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分裂症和重性抑郁障碍与快感缺失有关的近红外光谱成像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月 李冕 +3 位作者 李涵翛然 薛闯 丁金琦 梁素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33-539,共7页
目的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言语流畅性任务(verbal fluency task,VFT)探索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患者和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与快感缺失有关的脑... 目的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言语流畅性任务(verbal fluency task,VFT)探索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患者和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与快感缺失有关的脑区激活差异。方法纳入45例首发MDD患者、31例首发SCZ患者和45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和斯奈思-汉密尔顿快感量表(Snaith-Hamilton pleasure scale,SHAPS)评估受试者的临床症状。所有受试者使用“白”“北”“大”3个汉字组词以完成VFT,同时进行48通道fNIRS检测,应用Matlab Homer2软件提取任务下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Oxy-Hb)浓度变化的信息。结果3组在执行fNIRS-VFT任务时,与HC组相比,SCZ组患者在双侧额中回、额上回、额下回,右侧颞上回及左侧中央后回Oxy-Hb浓度降低(包括25个通道,P<0.05);与MDD组相比,SCZ组在双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及右侧颞上回Oxy-Hb浓度降低(包括6个通道,P<0.05)。一般线性模型结果显示,MDD组SHAPS评分与右侧额上回(通道26、42)的Oxy-Hb浓度呈负关联(β=-5.46,P=0.02;β=-5.01,P=0.01)。结论首发SCZ患者和首发MDD患者双侧额中回和左侧额上回、额下回、中央后回激活异常,右侧颞上回和额上回激活异常或是SCZ的神经生物学标志物,右侧额上回激活异常或与MDD快感缺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重性抑郁障碍 快感缺失 言语流畅性任务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额颞叶 氧合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有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愤怒情绪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骆名进 王科杰 +2 位作者 陶平宇 孙晓花 宋海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0-845,共6页
目的:探讨既往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社区患者的愤怒情绪状态、特质及表达的特征。方法:选取社区康复机构中25例既往有过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暴力行为组,74例既往未出现过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非暴力行为组。采用简... 目的:探讨既往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社区患者的愤怒情绪状态、特质及表达的特征。方法:选取社区康复机构中25例既往有过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暴力行为组,74例既往未出现过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非暴力行为组。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精神科症状,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STAXI)评估愤怒情绪特征。结果:暴力行为组愤怒特质(耐性维度分、理性维度分)、愤怒表达(总分、克制维度分)高于非暴力行为组[(28.0±23.8)vs.(19.6±13.3),(55.0±30.6)vs.(40.0±21.5),(34.2±11.6)vs.(27.3±10.7),(56.0±26.1)vs.(33.7±21.1),均P<0.05]。愤怒特质理性维度高分(OR=3.69,95%CI:1.43~7.98)、愤怒表达克制维度高分(OR=3.25,95%CI:1.39~7.47)是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发生过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愤怒情绪特征上可能表现更缺乏理性,愤怒情绪克制能力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暴力行为 愤怒 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症患者家庭教养方式和顺应性与强迫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梁燕 杨航怡 +2 位作者 黄悦琦 唐文新 江小英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究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顺应性与强迫症状的关系。方法:在某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招募强迫症患者216例(轻度强迫症状59例,中度强迫症状121例,重度强迫症状36例),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目的:探究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顺应性与强迫症状的关系。方法:在某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招募强迫症患者216例(轻度强迫症状59例,中度强迫症状121例,重度强迫症状36例),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强迫症家庭顺应性行为量表患者版(FAS-PV)评估。结果:重度强迫症状者的父母积极教养得分最低,父母消极教养得分、FAS-PV总分最高(均P<0.01)。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患者强迫症状程度更轻(OR=0.22);受教育年限越低、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得分越低,强迫症状越重(OR=0.87、0.98、0.97);父亲消极教养方式得分越高、FAS-PV总分越高,强迫症状越重(OR=1.02、1.04)。结论:本研究提示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顺应性有关。重度强迫症患者父母积极教养方式更少,父亲消极教养方式更多,家庭顺应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顺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生物调节疗法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4
作者 赵衍东 李晓晶 +1 位作者 邓伟 章晓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3-309,共7页
使用范围综述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光生物调节疗法(photobiomodulation,PBM)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总结治疗方案、结局指标和疗效,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 使用范围综述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光生物调节疗法(photobiomodulation,PBM)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总结治疗方案、结局指标和疗效,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最终共纳入13项研究。结果发现PBM治疗能够有效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以及大脑结构,可以作为传统治疗的有益补充。但是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仍然较少,选用的治疗参数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还需要开展大规模、长时间的研究来进一步探究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生物调节疗法 低强度光疗法 小剂量激光照射 低功率激光治疗 帕金森病 帕金森障碍 帕金森症 帕金森综合征 范围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
