全 胡申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54-458,共5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心肌细胞的结构变化及Ca2+调控蛋白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40mg/kg)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2、4、6周处死,取心尖部组织行普通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心肌结构的改变。... 目的:研究糖尿病心肌细胞的结构变化及Ca2+调控蛋白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40mg/kg)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2、4、6周处死,取心尖部组织行普通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心肌结构的改变。应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技术以肌动蛋白为内参,测定钙离子调控蛋白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4周、6周大鼠的心脏/体重比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电镜下糖尿病组大鼠心肌细胞的亚细胞器出现重构,表现为肌原纤维含量明显减少,排列紊乱,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变性等改变。6周的糖尿病组大鼠心肌肌浆网Ca2+-ATP酶的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但磷酸受纳蛋白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1,4,5三磷酸肌醇受体2型,兰尼碱受体2型的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的亚细胞器出现重构,肌浆网磷酸受纳蛋白的mRNA表达增加,RyR2、IP3R2的mRNA表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 心肌疾病/病因学 心肌/病理学 钙调蛋白 基因表达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孢素A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谢俊然 郁丽娜 +2 位作者 骆荣华 朱小莲 张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838-840,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环孢素A(Cs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的线粒体机制。方法使用结扎/松解冠状动脉左前分支缺血30min,再灌注3h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 目的通过观察环孢素A(Cs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的线粒体机制。方法使用结扎/松解冠状动脉左前分支缺血30min,再灌注3h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CsA预处理组(CsA-IR组),每组6只。CsA预处理为缺血前经静脉注射CsA10mg/kg,S组与IR组则分别在缺血前经静脉注射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TUNEL法原位标记凋亡心肌细胞,荧光分析法检测Caspase-3活性。另取12只大鼠,按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和Caspase-3活性均明显增高(P<0·01)。与IR组相比,CsA-IR组的AI、Caspase-3活性及心肌梗死范围均显著减少(P<0·05或P<0·01);但其AI和Caspase-3活性均明显高于S组(P<0·05或P<0·01)。结论Cs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阻断心肌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PTP)、降低Caspase-3活性而抑制凋亡的发生有关。PTP开放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素A 心肌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对二尖瓣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方辉 唐海林 +2 位作者 赵博文 黎鹏 傅国胜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9期661-664,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二尖瓣反流(MR)的影响。方法 对28例HOCM患者实施PTSMA。所有患者于术前3天及术后6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流出道压力差(LVOTG),对二尖瓣前... 目的观察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二尖瓣反流(MR)的影响。方法 对28例HOCM患者实施PTSMA。所有患者于术前3天及术后6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流出道压力差(LVOTG),对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及MR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28例HOCM患者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测量LVOTG[(42.95±14.87)mmHg]较术前3天[(91.73±18.25)mmHg]明显下降(P<0.01)。术后6个月SAM评分(1.32±0.81)较术前3天(2.23±0.71)明显下降(P<0.01)。术后6个月MR评分(0.63±0.41)较术前3天(2.37±0.66)明显下降(P<0.01)。LVOTG下降与MR减少程度呈正相关(r=0.86,P<0.01)。结论 实施PTSMA能减轻HOCM患者MR,有利于血流动力学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导管消融术 二尖瓣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心肌肌浆网钙调蛋白基因表达的改变 被引量:3
9
作者 周斌全 胡申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593-1596,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肌浆网钙调蛋白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经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40mg/kg)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4,6周处死,取心室肌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技术以肌动蛋白为内参照,测定肌...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肌浆网钙调蛋白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经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40mg/kg)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4,6周处死,取心室肌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技术以肌动蛋白为内参照,测定肌浆网钙调蛋白钙泵(SERCA)、磷酸受纳蛋白(phospholamban)、ryanodine受体2型(RyR2)、1,4,5三磷酸肌醇受体2型(IP3R2)mRNA的变化。结果4,6周后糖尿病组大鼠的体重和心脏重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心脏/体重比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4周糖尿病组大鼠心肌肌浆网SERCA、磷酸受纳蛋白、RyR2、IP3R2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6周的糖尿病组大鼠心肌肌浆网Ca2+-ATP酶的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但磷酸受纳蛋白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而RyR2、IP3R2的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的肌浆网磷酸受纳蛋白的mRNA表达增加,RyR2、IP3R2的mRNA表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肌浆网 钙调蛋白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鼠离体工作心脏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莹 傅国胜 +1 位作者 王建安 G.Richardt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33-1035,共3页
目的:为冠心病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的相关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采用不同的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期不同的灌注模式,评价小鼠离体工作心脏缺血再灌注的功能状态。结果:短暂(5 min)的全心缺血,不能导致小鼠离体工作心脏足够的缺血性... 目的:为冠心病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的相关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采用不同的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期不同的灌注模式,评价小鼠离体工作心脏缺血再灌注的功能状态。结果:短暂(5 min)的全心缺血,不能导致小鼠离体工作心脏足够的缺血性损伤;全心缺血30 min使小鼠离体工作心脏产生一定程度的心肌缺血性损伤,再灌注初期(5 min)借助于朗道夫(LF)模式才能建立稳定的小鼠离体工作心脏再灌注模型;过长(60 min)的全心缺血,即使再灌注初期LF模式灌注也不能使小鼠离体工作心脏恢复有效再灌注。结论: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初期(5 min)LF模式然后工作心脏(WH)模式灌注,是小鼠离体工作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理想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心脏 心肌缺血 再灌注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变化及叶酸的干预治疗
11
作者 郭航远 丁芳 +2 位作者 蒋峻 王建安 单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56-656,共1页
关键词 冠心病 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维生素B12 CH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间隔心肌消融术后心律失常观察
12
作者 郭航远 王建安 鲁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94-494,共1页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间隔心肌消融术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踪健康教育对减少心脏病患者复发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群霞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1年第1期8-10,共3页
为了减少心脏病患者出院后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于 1998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对 2 0 0例 (观察组 )心脏病患者实施出院后跟踪健康教育 6个月 ,与未实施出院后跟踪健康教育的 2 0 0例 (对照组 )比较心脏病复发和再住院情况。结果对照组中... 为了减少心脏病患者出院后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于 1998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对 2 0 0例 (观察组 )心脏病患者实施出院后跟踪健康教育 6个月 ,与未实施出院后跟踪健康教育的 2 0 0例 (对照组 )比较心脏病复发和再住院情况。结果对照组中 12 9例 (6 4.5 % )心脏病复发 ,118例 (5 9.0 % )再住院 ;观察组中 77例 (38.5 % )心脏病复发 ,6 8例 (34.0 % )再住院。两组比较 ,均 P<0 .0 1,差异有极显著性。提示对心脏病患者实施出院后跟踪健康教育可降低其复发和再住院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健康教育 复发率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瘢痕对慢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14
作者 郭丹玲 胡红杰 +5 位作者 赵振华 吕桑英 黄亚男 蒋汝红 蒲彩玲 倪虹霞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1-516,共6页
目的:分析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量化的心肌瘢痕质量对慢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有完整腔内电生理及心脏磁共振资料的心肌梗死患者30例,根据腔内电生理... 目的:分析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量化的心肌瘢痕质量对慢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有完整腔内电生理及心脏磁共振资料的心肌梗死患者30例,根据腔内电生理检查结果分为两组:诱发出MVA组(16例)及未诱发出MVA组(14例)。通过CVI42后处理软件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延迟强化评估的心肌瘢痕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ROC曲线分析比较心肌瘢痕与LVEF对心肌梗死后MVA的预测价值。结果:诱发出MVA组LVEF明显低于未诱发出MVA组,延迟强化评估的瘢痕质量也更大(均P<0.05)。回归分析发现,心肌瘢痕质量及LVEF为心肌梗死后MVA发生的风险因子(OR=6.270和1.58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VEF预测心肌梗死后MVA的AUC为0.696,敏感度为0.786,特异度为0.685;瘢痕质量预测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AUC为0.839,敏感度为0.618,特异度为0.929;LVEF与瘢痕质量两个指标联合预测心肌梗死后MVA的AUC为0.848,敏感度为0.688,特异度为0.857。结论:心肌瘢痕对预测心肌梗死后MVA发生的效能较LVEF更高,有望成为心肌梗死后患者预后评估的另一项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病理生理学 磁共振成像 心律失常 心性/诊断 心室功能 心肌/病理学 瘢痕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人员心理授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汪曼君 叶志弘 徐凌丽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5年第9期1138-1141,共4页
护理人员的心理授权对护士自身、组织、患者结局有促进作用,已得到了护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心理授权的内涵、模型、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人员心理授权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护理人员 护士 心理授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与心肌重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夏思良 王建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56-560,共5页
心肌细胞的死亡是不可逆的 ,坏死心肌的修复是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替代受损心肌用于心肌重建 ,具有来源充足、细胞培养成活率高、骨髓穿刺操作简单安全、自体无免疫排斥等优点。作者介绍了骨髓间质... 心肌细胞的死亡是不可逆的 ,坏死心肌的修复是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替代受损心肌用于心肌重建 ,具有来源充足、细胞培养成活率高、骨髓穿刺操作简单安全、自体无免疫排斥等优点。作者介绍了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来源以及体、内外向心肌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讨论了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可能机制 ,还简要分析了骨髓间质干细胞用于心肌重建的临床可行性 ,并提出了许多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干细胞/细胞学 骨髓间质干细胞 移植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中介体复合物在心血管发育和疾病中的转录调控作用
17
作者 张元 赵语婷 +1 位作者 庄乐南 贺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83-397,共15页