5
作者 孙裕勇 刘晓妍 +2 位作者 崔文静 郭鹏飞 夏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了解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高尿酸血症(HUA)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59名及健康对照60名。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检测血清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 目的:了解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高尿酸血症(HUA)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59名及健康对照60名。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检测血清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果糖胺(FA)水平等生理指标。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 (HAMD-17)、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估患者的情绪症状。结果: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的HUA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组(30.5%vs.18.3%,P<0.05),青少年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期HUA的检出率高于抑郁发作期(48.2%vs.20.8%,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TG和高体质指数是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HUA的危险因素(OR=2.51、1.34)。结论:本研究发现,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较健康对照可能有更高的高尿酸血症风险,其发生与高甘油三酯和高体质指数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双相障碍 高尿酸血症 体质指数 代谢综合征 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障碍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模式的发展与融合
6
作者 汤尧娟 李冕 +1 位作者 谭忠林 梁素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5-379,共5页
在青少年抑郁障碍干预与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备受关注,并随着技术发展展现出新的应用潜力。CBT主要通过识别并重构个体的负性自动思维,结合行为激活策略,改善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在青少年抑郁障碍干预与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备受关注,并随着技术发展展现出新的应用潜力。CBT主要通过识别并重构个体的负性自动思维,结合行为激活策略,改善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从而缓解抑郁症状。传统的线下面对面CBT(face-to-face CBT,FtF-CBT)在建立治疗联盟、干预青少年重度抑郁症状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而基于互联网的CBT(internet-based CBT,i-CBT)在轻中度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中疗效可与FtF-CBT相当,并具有成本低、操作灵活等特点;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CBT(blended CBT,bCBT)则在提高可及性的同时,兼顾个体化指导与实时反馈,有望提升整体干预效果。随着数字健康、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未来研究有望进一步提升CBT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治疗中的精准性与高效性,为临床实践和理论创新提供坚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青少年 认知行为治疗 面对面认知行为治疗 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 混合式认知行为治疗 干预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基因风险评分在精神障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7
作者 吴建桦 金衍 +1 位作者 吴雨璐 王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46-448,共3页
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PRS)作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补充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复杂性状疾病的遗传学研究中,精神疾病一直是PRS应用的重要领域。国际上关于PRS的研究范式渐趋成熟。... 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PRS)作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补充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复杂性状疾病的遗传学研究中,精神疾病一直是PRS应用的重要领域。国际上关于PRS的研究范式渐趋成熟。国内关于PRS方法的综述主要关注于复杂性状疾病的总体进展[1-2],或将其作为遗传风险分析方法的一种类型进行介绍[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基因风险评分 精神障碍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期痴呆残疾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1
8
作者 吴闻雷 黄悦勤 +14 位作者 刘肇瑞 张婷婷 马超 徐一峰 李涛 许秀峰 于雅琴 闫永平 王志忠 徐向东 王丽敏 李强 徐广明 肖水源 李凌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36-942,共7页
目的:描述中国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期痴呆残疾现况,探讨残疾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2.0(WHODAS 2.0)对老年期痴呆的残疾状况进行评定,采用社区痴呆筛查表(CSID)和老年精神状... 目的:描述中国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期痴呆残疾现况,探讨残疾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2.0(WHODAS 2.0)对老年期痴呆的残疾状况进行评定,采用社区痴呆筛查表(CSID)和老年精神状况检查(GMS)对老年期痴呆进行筛查和诊断。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描述老年期痴呆加权残疾率和致残率及其分布,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的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期痴呆残疾及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期痴呆加权残疾率为2.1%,加权致残率为38.6%,存在共病者残疾率和致残率均高于单一老年期痴呆。女性、高龄、低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CSID-受访者问卷低分者残疾率高;女性、城市居民致残率较高。多重线性回归显示与WHODAS得分有统计学关联的因素为收入水平(β=0.11)、性别(β=0.11)、年龄(β=0.10)和12月治疗(β=-0.20);logistic回归显示与残疾发生有统计学关联的因素为女性(OR=2.81)和12月治疗(OR=2.38)。结论:低收入水平、女性和高龄者是老年期痴呆残疾的高危人群,应该高度重视老年期痴呆及其残疾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痴呆 精神残疾 残疾率 致残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单双相抑郁鉴别诊断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曾金坤 曹敏讷 +1 位作者 刘丹丹 邓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4,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临床特征及血液指标的单双相抑郁鉴别诊断模型。