哺乳动物心血管系统发育过程中,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形态发生过程的精细协调对于形成成熟且功能齐全的心血管系统是不可或缺的,这些过程出现异常通常会导致严重的先天性心血管发育缺陷。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命运的决定和维持在很大程度... 哺乳动物心血管系统发育过程中,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形态发生过程的精细协调对于形成成熟且功能齐全的心血管系统是不可或缺的,这些过程出现异常通常会导致严重的先天性心血管发育缺陷。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命运的决定和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RNA聚合酶Ⅱ (Pol Ⅱ)转录活性的时空精确调控,而转录中介体(Mediator)在Pol Ⅱ转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Mediator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多亚基蛋白质复合体,包括头部、中部、尾部和激酶部四个部分,是转录因子和基础转录机器之间的功能联系的桥梁。近年来,鉴于Mediator在基因表达中的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人类心血管疾病被证实与特定的Mediator基因突变相关,如心脏瓣膜缺陷、大动脉转位、DiGeorge综合征及一些与能量稳态失衡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本文就Mediator在心血管系统发育和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重点讨论Mediator对转录调控的影响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旨在为与Mediator相关的心血管系统发育和疾病的研究提供广阔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中介体复合物 转录调控 心血管系统发育 心血管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提示临界病变有易损斑块患者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占鲁 黄翯 +2 位作者 张文斌 王敏 傅国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提示临界病变含有易损斑块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日至9月13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CCTA检查提示为临界病变(直径狭窄50%~70%)且不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1963例(2728处病变)...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提示临界病变含有易损斑块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日至9月13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CCTA检查提示为临界病变(直径狭窄50%~70%)且不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1963例(2728处病变)。根据CCTA提示的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804例)和稳定斑块组(1159例)。以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及靶病变血运重建)为观察终点,比较两组的预后。结果:平均随访(27.4±2.3)个月,易损斑块组MACE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组(分别为10.8%和2.3%,P<0.01),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易损斑块组发生MACE的风险比(HR)为5.022(95%CI:3.254~7.751,P<0.01)。亚组分析提示,易损斑块未服药组(服用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3个月及以下)和易损斑块服药组(服用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3个月以上)MACE发生率分别为17.0%和5.8%,易损斑块未服药组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HR=3.149,95%CI:1.987~4.992,P<0.01);而稳定斑块组未观察到此差异(HR=1.721,95%CI:0.798~3.712,P>0.05)。结论:CCTA提示临界病变含有易损斑块的患者危险性更高,而药物治疗主要作用于易损斑块,对稳定斑块是否有效有待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影像诊断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预后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胡鹏飞 赖东武 何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6-1011,共6页
目的:研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自噬水平的影响并探讨自噬在AGE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AGEs处理HUVECs,相同条件牛血清白蛋白处理为对照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应蛋白表达的变化,电镜观... 目的:研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自噬水平的影响并探讨自噬在AGE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AGEs处理HUVECs,相同条件牛血清白蛋白处理为对照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应蛋白表达的变化,电镜观察细胞自噬体的出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结果:AGEs处理HUVECs后,自噬相关蛋白LC3-II的表达显著上调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电镜观察到细胞胞浆内自噬体数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AGEs处理组内皮细胞凋亡率增加,活性下降,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预处理的AGEs组细胞活性较AGEs组进一步下降,凋亡率继续增加。AGEs处理HUVECs后,蛋白激酶B(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磷酸化水平也明显下调,Akt激活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预处理后,Akt的磷酸化水平增加,自噬相关蛋白LC3-II的增高表达被抑制。结论:AGEs通过PI3K/Akt/mTOR介导的信号通路诱导HUVECs自噬水平升高。自噬在AGE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中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糖基化终产物 高级 细胞凋亡 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文斌 宋筱筱 +1 位作者 方英 傅国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896-1899,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探讨VEGF促进EPCs分裂生长的合适浓度。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至人纤维连接蛋白(HFN)包被的培养板上,培...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探讨VEGF促进EPCs分裂生长的合适浓度。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至人纤维连接蛋白(HFN)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4 d后收集贴壁细胞,换用配有不同浓度(对照组、10μg/L、20μg/L、50μg/L)VEGF的培养基继续培养3 d后进行细胞免疫组化鉴定EPCs,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从人外周血能成功分离EPCs细胞,并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从冠心病患者分离的EPCs增殖能力较非冠心病患者弱;VEGF在较低浓度(10μg/L和20μg/L)时即能显著促进EPCs生长的各项生物学指标,但高浓度(50μg/L)时并不能进一步增强这一效应;低浓度(10μg/L)下VEGF对冠心病患者作用较非冠心病患者弱,高浓度时对两者促进作用相近。结论:冠心病患者EPCs功能显著减弱,较低浓度的VEGF即可显著增强EPCs的各项生物学功能,可能对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祖细胞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