方法分别纳入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受试者,回顾性收集受试者的临床数据及血常规、血生化检测指标。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不同的特征组合在训练集中采用极端梯度... 目的构建基于临床特征及血液指标的单双相抑郁鉴别诊断模型。方法分别纳入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受试者,回顾性收集受试者的临床数据及血常规、血生化检测指标。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不同的特征组合在训练集中采用极端梯度提升法(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进行分类模型训练,并在测试集上验证模型的性能,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进行模型效能评价,使用SHapley加法移植计算所选特征对单双相抑郁鉴别诊断的重要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60例受试者,其中918例为单相抑郁,242例为双相抑郁。构建单双相抑郁分类模型,其中基于临床特征、血常规指标和生化指标的XGBoost模型的效能最佳,其AUC为0.889,敏感性为0.831,特异性为0.839,准确率为0.863。该模型中的主要特征包括病程、发病年龄、血清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钾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单核细胞。结论病程特征和血液学生物标志物等容易在临床中获得的指标可对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抑郁 双相抑郁 生物标志物 鉴别诊断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成人心境障碍功能残疾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咏诗 黄悦勤 +15 位作者 刘肇瑞 马超 张婷婷 彭睿 肖水源 李凌江 徐一峰 李涛 许秀峰 于雅琴 闫永平 王志忠 徐向东 王丽敏 李强 徐广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51-757,共7页
目的:描述中国社区成人心境障碍功能残疾现况并探讨残疾发生的危险因素,为精神残疾康复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计算包含身心共病和单一心境障碍的12月加权功能残疾率和致残率、对正常工... 目的:描述中国社区成人心境障碍功能残疾现况并探讨残疾发生的危险因素,为精神残疾康复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计算包含身心共病和单一心境障碍的12月加权功能残疾率和致残率、对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损失天数的影响;运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2.0得分的差异,运用复杂抽样数据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心境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及人口学因素对功能残疾程度的影响。结果:心境障碍12月患病人数为1136例,其中功能残疾人数为537例,包含身心共病的心境障碍功能残疾率为1.7%、致残率为42.0%,第四级残疾构成比最高(77.1%)。单一心境障碍功能残疾率为0.2%、致残率为16.0%。各类心境障碍所致部分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中位天数在0~4.75 d之间。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心境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及除居住地以外的人口学因素均与WHODAS 2.0得分呈正关联。结论:心境障碍共病躯体疾病增加功能残疾发生的易患性和严重程度。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低、高龄、非在婚、男性群体是心境障碍功能残疾的高危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境障碍 精神残疾 残疾率 致残率 危险因素 现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性抑郁障碍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稳态失衡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冕 谭忠林 +1 位作者 吴月 梁素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58-764,共7页
脑内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稳态异常是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脑功能障碍机制之一,与MDD的病理生理有关。神经递质在维持脑内化学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基于重置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系统再平衡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受到... 脑内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稳态异常是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脑功能障碍机制之一,与MDD的病理生理有关。神经递质在维持脑内化学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基于重置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系统再平衡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受到关注。基于磁共振波谱的研究表明MDD患者存在脑内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稳态失衡,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可靶向调节神经递质水平,药物治疗如氯胺酮、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其他新型受体调节剂,非药物治疗如重复经颅磁刺激、电休克治疗、体育运动等。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稳态异常为揭示MDD病理生理机制、探索MDD神经递质类生物标志物、指导临床实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性抑郁障碍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稳态失衡 磁共振波谱 靶向调节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机接口在抑郁症诊治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升升 谭忠林 +1 位作者 吴月 梁素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1-256,共6页
脑机接口技术连接脑和计算机,实现脑与外部设备的交互和控制,为抑郁症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视角。识别脑机接口是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有效地识别抑郁症特征性脑电信号,可辅助临床诊断;调控脑机接口有望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技... 脑机接口技术连接脑和计算机,实现脑与外部设备的交互和控制,为抑郁症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视角。识别脑机接口是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有效地识别抑郁症特征性脑电信号,可辅助临床诊断;调控脑机接口有望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技术等精准且个体化的治疗,作用于脑环路,以改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促进临床痊愈。因此,脑机接口对抑郁症诊治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抑郁症诊断准确性,有望为难治性抑郁症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本综述概述了脑机接口的关键技术,重点总结近年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在识别脑机接口的应用,以及基于脑深部电刺激及个体化脑环路闭环刺激等调控脑机接口在抑郁症中研究进展,未来脑机接口有望成为精准调控神经的电子药物,实现对抑郁症高效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脑机接口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脑电信号 精准医学 个体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